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寶文物】漢代金縷玉衣

漢代規格最高的葬服——金縷玉衣

公出有從騎——銅馬

    徐州獅子山的曠世瑰寶——金縷玉衣

                                                                  文/王黎琳  

      北京奧運期間,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文明,首都博物館舉辦了《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展品由來自全國26個省市55家博物館169件鎮館之寶組成。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作為代表中國瑰寶之一參展。對金縷玉衣這件曠世奇寶,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各大網站和報紙都連篇累牘地予以報道,贏得了最高的曝光率,為世界了解徐州、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奇特的窗口。

  一、徐州玉衣出土現場

  1.一地散碎玉片

  早在1982年冬天,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磚瓦廠,工人發現一些「泥人」,經考古人員發掘,竟發現多座漢代兵馬俑陪葬坑,而且數量極大。這是在西安以外地區發掘出的漢兵馬俑坑。這項考古發現,令世人震驚,法新社等國外媒體都迅速作了報導。

  經過十餘年艱苦探尋,終於找到了漢兵馬俑陪葬的主墓楚王墓。

  1995年冬,考古人員發掘到墓門外時,看到巨大塞石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玉片和各式玉器。這些玉片四角穿孔,少數孔中還殘留著細細的金絲,經過進一步發掘,發現楚王身上的金縷玉衣完全被破壞。從現場可以推測出當年楚王墓被盜的情形:

  金縷玉衣象徵無比尊貴,它「穿」在楚王身上,置於棺槨中,放在墓的後寢內。盜墓賊剖棺發現了金縷玉衣,黃金屬硬通貨,為了抽出金絲,撕扯下玉衣,不擇手段地抽取連綴玉片的金絲。但是墓口距地表近16米深,且距墓內棺室近40米,本來盜洞就通風不暢,墓室內漆黑一片,依靠火把照明會造成缺氧,不能長時間盜取。盜墓賊便將玉衣拖到墓門外盜洞的底部,藉助自然光抽取金絲。所以前室里、甬道內都有散落的玉片,不少玉片已殘破,有的斷為數塊,有些孔被拉脫。考古人員細緻地尋找每一片玉片,不放過那怕是很小的殘片,最後統計整、殘玉片多達5000多片。

  隨著時間推移,金縷玉衣的價值凸現出來。2002年,專家鑒於獅子山金縷玉衣的特殊價值,建議修復出土的這件金縷玉衣。徐州博物館集全館業務骨幹成立了玉衣修復組,並且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多次召開修復方案論證會。經過22個月的攻關,終於使這件玉衣恢復了精美絕倫的昔日容顏。

  2.真正的「前胸貼後背」

  使用玉衣的初衷是使死者「口含玉石,欲化不得。」 「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實際上事與願違。考古發現的玉衣沒有一件能夠保存屍身不腐的,玉衣里的屍身只剩下一點骨渣,前胸玉衣塌落緊貼後背的玉衣片,真可謂「前胸貼後背」。還發現有的玉衣在前胸後背間還有些璧、心形佩等玉器。

  二、非常金和玉

  1.光彩照人的玉衣

  我國已出土漢代完整和不完整的玉衣已達70多套,目前經修復完整的有7套,分別為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王后竇綰金縷玉衣2件,河北定縣金縷玉衣1件,徐州獅子山金縷玉衣1件,南越王趙昧絲縷玉衣1件。徐州火山西漢劉和墓和土山東漢彭城王墓銀縷玉衣各1件。

  這些玉衣絕大多數玉片以遼寧岫岩玉製作,玉片密度相對較差,埋入地下2000年,滲入各種物品腐爛後的顏色,表面拋光也失去原有的光澤,顯得色澤比較晦暗。

  徐州獅子山的金縷玉衣則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或青白玉製作而成,硬度大,密度高,玉質溫潤,透明度好,有玻璃光感。楚王墓內有巨大的空間,玉衣片沒有受到壓力滲透,不易受沁。因此出土時能保持原來的晶瑩光澤,是迄今我國發現玉衣中最上乘的一件。現在我們看到金玉交輝、華貴異常的玉衣似乎不很白,這是因為受到黃金色的金絲映照和反射造成的。

  2.玉衣片四角小孔的製造工藝

  玉衣片四角的小孔,是用於穿綴金屬絲的。由於玉的硬度達6度以上,鑽孔的技術含量非常高。鑽孔的工具要使用金屬的細管蘸金剛沙伴水緩慢打孔,一般從背面鑽起。獅子山金縷玉衣的玉片中僅有極個別是用管鑽成的,因管鑽的管必須中空,鑽成的孔徑比較大,孔徑為0.94毫米。「管鑽」這種工具今天的玉工依然在使用。

