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文|黃飲冰

 

 對於近來發的兩篇文章,一是談湖南與最早的文明之間的關係問題,二是高廟是最早的神州和最早的中國的問題。一是有的網友對高廟在祭祀上的最早地位提出質疑,因為史書上記載72家朝岱宗(泰山),認為最早的祭祀地是泰山而不是高廟,我的說法與此相矛盾。有的網友直接說「武陵蠻」三字以示反駁。二是崑崙的含義。重慶市網友武陵君上石焱煌留言說:先生說「崑崙」是最古老的華尼語言,高地的意思。但我以為「崑崙」與窟窿、果欏、仡佬同音,與黑、與洞、與圓有關,應是黑洞、黑天的意思。昆崙山即歌羅山、仡佬山,也是武陵(鄂陵、鵝嶺、西陵、媧陵)山。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次探討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我並非專業的研究人員,研究華夏起源,只是一種愛好,個人喜歡讀一些書,思考一些問題,發表一些看法而已,我說的不是真理,也不是定論。其次是我是獨立的個人行為,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也難免思考不周的地方。對網友的評論,我是真心接受的,這也促進了我進一步的思考,在這裡我一併感謝。

有人看我的文章像看天書似的,原因是對我提出的很多概念不理解。其實,這些概念,在其以前的文章中,都講解過。我的《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是一個系列,都發在我的網易博客中,基本概念,都在其中。

 

一、我對華夏人種命名的幾個關鍵性的標誌——華、胡、尼、夏、夷

 

華圖騰——火樹

 

什麼是「華」呢?在起源階段,「華」原始音ha,火樹圖騰,即華是被雷電點燃的枯樹。由華海引出了亞,亞是什麼?亞是燃燒的樹枝,所以從根本上講,華(ha)、亞(ya)的含義是一樣的。中國的西部族群以至於西亞至環地中海的古老族群,一直堅持著華(ha)本意——火樹圖騰,並由華(ha)引申出亞(ya)。在華音ha時,華圖騰就是火樹圖騰,華崇拜就是火崇拜。雅利安人就盛行火崇拜。

華之音由ha演變成hua,是在胡尼人和華尼人融合時期,所以華(hua)是華胡混合音。在華音hua時,華的含義就徹底變了,華(hua)是太陽。《淮南子·地形訓》及《楚辭·天向》都解釋說:「華即日,太陽也」。這也可以說明,「華為太陽」的認識,是的確存在的。

所以從崇拜上講,華崇拜起源自火崇拜,升格為太陽崇拜。在楚辭中,就有「華者,太陽也」的解釋,可見「華者太陽也」的認識,是楚人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形成地是兩湖地區(楚地),華族的形成地是楚地,真正的華族,是神農氏的祖族——古夷人(華尼夷)糯農部。

華尼人在滇黔高原時期,其華崇拜是火崇拜,其華圖騰是火樹圖騰。華尼人在湖南彭頭山時期,與胡尼人完成了融合,華崇拜就演變成了太陽崇拜,華圖騰是太陽圖騰。

一些源於華尼人的族群,其華崇拜也有的演變成了「太陽樹」崇拜。「太陽樹」就是傳說中的扶桑和若木,太陽在扶桑和若木上休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神樹,就是「太陽樹」,可能是若木。

「太陽樹」的遺迹,就是華表。華表的原始形態,就是一棵樹木。

胡圖騰之一(鳥+日+鳥)

 

什麼是「胡」呢?胡是火燒後的顏色,所以衚衕樣源自火。原始的胡崇拜也是火崇拜。華胡在源頭上本來是一個原始群,因為在火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期,所以在滇黔高原上分化成華尼原始群和胡尼原始群。

 

在末次冰川期末期,胡尼人已經遍布兩湖地區、華南、華東及沿海。胡尼人的崇拜也演變成了「鳥+日」的崇拜。所以原始的胡字應該是「鳥+日」組成。

 

——甲骨文尼

「尼」是什麼?尼的原始形態是「×」,意即「一男一女在野地里交合」,所以「尼」的本意是「男女親昵」。「×」表現的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也就是說此時生殖崇拜是本源的,沒有被神化。由原始的生殖崇拜引發出了對生命之源的崇敬——對祖先的祭祀,就是為了慎終追遠。在祭祀活動中,代表祖先接受祭祀的「屍」,就被稱作「尼」,所以「尼」代表的是祖先,尼崇拜就是祖先崇拜。尼崇拜是華尼人和胡尼人共同的崇拜。

