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五集)
06-01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五集) 2010/8/9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二十四面,最後一行看起: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此二句亦自《唐譯》,是第五相之降魔。魔者,梵語魔羅之略稱。此翻障礙,能為修道作障礙故。又翻殺者,害人善故。又常行放逸,斷慧命故。又翻惡者,多愛欲故」。我們念到此地。世尊出現在世間,為了教化一切眾生,還得示現降魔,佛他沒有魔,菩薩也沒有魔難,凡夫有。魔從哪裡來的?一個是煩惱,另外一個就是天魔,天魔包括所有在菩提道上種種的障難,這個都是屬於天魔。這兩句也是《大寶積經.如來會》裡面的經文,這是第五相。魔這個字,原本諸位要是看到中國古本的經書,這個魔是折磨的磨,下面不是個鬼字是個石,是個石頭,折磨的磨。梁武帝這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佛門護持真是全心全力,這個字是他造的,梁武帝造的。他說折磨太可怕,像魔鬼一樣,所以把石頭換成一個鬼,換成鬼字。梵語稱魔羅,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去掉、省略掉,就稱一個魔字。它的意思,翻成中國意思是障礙,能為修道作障礙故,在佛法裡面講的,專門對修行人做種種障礙,這折磨的意思。又翻為殺者,為什麼?他害人善故,人行善總是障礙他,也是障礙,讓人善事不能成就,這個都是魔所做的。又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懶散,所以不能認真的修道,讓你道業不能成就,就斷智慧之命。魔裡頭都有這些意思。又翻為惡者,他多愛欲,情執很重,都是障道的因緣。 一切經裡面,大乘經、小乘經都講到,一般都把它講成四魔,四種魔,「魔類有四」。《凈影疏》裡面,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它講這個四種都是經上常說的。第一種「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我們想想,這不在外,這是我們自己貪瞋痴,經上講這三樣東西是三毒。貪瞋這些煩惱也稱之為魔,貪瞋痴都是魔,這裡說貪瞋,它下面有個等,這個等就是講的根本六個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魔。煩惱要不能放下,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古今中外,多少修行人,修行人多,成就的人有幾個?為什麼不能成就?修行中途退心,為什麼退心?煩惱習氣太重必然退心。這些煩惱如果不是徹底放下,到最後它會起作用,它會把修行人全功盡棄,非常可惜。必須把煩惱的根拔掉,貪心要連根拔掉,不是換對象,有些人他不明白,對於世間財色名食睡放下不貪,可是怎麼樣?貪佛法,貪戀佛菩薩,這也不行,還是貪。佛教我們斷貪瞋痴,不是叫我們換對象,這是一定要知道。貪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這是不善的法,對於善法也不能貪,佛叫我們斷貪心,這要記住,絕對不是叫我們換對象。 瞋恚也得要斷,瞋恚要不斷,冤親債主這個結解不開。瞋恚斷了,不但現前冤親債主很容易化解,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這個問題也能夠解決。人不能有貪心、不能有瞋恚心,菩薩修學的科目有六門,這六門叫六波羅蜜,這六門是什麼?六門是斷煩惱的,也就是遠離魔障。菩薩為什麼修布施?主要是斷慳貪的,施捨。施捨也就是放下,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得要放下。我們是凡夫,這種煩惱習氣很重,一下放下談何容易?說得簡單,放下真不容易。可是不能不放,不放下,菩提道上就寸步難行,你沒辦法往前進,這個東西累贅。所以學菩薩修布施,讓你漸漸的學著放下。我們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有人把財看得很重,你就先布施財,把這個放下,其他就容易了;有人把名看得重,好名,最嚴重的煩惱先放,先對治它。像治病一樣,這身上病很多,哪一種病最嚴重,它會要命的先治它,把它治好了,其他的、其次的、不太嚴重的慢慢再治。所以我們自己要想,我們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哪一種嚴重,從嚴重的下手,得要真干。有許多人修學非常困難,問我要怎麼辦?初學不妨把我們的愛惡做個調整、做個轉變,比較上容易。 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世味哪有法味濃」,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世間五欲六塵的滋味,好像是給人帶來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是假的,我們冷靜的去觀察、去思惟,就發現這種快樂好比什麼?好比吸毒,打嗎啡,過後之後你得不償失,嘗到一點甜頭,付出代價太多,不值得,你冷靜觀察能看到不值得。中國醫學裡講得就更多,損失是什麼?傷身,傷身體;敗德,把倫理道德敗壞,一點都不假。看起來這東西真的是魔,它不是假的,不是好東西,偏偏跟它做朋友,偏偏不能夠舍離它,你的道業怎麼會成就?古人比今人好,因為古人從小就學,學習聖賢的教誨,防微杜漸,從小就知道提防,不要養成這些壞習慣。