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皇帝為道士修建的宮觀

 隨著2012年8月15日央視直播武當山遇真宮抬升,遇真宮又一次走入人們的視線,此前2003年遇真宮因主殿被燒毀曾引起廣泛關注。

 遇真宮位於丹江口市武當街辦遇真宮村,距集鎮4千米。緊鄰316國道。相傳明初道士張三丰曾在此結庵修鍊,故又名「會仙館」。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永樂十五年(1417年)竣工,佔地面積56780平方米。主體由中宮、西宮和東宮構成,平面呈曲尺形,宮牆周長697米,有殿堂、齋房等97間。系明初高道孫碧雲所建,據明永樂十年(1412)三月《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載:「朕聞武當遇真,實真仙張三丰老師修鍊福地……今欲創建道場,以伸景仰欽慕之誠」。永樂十五年「奉敕創建真仙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齋堂、廚室、道房、倉庫、浴室,共九十七間」。嘉靖年間擴建至296間(一說396間)。主體建築按中軸線布局,分別為山門(龍虎殿)、十方堂、左右配殿、配房、大殿、父母殿。屬武當山「九宮」之一(註:明永樂年間建凈樂宮、遇真宮、玉虛宮、紫霄宮、五龍宮、南岩宮、清徽宮、朝天宮、太和宮九宮,後清徽宮、朝天宮塌廢,成化二年添建迎恩宮。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庫凈樂宮、迎恩宮被淹。2006年凈樂宮復建。)1938年春,「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曾遷此。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遇真宮據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記載:張三丰「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又尋展旗峰北埵,卜地結草廬,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結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來時,非在子也」。這說明張三丰創立的遇真宮最初在武當山展旗峰。後因明成祖在此處修建玄天玉虛宮,才將遇真宮遷到距玉虛宮之東八里處的「黃土城」即「會仙館」舊址上。《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八亦載有:洪武年間,張三丰真仙清盻留意在此,故結庵於其上,以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嘗謂人曰:「他日此地必大興也」。該宮自建成至今「命運多舛」。清末東、西兩宮的坍塌。1935年遇山洪僅山門內一座四合院式古建築殘存。2003年遇真宮正殿(即真仙殿,面積230平方米)遭電線短路被焚毀,僅剩一堵後牆。現存宮門、宮牆(周長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龍虎殿、真仙殿殘跡、配殿、廊廡、齋堂、耳房、金水橋等地面建築,多屬中軸線祭祀區(中宮)的主體建築,面積1459平方米。因處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海拔僅161米,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至176.6米(蓄水位170米)後被淹沒。2011年6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遇真宮墊高保護工程設計方案,遇真宮山門及兩翼琉璃牆體、東西宮門實施原地頂升15米。其中山門結構(含底盤)重約為4600噸,東西宮門結構(含底盤)重各約為1200噸,其餘相關建築將予以拆卸,墊高後將按原樣復建(東宮和西宮將不復建)。整個遇真宮整體頂升工程將於2013年1月30日結束,屆時這裡將形成三面環水的一個半島。

 有意思的是,在武當山所有33處道教建築群中(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均為神所修,僅遇真觀例外。遇真宮是明朝皇帝專為一名叫張三丰武當道士所修建的。是中國武當武術發源地的唯一象徵。

  張三丰是中國道教史和武術史上的一個神奇人物。

 張三丰據《明史·張三丰傳》載: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東北)人。其「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傳無論寒暑,只著一衲一蓑,經霜遮雨。由於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或邋遢道人。傳張三丰在武當山修道時,常坐在五棵古樹下,然而「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人們都感到驚異,認為是奇人。據說張三丰根據喜鵲與蛇嬉斗的場景悟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後,曾「以單拳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這是歷代道家高人中唯一顯示過武功的記載,被奉為武當武術的祖師。

