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是壽終正寢,跟崇禎帝並無關係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對於明朝的滅亡,很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有人說、是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優柔寡斷、聽信讒言、自毀長城。

有人說、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不殺魏忠賢、孫承宗不死、不殺誰誰誰就可以不滅亡

有人說、如果崇禎帝接受李自成的議和,同意封李自成為王,然後讓其去剿滅後金,可以不滅亡

有人說、如果崇禎帝同意皇后的建議,南遷南京,讓北方金人和李自成相爭,然後揮師北上,

有人說、如果崇禎帝同意讓太子去南京,北方淪陷後還有南方,明朝也不至於滅亡。

甚至有人說如果地瓜、土豆等美洲作物提前進入大明,可以讓明朝度過小冰河期,可以解決饑荒問題,不至於農民造反。

是的,不殺魏忠賢,是可以平衡朝廷派系,打壓東林黨人和文官集團,可以徵收工商稅,解決財政危機,可以解決軍餉不足問題,可是一個宦官魏忠賢真能挽救明朝的命運?那麼多如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之能臣的清朝都滅亡了,一個宦官就有挽救國家的能力?

是的,不可否認武將在戰爭中的作用,戰爭也決定著國家的存亡,可是為什麼那些武將在明朝就一敗再敗,一旦投降了清朝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他們軍事能力提升了?還是時勢造英雄?

是的,同意李自成的議和請求,是可以解決李自成的危機,也可以讓他去打清朝,那其他各地的農民軍呢?王二、高迎祥、張獻忠等其他大大小小的農民軍呢?如何安撫?同時,這也是在鼓勵叛亂,只會讓叛亂更多,加速滅亡。

是的,崇禎可以選擇南遷,崇禎難道不想南遷?難道真的是怕丟了半壁江山?他南遷了那麼多的帝國高級官員也都南遷?那麼多高級官員願意放棄自己的房產、田產,帶著家眷錢財南遷,南遷途中遇到意外呢?讓皇帝知道他們有數百萬兩白銀,如何解釋當初的哭窮?所以崇禎想南遷一再受阻,而又無力對抗文官集團。

是的,可以讓太子去南京,可是,無論是崇禎還是文官集團都拒絕了,基於崇禎,讓太子去南京,將會重蹈唐玄宗太子靈武登基的覆轍,南京朝廷將會放棄京師,如果京師僥倖守住,南北二帝聽誰的?崇禎去南方?結果是被軟禁,太子回北方?也絕不可能。基於文官集團,肯定也是不願意的,因為太子去了南京,所有的軍隊都會向南方轉移。而北方就成了空城,被放棄了,無論最後輸贏,北方文官集團肯定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文官集團都是反對遷都和讓太子去南京的。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明朝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是的,中央集權是達到頂峰,可是皇權呢?明朝沒有權臣出現,沒有能威脅皇權的臣子,可是明朝文官集團抱團抗衡皇帝,皇帝又拿什麼制約呢?之前還可以利用宦官集團,現在殺了魏忠賢,又沒有提拔新的宦官來頂替,單憑一個皇帝稱號,能抗衡整個文官集團?

崇禎帝在登基後,文官集團的態度就是不合作,即使崇禎帝想遷都,想讓太子去南京,想招安李自成,也是阻力太大,皇帝一人又能奈何?

在歷史上,大多數朝代更替後,帝國原有的士大夫集團都會完整的保留下來,即便是金人滅了北宋,日本打下南京,也是扶持傀儡,項羽劉邦打下天下,六國貴族繼續做貴族,馮道經歷六朝,依舊是宰相,經歷漢末、魏、晉三朝,三朝都是重臣的太多了,明朝文官集團也是一樣,基於這樣的思想作祟,想他們為了帝國出謀劃策,比登天還難。

而武將呢?當明帝國內憂外患,內部農民叛亂四起,外部後金崛起,進犯邊疆,朝廷對地方及武將的控制力逐漸下降,武將也開始不受調遣,到了最後,幾乎所有武將朝廷都指揮不動了,即便是吳三桂,想指揮他還得先開好條件,許諾他封侯,部隊才緩緩向京城開拔,

說崇禎帝生性多疑,多疑可不僅僅的崇禎帝的個性,而是幾乎所有帝王的共性,以這作為帝王的性格缺陷,貌似說不過去。

崇禎皇帝自登基以來,所接手的國家就是個亂攤子了,內部吏治混亂,執行力低,中央影響力下降,地方勢力崛起,文官抗衡皇帝,武將不聽指揮,擁兵自重,全國大面積饑荒,民變四起,而外部後金勢力崛起,一個新興的野蠻部落和一個立國數百年的腐朽王朝,

崇禎皇帝在明朝皇帝中,算是比較勤政的,可是面對這樣一個國家,顯然也是無能為力,而手下無可用之人,

明朝的滅亡,絕不是崇禎人格缺陷,也不是智謀能力不足,而是王朝經歷了200多年,內部已經腐朽不堪,外部崛起新的威脅力量,在這種環境之下,即便是秦皇漢武做皇帝,也是無能為力的。

中國古代王朝,到了宋明清三朝,帝國內部威脅皇權的六類力量基本已經消除,這個時期的王朝更替已經不是原來體制內權臣篡位和武將叛亂了,而是來自於體制之外。而體制外力量一般都出現在王朝晚期,中前期出現這種危機也很容易撲滅。

從明清兩朝來看,他們的滅亡,都是壽終正寢式的,帝國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官僚集團勢力龐大臃腫不堪,他們與民與國爭利,造成民窮國弱。國家大勢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這已不是哪個強勢人物可以改變的,想改變就是對抗整個官僚集團。而一般當帝國衰退時,都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外部勢力,內部矛盾突出,各種天災人禍出現,一些強民勢力也開始崛起,利用民怨爭奪天下。

這個時候的戰爭一般都會失敗,決定戰爭成敗的也已不是人了,不是哪個將領,也不是那隻軍隊,不是軍餉,不是武器,而是「時勢」,這種「勢」造成幾乎所有的軍隊的都兵敗如山倒,

這種時勢了稱之為「歷史周期律」,它決定著天下的走向,非人力可以改變,當國家處於上升趨勢,即便帝王是八歲的孩子(順治、康熙),國家一樣繁榮昌盛,當帝國處於頹勢,無論是誰都無力改變局勢,所以所謂聖主,不過是時代的產物,所謂昏君,也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

很不幸,崇禎帝就處在這樣的時代,所以,即便他再有能力,再勤政,面對大廈將傾,也是獨木難支。


推薦閱讀:

千古一淚崇禎帝
重用東林黨人而滅國,這是崇禎最大的敗筆
「空談誤國」與崇禎之死
李自成破京魘夢,崇禎帝身殉恨殤
奸臣的妙用:沒有奸臣,崇禎連南遷苟延殘喘都不行

TAG:明朝 | 崇禎帝 | 關係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