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值得思考的問題
家,居也,會意字,本義:屋內,住所。甲骨文中,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屋子裡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
社會學家的說家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風雨相依的兩人世界;文學家說是寶蓋下面養著一群豬。究竟什麼是家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家,是什麼?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查遍漢語詞典,關於家的解釋只有寥寥數語,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嘗不涵蓋了整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這個世界,就與家發生著關係,絲絲縷縷無時不縈繞在心間。
貧困時,家是一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有家,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昵與溫馨。
君不見,巴山深處,一家人因為買不起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舔犢之情,仍無處不在;陝北窯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條打了補丁的褲子,誰出門給誰穿,再苦也有親人維護你的體面。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掛,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
戰爭中,家是一幅籮筐,一根扁擔。烽火硝煙,顛沛流離,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父親的脊樑母親的背,就是掩體,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
動亂時,家是一汪平靜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聖殿。一臉的污水,一頭的唾沫,一身的傷痕,回到家就可以洗個乾乾淨淨、清清白白。一杯熱茶、一條毛巾、一枕耳鬢廝磨,足以讓你對撼天的喧囂充耳不聞,對蘸血的皮鞭視而不見。你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可以從愛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嚴;可以從孩子的依偎,體驗生命的珍貴。文革」中,我在浙西農村插隊落戶,反覆囑咐我:「不要想家,向貧下中農學習,認真出力干好農活。」父親的教誨,我是銘記在心,挑糞、鋤地、插秧、收割,我絕不會有半點偷懶。每逢夏收夏種(當時稱為「雙搶」是農村最苦最累的時候)我和農民一樣,全身衣服全部被汗水浸透如同水裡撈出一般。正由於千千萬萬個家堅韌不破,社會就不至於面臨崩潰的絕境!
太平時,家是一座博物館,又是一個加油站。家裡的一本書、一封信、一幀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屬於你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著你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一代又一代。家裡有屬於你的書櫃,屬於你的電腦,屬於你的時間和空間。你可以讀你想讀的書,看你想看的電視,玩你想玩的電子遊戲。當然,家裡還有父母的鞭策,愛人的鼓勵,孩子的追趕,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放縱和懈怠。
孤獨時,家是黑夜裡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你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掛。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家是一帖清醒劑。時時提醒你「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慾」。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有錢能使鬼推磨」,卻惟獨買不到親情,買不到家。世上沒有不老的容顏,不散的筵席。當珍惜時且珍惜,莫等老來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歸西時,家是駛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來世的港灣。你播下的種子已在這裡開花結果,你培育的後代已接過了你肩上的責任。你的姓氏通過兒女得以繼承,你的血脈通過子孫得以延伸。因為有了家,你靈魂不滅;因為還有家,你死而猶生。據說,人在彌留時總是夢見故去的親人,那是你天堂里的家在向你呼喚,準備好了么?準備好了就出發!
家,是什麼,又不是什麼。擁有它時,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家是一個避風港,是你幸福與傷心的歸屬地,是全世界最溫馨的地方.雖然也時候也是啰嗦最多,限制最多的地方.但是人生必需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才算完整.無論你再怎麼功成名就但沒有了家,你還是會覺得有一點兒不完整。
我愛我家!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家的人都幸福!柴秋明
推薦閱讀:
※【思考】蔣華林:法官、醫生和魯迅
※什麼是「眼界」?
※啊啊啊啊abc?
※【李叫獸】你有多久,沒有死磕過一個問題?
※內地孕婦香港產子的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