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分類鑒賞
詩詞分類鑒賞
古典詩歌分類
1.贈友送別詩
4.題畫詩
7.羈旅詩
10.悼亡遊仙詩
13.即事感懷詩
內容:送別詩一般以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或者直接抒寫離情別緒,或者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寫離愁別恨,或者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者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
藝術: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送別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領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典故的含義,懂得詩人怎樣化用前人詩文。
(3)抓住贈別詩中的細節描寫。
(4)品味語言。
諧音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贈別詩詞中能起到含蓄雋永的表達效果。贈別詩詞中最為常見的諧音字有以「柳」諧「留」,以「秋」諧「愁」,「絲」諧「思」等。
送別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5)了解詩中常用的意象:
班馬,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
長(短)亭、南浦、柳岸、西樓,表示送別地或悠悠愁緒;
煙波、浮雲、秋蓬,比喻離別後漂泊無依;
落花,傷春之意;落葉,秋愁之感;
楊柳、勞歌、陽關、渭城,送別之曲;
夕陽、落日,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送別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6)了解鑒賞中常用語: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對比、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渺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2.詠史懷古詩
內容: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
藝術: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
詠史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了解作者的簡歷、史實、創作詩篇時的有關背景,要讀好註解,這是讀懂詠史詩的一把鑰匙。
(2) 在鑒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從而領悟詩人真正的寫作意圖和感情。
詠史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3) 了解詠史詩常見的情感抒發模式:
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
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
懷古傷今,揭露社會現實;
反思歷史,警示後人。
詠史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4)熟悉鑒賞中常用語:
思想內容方面,如哀嘆國運、憂國憂民、昔盛今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緬懷先賢……
表現手法方面,如借古諷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襯托(正襯、反襯)、對比、寓情於景、欲揚先抑……
語言特點方面,如含蓄雋永、生動形象、雄渾深沉……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農宴喜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1)這三篇作品均通過
(1)燕子
(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
(2) 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於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3. 山水田園詩
田園詩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就內容而言,有對農村自然景物與田園生活圖景的描繪;有對農忙歡歌及多彩鄉村生活的描寫;有對農民勞動艱辛、生活慘痛的反映和對官府剝削、賦稅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壯闊山川景色的描繪、山林隱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寫,以及旅途情景的敘述等。
田園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把握形象的特徵和寓意。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像,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⑵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
⑶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論世,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又要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1)詩人推斷「應有人家」的依據是
(1)聽到小溪那邊的雞鳴之聲,推斷似有人家。
(2)對頸聯賞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烏雲如墨、小雨如絲的山景。B.在描繪雨中山景的同時,也對尾聯的情感表達起了襯托作用。C.通過對烏雲、小雨的動態描寫,寫出了衡山氣候的變化無常。D.四周烏雲似瘴,小雨連綿,山道泥濘,作者頓感遊興索然。
(2)B(3分); A(1分)。B項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頸聯在律詩中的作用,而A 項只賞析到景物這一層,沒能深入體會景中之情。
(3)分析尾聯所含的寓意。
(3)對官場喧囂(城市生活的喧囂)、排場的厭倦;對自然山水(閑適生活)的追求。
4.題畫詩
廣義地說是指一切題詠畫作的詩歌。
題畫詩有抒寫懷抱、持贈他人和藝術評論等,往往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這種題畫詩的創作,是詩人參透了畫家之畫的神韻情思,從而與畫家共鳴,詩畫融通,畫如已出,於是以詩應之,其素材其情思,均與畫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鑒賞達到一種至高的境界。可謂畫者得於心,詩者會以意。
題畫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題畫詩的共同特點往往是將靜止的畫寫活寫動,寫得畫中之物跳出畫外。畫是詩的臉面,詩是畫的神韻,詩是對畫的提煉和概括,也更賦予了題畫者自已特有的觀感和情思,
(2)題畫詩多採用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對畫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自己的感情,延伸畫意,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景緻與情懷相互融通,達到和諧統一。
(3)了解題畫詩在創造意境方面有三大特點:一是寄寓主觀情思,二是展開藝術聯想,三是借題發揮、抨擊時弊。
[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1)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後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髮出的感想。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麼?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說明。
(2)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實際上在作者心中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角礪石還是牛斗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見到的。
5.詠物詩
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草一木皆關情
或詠物寄興,或詠物怡情
詠物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體察物態。描摹物態是詠物的共同特徵,因此,賞析詠物詩可以從體察物態開始,要抓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或所處環境。
(2)品味寄託。要由所詠之物的外在特徵分析其內在品性,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聯繫詩人的情趣愛好、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等,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詠物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3)明辨技巧。
從表現手法上看,詠物詩重寄託,所以常常運用托物言志和象徵手法。
從修辭手法上看,詠物詩在構思時常常運用比喻、借代、擬人、誇張、雙關等修辭格。
從描寫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兩語勾勒事物形態,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詠物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4) 了解一些常見事物的寓意。
月、思鄉;蓮,高潔;柳,送別;花,美好;松,堅忍不拔;梅,孤高,不諧流俗;菊,品格堅強,氣質清高;梧桐,凄涼悲傷;芳草,離恨;杜鵑,哀怨、思歸……
(5)了解鑒賞常用語:
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動傳神、貶詞褒用、形神兼備、烘雲托月、朦朧含蓄……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緻:「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_____________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緻。
