環球母嬰帶你走出零歲教育誤區

「零歲教育」對於當今年輕的父母來說,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關於「零歲教育」的書更是比比皆是,但其結果卻令人擔憂。我們曾就對「零歲教育」這一概念作過小範圍的調查,80%的父母認為:「零歲教育」就是「早教」,早認字、早學算術、早背兒歌等等。即僅注重語言、認知、邏輯等左腦方面的培養,而創造性思維、能力、性格、人格等右腦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遠遠未得到重視。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絕頂聰明而性格孤僻、倔強、自私和缺乏社會能力的人,如何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如何有一個愉快、健康、成功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然而70%的父母坦言他們的教育是失敗的。這是一家機構對7歲以下兒童的父母作的一項調查結果。那麼我們如何有效、科學地進行「零歲教育」?首先走出零歲教育誤區——重視3歲以後的教育,忽略3歲以前的教育;重視智力培養、忽略非智力因素培養;重視左腦教育,忽略右腦教育;違反嬰幼兒生理特徵主觀教育;神童式的教育。

誤區之一:重視3歲後教育,忽略3歲前教育

儘管「零歲教育」已深入人心,但真正了解3歲前嬰幼兒潛能和心理特點的父母卻不多。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嬰幼兒的潛能父母真的不知道」,它便道出了今日做父母的一個盲區。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那些剛做父母們的情形就會發現:對於3歲前的寶寶,父母們可為寶寶買各種昂貴的名牌——吃的、穿的、用的等等,但對於寶寶的心理成長、智力發展卻不捨得多花一些時間和財力。如把小寶寶交給阿姨或奶奶姥姥餵養就萬事大吉。可是對於3歲以後的寶寶來說可就大不一樣了,買各種高檔玩具;送最好的幼兒園,即使花上十幾萬也在所不惜;周末帶著寶寶奔赴各種舞蹈、繪畫、鋼琴、英語等培訓班開發智力,可謂用心良苦。而實際上3歲前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和心理成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

「二戰期間」,美國一位叫丹尼斯的心理學家曾在孤兒院對嬰兒做了一項實驗:他把嬰兒分為兩組,兩組都以同樣的方式餵養,只是將其中一組與世隔絕,不與他們說任何話和有任何信息交流。後來這一實驗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強烈的抗議,實驗便停止了。可是當這批被實驗的嬰兒重返社會時已成為智力低下的幼兒了。儘管專家們精心教育、補救也無濟於事。大多數到了19歲時只能達到7歲的智商,有的二十幾歲就離開了人世。這雖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的智力發展有一個關鍵期。

另外,3歲前也是人的性格、品行和行為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行為模式有70%是在6歲前形成的,而3歲前就佔了40%;20%是在2歲前形成的。只要做過父母的人都會有體會:一般來說,半歲的寶寶在脾性、行為習慣等已經開始慢慢地表現出來了,到了一歲半時就已明顯地顯現出來,到2歲雖說還沒有定性,但已充分表現出來了。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當3歲的寶寶動不動就大哭、滿地打滾示威的「小皇帝」時,才開始調教的話就很難了。可以說3歲前的個性、品性以及行為模式有可能對寶寶以後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優秀的心理醫生在對他的病人作治療以前要了解其童年和嬰幼兒成長的經歷和環境,甚至了解他母親餵奶以及對待他(她)的方式。總之,人類僅會用哭泣來表達願望到用語言表達、從坐立、爬行到直立行走甚至個性性格和行為模式雛形的建立都是在1歲左右完成的。可見嬰兒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因此3歲前的教育有著它深遠的意義。

