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唐詩】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中國古典詩歌歷經先秦漢魏六朝的長期發展所積累的藝術經驗和詩歌本身向更高境界飛躍的內在驅動力,正好遇上了唐代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最適宜於詩歌生存、發展、繁榮的時代生活土壤和藝術氛圍,終於湧現了從四傑、沈宋、陳杜、劉張直至李商隱、杜牧、溫庭筠這長達二百餘年的層波疊浪式的詩國高潮。詩和生活,在唐代是高度融合的。沒有詩化的生活,沒有最善於發現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中詩美而又各具鮮明個性的詩人,就沒有唐詩。  

中州古籍出版社【名家講唐詩】專題系列·第2期,讓我們跟隨劉學鍇老師,一起鑒讀「詩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校注】

①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詳參崔顥《黃鶴樓》題注。郁賢皓《李白選集》云:「按此詩約作於開元十六年(728)暮春。上年秋冬間曾北游汝海(今河南臨汝),途經襄陽,已與孟浩然結識,故此次於黃鶴樓得稱"故人』。是年孟浩然四十歲,李白二十八歲。」而徐鵬《孟浩然集校注》則謂浩然之廣陵約在開元十五年。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則謂開元二十三年春,李白在武昌,有詩送孟浩然之廣陵。諸說不同,茲並列以備參考。之,往。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②影,敦煌殘卷作「映」,宋蜀本一作「映」。空,《全唐詩》原作「山」,宋蜀本同。據咸本、蕭本、郭本等改。

【鑒賞】  

  李白的送別詩、留別詩,多而且好。這跟他一生到處漫遊、廣結朋友而又富於感情的生活經歷、個性特徵密切相關。這首送別詩在他許多同類詩作中之所以特別出名,是因為它不僅藉助情景渾融的境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摯情誼,而且通過景物描寫,展現了闊遠的空間境界和心靈境界,透露出繁榮昌盛的盛唐時代的面影,從而使它成了不可複製的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白才高性傲,但對比他年長十二歲的詩人孟浩然卻是從詩品到人品,都敬仰佩服之至。其《贈孟浩然》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從中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僅懷有深摯的朋友情誼,而且懷有一種深切了解基礎上形成的敬仰愛慕。這種特殊的關係和感情,使這首送別詩中所抒發的感情特別深摯而悠遠。  

  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似乎平平敘起,但徑稱孟浩然為「故人」,卻透露出此前兩人已經結識定交,具有深厚的情誼;也透露出李白對這位心懷敬慕的年長友人,自有一種不拘年輩的親切感。「西辭黃鶴樓」是唐詩中常有的句法,意即辭別了西邊的黃鶴樓而沿江東下。古人送別,多在名勝古迹之地,且多在高處,黃鶴樓正兼有這兩個特點。它佇立江邊,高聳蛇山之上,是餞別、送遠的極佳地點。點明這個送別之地,後兩句目送孤帆遠去的情景才字字有根。

  次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彷彿又只是款款承接,點明題內的「之廣陵」和此行的季節。但細加體味,卻感到其中的每一個詞語和詩歌意象,都浸透了濃郁的詩情。用「煙花」來形容「三月」,特別是三月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包含送別之地武昌和孟浩然所游之地揚州),可以說極簡潔而傳神。「煙」,指在晴空麗日的映照下,籠罩在田野大地、城市鄉村上空的一層輕煙薄霧;「花」,則正是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景象。「煙」與「花」的組合,使詩人筆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呈現出一片晴空萬里、煙靄如帶、花團錦簇的明麗燦爛景象。而故人要去的揚州,更是當時除長安、洛陽以外最大的都會,而其繁華熱鬧、富庶風流的程度較之兩京有過之而無不及。張祜《縱游揚州》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贈別二首》之一云:「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從中不難想見作為商業大都會而又具有江南綺艷風流色彩的揚州對於生性浪漫的詩人的特殊吸引力。詩人的心目中的揚州,不僅是繁華富庶之地、溫柔綺麗之鄉,而且是詩酒風流之所。而在「煙花三月」和「揚州」之間的那個「下」字,也就絕不只是點明題內的那個「之」字,而且渲染出了一种放舟長江、乘流直下的暢快氣氛,傳達出了故人對此行的淋漓興會和詩人對揚州的嚮往和對朋友的欣羨。可以說,每一個字都極富表現力,而整個詩句卻又渾然天成,毫無著意雕琢、用力的痕迹。前人譽為「千古麗句」,誠為的評。