讀聖賢書,從聖賢書裡面嘗到味道叫法味,你看儒家的《論語》,《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味。學習聖賢,學了之後要把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能夠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全用上了,現在人所說的活學活用,這個裡面有快樂,這就是不亦悅乎。這種快樂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財色名食睡,不是這個東西,那是外面的刺激,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裏面發出來的。 尤其是佛法,在中國古時候講三教,這個教不是宗教,是三種聖人的教誨。儒是以孔孟為代表,道是以老莊為代表,佛是釋迦牟尼為代表,叫三教聖人。這三教都能帶給你法樂、法喜,佛家講「法喜充滿」,你能在經教裡面得到喜悅,你就能夠把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就把它斷掉,為什麼?你知道那些東西不好,裡頭有毒不幹凈。聖人教誨的典籍裡面好,這裡頭有道它沒有毒,它能幫助我們提升,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成就德能、成就相好。所以佛法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就在此地。學佛沒有能學到常生歡喜心,可以說他距離道還有一段距離,他沒有嘗到味道,嘗到味道的時候法喜充滿。我是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跟媒體信息斷交大概有五十年,所以別人問我,我都說很好,天下太平,沒事,我都不知道。可是也有些好心同學,他們把許多重要的信息來告訴我,重要信息是什麼?災難,到處都有災難。同學們多半是從網路上看到的,下載拿來給我看看。不知道的好,不知道天天天下太平;知道了,知道怎麼樣?天下還是天天太平。為什麼?我們每天生活在佛法裡頭。要是離開佛法,我們看到這些狀況,你自然有憂慮、你會有恐懼;得到法喜之後,看到這些問題,確實就像看夢幻泡影一樣。這裡頭理事、因果,學佛的同學如果稍稍契入經藏,你心裡就明了,為什麼會有這些災難出現,這個災難出現之後有沒有辦法把它化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聽到、曉得了,自己加倍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所以,這些信息對我們是有利益的,沒有害處,督促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 有同修把這個2012瑪雅的這些預言告訴我,還拿了光碟給我看,我真看了,看了二十多遍。看了之後我跟同學們說,我們念佛準備在什麼時候往生?二0一二。我們不要看到災難,我們有本事在災難沒有爆發之前,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早一點移民過去。再跟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就去不了!這一點要知道。往生的人在臨走之前頭腦清楚,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向家親眷屬朋友告別:我走了,你們好好乾,也干成了,將來極樂世界再見面。要是修不好呢?將來你墮在惡道,我在極樂世界成佛,我來幫助你們,我再來度你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憂慮、恐怖都沒有,這是佛法給我們現前的利益。我們要是對於理事、因果不懂,沒有不恐怖的,沒有不害怕的,帶來是負面的信息;對學佛的人帶來是正面的信息,不是負面的,讓我們往生也能確定預知時至,我什麼時候可以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障礙障不住。 所以學佛學什麼?就是學放下。這是我在年輕時候,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是見他老人家。我向他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好,有沒有方法讓我們能夠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告訴我,有方法。什麼方法?「看得破,放得下」。我真正接觸佛法,接觸出家人頭一天教我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真的秘訣。學了幾十年才真正懂得,凡夫成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看破幫助你再放下,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成佛。最後你看補處菩薩,我們在這看的,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了,那就放下,這圓滿成就,這是成佛的秘訣。老師好,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我們問,他真給我們說明白,你要不肯放下就錯了。為什麼要放下?以後深入經藏,在大乘經教裡面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就不應該執著,就應該放下,沒有例外的,即使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例外。