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認乾爹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認乾爹

 

「乾爹」可能是近年來含義被敗壞得最慘重的一個詞。它的意思從一種基於親情、友情的人情關係,變成了「你懂的」。跟基督教的「教父」不同,中國的「乾爹」並不承擔宗教教育和入教擔保的責任,它是中國民間習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先給「乾爹」定個性沒有血緣關係或者婚姻關係的親屬,我們稱之為「乾親」——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認乾親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輩的乾親關係,即「結金蘭」。以前的規矩,結拜時各用紅紙寫出姓名、生日、時辰、籍貫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即所謂《金蘭譜》,擺上天地牌位,依次焚香叩拜,發誓並交換譜帖;第二種則是長輩和幼輩之間的乾親關係,即認乾爹乾娘,北方叫做「認乾爸、乾媽」,「打契家」,南方叫做「認寄父寄母」。如果把它的稱謂變得更古雅一點,你也可以管「乾爹」叫「義父」。

「結金蘭」和「認乾爹」都是擬血親關係。第一種非常好理解,是關係親密者之間的契約儀式,比如劉關張三人一個頭嗑在地上,發誓要護送唐僧西天取經。

 

 

而第二種,正如前面所說,其目的並非為了教育和宗教擔保,那是什麼呢?認乾爹的風俗,根本是因為從前嬰幼兒死亡率高。據尚會鵬教授的《中原地區的乾親關係研究》一文,認乾親分為三種情況:「巫術」性質,「補充」性質,「公關」性質。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認到別人家裡,是為「巫術」性質的乾親;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孩子,或者只有一個兒子或一個女兒,為了滿足「兒女雙全」的願望,認另一家的男孩為乾兒子,女孩為乾女兒。尚會鵬教授認為「它是不完整的人倫關係的一個補充形式」,稱作「補充」性質的乾親;兩個家庭如果父輩關係要好,往往會通過認乾親來加深彼此的感情,聯絡友誼。尚會鵬教授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僅僅作為一種媒介作用……帶有某種『公關』性質」,所以稱為「公關」性質的乾親。

其實這種區分有待商榷,因為這三種情況從目的來看並沒有區別,都是為了緩解廣泛瀰漫的生育焦慮,換句話說,是為了在幼兒死亡率奇高的時代,讓父母獲得一些心理安慰。據金陵大學1929-1931年的調查資料,當時部分農村人口死亡率為28‰,嬰兒死亡率為156‰,平均壽命為34-35歲;1988年,全國生育節育回顧性抽樣調查資料顯示,1944-1949年,中國嬰兒死亡率為201‰,平均壽命為39歲左右。匯總數據後一般認為,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人口的死亡率約為20-25‰,嬰兒死亡率高達200‰左右,平均壽命不到40歲,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至於清代,有人做過統計:康熙共生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活到18歲的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歲前死亡者皇子12人,皇女10人;順治8子6女,8歲前死亡者4男5女;清代103位皇子(不包皇帝)和82位皇女平均壽命:男32歲,女26歲。近現代尚且如此,古代情形如何可想而知。通過認乾爹的方式,為孩子指定一個父母之外的監護人,以免意外發生時無人照看,就成為一種通行的做法。

 

 

二、以前認乾爹有什麼講究——為了克服嬰幼兒夭折的恐慌,很多時候「認乾爹」帶有巫術的性質。比如擔心孩子早夭,命不夠「硬」,中原一些地區還曾流行認石頭或柏樹為乾親的習俗。石頭是生育神高禖的標誌物,立石為祠是祭祀高禖的手段。據《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前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石的生殖繁衍功能還表現為能使吞食石或觸摸石的人有孕。不過更容易讓大家理解的,應該是石頭受日月精華,能蹦出猴子。還有一種「認乾爹」的做法,是讓孩子認鐵匠或石匠做乾爹,因為這種「接觸巫術」的思維認為,石匠或鐵匠命硬,可以防孩子早夭。

自從有了命理之學後,孩子能否順利活到成年就有了一些技術手段可以用。比如孩子命太硬,克父母,就放在別人家養(這個特別不好,強烈不推薦),比如詩人艾青和他的奶媽大堰荷;或者放在寺廟,假裝這孩子「不在家」,俗稱「過個門檻」。

 

 

對乾爹乾媽的姓氏也有要求,一般會選擇吉祥姓氏的人家,如姓「劉」、「寇」、「陳」、「程」等姓氏的人家。「劉」與「留」諧音,「寇」與「扣」諧音,「陳」、「程」則與「成」諧音,取「留住」、「扣住」、「成人」的意思,忌諱選擇「王」、「史」等姓氏的人家作為干戚,因為「王」與「亡」、「史」與「死」等不吉利的字諧音,會使孩子夭折。所以趙本山老師是一個好乾爹,因為他「罩得住」。

而認乾親的儀式也很有意思。干父母家舉行的將孩子納入自己家庭的儀式是祭灶。在一個灶上吃飯就是一家人,非常樸素。中國鄉土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父子、遠近、親疏不失其倫, 「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傳統社會重視血緣和人倫,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上對非血緣和格局遠端的人際關係並不信任,如果不能改變彼此之間的關係「格局」,就無法進行深入的交往。這種層次化的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一大特點。

 

 

三、一旦「乾爹」走進成人世界,就少兒不宜了——當然,「認乾親」這件事一般是未成年人的事兒,一旦走進成人世界,不免要變味。戰亂時代,軍隊統帥或宗教領袖為了和下屬形成更為穩定的聯繫,經常彼此認做乾爹乾兒,以模仿血緣近親,建立效忠的關係。比如《舊唐書.高開道傳》載高開道有親兵數百人,都是騎勇善戰之士,並號為義兒。太平天國將士同拜天父也是一個道理,相當於彼此認作兄弟。再比如太監沒兒子,認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又可以利用其乾爹的政治資源,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比如從前有個夏侯嵩,他認了太監曹騰當乾爹,改姓曹,後來生了個兒子叫曹操……

明代,宦官勢力強大,不僅新入行的宦官要找前輩認乾爹,以求照應指導,外官也爭相認宦官為乾爹,比如最負盛名的魏忠賢,有「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

總之,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認乾爹」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契約,非常少兒不宜。重要的是,認乾爹可以,但是不要到處炫耀,尤其是認了很多乾爹還到處炫耀,否則……

 

 

 

 


推薦閱讀:

說中國人愛出軌?日本人就笑了
中國人只會購買這十個手錶品牌
中國人口問題"真相"
專騙中國人 多數進口「洋奶粉」是假的

TAG:中國 | 中國人 | 乾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