  三、四兩句寫詩人佇立黃鶴樓上目送故人乘舟遠去的情景。第三句一作「孤帆遠映碧山盡」,陸遊《入蜀記》引作「孤帆遠映碧山盡」,謂「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但他忽略了兩點,一是此詩所寫並非江行所見,而是樓頭遠眺所見;二是帆映碧山之景固可觀,但句末「盡」字無著落,因為既見帆影與碧山相映,則船猶在視野之內,不得雲「盡」。還是以作「孤帆遠影碧空盡」為勝。蓋此七字實分三個小的層次,展示的是不同時間內的不同景色,「孤帆」是舟行未遠時所見,友人所乘的帆船猶顯然在目;繼則船漸行漸遠,化為一片模糊的帆影,故曰「遠影」;最後則連這一片模糊的帆影也逐漸消失在遠處無邊無際的碧空之中,此時所見,唯一派浩蕩的長江流向水天相接的遠處而已。「唯見」緊承上句「盡」字,是對上句所寫情景的進一步引申。「盡」則「孤帆」消失在視線的盡頭,「唯見」正是孤帆消失以後視線內所看到的景象,因此兩句之間同樣有個時間的落差。然則,三、四兩句從寫景的角度看,總共有四個不同時間內的景物層次,即從「孤帆」顯然在目到帆影漸遠,再到帆影消失,最後到「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好像是純粹的寫景,但其中卻顯然蘊含著詩人登眺時目注神馳的情狀,融入了詩人對遠去的故人深摯悠長的情誼,創造出了堪稱典範的情景交融意境。境界闊遠,極富遠神遠韻。武昌以下,長江的江面已經相當寬闊,在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上,視線所及,幾無阻擋(這也可以證明第三句當作「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是「孤帆遠映碧山盡」)。在闊遠的江面上,如果是長時間地登臨賞景,縱目流眺,則所見者或許竟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繁忙熱鬧景象。但由於詩人是送仰慕的「故人」乘舟東下,因此從一開始,他的目光就鎖定在黃鵠磯邊那條故人所乘的船上,從看它解纜啟程,順流東去,到它的身影逐漸模糊消失,目之所存,心之所注,始終只有這一隻「孤帆」。古代的帆船本就走得慢,武昌以下的一段長江,江闊水緩,從解纜啟程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需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樣長時間地始終追隨著這一葉「孤帆」,目不旁及,心不旁騖,神情高度專註,不正反映出詩人對「故人」的情誼之深摯濃至、悠長深永嗎?而與此同時,詩人對故人此行的熱切嚮往之情也在這長時間追隨的目光中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這「盡」字中蘊含了失落的悵惘;「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唯見」之中也同樣含有故人遠去的空廓寂寥。但這兩句所構成的極其闊遠的境界和長江浩蕩東流的雄闊景象,卻又使全詩的格調和境界顯得非常壯闊遼遠,沒有送別詩通常的那種黯然銷魂的情調。

  盛唐送別詩之所以具有這種闊遠壯大的空間境界和心靈境界,歸根結底,是時代精神浸潤影響所致。因此,它所呈現出來的不是個別的特殊的事例,而是一種共同的時代風貌。從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到岑參的「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再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雖表現手法各有不同,而情思境界的闊遠壯大則大抵相同。時代精神之作用於詩人的心靈,顯現於詩境,不正顯然可見嗎?

(本文文字內容選自《唐詩選注評鑒》 第696—700頁)


推薦閱讀:

飛花令「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春風十里揚州路最美煙花三月天 名城魅力這樣綻放
煙花三月,醉了誰的笑顏誰的夢
煙花易冷,人事已分

TAG:揚州 | 名家 | 唐詩 | 煙花 | 黃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