「×」在距今78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在彭頭山了。

「×」後來就演變出圖騰「尼」和符號「卐」。

「卐」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特洛伊等國的歷史上均有出現,後來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們把它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徵,以後普遍被作為吉祥的標誌。

 

圖文夏(由尼演變出夏)

——金文夷(由尼演變出屍,屍演變成夷)

夏和夷都是由尼引發出的新崇拜,其本質還是尼崇拜——祖先崇拜。夏圖騰是「人面魚紋圖」,「人面魚紋圖」就是「祭祀先祖圖」。夷圖騰是「孝子圖」,即是在祭祀中「腰纏稻草繩」披麻戴孝的孝子的形象。

夷和夏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夷在西周才變成貶義詞。周代還搞出了很多種族概念,如北狄、西戎、東夷、南蠻,以處於中原的諸夏為華夏正宗。

 

對於華夏的來源,目前很出名的是「華山夏水」說。我不支持這一說法。華山和華夏,共用一個華字,但華山之華不是華夏之華。古人對華山和華夏是有嚴格的區分的,在指華山時,華字讀huà;在指華夏時,華字讀huá;在華字指代花時,華字讀huā。所以華huà、華huá、華huā是嚴格不同的。華夏與華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夏水在那裡呢?有人說是漢水。這其實也是誤解。漢水從沔陽一下,古代的確稱為夏水。但沔陽以上,與長江並行的,還有一條河,這條河才是夏水。這條河為什麼稱夏水呢?因為這是一條季節性的河流,夏天有水,冬天就乾涸了,所以稱為夏水。漢代有夏口的地名。可見,夏水的名稱與華夏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此處夏水之夏與華夏之夏八竿子打不著。

我的說法,華原始古音是ha,指的是火,華(ha)圖騰是火樹圖騰。在華尼人與胡尼人在兩湖地區融合形成華尼夷(古夷人)時,華(ha)的古音演變成了華(hua),華(ha)圖騰就演變成了華(hua)圖騰。與此同時,尼崇拜也演變成了夷崇拜,夷的觀念也就在兩湖地區產生了。

不過,在尼向夷轉化的中間,經歷了一個「屍」時期。就是在祭祀位上設立一個活人作為祖先之屍代替祖先接受祭祀。在我的文章中,夷和屍有時候沒有做嚴格的區分。

——屍及其文字演變

夏圖騰就是半坡發現的「人面魚紋圖」,「人面魚紋圖」就是「圖文夏」字。夏的古音是sa,「頭」的意思,如日頭、山頭、人頭等。「頭」也就是「靈」。

華尼夏(ha-ni-xia)人與華尼夷(hua-ni-yi)人在豫西南和鄂西北有一個融合的歷史,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就是這次融合的產物。經過這個融合之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華夏(huaxia)。華夏時由伏羲族群和神農族群融合後形成的新族群。伏羲族群是古夏人的東夏分支,神農族群是古夷人的華人分支。

在《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第二部崇拜和圖騰》中,我對這些華夏文明的標誌性詞語,進行了詳細的解析。

 

二、祭祀神州

 

神州是最早的祭祀場所。

從考古看,這個最早的祭祀場所,就是湖南洪江之高廟,因為高廟存在最大的祭祀場所。在湖南洪江高廟遺址中出土了一處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場所。

但是,從祭祀文化來看,祭祀的起點在高台。遠古人設立高台,原始的目的就是祭祀。從高台文化來看,高廟還不是最早的祭祀地點。

目前可以肯定的最早的高台,發現於彭頭山文化。湖南澧縣八十檔發現了彭頭山文化的城址,遺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殘長一百一十米,寬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內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國最早的高台建築。高台建築,就是用於祭祀的。祭天、祭祖、祭神靈,都是在高台之上,所以高台就是祭台。

彭頭山文化開始於距今9000年以前,消失於距今7800年。距今7800年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年代,因為河南的稻作文明——賈湖文化,也消失於距今7800年,而湖南的高廟的歷史,卻開始於距今7800年。高廟文化,是繼承彭頭山文化的。

