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四四) —— 聖者的蘊執法執及堪布...

一、堪布對小乘聖者的諸多矛盾解讀

索文:確實一些小乘根機的人對空性法門存有執著,印度歷史上曾有兩位行持十二頭陀行的小乘比丘來到阿底峽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先為其宣說小乘人無我法,二人喜不自禁,尊者又進一步講大乘法無我時,二人驚恐萬分地說:太可怕了,請尊者切莫如此宣講。當二人聽到尊者誦讀《心經》之時,忍無可忍便以雙手遮耳而逃,由此可見法器清凈非常重要。《四百論》中亦云:「愚聞空性名,皆生大怖畏,豈見大力者,怯弱不生畏。」確實慧淺識薄的愚劣之人,聽聞空性法的名字都會生起大怖畏。

【評】堪布很確定說「小乘人無我法,喜不自禁」、「大乘法無我時,二人驚恐萬分」、「聽到《心經》時,忍無可忍」和「逃跑」,請記住!下面,堪布會說出許多截然相反的看法,還一樣煞有介事的「引經據典」。順便說一句,就在這裡,引《四百論》後,加的那兩句屬於典型的狗尾續貂。「聽聞空性法的名字都會生起大怖畏」,至少打了自己的臉。因為故事裡二位,是對大乘空性恐懼,但對小乘空「歡喜」。我們接著往後看。

索文: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得小乘的四種果位必須要在證悟人無我與部分法無我,如果法無我未證悟,小乘自宗的果位也不能證得。

【評】多確定!「如果法無我未證悟,小乘自宗的果位也不能證得。」

索文:大乘經典中再三強調聲聞緣覺也必須證悟法無我。《般若經》中云:「執著實有相狀無有解脫,依空性而得三菩提。」及「聲聞緣覺佛果,亦若不依此般若空性,則不能獲得。」《中觀論釋》中用了七個教證,三個理證說明阿羅漢必須要證悟法無我。若有人認為阿羅漢未證悟法無我,則與經義理相違,必定墮落戲論邊執。阿羅漢只有對緣起空性有所證悟,才能得到其相應的果位,故須菩提無名相執著。

【評】堪布多麼確定!煞有介事地引經據典,口若懸河的講經,結論卻如此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堪布後面還有很長一段,旁徵博引、滔滔不絕,貌似雄辯,其實離題萬里,前言不搭後語。恐讀者眼花,就此略去。

索文:下文闡述小乘聖果與般若空性的關係,小乘聖者與凡夫不同,其特點是證悟了人我空性,破除了實執。小乘預流果阿羅漢果之間,如果未證悟般若空性,那麼沙門四果也是不能得到。麥彭仁波切在《辨答日光論》等論著依靠教理再三重申:大乘所抉擇的緣起空性,聲聞、緣覺也必須要通達,如果沒有通達般若波羅蜜多,那麼聲聞自宗所承認的果位也無法建立。《般若經》云:「凡執實相者,皆無三菩提之解脫。」《般若攝頌》中亦云:「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恆時不可得。」寧瑪自宗並非認定聲聞緣覺必須通達全部法無我空性,但如果法無我的一分也未通達則不能超離三界

【評】堪布又很確定地說「小乘必須證悟般若空性才能得沙門四果」、「大乘所抉擇的緣起空性,小乘必須通達」、「寧瑪自宗認定必須通達法無我的一分才能超離三界」請記住!一樣煞有介事的「引經據典」,結論卻截然相反。堪布數引《寶鬘論》同一偈頌,但每次解釋都不同。我們一起來看。

索文:菩薩已經離一切相狀執著,……故無有嗔恨。如《寶鬘論》中雲「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

【評】堪布將《寶鬘論》偈頌對應「已經離一切相狀的菩薩」。

索文:執著有法的相實際即是補特迦羅的執著,即是五蘊的執著,既然有五蘊我的執著,就有我所的執著。如《寶鬘論》所述:「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

【評】堪布再引《寶鬘論》同一偈頌,對象未明是「菩薩」還是「聲聞」。實際上,這個偈頌就是為了說明「小乘聖者也通達一分法無我」,就是這麼回事兒,堪布太能兜圈子了。

二、關於須陀洹的矛盾解讀

索文:如預流向還未得預流果,時正向果的方面努力,是在凡夫人的基礎上向預流果方面修,稱為預流向。預流果則已經遠離了凡夫的庸俗分別境界,已超凡入聖獲得了小乘見道聖果,

【評】為何安立「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道」五道次第而非四道?因從凡夫到見道之間,必經一加功用行,主要修定的「加行道」。《俱舍論》頌:「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定中觀修四諦的深淺分四個階位,稱四善根位、四加行位(一暖位,喻雖未得無漏智,但不久將得。修至此位,已常在定中。二頂位,喻在未堅固的善法中已登峰造極。三忍位,於四諦能信解忍可不動搖。四世第一位,於世間此為最上第一,即將出世間)。也名「順抉擇分」(以智慧觀察決定取捨為『抉擇』,隨順、學習修觀為『順』)。堪布此說,把加行乃至資糧道說沒了,統稱為「凡夫」和「遠離了凡夫的庸俗分別境界」。當然,還有比這個更要命的,請往下看!