《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如來實報土例外,沒說這個話,沒說這個話我們就曉得,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 我們現在這麼多年總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實報土是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是沒有,實報莊嚴土就沒有。沒有了以後是什麼境界?凈土宗裡面講常寂光凈土現前。常寂光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那是不生不滅,那才是永恆,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現萬法。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不是說過嗎?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境界才真正叫大自在,真正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叫法身。證得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叫你法身菩薩,你不再以為這個是身,什麼是身?整個虛空世界是我的身,法身不生不滅。這個身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所以煩惱不能不斷,怎麼斷?智慧開就斷了。你看佛用的方法,戒定慧這三種方法,戒是教你把它控制住,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持戒。《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道》是戒,三皈五戒都是戒,先用這些方法把煩惱控制。因戒得定,控制得很好,讓煩惱它雖然起作用,但是它有限度的,絕不能超過這個限度,它有限制,不可以超過,久而久之心就定下來,就得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 大乘教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些方法、門徑修什麼?全是修禪定,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用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來修禪定。如果這個方法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這方法是修禪定,就都是佛法。因定開慧,定久了會豁然大悟,明心見性。佛是用這三種方法幫助我們,他自己也是這三種方法成就的,還用這三種方法來教我們。戒就是守規矩,不能不遵守,不遵守你心定不下來,妄念紛飛,那個麻煩就大了。現在的年輕人,細細去觀察,無不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人沒法子修道,即使遇到佛菩薩,佛菩薩也不會教他,為什麼?沒有辦法教,他不能接受,他領悟不到。什麼樣的人好教?佛家講是法器,好教,老成、忠厚、穩重,這種人好教,你教他,他能信、他能解、他會照做,這樣的人,佛菩薩遇到了,不會捨棄他,總是要幫助他、成就他,為什麼?他能成就,有成就的條件。不具足成就的條件,你教他叫白費時間,都浪費了,時間、精力都浪費了。那就放在那個地方,等他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有這些條件再教他不遲。所以煩惱魔是自身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是屬於第四種叫天魔,是屬於那個。裡面有貪瞋痴慢疑,外面有誘惑,這個麻煩就大了,這是決定障礙善法的,我們要知道,要能夠迴避它。 第二種叫「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這也是自己身體裡面的。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就是說的我們現前這個身體。這個肉身是色法,色是講的物質,今天我們說物質,這個肉身是物質。人除了這個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物質跟精神和合成就這個身體。精神是什麼?受想行識,講四個字。「受」是什麼?你有感受,人家讚歎你,你歡喜,那歡喜就是你受了;人家罵你的時候,你會生氣,你也受了,這是說感受。「想」,受之後你有妄想,妄想不斷,連睡覺都沒休息,睡覺怎麼樣?你會作夢。夢從哪來的?夢從妄想來的。如果沒有妄想哪來的夢?人是善心,他常做好夢,做美夢;人要是作惡事,他就會作惡夢。雖然這個東西不是真的,醒過來的時候只是一場夢,可是在作夢的時候你有感受,也能夠引起你喜怒哀樂,夢境也能夠引發,全是煩惱。 第三個字是「行」,行是什麼?行是不住,停不住。最明顯的,我們一個人從生到死,停不住,最精進,一刻不停,一天一天接近死亡,有生必有死。不是一天一天,是一分鐘一分鐘、一秒鐘一秒鐘,一秒鐘都不肯停,到哪裡去?出生最後的終點是墳墓。沒有例外的,人人都走這條路,有人二、三十年就到了,也有人五、六十年才走到,長壽一點八、九十歲走到,終歸都要到終點站。如果想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對這個世間法就意冷心灰。找到了宗教,宗教告訴你有天堂,伊斯蘭教有天園,你很羨慕,比我們這個世間好,是不是真有?