這樣看,祭祀這種宗教活動,在彭頭山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湖南學者流波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的信息:「湖南臨澧竹馬村遺址,距今1.8萬年到1萬年,發現了帶甬道的「T」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築,是世界高台建築之源」,說明湖南古遺址中高台建築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就有了。祭祀文化的源頭還要追溯到18000年到10000年前。

僅從湖南存在的古人類遺址來看,在肯定高台文化就是祭祀文化(高台就是祭台)的前提下,祭祀活動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的湖南臨澧竹馬村到距今9000年到7800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再到距今7800年到68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一脈相承。

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竹馬村和彭頭山是高台,而高廟是大型的祭祀場所?

從高廟的名稱看,高廟是祭祀元祖的地方,懂得中國廟文化的人都會知道,中國的廟的原始作用,是祭祖的,高廟,就是祭祀高祖的,高祖就是元祖。

中國人的元祖是誰呢?是女媧。

從倫理的觀念看,人類是從動物人、無倫人到有倫人的。人類的第一個有倫時代就是姓族時代。姓族時代是女權時代。在姓族時代,男性的生殖權被姓族社會所無視和隱瞞,女性靠生殖權的壟斷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女媧造人的傳說就是產生在姓族時代。在女媧造人的傳說中是沒有伏羲的影子的,說明女媧造人是不依靠男性幫忙的,女媧獨立完成了造人,這是姓族社會女性壟斷生殖權的體現。所以說到人祖,就以為是伏羲女媧的觀點是錯誤的。對於中國本土民族來講,女媧是共同的始祖,他們都是信奉女媧的。

為什麼祭祀會從彭頭山轉向高廟?這可能與洪水有關。

臨澧縣處於武陵山與洞庭湖盆地的過渡地帶,而澧縣彭頭山卻處在洞庭湖盆地,可以看到彭頭山原居民是從武陵山上逐步移居到洞庭湖盆地上的澧陽平原上來的,臨澧縣竹馬村可以看做是移居的一個中間遺址。這也可以看到,武陵山是彭頭山原居民的祖居地。這一股人就是我所說的華尼人。當然,澧陽平原上還有更早的原居民,就是胡尼人,胡尼人來自南嶺玉蟾岩。南嶺可以看做是滇黔高原的西部延伸地區。結合水稻由古栽培稻到現代栽培稻的演變歷史,華尼人與胡尼人的融合,從玉蟾岩時期就開始了。到彭頭山時期,完成了這一融合過程,最終在澧陽平原形成了古夷人(華尼夷)。

華尼人離開滇黔高原的最後一站是武陵山,所以武陵山在華尼人的記憶中佔有不可磨滅的位置,如同大槐樹的記憶和湖北人的麻城筷子街的記憶一樣。華尼人的昆崙山記憶,就是對遷移走出大山最後一站的歷史記憶。

距今7800年的時候,兩湖地區爆發大洪水,洪水導致古雲夢澤(洞庭湖是古雲夢澤的遺迹)擴大到及至,古澧陽平原被淹沒,遺民向周邊高地和山地遷移,這就是距今7800年高廟文化開始的原因吧。

高廟居民實際是由一群負有特殊使命的人組成,這從高廟大型的祭祀場所的遺迹可以看出來。高廟的功用,主要是為祭祀而建立的。中國古人是多神崇拜的,他們敬一切的神靈。古人也會把大洪水看做是神對下民的懲罰,這種懲罰的原因,在古人看來,是他們敬神不夠所導致的。那麼是對什麼神敬仰不夠呢?古人也會總結尋找原因。最終他們可能認為是祖神怪罪,因為他們祭祀的地方都設立在自己的居住地,而不是在祖住地。他們的祖住地在那裡呢?在昆崙山(武陵山),所以他們就專門回到武陵山中的高廟,建立高廟。高廟存在的大型的祭祀場所,就是設立高廟的證明。所以到高廟的一群人,是專門的神職人員,專門負責對祖先和諸神的祭祀。

高廟的祭祀持續了1000多年,高廟就逐漸地被神化為神州了。後來華夏子民移居海外的很多了,這些海外移民定期要回到高廟祭祀,這些海外移民就把整個華夏大地稱為神州了。作為留駐華夏的子民,也以神州自居。