 張三丰曾雲遊天下傳道,在民間影響很大,被奉為「真仙」。至於張三丰故事的流傳以及後來明帝王們對其的熱烈追捧,這實際上源於其弟子的傳播。其中功勞最大當屬武當山丘玄清道長。傳張三丰在武當山五龍宮修道時,被推舉為住持。但是張三丰擔任住持一段時間後,很快厭倦瑣事,繼而選拔丘玄清來繼任。明初,丘玄清被朱元璋看重,升為太常寺卿(職責是代表皇帝祭祀天地),自然而然地丘玄清在陪伴朱元璋祭天的同時給朱元璋講了很多關於道教的事,當然也免不了講武當山和師父張三丰的事。然而,不知是巧合還是張三丰的先知先覺,「不愛功名」的張三丰似乎預料朱元璋會苦尋自己,於是先一步離開了武當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當山,無功而返。據《武當道教史略》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因『聞其名』,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玄玄是張三丰的字,但始終未找到張三丰。」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三年(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訪張三丰於天下名山,此後又多次派人尋訪,但事與願違,在無數次追尋以失望告終後,明成祖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心。為表達其誠意,於永樂十年(1412年),命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到武當山,在張三丰曾修鍊過的地方建遇真宮,希望張三丰能回到這裡,讓皇帝見上一面。至高無上的皇帝為武當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宮觀,並塑像祀奉,派官員洒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最早記載張三丰生平活動文獻出自是任自垣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任自垣任武當山玄天玉虛宮提點統領全山道教事宜,雲「張三丰自明洪武初年(1368年)來到武當山,前後待了20多年。」任自垣很可能未見過張三丰,但肯定見過張三丰的弟子丘玄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等人,他了解永樂皇帝朱棣對張三丰的尊崇,所以他記載的張三丰生動活潑,形象逼真。遺憾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從未放棄尋訪張三丰,但始終未見。明英宗賜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並御敕張三丰造像一組,「銅像像西向座,戴笠,內加小冠。左右伺童二,杖一,扇一。笠徑一尺八寸中外,中外旋攬如椒眼狀,寸約二眼。平布其里,襄漢間呼為斗篷。杖刻龍頭,左伺者執焉;扇鏤蕉葉,右伺者執焉;皆糜銅以形成,而襲之以金。」這組精銅鎏金張三丰組像高達1.4米,座寬1.5米,伺童高1.28米。是武當山僅次於金殿內真武組像的稀世珍品,今藏在武當博物館。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為「清虛元妙真君」等等來表達仰慕之情。

  張三丰究竟有沒有到過武當山?據湖北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考察:「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張三丰曾被記入在均州芝河裡的道籍之中。芝河即今丹江口市均縣鎮。雲張三丰曾在武當山玄天玉虛宮旁開設會館,教授徒弟。明代天順年間的《襄陽府志》也明確記載了張三丰的道籍所在地。明永樂十四年(1417年),因為聽說張三丰曾經在此處結庵授徒,永樂皇帝朱棣特意在原址上為張三丰興建遇真宮,並諭敕張三丰祀像一組置於大殿正中,供人朝拜。此外明張宇初著《皇明恩命世錄》、明方升纂《大岳志略》及清汪錫齡著《隱鏡編年》等均有記載張三丰在武當山的活動。

知識鏈接

遇真宮大殿又叫「真仙殿」,磚木結構,廡殿頂式,面闊與進深為三間,其中面闊20.30米,進深11.15米,高11.23米。單檐飛展,彩棟朱牆,巍立於飾欄崇台之上。為武當山保存最具明初風格的建築。殿內原置張三丰銅鑄鎏金像,為明朝永樂皇帝御制,像高1.415米,身著道袍,頭戴斗笠,腳穿草鞋,面貌豐潤,風姿飄逸,栩栩如生,是一尊極為珍貴的明代藝術佳作,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武當山博物館。

  
推薦閱讀:

【帝王論】韜略、權謀還是慾望野獸
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
12生肖生在何時「皇帝命」,生在何時「乞丐命」?
斷女臂殺嬪妃--明末代皇帝崇禎自盡前後
皇帝的棺槨因為腐爛而被遺棄,農民用了之後發生了可怕的事情!

TAG:皇帝 | 武當山 | 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