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問十分 | 孝敬的根本是敬意與愛(分類精選)
奉養父母,使其衣食無憂,是謂小孝;遵循仁義、建功立業,可算中孝;胸懷博大、利益眾生,是為大孝。
——學誠法師
法師好,傳統文化倡導孝道,但是有孝心無孝力怎麼辦?比如北漂的家庭雙方都是獨生子女,面對北京的房價無法接雙方父母到北京贍養,該如何行孝?
網友
學誠
法師傳統文化有「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誡,當今時代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許多行持都很難照搬,但要把握「孝」的精神內涵,真心實意感念父母的恩德和對自己的愛,儘力去回報父母以關心、感恩和愛。有了這樣的心情,自然會想盡辦法做到力所能及的行為。
師父,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最好,同時也是最苦的。孝道用佛法該如何實現呢?
網友
學誠
法師孝,也就是對父母的利益。這種利益有物質上的,如使父母衣食無憂;有精神上的,如「光宗耀祖」,或者令父母開心、安樂。
如何孝順父母,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相關的,自己認為什麼是好,再把這個好給父母。佛法認為的好,不僅是這一生的安樂,而是究竟的解脫。
師父,我洒脫了,母親卻認為我傻,教導我要活得「明白」。 聽她的話活的不開心,但不聽她的話覺得自己不孝順。我該如何選擇呢?
網友
學誠
法師母親所說的,不見得自己就能這樣想,恰恰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才會覺得矛盾,所以「到底該怎麼想」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怎麼想」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我們應該去學習智者告訴我們的道理,依教奉行。孝順不等於對於父母的每一句話都照做,而是真心實意的感恩與愛。
師父,該怎樣平衡 「做自己」與「盡孝」呢?特別是處理自己理想和父母期望之間的矛盾?
網友
學誠
法師孝養父母,不等於事事都要與父母意見一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人生觀、價值觀、脾氣、習性等都有所不同,無論是想要與對方一致或是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理想,都是做不到的,非要去做到,人就會很苦、很累。
人與人相處,要有「和而不同」的心境。和,是看到大方向的一致(譬如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他能夠平安快樂);不同,是能夠理解、尊重、包容對方的想法,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見解與做法,而內心沒有排斥與執著。對父母,最重要的是把握敬意與愛,這是孝敬的根本。
法師好,我也是位母親了,但父母依然很愛說教和管束我。說我做事這裡不對那裡不對,經常當人面數落我,我非常苦惱。昨晚爸爸喝酒了,又教訓我幾句,我也總是告訴自己父母不容易,我要感恩和理解他們。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克服生活經年累月帶給我的「絕望」。請法師開示!
網友
學誠
法師把父母的數落當做「箭」,每一次都懷著受傷的心情,積累多了,傷口就越來越深;反過來,把它當做愛的聲音,把接受父母的教誨當做培養自己的福氣,父母說得不對的地方,不要往心裡去,就不會痛苦。想想看,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到時候再想聽都聽不到了。
法師好!什麼是孝?什麼是對父母的大孝?身為獨子的我一定要留在父母身邊嗎?謝謝。
網友
學誠
法師
世間孝有三種:一能尊親。謂自成聖賢,亦能喻親於道;二不辱其親;三能養其親,如必有酒肉等。
法師好!怎樣才能報答父母的恩情?懇請開示!
網友
學誠
法師《禮記》中說:「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奉養父母,使其衣食無憂,是謂小孝;遵循仁義、建功立業,可算中孝;胸懷博大、利益眾生,是為大孝。
法師好!爸媽不讓我學佛,趁我不在把佛教書籍都扔了。法師,孝道就是百依百順嗎?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麼辦?
網友
學誠
法師
孝,就是內心對父母的感恩、尊敬和關愛。父母不一定全對,我們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對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對待人。父母不同意學佛,我們就不要在家裡高調誦經等,佛法的書也可以在電腦上讀,但對於父母始終要理解、感恩,不能嗔怨。要用實際的身心改變來體現佛法,才能慢慢讓家人接受。
師父,出家與孝順父母矛盾嗎?怎麼去找這個平衡點呢?
網友
學誠
法師出家是為了更好、更究竟的孝順父母。世間人之所以認為矛盾,是對佛教有極大的誤解與偏見。出家了,當父母生病時還可以回去照顧;若父母願意,也可以住到廟裡做義工,培福修行,不僅保障此生,還能利益來生。其實並不是事情上不通,而是內心中不通。
精選自學誠法師微博
推薦閱讀:
※六爻分類占驗技法(二)
※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膚質?
※同樣是血檀,價格能差十倍!血檀的四個等級分類
※『長知識啦』三寶的分類
※<納甲筮法入門>7.解卦方法分類(中)
TAG: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