高廟祭祀的主神,在起初階段應該是「神女而帝」的女媧。隨著農業的興起,從女媧神分化出了「儺神」,「儺神」實際就是「糯神」,是糯稻的發明人。由糯神又演變成農神。農神可能是頭頂太陽的女性的形象,所以農神可能是女媧與太陽結合後形成的農業社會的最高神。高廟也就由女媧廟變成了綜合性的祭祀場所——農神及諸神也在這裡接受祭祀。

在神農氏興起後,農神被神農取代,祭祀的地點轉移到新的地方。高廟也就被廢棄了。

 

三、西南女兒國

 

在大洪水之前,中國大地上的古老姓族,都是信奉女媧的,她們自認為是女媧的後代。她們的最高神是女媧,她們的最高首領也是女媧,所以在大洪水之前,中國大地上的崇拜女媧的族群是有多個的,他們有共同的起源,只是在分居各地時演化成了不同的族群。如紅山文化居民也是信奉女神的,紅山文化有女神像,女神實際就是女媧。

這些不同的族群共同祭祀的祖神是女媧。在祭祀中,她們設立女媧之屍來代替女媧接受祭祀,也讓女媧之屍代替女媧行使世俗的領導權,領導女媧的後裔,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女媧之屍形成了女媧世系。

女媧之屍就是女媧的轉世靈童,這個靈童既具有女媧的神權,也具有女媧的首領權,就是傳說中的「神女而帝者」。這個祭祀女媧的活動中代表女媧的屍,也被稱作尼,這就是姓族時期「尼崇拜」的內涵。說去說來,尼崇拜其實就是對生命之源——「祖」的祭祀。夏和夷,都源自尼崇拜,即先祖崇拜。在姓族時代以前,古人們也是知道「男女相交生人」的道理的,只是在姓族社會時期,被故意隱瞞了。

大洪水來臨,不少族群被洪水毀滅,遺留的姓族被分割在各個被海水包圍的陸洲上,女人們再要繁殖後代,不可能到其他的地方找其他的外姓族的男人,只能依靠本姓族的男人,這個時候就只能是本姓族的哥哥姐姐們一起來完成繁殖人口的任務。女性繁殖不須要依靠男性的神話被大洪水所打破。女媧伏羲再傳人類,實際說的就是倖存于海中之州的人類因為大洪水的逼迫,不得不重新回到群內繁殖的史實。重新回到群內繁殖,人們的害羞感開始還是十分強烈的,這才又產生了女媧為媒的傳說。

我《伏羲原來是夫婿》一文中,很認真地探討過這個問題。總之在大洪水之時和大洪水之前,家庭是女主單親家庭。洪水之時和大洪水之後,女主雙親家庭就誕生了。在家庭里,既有母親,也有父親,女性為主導;在群體里,女首領為帝,男首領為後,產生了新的帝後體制,但還是女性為主導;這時期的婚姻制度產生了,是「女婚男嫁」。在這個時期,對祖的祭祀,才加入了男性祖。所以在祭祖時,女媧之祭祀配上了伏羲,伏羲成為了男性祖先的代表在祭祖中和女媧一起接受祭祀。

大洪水時期形成的女主雙祖制(在家庭是女主雙親,在社會是女主帝後制),為女權向男權的過渡打下了基礎。這就是大洪水的人文作用——男性走上了歷史舞台。

我所說的大洪水,是距今7800年開始,到距今6000年左右結束的一個洪水泛濫段。我稱之為第二次大洪水。第二次大洪水,是與海浸一起發生的,最盛時期,華北平原、中原、江淮、兩湖平原等,都是大海。這就是女媧伏羲兄妹傳人的環境。

伏羲女媧傳說,只能形成於豫東魯西。因為其他的地方,周邊都有鏈接的山地,人們移居山地後,原始的女性為主的婚姻狀態不會改變,每個群體周邊都有其他的族群存在,不需要重回到群內繁殖的時代,所以依然保持了女性社會的性質。特別是南方,兩湖平原周邊都是山區,而且山區是互相連接的,不會存在一個族群獨處的環境。