告訴諸位,真有,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園是你心想生的,真有。就跟現前這個世界一樣,現前世界也是我們心想生的。為什麼現在這個世界這麼混亂,災難這麼多?是我們的心想不善,全是想的貪瞋痴慢疑,全是想的五欲六塵,這個反應就是現前這個狀況,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起心動念,你心裡所想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這個想好,這個想就是國泰民安,災消福來,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極樂世界,就會變成天堂。我們要牢牢記住,佛的這句金玉良言是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什麼它就現什麼。想佛,佛的境界就現前;想菩薩,菩薩境界就現前。現在人的念頭很不好,他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貪瞋痴。貪瞋痴變什麼?如果人念念都是貪婪,他將來的去處是餓鬼道,他到鬼道里去;念念想的是瞋恚,天天想用什麼方法去整人、去害人,這個人將來到地獄道,天堂、地獄都是人想出來的,沒有人建造。所以宗教裡面說,善因有善果,惡因就有惡報。 五陰,最後是「識」,識是什麼?這個識是阿賴耶識,在佛經裡面講行是末那識,想是第六識,受是前五識,叫八個識,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也是個倉庫,叫藏識,西藏的藏,意思就是收藏,像一個倉庫一樣。我們每個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所造的這些業都在這個資料庫裡頭,就在識裡頭保存得非常完整,它絕對不會損壞,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所以我們經歷的事情能夠記得住,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資料庫。現在我們是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夠把資料庫裡面資料隨意調出來,有些我們調不出來。如果我們有了定功,這個不用智慧,你的定功愈深,你阿賴耶裡面的資料,你就能看到的愈多。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為什麼?會想未來!明年還沒有到,我在打妄想想到明年怎麼樣,資料庫里就有明年東西。那是個大倉庫,裡面東西太豐富,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全部儲存在那裡。這個東西,成佛了,成佛它的作用可大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什麼?無所不知,就是說生生世世所有的資料。不但自己的資料,別人資料庫我也可以拿來借用,一點障礙都沒有,它通的。好像現在網路它連線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釋迦牟尼佛資料你也可以調來,就跟自己的一樣。 受想行識是精神,色是物質,這個東西,如果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誨,它就會造業,身會造業,受想行識更會造業。為什麼?樂受它貪愛,苦受它怨恨,你看貪愛,餓鬼道去了,怨恨是地獄道去了。想,本身雖然不造業,那個受跟色它造業,為什麼?它聽想的指揮。行是個非常非常執著,堅固的執著我,所以在大乘教裡面講,行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也就是我執,再就是貪瞋痴,我愛、我慢、我痴,慢就是瞋恚,與生俱來。我們現在身是五陰身,共相摧滅,這個共相摧滅特別是講生老病死,這是摧滅的相。如果貪瞋痴慢,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細心觀察,貪瞋痴慢沒有限度,盡情的去造作,結果現世報你就看到,三、四十歲命就沒有了。我們相信他的壽命不止三、四十歲,應該是六、七十歲,為什麼三、四十歲就死了?自己把自己摧殘、糟蹋掉,現在這個社會太多太多了。 第三種「死魔」,為什麼叫死是魔?你的道業還沒修成功,壽命到了,這是魔障。這個魔障有沒有辦法應對它?有,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能延長壽命。諸位好好去看《了凡四訓》,我學佛第一本看的書就這本書,是一位朱老先生給我的。這個老先生浙江人,是我祖父那一輩的人,我才二十四、五歲,這個老先生六十八、九歲,我認識他是朋友介紹的。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印光大師的弟子,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同學、師兄弟。我那時候很年輕,他很喜歡我,送一本《了凡四訓》給我看,我看了很受感動。了凡先生年輕那些毛病,我想一想我統統都有,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還有一點好處,我跟他對比對比,我還沒有。所以我一口氣好像是在一個多月,大概是有兩個月的樣子,我看了三十遍。我看的時候是原文,沒註解,感觸很深,才知道一個人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了,二十年每年的流年一絲毫都不差,他是個讀書人,每年參加考試得第幾名註定的。那個時候的秀才,國家有俸祿,國家養你,你不必做事情,生活可以過得去,你就專心念你的書。