6.邊塞詩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由於每個朝代不同時期的國力或盛或衰,導致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
盛唐之時的邊塞詩則普遍帶有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烈無比,如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
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遊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邊塞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創作的社會背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應有所了解。如李頎的《古從軍行》,此詩寫當時之事,由於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借漢皇開邊,諷玄宗用兵,對當時帝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於壯。
了解詩歌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詩歌的主題,與詩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鳴。
邊塞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2)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感情。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詩的思想內容異彩紛呈:
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有報效祖國的激情;
有抒寫徵人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
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
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有對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予以辛辣的諷刺與委婉的勸諫 ……
邊塞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3)分析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
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4)了解邊塞詩常用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邊關戍樓、戈矛劍戟、斧鉞刀鎩、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等。
投筆表示棄文從武,長城表示守邊的將士,樓蘭表示邊境之敵,吳鉤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後面抒懷作了鋪墊。「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並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7.羈旅詩
有些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遊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他們眼中有所見,耳中有所聞,心中有所感,由此觸發靈感,寫下羈旅詩。
這類詩,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或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大多抒發綿綿的鄉愁,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和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凝聚了詩人的人生感嘆、飄泊愁苦,表達了古人對親情、友情的重視,有極高的人文價值。
羈旅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明確作者寫了哪些「眼中景」?藉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鑒賞時要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展開想像和聯想,在腦海中復活詩歌意境。
(2)熟悉羈旅詩常見意象: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情感的無耐,時空的永恆,思鄉思親;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寒蟬:悲涼;猿猴:哀傷;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沙鷗:飄零,傷感;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羈旅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3)了解羈旅詩常見主題:
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傷。③思念親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愛友誼。
(4)詩人是怎樣把羈旅之情與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尋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表達了破國亡家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錶情達意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
8.節令詩
每一種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8年起國務院對法定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內容之一是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納入法定假日體系。對節令詩不能掉以輕心,應引起高度關注。
節令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鑒賞節令詩的關鍵是要了解不同節令所蘊涵的民俗活動: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的元宵日張燈結綵,所以元宵又稱為燈節。
社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後,農家蔡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後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難得的娛樂活動。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掃墳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
上巳(陰曆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後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七月七日,傳說此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
重陽,九月初九日,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
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於一日中的子時,古人認為陰極陽生之時。
除夕:一年中最後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布新
節令詩的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2)在有些古詩中,並沒有明顯的節令字眼,鑒賞時要抓住詩歌中的細節,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時間、什麼物候,詩中記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結合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推究詩歌中反映的節令。
萬家燈火鬧春橋,十里光相照。舞鳳翔鸞勢絕妙,可憐宵,波間湧出蓬萊島。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
(1)作品描寫的是傳統節日__________的盛況。
(2)作品中「涌」、「亂」、「飛」等詞頗可品味,選擇其一進行賞析。
(1)元宵節。
(2)本詩以點面結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構思,選取「鬧」「照」「舞」「翔」「涌」「亂」「飛」等一系列躍動感強烈的詞語,著意渲染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起筆總寫元宵佳節盛況,一個「鬧」字,烘托出燈火的繁盛,色彩的繽紛。一個「涌」字,不落窠臼,詩人以虛托實,以幻寫真,由於是在夜間,這茫茫江面上浮現的輝煌璀璨的燈船確實給人以宛若仙山瓊閣之感。船兒飄搖,香煙繚繞,笙歌齊發,人聲鼎沸,一起飄向雲空,飛上華麗的高樓。此情此景,怕是九霄雲外天上宮闕,也在偷偷窺視:人間好不熱鬧!全曲在幻覺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9.思婦閨情詩
一是抒發別離苦情的。
二是描寫美人遲暮的,其對人物的外部動作與內心感受捕捉相當細膩,文字往往也極為精美。
三是借思婦閨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10.悼亡遊仙詩
寫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學史上有兩篇詞堪稱「悼亡詞雙璧」。
遊仙形式的詞多為表現在現實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借夢來抒發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氣。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寫出了貧賤夫妻患難與共的感情。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反其清麗婉轉、幽怨凄惻之婉約風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