大洪水中和大洪水之後,在祖的問題上,中國古老族群發生了不同的變化。豫東魯西形成了伏羲女媧再傳人類的傳說,形成了伏羲女媧雙祖制度,並最早產生了父系制度,率先進入氏族時代。而中國的南方、西方、北方高地上,依然保持了女性社會性質,崇拜的是女媧。後來女媧被個族群的女王制度取代,形成了有別於中原地區的男王制度的女王體制,被中原男王國家過視作女兒國。在中原男王體制的影響下,中國的北部、西部和東部逐漸地被男王體制同化,女王體制最終僅存在於中國西南。

在很長的史前歷史時期內,中國的南部女王體制與中國的北方的男王體制是並存的。這就是為什麼南方在經濟上比北方富足,但在軍事組織和政治組織方面,南方的各個群體明顯落後於北方的原因,也是南方的戰爭也遠不如北方的戰爭慘烈的原因。

女王體制逐漸被男王體制代替,在恩施地區也是有傳說的。相傳,在遠古時期,武落鍾離山上(今湖北長陽縣夷水河畔)有赤黑兩個洞穴,住著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於赤洞,名務相,其他四姓之子生於黑洞。五姓人家漁獵為生,沒有首領,五姓之子共擲劍於一石洞,中者為首,巴氏之子獨中,眾子驚嘆。又令各乘船,浮者為首,惟巴氏之子獨浮,其餘四子皆沉。於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務相為首領,稱「廩君」。廩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鹽陽(今恩施)。鹽陽住居著鹽水女神。鹽水女神告訴廩君,鹽陽出魚出鹽,鹽水女神要與廩君長守共享,當夜就要與廩君同宿。廩君不願意。鹽水女神變成蟲子群飛,掩天蔽日十餘日,廩君射殺了蟲子,戰勝了女神。於是廩君帥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遠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夷城。

鹽陽女神實際就是鹽陽女兒國的女王,控制著井鹽的生產。廩君到鹽陽看中的不是女王,而是井鹽。作為男權族群的首領的廩君,當然也不能接受女權族群的首領鹽陽女王對婚姻的態度,起碼廩君是絕不會願意嫁入女權族群成為女王的附庸的,所以兩種不同觀念的人相遇在一起,是不會產生愛情的,最終是男王廩君殺死女王鹽水女神,奪取了鹽水女神的領地和井鹽,把女王國變成了男王國。

傳說中的「妖」,實際也是男性時代對依然保持女性社會習俗的族群的女人的稱謂。這些「妖」保持了與他族男性野合的性交習慣,她們找男人交合無非是為了繁殖後代。但她們的這種繁殖習慣必備男性社會所容納,被視作是「迷惑男人」,被男性社會所排斥。

到現代,在西南也可以找到女兒國的遺迹,如摩梭族。

在中華文明中,「姓」是女權時代的印記,「氏」是對男權時代的印記。

 

四、絕天地通

 

對於「72家朝岱宗」的問題,與中原文明的興起有關。

在這裡要先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遠古的帝王,不可能是多名稱的,只可能是單名稱的。遠古人沒那麼複雜,語言和思維還帶有原始性,不可能有多個稱號,只能是單名稱。

明白地說,如炎帝號神農、伏羲號太昊一類的說法,我是不同意的,古史也不支持。炎帝就是炎帝,神農就是神農,伏羲就是伏羲,太昊就是太昊,根本就不能扯到一起。炎是火崇拜的體現,不是太陽崇拜的體現。神農興起於南方,炎帝興起於西北。伏羲興起於鳧山(山東鄒城),太昊興起於泰山。

從遷移來看,神農的祖族由南向北遷徙,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形成了神農氏,神農氏在中原轉了一圈後又經湖北回到了湖南老家。炎帝起自西北,由西向東遷徙,最終止於東海,其後裔姜姓是東海大族。

對於中原文明來講,炎帝也好,黃帝也好,都與泰山有緊密的聯繫。特別是黃帝族群,從遼河上游的拉木倫河(古黃水)南下後,首先進入的是山東,黃帝在山東殺太昊少昊,山東成為了黃帝的根據地。黃帝封自己的長子青陽為少昊,統治東方,故泰山成為了黃帝一族的旺地。很多古老的族群也是以泰山為中心分而住居的,所以對於北方族群來講,泰山是第一神山。也就是說,朝泰山是在中原族群的事情。