每年國家給他多少米,那時候用稻米,有幾十石米,夠他生活了,一點都不差,所以他相信,死心塌地相信命運,什麼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麼?妄念是沒用,那何必妄念? 有一次他到棲霞山去看雲谷禪師,就現在南京棲霞山,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念。雲谷禪師很驚訝,就向袁先生請教:你用的是什麼功夫?一個人三天三夜坐在禪堂里,不起一個念頭,不容易!了凡先生告訴他,「我沒有什麼功夫,只是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來每年考試名次、每年國家給的俸祿絲毫不差,我還想什麼?」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這一問,了凡先生就很詫異,「怎麼我是凡夫?」雲谷禪師給他分析,凡夫哪能沒有妄念的道理,哪能夠沒有命運?都有命運,只是一般人還胡思亂想,不知道自己命運。你不過是很幸運,你知道你自己命運你就不想,這不是功夫,你還是個凡人。不是入定,入定妄念能夠伏住,不起妄念,你這不是定功。教他: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把了凡先生興趣引起出來,命運可以改變?是。怎麼改變法?教他懺悔,斷惡修善,《四訓》里寫得很詳細,告訴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命里沒有功名,也就是說念書到秀才為止,再去考舉人、進士沒分,命里沒有,命里沒有兒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一生最高的官爵是做個四川很小縣分的縣長,這孔先生給他算的。 雲谷禪師幫助他,給他功過格,功過格就是《太上感應篇》,依照《太上感應篇》好好去修。《感應篇》裡面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一共講了一百九十五條,每天反省有過就要改,天天自己檢點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真干,就發了心要做三千樁好事,三千樁好事利益大眾的、利益社會的,十年才圓滿。心一發,第二年去參加考試,名次就不對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他是考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馬上就不對了,就知道雲谷禪師教他那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求功名,考了好幾次,真考取了,命里沒有舉人,考取了,沒有進士也考取了。沒有兒子,他是求佛求菩薩,真的生了一個好兒子;官做得也大了,寶坻縣的知縣,那是直接歸皇上管的。壽命沒有求延壽,他自然延壽了,他活到七十四歲,你看原來是五十三歲,活到七十四,多活了二十年。所以生死可以自己做主宰,不為自己,我壽命長一點,多替社會、多替苦難人,做一點事情,為大眾服務,你的壽命不是你自己的了。你自己的壽命有一定的限度,以後的呢?以後你是為別人,你是為成就道業,成就道業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個壽命就延長了,是這麼個道理。自己修的福報,再加上眾生的福報,自然延長;尤其是大乘佛法,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生死。生死這樁事情,就好像我們衣服穿髒了換一件新衣服,脫掉了。這個肉身太老,用的時間太久,不太好使用,就換一個新的,就這麼回事。所以生死一絲毫痛苦都沒有,換個身體繼續再來學習,這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所以明白人身體就愈換愈好,這一生是人身,來生換作天身,天上天人比這身體就好多了,愈換愈好。如果是個迷惑的人,在佛法講愚痴的人,他不懂這個,貪生怕死,又造作許多罪孽,那他換的身體愈換愈壞。這一生是人身,來生換個畜生身,那就差遠了;畜生身再換個餓鬼身,不愈換愈差嗎?所以聰明人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學佛要能夠對付得了。 我受《了凡四訓》影響非常大,我這一生的命跟了凡先生比,比他差得很多,現在能超過他,超過他很多,是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修來的,這不是命里有的。命裡面沒有財富,現在要做一點事情,需要多少錢就會有人送來,怪事情,我也不會問人要錢,也不會問人化緣募捐,自然就有。聰明智慧,講經講了五十二年,年年不一樣,有些老同學過去聽我講經,你就曉得,我講經年年境界不相同。壽命,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了一場病,我是從來沒有生過病、沒有住過醫院,這一生沒住過院。這一生病,我清楚壽命到了,不用找醫生,也不要去吃藥,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找醫生是沒用處。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念了一個月病就好了,這佛菩薩保佑。四十五歲那一年如果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看現在八十四歲了,我差不多多活了四十年,了凡先生才多活二十年,我比他加一倍。這四十年我現在要去往生,大概凡聖同居土可以上輩往生了,就提升了不少,沒有時間不行。所以壽命要用來做什麼?