誤區之二:重視智力培養,忽略非智力因素培養

「性格決定人生」。這是許多成功者的一個共同感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僅有高智商是不夠的,而社會能力、意志力、個性、品格以及駕馭自己的情緒等非智力因素與智商佔有同等的重要位置,甚至有時候對於人的成功起著決定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天才學校」的小神童們進行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當中只有40%的人在他們所在的領域裡表現傑出。由此可見,不是僅有高智商就可以達到成功的。再如兩位在加拿大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因不能承受前途暫時所面臨的困境而雙雙自殺在異國;一位很有前途的留美博士因與其導師產生摩擦而失去理智將幾位物理學家當場打死,然後自殺。為此使美國在物理學領域裡將落後十年,損失慘重。這幾位高智商的學子還未實現其人生價值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如果他們在在個性上性格開朗、心胸開闊並能駕馭自己的情緒的話,也許這樣的悲劇便不會發生。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特有的「獨子文化」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方面他們聰明、見識廣等等,但另一方面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嬰兒心理需求的了解、沒有意識與嬰兒交流(認為3歲前,尤其是1歲前的嬰兒什麼都不懂)、長輩的溺愛以及現代封閉式的居住模式等多種因素使得許多孩子缺乏社會和生活能力、自私、性格孤僻以及性格障礙等問題。據一家權威機構的報告稱:中國有40-60萬兒童患有孤獨症和性格障礙。專家指出,兒童孤獨症和性格障礙大都源於早期嬰兒時期的嚴重的全面發育障礙。遺憾的是大多數父母都是當問題出現以後才引起重視,到處尋求治療已為時太晚。世紀上,我們的父母只要在0-3歲行為模式和性格雛形形成的關鍵期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性格培養等非智力因素加以重視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便會大大降低孤獨症和性格障礙的發生,使寶寶在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

大多數年輕的父母在培養寶寶智力方面都會加以重視。如懷孕時便開始「胎教」,寶寶一出生便準備好了一系列開發智力的叢書等等。但在如何使寶寶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長和個性性格得到良好發展方面卻知道的很少,為此,許多父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曾有一位四川的女士來電話諮詢談到:她4歲的兒子很聰明,但常常突然把桌子上的東西憤怒地掀到地上、大叫、用頭撞牆等反常行為。當我向她詢問0 - 3歲期間的成長情況時便了解到,由於寶寶半歲時,他們就將孩子完全交給了爺爺和奶奶兩位老人帶,父母由於工作很忙,很少看望寶寶,更不要說和寶寶交流和嬉戲了,寶寶缺少愛的滋潤,他的情緒、情感沒有得到充分宣洩而產生壓抑、沒有安全感,以非正常的行為來引起父母對他的關注。其二,由於兩位老人的性格屬於內向型的,對於天性活潑、好動、渴望交流、精力充沛的嬰兒來說,就好比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裡,其心理、性格的成長不可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由此可見,在行為模式和性格雛形建立的關鍵期:0 - 3歲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後果和代價是沉重的。我們不一定要把寶寶培養成為一個高智商的「神童」,但我們一定要給寶寶一個健康的身體、心理和良好的個性品格。

誤區之三:重視左腦教育,忽略右腦教育

心理學家指出:「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它與右腦的認知風格緊密相關,然而我們從嬰兒到大學近20年的教育卻局限於左腦教育,這一教育模式已沿襲了幾千年。。為此教育專家們指出:在經過幾千年的傳統「左腦教育」模式後,人類將急需一次「右腦革命」。

早在19世紀,人們就已意識到,人類兩側大腦的功能是不完全等同的。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類揭示了左右腦功能和特殊化現象。從此人們才對左右腦功能有了真正的認識,即左腦擅長於語言、邏輯、分析、數字等,而右腦則擅長於描述、模擬、想像和情緒表達、意志力控制、人的個性傾向以及人格特徵都與右腦有關。可是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模式——語言、數學、邏輯、推理等使我們的左腦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和發展,而相比之下右腦潛能遠沒有得到充分開發。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開發人的創造力的重要性。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創造力智慧所推動的,而創造力正是來自於右腦的認知風格。