泰山神聖地位的最終形成,與顓頊大帝「絕天地通」的宗教改革措施有關。

「絕天地通」,主要就是樹立北方諸神的神聖地位,而滅絕南方諸神的。「絕天地通」的導火索是「九黎亂德」。「九黎亂德」發生在黃帝少昊氏晚期。九黎南方大族,在少昊氏時期進入北方山東一帶,成為了少昊氏的臣屬。九黎族私自與自己祖的神靈往來,沒有把黃帝族的神靈當回事,這種私自祭祀私神的行為,被黃帝族視作亂神的行為。顓頊發起了對九黎的宗教戰爭,取得勝利後,把九黎人變成了黎民(生產奴隸),順勢禁絕了各族私自祭祀各自祖靈的行為,把宗教祭祀權收歸自己所有。以後統一的祭祀地點就設在了泰山。其他族群失去了私自祭祀的權利。

絕天地通,實際就是不許其他族群私自祭祀自己族群的神靈,只能統一公祭。統一公祭的神靈,也只能是黃帝族信奉的神靈。通過顓頊的絕天地通,南方諸神被誅滅了。

 

五、中國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

 

中國在先秦古籍中是真實存在的。《詩》中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左氏春秋》中有「中國不振,蠻夷入伐」,還有「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尚書》中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漢代織錦上也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史記·天宮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的記載。

可見中國不是虛構的歷史概念。

中國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中國」經歷了從「中心城」到「中心國」再到擴展成整個中國有效統治區域的總稱的演變過程。

「國」的本字是「或」。或,加口就是「國」,加土就是「域」,所以「或」的本意,就是領地,即用戈守衛的一塊地域。這個領地要變成「國」,還得加上「口」,這個「口」,就是城牆。在古古漢語中,「國」的原始意義是「被城牆圈起來的地域」,即「城」。「國人暴動」,就是指住在城裡的人發生暴動,趕走了周厲王。「中國」的原始意義,就是「中心城」的意思。

中國史前時期,的確存在一個「以城為國」的時代,這個時代被我們忽視了。「以城為國」的時代,就是西方所謂的「城邦」時代。

「中國」在史前的考古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如距今5000年的孝感葉家廟古城,以葉家廟古城為中心,周圍5公里內,存在11個聚落,葉家廟古城明顯是處於這11個聚落的中心,所以葉家廟就是距今5000年屈家嶺文化時期的處於澴水下游的「中國」。

再比如,距今4800年到4200年的湖北省天門市的石家河石家河古城,以石家河為中心,在周圍約8平方公里範圍內,緊密環繞著二三十個一般聚落,形成一個具有密切關係的聚落群體。這個群體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氣象,是一個勢力相當大的部落聯盟組織,它不僅直接統治該聚落群體中的各個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徑約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對荊門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馬嶺(城)聚落的控制。因此,石家河古城聚落群,是石家河文化時期江漢平原的統治中心,石家河古城,就是石家河文化時期處於江漢平原的「中國」(中心城)。

《史記》記載的舜「夫而後入中國踐天子位」中的中國,是指「天子之國」即天下的「中心國」的意思。《左氏春秋》中記載的「中國不振,蠻夷入伐」中的「中國」就是指整個中原地區。《尚書》中的「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中的「中國」是指西周的統治區域。漢代織錦上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中的「中國」也是指漢政權整個統治區域。

黃飲冰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本文原標題:華夏文明的烙印——對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後改為:滇黔高原及其周邊延伸地區是人類人種之源地——對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此次整理,把原文的一、二編入滇黔高原及其周邊延伸地是人類人種和人類文明之源地一文中。2018年3月8日星期四編輯。

 


推薦閱讀:

零基礎的人如何學會使用CRISPR/Cas9技術
性格、思維方式會遺傳嗎?
瓊脂糖電泳 DNA拖尾,marker 也跑糊了 ?
這才是愛情的正確化學方程式
韓春雨團隊在《Nature Biotech》上發表的 NgAgo 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有何突破?

TAG:基因 | 文明 | 華夏 | 起源 | 解釋 | 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