索文:小乘行者通過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習,於苦集等四諦、十六行相生起隨信,了悟無我正見而趨入聖位。預流果者都只能斷除九品修惑中一品到五品之間的修惑及一百一十二品見惑。最主要斷三種結,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惑見,……斷除此三種所得的果位稱為預流果。

【評】堪布在《俱舍論》哪兒看到?讀者們可以發心幫個忙,查找出來告訴堪布!堪布太忙了!

三、關於斯陀含的矛盾解讀

索文:所謂一來果者,尚未脫離輪迴,色界和無色界還是經常去轉生。其中的七還者連續七次到天界,欲界中來一次,天界還要往返七次。漢地的一些禪宗大師說一來果只說來天界七次,欲界一次,但還有一種一來果明明姣姣者,他並無具體在天界流轉的次數,但會去多次。

【評】首先「七次」是預流果的說法,堪布記錯了。「並無具體在天界流轉的次數,去多次。」沒完沒了,和凡夫異生有什麼區別呢?斷那些惑有啥用?其次,不會隨便給聖者立名,既然叫「一來」,就是「一來人間、天上」,而不是堪布說的「去多次」。 請具體說明,「漢地一些禪宗大師」,哪怕舉一名及說法。否則,這幾個字下去,易誤會堪布涉獵了禪宗很多大師著作;另外這麼明顯的錯誤,「禪宗大師們」要負因果,堪布說清楚才好!

四、關於阿那含的矛盾解讀

索文:阿那含是小乘聖者果位當中的第三果,也稱無來果,玄奘法師譯為「不還果」。三界九地當中無來果者不再來欲界,但是色界、無色界還是要經常去轉生,……

【評】「不還」不再來欲界受生。絕非堪布說的「色界、無色界還是要經常去轉生」!

五、關於阿羅漢的矛盾解讀

索文:佛的十大弟子中各有不同特點,阿羅漢雖然都已跳出三界,但他們的證悟和境界卻有所不同,如:迦葉頭陀行第一,舍利子智慧第一,目犍連神變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阿難廣聞第一等等。

【按】阿羅漢的證悟和境界當然一樣。堪布說是證悟和境界不同,是認為舍利子沒有神變?富樓那沒有智慧?都是四果阿羅漢,都是佛上首弟子,有些功德顯、有些功德隱,無非為度化不同需要的眾生罷了。就像漢傳佛教四大菩薩,文殊智慧第一、觀音慈悲第一,堪布認為,文殊不慈悲?觀音沒智慧嗎?

六、關於阿羅漢與菩薩的矛盾解讀

索文:有些法師未精通大小乘的道次第,在講義當中說阿羅漢與八地菩薩境界相同,已經獲得無生法忍,純屬謬誤之談。這些法師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可謂人天師表,弘法利生的事業也普遍廣大,但可能未聽聞《俱舍》,未研究《現觀莊嚴論》,未廣泛系統修學大乘經典,故說法時難免有諸多秕漏,出現這樣那樣不符合佛經論典的分別妄言。

【評】好嚴重!「妄言」!阿羅漢是小乘極果,從證無我的角度,說他和八地菩薩有相同處。「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二、殺賊,三、無生。……約他的智德說: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為無生(得無生智)。」(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又法尊法師說:「此出不動地名,顯願波羅密圓滿也。不動者,謂不為煩惱動。八地煩惱障斷盡,斷德等同四果阿羅漢故。」(見法尊譯《入中論·第八菩提心不動地》)堪布忙不停,這麼多常識錯誤,難道是當年五明佛學院《俱舍論》課,或是沒聽懂?或是沒背書?或是翹課去「耍壩子」了?大好時光閑拋擲,浪到中年悔何及!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72
解經 | 《金剛經》(三十一)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金剛經-第21集--金剛經-第40集
金剛經第十講
李海峰:從《金剛經》到《華嚴五教止觀》的般若義理的發展

TAG:金剛經 | 執法 | 法師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