1999年初北京的一些學校啟動一項「中小學生右腦教育」工程,它標誌著我國教育走上一個新的台階。而實際上「右腦教育」的最佳時期應從零歲開始。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大腦發育有三個高峰期,胎兒期、0-3歲嬰幼兒期和4-12歲兒童期。其中0-3歲是最重要的時期。無論是神經系統的發育、大腦重量以及腦細胞數量的增加還是認知以及左右腦思維的發展等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建立的重要時期。但是,我們發現無論是眾多的「零歲教育」的指導書還是重視零歲教育的父母在實踐中都側重於左腦教育而忽略了右腦教育。如寶寶3個月大時就讓寶寶認貼在相應物件上的「識字卡片」、半歲就開始教寶寶說話、1歲左右開始背誦兒歌和數數、2歲半左右開始學算術等左腦潛能的開發教育,而對寶寶聯想、想像、形象等思維和描述、情緒等右腦潛能的開發教育卻幾乎是一片空白。

只要是一個稍微細心的母親都會發現:寶寶在1個月左右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就已顯現出來了。如這時您面帶氣憤的表情用粗魯的語言對寶寶說話,他(她)便會表現出驚恐或大哭起來;當您用愉悅的表情與寶寶逗樂時,寶寶便會露出燦爛的微笑;2歲左右的寶寶會對咬了一口的圓形餅乾說「它是月亮」;當寶寶舉起一根彎曲的小草可能會對媽媽說「這是小鴨子或小魚」;當寶寶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不、要」等詞時,就會用擺手、點頭等形體語言表達了。它充分表現出寶寶聯想、想像、形象思維方面的聰穎。實際上寶寶右腦的潛能和左腦潛能一樣的發達,只是我們的教育模式將寶寶的這一天份無情地泯滅了。那麼如何在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快時期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我們說音樂是開發0 - 3歲右腦潛能的最佳手段之一。

誤區之四:違反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特徵主觀教育

大多數年輕的父母,都知道從零歲開始培養嬰兒說話和認字等能力。幾個月大時就將字牌掛在相應的物見件上,教寶寶認字說話,給寶寶每天朗誦不同的童謠、做不同的遊戲等等。實際上這種培養寶寶的方法是一種誤區。如從0 - 1歲嬰兒的生理和心理來看,由於發音器官以及對舌頭的控制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說話能力並不是這段時期培養的重點。而寶寶對語言的領悟能力遠遠強於他(她)說話的能力,但很少有母親去培養寶寶的語言領悟能力。

只要當過母親的人都有體會,寶寶2 - 4個月大時,已經能聽懂一些話了。如當您對寶寶說:「寶寶,用雙手扶著奶瓶。」他(她)便會用兩隻小手扶著,而寶寶要把這句話完整清楚地說出來要到2歲左右。可見寶寶對語言的領悟能力從一兩個月時就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寶寶做不到的,我們硬要「拔苗助長」,而寶寶擅長的我們卻不理會。另外0 - 1.5歲的寶寶喜歡聽重複的故事、兒歌、童謠等。因為他(她)聽故事的快樂在於您講前面時,他就知道您下面要講什麼。我女兒從零歲時就開始每天聽我重複地講《小人魚公主》的故事。據觀察,她2個月時就能比較專註地聽故事了。4個月以後,只要我對她說:「媽媽給您講《小人魚公主》的故事好不好?」她就會高興地揮動胳臂,7個月時能聽懂兩個故事,並且有自己的愛好選擇。當我說:今天媽媽給您講《龜兔賽跑》吧?她只用眼睛直直地面無表情地看著我。接著我說:「那講《小人魚公主》吧!」她立刻露出燦爛的微笑並高興得全身扭動,到8個月時,她已經對故事很熟悉了,每當我講到:「突然,」然後問她:」怎麼了?」時,她就會撅著小嘴發出「嗚——」的聲音並揮動著胳臂模仿颳風。因為她知道我在講到「突然」之後,接著講的是:颳風下雨了,船翻了,王子掉進了大海......。於是她就用她的形體語言來向我展示她所知道我將要講的內容。然後自豪地看著我,我便給予她熱情的讚揚。

對於3歲前的寶寶來說,我們給寶寶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使寶寶快樂、滿足、你講上句他就知道下句的成就感的心理需要和滿足,同時通過講故事培養寶寶的語言領悟能力、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養成喜歡聽故事的好習慣和「親子教育」等等,而不是要灌輸許多故事給寶寶聽來開發寶寶的智力為目的,那種一天講一個故事、朗誦一首兒歌的做法完全違背了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