用來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有意義的,不是在世間享受,那錯了,那個壽命是浪費掉了。應當不斷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個我們得感謝佛菩薩給我壽命,我的壽命幹什麼?我壽命拿來干這個。 所以年歲大了,讀經、念佛、講經樂此不疲,其他的事情全放下了,沒有了,生活隨遇而安、隨緣度日,你說多自在!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乏,這叫真正的福報。你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你什麼都操心,你想想看,如果你有房子,房子要不要操心?我連房子都沒有,什麼都不要操心了。房子都沒有,每天都還有好房子住,別人的房子,這個自己要好好的算算。我沒有車,你看出門都有車坐,車也不是我自己的,我也不要去保養。一心就在道上。還有這麼多人找我,請我去講經我就去,這麼多年來也走遍全世界。旅行當中我身上沒有錢,那個飛機票多少錢一張不知道,都是人家買好了送來,不操一點心。你要有錢你自己去買票,很麻煩,還得去排隊,你說多麻煩。所以學佛這些統統放下,真得自在! 第四「天魔」,這個天魔就是外面境界的。前面三種都是本身的,煩惱是本身的、五陰是本身的、生死也是本身的。外面來的干擾都叫做天魔,外面環境;我們裡面的煩惱,貪瞋痴慢疑。外面是什麼?外面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那是外面的,那是外面的魔,它來誘惑你。如果你有智慧,你把煩惱控制住,煩惱不起作用,你就降了魔。所以「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有定功不受誘惑;你有智慧,智慧能看清楚,邪正分明,遠離邪惡,親近佛菩薩。世間人享樂,你這裡一看他享的什麼樂?煩惱跟五陰跟天魔合起來,他享的那個樂,那個樂的後頭有苦,叫樂極生悲有苦,不但有苦,他還有災難。小的災難,身心得病,毀壞你的健康;大的那就有災難,後患無窮,這東西能接近嗎?這四大類的魔認識清楚、明白了,我們知道它存在,而且就在我們的周邊,時時刻刻不離開我們,你只一個不小心,你就落在魔掌上去了。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受他的干擾;他干擾不了你,他就變成護法,他還會幫助你,這是好事情。幫助你,我們可以跟他做朋友,可以去感化他,這對於外面的境界,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轉邪為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好事情。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得正、要行得正,你才能夠感化別人,自行而後才能化他。 我們看老居士後面說的,「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四種魔里特別是指天魔。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怎樣應付天魔,「如《婆沙論》雲」,這是佛經裡面一部論,裡頭有這麼一段話,節錄的,「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中夜魔軍總來逼惱,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這個論里也是引用經文,佛在八相成道裡面有這個記載。佛剛剛成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這個時候魔來找麻煩,魔現的是什麼?女身,來誘惑釋迦牟尼佛,佛入定,不受她的干擾。這都是魔王派來的。這個方式不行,釋迦牟尼佛不理會,再進一步就派魔軍,這些妖魔鬼怪來逼迫他、來加害他,就是說要來傷害他,要他的命。釋迦牟尼佛又入定,在定中,魔的這些刀槍棍棒都來攻擊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刀槍對著佛,佛就有一朵蓮花抵住這些刀槍,魔沒有辦法傷害世尊,於是就退走了。降魔的這一關,魔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你要禁得起考驗。魔投降,也變成護法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又《西域記》雲」,這是玄奘大師西遊的筆記,他到印度去取經,他的日記里有這麼一段。「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脅菩薩」。就是說明降魔,說得比較詳細,魔王召集這些神眾、這些魔軍,這都聽魔王的要來對付菩薩,菩薩通過這些才成道,這是考驗。菩薩成佛最後要通過這一關,財色名食睡這五個關口,每一關口都要能通過,不受誘惑,能禁得起考驗。魔王波旬乾的事情,來威脅菩薩,「菩薩於是入大慈定」,這跟前面講的是一樣的入大慈定。「凡厥兵仗」,他們帶的這些兵器、這些武器,統統變成蓮花,手上拿的是刀槍棍棒全變成蓮花,魔看到這個樣就嚇到,跑掉了,就退走。「以上均表菩薩定力」,定能降魔,慧能感化魔。「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則顯菩薩慧力」,你看定力、慧力。「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我們今天講的冤親債主,這個我們要學。我們現在開始學佛,障礙我們的很多,我們想到這邊來聽經,你的好朋友打電話給你約會,把你這個機會就破壞了,那是什麼?魔障道。他是好心邀你去玩,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周邊。