  獅子山金縷玉衣玉片四角的鑽孔,大都為桿鑽而成。鑽桿前端尖銳,桿鑽由背面向正面鑽起,待略鑽透時,再從正面輕輕鑽磨,形成背面孔大,正面孔小的喇叭形小孔。這種雙面桿鑽的方法雖然增加工序和工作量,但避免了單面鑽孔造成玉片正面的崩裂,同時也避免較細的金絲受到孔緣銳棱的磨割。由於金縷打結在正面,背面圓錐形孔也便於穿綴。桿鑽孔的直徑可以很細,僅有管徑鑽的一半左右,約0.48~0.46毫米。

  3.金絲的四種規格

  玉衣上的金縷粗細根據玉片的大小厚薄來決定。玉片大的用粗金縷,使編綴後衣片既有足夠的強度,又使玉片和金縷的粗細相和諧。小薄玉片如用粗金縷就必須鑽大孔,那樣孔就將玉片佔滿了,不僅不協調,也容易拉脫玉片四角。滿城漢墓劉勝玉衣的金縷有兩種規格,而獅子山玉衣的金縷直徑則有四種規格,分別為0.70、0.62、0.52、0.44毫米,其打結的方法是以一根金絲四孔連綴並在正面盤繞為螺結。

  三、玉衣復原決非想當然

  1.確定玉片所在的部位

  玉衣雖然也是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世界上最難裁製的衣服,裁製的是世界上最硬的玉石,而不是柔軟的布。因此玉衣的修復工作必須嚴謹、科學,每一個步驟都必須有根有據。

  修復工作首先從整理玉片開始,整理工作分為清洗、拼粘接、補缺、統計、繪圖、墨拓、照相等步驟。玉片拼接工作量非常大,主要是將斷殘的玉片儘可能拼接完整。有些玉片斷裂為數片,要將其從數百片殘片中挑出來,最為繁難,猶如大海中撈針。

  特殊形制的玉片是確定玉衣部位的關鍵,依據這些特殊玉片的穿孔再確定玉衣各部位的標準(規範)玉片,由此對玉片進行分類、按部位拼綴。臉蓋模擬人臉五官形狀,組成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玉片橫行排列。眼睛用圓形玉片表示,口部以三片較窄的玉片表示,前胸乳部亦綴以圓形玉片。手的玉片非常小,拇指僅用兩塊玉片組成,與手部其它玉片形成較大的反差,手握中空,虎口留有圓孔。這樣依據特殊玉片確定玉衣頭罩、臉蓋、前胸後背、左右腿、胳膊、手套、靴等各部位玉片,並進行由點到面的整片拼對。

  2.確定鼻罩玉片

  人的臉部幾乎是一個平面,海拔最高的便是鼻子,一個挺拔的鼻子會使人臉增色不少。獅子山金縷玉衣的鼻罩以7片玉片連綴而成:其中鼻樑6片,即前端2片弧三角形,中部1片拱形,下端中間1大片拱形玉片,兩側各有一塊長條玉片,鼻孔位置以半月形玉片封堵,無鼻孔。整個鼻罩長9.0厘米、寬5.0厘米,鼻尖高2.5 厘米。鼻罩以和田白玉雕琢,玉質溫潤無比,即使以今天的審美標準衡量,也極為生動俊美。

  3.玉衣的靈魂之孔

  玉衣的頭罩形若風帽,頂部有一圓孔,由 13 片弧形玉片組成內圈,孔徑6.1 厘米。在弧形玉片周圍放射狀排列玉片,其外為梯形玉片,玉片向外一端層層加大。很多地方的玉衣頭頂都用一塊玉璧,雖然與以小玉片拼成不同,但無一例外地頭部都會留有一個圓孔,專家推測是當時人們希望肉體不腐爛,靈魂可以通過圓孔自由出入軀體,甚至可以升天。

  4.玉衣尺寸的科學推算

  獅子山金縷玉衣出土時完全散亂,實際長度和人體的胖瘦無法知曉,但幸運的是墓主人人體骨骼的主要部分保存較好。經徐州醫學院鑒定,墓主人身高1.718厘米,肩寬≥46厘米。根據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墓主的身高與玉衣長度關係,也就是墓主的身高與玉衣間的空隙類推,獅子山楚王玉衣的長度為175厘米左右,再依據完整玉衣身高與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一一推算出該玉衣頭、臂、腿、腳等的各項長度。

  四、玉衣發展歷史

  1.何為玉衣

  隨葬玉衣的墓葬一般規模比較大,身份比較高。除西安外,其餘基本都出於分封諸侯王和列侯的地區。玉衣文獻記載為玉匣、玉柙,偶爾也稱為玉衣。對發掘出土玉衣的認識也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1946年9月,在河北邯鄲西北五里郎村發現一種長方形,一面拋光、四角帶有鑽孔的玉片,玉片出土位置都在屍體的旁邊。這種玉片到底是什麼用途人們並不知曉。1955年在江蘇徐州睢寧縣九女墩畫像石墓中又出土了這類玉片300餘片,出土數量比較多,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有的學者根據《後漢書·禮儀志》、《西京雜記》中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的記載,認為這些玉片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玉匣」或「玉柙」,也就是用金、銀、銅絲將玉片連接在一起穿在屍體上的玉衣,從而確定了漢墓中出土這類玉片的真正用途。可是漢代完整玉衣到底是什麼形狀?它的金尊玉貌仍是未解之迷。一直到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內,出土了一件用2498片玉片以金絲穿綴的完整玉衣,才揭開了玉衣神秘的面紗,使人看到來自2000年前的曠世瑰寶金縷玉衣的真正全貌。