做過媽媽的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剛出生幾天的寶寶,如果當寶寶煩躁不安時,您面帶微笑,用溫和的語氣對寶寶說話,他(她)便很快地安靜下來——情緒感知能力;5個月大時,當媽媽說「燈燈在哪兒,他(她)就會用眼睛去尋找或用手指出來——認知能力;6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說再見、謝謝等詞時,就已會通過揮動胳臂或抓、握手來表達再見、兩手相抱表示謝謝了——形體語言;11 - 15個月的寶寶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各種動物的特徵和區別時,就已會通過叫汪汪汪、呱呱呱等來表明小狗和青蛙的區別——形象思維能力,都是在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顯現出來了。可見寶寶的潛能是多方面的,他(她)的語言領悟能力、形體語言能力等的發展早於說話和認字的能力。

總之,零歲教育應遵循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即:語言的領悟力、形體語言、形象思維、聯想思維、性格培養、良好習慣的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表達自我等等來培養寶寶,而不僅是以寶寶能認多少字、背多少兒歌為準繩來培養。

誤區之五:走出神童式的教育誤區

大多數人對神童的界定是以他(她)超常的記憶和高出同齡孩子認字能力來判斷的,即某小孩3歲已經能認兩千多個字、4歲能背300多首古詩、6歲就上小學3年級了等等,一些傳播媒介在報道某個神童時也是這樣來大加宣傳的。於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便以這一模式為目標來強化培養自己的孩子,但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如有一位「神童」,4歲就上小學一年級了,當時北京一家報紙還曾對她進行過報道。可是當她上到小學4年級時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初中時她的成績在班上只排到中上,遺憾的是最後沒有考上大學。實際上這不算什麼,更令人擔憂的是「神童」式的種教育方式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人格等方面得不到健康發展。北京青年報曾採訪過一位14歲的少年大學生,他完全是由於他父親通過強行超前教育而成為「神童」的。當記者問他對父親的看法時,他說了一句出乎人們預料的話:「我想殺死他」。據他母親說:有一次他真動了殺父親的念頭,差一點動了真格。可以想像,假如這一念頭成了事實,「神童」便失去了所有的意義。

對於3歲前的嬰幼兒來說,「神童」式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弊端更為嚴重。首先,使嬰幼兒的左右腦得不到均衡、全面的發展,『神童」式的教育僅僅是左腦教育。人類的大腦是從右腦發展起來的。胎兒和嬰幼兒主要使用右腦,古時候的人類右腦優於左腦,以使用右腦為主。人類左腦的使用是從有了語言以後才開始的。胎兒及0-3是以右腦為主的時代,而以語言、邏輯等左腦「神童」式的教育,並沒有使寶寶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其次,「神童」式的教育有可能使寶寶的生理、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尤其是對於性格、行為模式建立的重要時期的嬰幼兒來說影響更為深遠。有一位母親帶著她4歲的寶寶前來諮詢時談到,她孩子很聰明,但他除了喜歡看書、寫字、聽故事以外,好象再沒有別的讓他感興趣的事,而且特膽小、脾氣大、不願意到公共場所去玩,更不要說和其他小朋友玩了......。其實她是一位很盡職的母親,但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她正象我們所說的那種用「神童」式的教育方法精心地培養她的寶寶,但她忽略了寶寶「情商」方面的教育。社會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僅有高智商是遠遠不夠的。美國一心理學家曾對「天才學校」100名「神童」進行了25年的跟蹤調查研究表明:他們當中只有40%的人在他們所在的領域裡表現傑出。可見,「神童」並不意味著成才。成才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關注成長  分享快樂


推薦閱讀:

買表請認清這8大誤區
戀愛不是偶像劇 不要陷入這6個誤區
綜述:理解和執行香港基本法應摒棄種種誤區
馬勤:中國人認識人性的誤區
幼小銜接誤區 你佔了幾條?·每日商報

TAG:教育 | 誤區 | 母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