你今天想定下來,想念佛、想拜佛,就有人來找你,你就曉得魔來干擾了。這個時候你是隨順佛菩薩教誨,還是隨順魔的意思跟他走,在這個時候由你自己選擇。選擇道業你將來有成就,你選擇這是應酬跟魔走了,你道業就毀掉。從初發心到成佛,佛在幫助我們,魔也在擾亂我們,一半一半,成敗的關鍵不在佛也不在魔,在自己決定。自己果然能夠堅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不成就的;如果你的方向太多、目標太多,你肯定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肯定還是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要看清楚,很苦,苦不堪言,真正明白了、真清楚了,不願意再搞了。在六道的時間很長,過去生生世世受這麼多冤枉苦,多少同參道友都已經成菩薩、成佛,我們還在六道搞輪迴,這個責任要自己負。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降魔就是不再受內外干擾,你的道業成就,所以這成佛了。「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義。微妙者,《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微妙是什麼?微妙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大覺,大徹大悟這是微妙。「菩提者,佛之知見,亦即實際理體,當人自性」。這講得很清楚,微妙是什麼?明心見性,這個微妙。《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凈圓明體」,你證得了,你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這在佛法裡面圓成佛道。好處是什麼?好處太多了,只要找到這個,遍法界虛空界你全得到了。這好像是個圓,你把圓心找到,這個圓的面上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你全找到。就像佛在經上講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經教裡面所說的性相(宇宙萬法的性體、現相)、理事、因果,一法不漏。這個得到,一切都得到,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跟諸佛如來、跟毗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成就了,圓滿的成就。 佛之知見,《法華經》上說的「入佛知見」,佛知佛見,簡單的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你是親眼見的。為什麼?你在大定當中,成佛永遠在定慧當中,行住坐卧都是定。這個定不是光是盤腿面壁那是定,那是剛剛初學的時候,那學修定,定修成了之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為什麼?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是不是定?照樣辦事,幫助無量無邊苦難眾生,他自己在定中,要出定來辦事嗎?不要,他的定沒出入,全在定中。這我們必須了解,入定能看到,出定可以辦事,那是小定,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大乘菩薩不是的。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母親過世,知道母親在世造的罪業很重,肯定墮惡道,供養阿羅漢,求阿羅漢幫助她,看看母親在哪裡。阿羅漢要入定,入定看到,出定的時候把看到情形告訴她,小乘有出有入;法身菩薩沒有出入,見性了。阿羅漢沒見性,三重障礙只斷了一重,不執著了,他還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法身菩薩起心動念都斷了,所以他的定沒出入,真正得大自在。實際理體,這一句相當現在哲學裡面的術語,叫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能生宇宙萬象,也是自性,就是自性,佛法名字叫自性,哲學名字叫本體,我們中國古人叫本性,就指這個,本性本善。那個本善的意思,用佛法來解釋就是實際理體,就是佛知佛見,那才叫本善。用佛法來解釋中國傳統的學術,把它就提升,提升到圓滿的境界。 「經云: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難知」。這樁事情語言說不出,什麼樣名詞術語加不上,唯證方知,只要你放下起心動念,它就現前,你就知道了。你知道了你也說不出來,大乘教上有一句比喻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個人喝一杯水,你問他這水熱不熱?說不出來,拿溫度計去量也量不出來,必須你自己親自喝一口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各人感覺不一樣,我喝的溫度很好,可能他喝了感到燙,另外一個人喝感到太冷,每個人感覺不相同,怎麼能說得出來?這就是微妙兩個字裡頭含義,微妙難知。「與微妙是菩提也」,菩提是正覺,當人正覺,就是我自己的正覺,我的正覺你怎麼會知道?你的正覺他也不知道。只有比你功夫高的人知道,跟你功夫同等的人知道,阿羅漢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菩薩;菩薩知道菩薩,也知道阿羅漢。比他下面他知道,微妙是這個意思。 