  2.玉衣的前身

  我國玉器的使用已有7000年的歷史,玉的晶瑩溫潤向為人們所崇尚。良渚文化墓葬中,便有大量玉器串聯成組佩,墊覆屍身的實例,被稱為「玉斂葬」。

  據《史記·周本記》記載,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暴虐昏庸的商紂王走投無路,「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也就是把多塊美玉聯綴起來,披在身上自焚而死。

  《墨子·節葬下》記載:「諸侯死者,虛車(庫)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呂氏春秋·節喪篇》也記載: 「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高誘註:「鱗施,施玉匣於死者之體,如龜鱗也。」漢代文獻《淮南子·齊俗訓》還記載:「竭國麇民,虛府殫財,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今人對這些文獻解釋為「鱗施」應是一種和「玉」有關的服飾,可能就是指縫綴玉片的殮服而言,而這種殮服可能就是漢代「玉衣」的前身。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發掘時,棺內屍身佩「人形玉組飾」,即屍體從頭到腳都有玉飾片,特別引人注意是頭部蒙覆的「綴玉面罩」。這些玉飾片上都有細小的穿孔,原來玉片之下曾襯有絲織物加以聯綴。戰國時期死者臉上的綴玉覆面和身上的綴玉殮服,雖然和漢代的玉衣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但一般只有幾十片玉片,還不是真正的玉衣。玉衣開始出現的時間,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玉衣出現於戰國末期,一般學者們認為玉衣可能出現於漢文景時期,武帝時開始流行。

  3.玉衣縷屬的級別

  死者身份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縷屬也不一樣。已出土的玉衣資料顯示,西漢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是金縷,也有使用銀縷、鎏金銅縷、銅縷和絲縷的。西漢玉衣的縷屬主要是取決於使用者的經濟實力,而並不完全由政治地位決定。

  東漢時期,對玉衣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後漢書·禮儀志》:「大喪……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 「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從考古發掘出土的玉衣看,東漢時期的諸侯王、列侯沒有使用金縷玉衣的,都是用銀縷、銅縷或鎏金銅縷,與《後漢書·禮儀志》的記載相一致。

  兩漢時期,皇帝、諸侯王、列侯與其後同制,在玉衣的縷屬上男女平等。

  4.少數民族的君主也可享此殊榮

  東漢朝廷還將玉衣賜給一些少數族或割據一方的君主,《後漢書·東夷·夫余傳》、《三國志》記載位於東北的夫余國,其王埋葬所用的玉衣,就是漢朝給與的。朝廷預先把做好的玉衣運往邊境的玄菟郡,夫余王死後則「迎取以葬」。直至曹魏景初二年司馬懿破公孫淵時,玄菟郡的倉庫中還存有玉衣一具。

  5.玉衣的僭用與盜掘

  漢代厚葬之風日甚,穿玉衣入葬自然風光無限。據王符《潛夫論》記載,當時「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無不嚮往玉衣,甚至有僭越使用「金縷玉匣」者。但在玉衣級別制度已經確立的東漢時代,在制度規定外,皇帝也賜給寵臣貴戚玉衣。除此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都是越制的。桓帝時冀州宦者趙忠,父親死後歸葬安平,私自使用「玉匣」入葬,被刺史朱穆發覺後,以其僭越,「發墓剖棺,陳屍出之,而收其家屬」。

  漢代的帝王、貴族使用「玉衣」埋葬的原因之一,是由於迷信「玉能寒屍」,「玉衣」能夠保存屍骨不朽。不過奢華的葬具和大量貴重的隨葬品引來無數瘋狂的盜墓者,幾乎使隨葬玉衣的墓葬十墓九空,屍骨無存。據《後漢書》記載赤眉發掘諸陵,取其寶貨,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得多行淫穢。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作《終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也。」

歷史上盜掘玉衣之盛,由此可見一斑。即使在今天,考古工作想要再發掘出一件完整的玉衣,那也已成為難以企求的奢望了。

  同樣為玉衣,只有那些經過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出土的玉衣,才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此前提下玉質好、工藝精、縷質高的玉衣即是最好的玉衣。徐州博物館珍藏的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便是名符其實的曠世珍寶。

(作者系徐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你生活的周圍,你知道的古村落有哪些?
[第0015期] 江蘇揚州城北三星村發現楊吳國李娀墓 墓誌記述「張顥弒君」印證史料
怎麼辨別石器時代的手斧?
人類首批「鏟屎官」來自古埃及!《自然》子刊告訴你:你家的貓主子誕生於尼羅河畔
有什麼文物(古董、老物件)是現在的技術做不出來的?

TAG:文物 | 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