《凈影疏》裡面說,「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理也是體,它是妙法,一切妙法從它而來,你要是把這個理體明白了、見到了,你就成正覺。圓滿的理體就是圓滿的自性,法身菩薩證得的。部分的理體,不是圓滿的,聲聞緣覺證得;總而言之,不圓滿就出不了十法界,六道是超出了,十法界不能超出,如果證得圓滿就超越十法界。這個地方講「理指實際理體」,實際理體是自性,明心見性,真正明心見性,這個成正覺是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這個理是講局限的,不是圓滿的,那就是阿羅漢所成的正覺。阿羅漢所證得的、菩薩證得的、佛所證得的,是一個理體,有淺深不相同。阿羅漢涉獵得淺,菩薩涉獵得深,佛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統統都是講的自性。「又《長阿含經》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阿含》是小乘經,這個讚歎是有道理的,阿羅漢稱菩薩確實是如是的讚歎。這個獨尊只有成佛才能證得,佛果以下,也就是等覺以下,跟佛比還要差一截。 「綜上而言」,這就是總而言之,像上面許許多多祖師大德所說的把它做個總結。「得微妙法,即契世尊之佛智,入實相之妙理,證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覺。正覺者,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契世尊之佛智,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是一不是二,就是入實相之妙理。實相這兩個字,是指宇宙萬法的真相,實是真實,真相的妙理。真相從哪裡來的?真相是怎麼來的?真相的理體稱為妙,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的功能、德用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妙在此地。我們想想,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描繪真正的菩提、實相之妙理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凈的,有沒有染污過?沒有。我們的自性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決定沒有染污,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都沒有染污,它真的是清凈的,是自性清凈圓明體。不但沒有染污,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智慧、德能、相好,也就是具足一切法,為什麼?這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能現一切法,《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世界成就品」所說的,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頭有凈土、有穢土,穢土跟我們地球一樣,狀況大致相同,千變萬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變化總指揮、總策劃的是誰?給諸位說,意念,就是我們的念頭。諸佛如來示現到六道裡面來,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示現八相成道,那個總策劃、總指揮還是我們自己。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妙吧!這就是《還源觀》上所講的「出生無盡」,稱它作妙理,法稱作妙法。妙這一字,妙在哪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這妙。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說它無,它真又現相,相是幻相,理是空理。理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它,你看不見,也聽不到,你也想不到,六根無法接觸;它在,它不是不在,這稱之為妙,理妙、事妙、相也妙。什麼時候能夠看到真相?契入就看到,沒有契入看不到。這個契入要定慧的功夫,沒有甚深的定慧,到什麼時候定?我們修的定跟自性本定相應了。古大德講性修不二,性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性定。我們現在的心亂,妄念太多,怎樣把妄念放下?我們來修定,我們修到跟自性本定相應,諸法實相就現前,完全看清楚,那個時候就叫做明心見性,就叫做大徹大悟,學佛的人目標要定在此地。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想想做不到,佛教我們一個方法,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就解決,我們就能夠證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每個女人心目中都有一片凈土
※凈土法門:念佛共修開示(1-10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二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二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