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太極拳
從南北兩派太極拳的承傳時間看,北派太極拳的承傳比南派略晚。張三丰之後,太極拳傳於山西(古稱山西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學來道門中的太極拳,受傳拳人告誡,對後人不明示師父姓名,只說是「雲遊道人」所傳。只在其《太極拳勢》的最後寫:「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王宗岳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陽城縣七里崗小王莊人,經常往來於陽城與河南鄭州之間經商做生意。由於他對太極拳有極高修養,人稱「華北大俠」。他在太極拳的發展史上貢獻十分突出。首先,他對張三丰的六首太極拳經進行解釋,寫出了太極拳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太極拳論》,概括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真諦,指導著太極拳的健康發展,被後來的太極拳各流派尊為經典之首。再者他獨具慧眼,按照武當內家拳的擇徒原則,選擇河南蔣發作為衣缽傳人,使太極拳北派能夠開創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蔣發為徒,有三種說法。一為李派太極拳傳人公布的陳派太極拳宗師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幼年練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廟會上同眾人操練拳術,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一位年長者,對練拳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蔣發正在凝想之際,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無人處說:「適才牽馬二客甚為讚美你,年輕者還說可昔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於天下。」蔣發知二客為練藝高人,遂尾隨至無人出,長跪二客面前,懇求拜師。年長者見蔣發心誠,便說爾若決心學藝,請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等候。屆時蔣發正在垂楊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馬而來。年長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蔣發為徒,帶回山西傳授。一為趙堡太極拳宗師鄭悟清述、鄭瑞整理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載:明萬曆年間,山西陽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見數人練拳,議論說穿紫花布衫的蔣發,說他天質好可教。蔣發知道後多方懇求拜師學藝,王宗岳才允許,約定日期,等他從鄭州回來,同上山西學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帶父授拳於蔣發。蔣發回來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一為楊派太極拳傳人王矯宇,在1934年應《北平實報》記者王柱宇採訪時說,聽宗師楊祿禪講,蔣發幼年出天花形成疤頭,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激起蔣發大怒,與王宗岳較,三次被王宗岳擊出數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師父叩首至出血,請收為弟子。王宗岳察其誠收為門人。兩說雖有出入,且有誇張潤色之詞,但在王宗岳慧眼識珠,收蔣發為徒上是一致的。
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小留村人。據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載:蔣發先師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二十二歲時,從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禎)學拳七年。又據陳長興的一篇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車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發開創太極拳北派,根據祖師張三丰的《太極煉丹秘訣》中的「太極十要訣」、「太極行功法」,口傳一篇《太極拳功》,由弟子們記述得以流傳。蔣發回河南溫縣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
陳王廷,亦名陳奏庭,河南溫縣陳家溝人,曾做過一般武官,學過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為當時一位少林拳師。蔣發傳授他太極拳時,由於陳王廷珍惜自己所學的炮捶,並沒全身心投入到太極拳中,加之陳王廷已經練成剛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練守柔處雌的太極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陳王廷始終不滿意自己的造詣。但是陳王廷畢竟是一代外家拳師,他將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進太極拳中,把其頭套炮捶改造成「太極拳」,因此陳王廷的太極拳,遺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於陳王廷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傳,改造的頭套炮捶很粗糙,因此無法流傳,以至於陳王廷後,太極拳承傳斷了兩代。
邢喜懷,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制布袋的手工行當,所制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制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陳敬柏,河南溫縣趙堡人,太極拳的技藝達到很高境界,人稱「神拳手」。他傳拳給張宗禹,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宗禹傳其孫張彥,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傳陳清平,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陳清平。」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則不僅從陳清平那裡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並據此創造了武式太極拳。陳清平傳與其子陳景陽和張應昌、和兆元等人,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創立了「和式太極拳」。杜元化為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1935年撰寫《太極拳正宗》,全面介紹了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內容和練法。
在北派太極拳發展史上,陳敬柏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不僅在趙堡鎮傳拳,還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培養了一批高手弟子,陳王廷的重孫陳繼夏就是在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在趙堡鎮學的太極拳。陳繼夏傳太極拳於陳秉旺,陳秉旺傳太極拳於其子陳長興。
陳長興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極拳真傳,其學的太極拳與祖陳王廷的太極拳大不一樣,被稱之為「老架」。有文章說,是陳長興開創了「陳式太極拳派」,也有文章說,是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兩種說法都承認陳長興是陳派太極拳的關鍵性人物。從陳長興起,陳式太極拳日益興旺。但是,陳長興不忘師祖,終其一生一直尊張三丰、王宗岳為太極拳祖師,並以此教導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陳家溝和趙堡鎮一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關係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關係,共同規定「打東不打西」。由於陳家溝和趙堡名氣都很大,外地來訪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別是山東來的武士更多,兩家都毫無顧及地與之交手切磋。這叫「打東」。但是,凡是山西來的武士,兩家都不能出手,因為山西乃王宗岳老師所在地。這叫「不打西」。
向陳家溝陳長興學太極拳術,向趙堡鎮陳清平學太極拳理的楊祿禪,創造了一個重要流派「楊氏太極拳」。他拳技高強,號稱「楊無敵」。把太極拳帶到了北京,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傳授,從此使太極拳發揚光大,在太極拳發展史上豎了一塊光輝的里程碑。從此,太極拳流派紛呈:武禹襄向趙堡太極拳傳人陳清平和楊祿禪學拳,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李瑞東向楊祿禪學太極拳,創造了「李式太極拳」。吳保亭(全佑)向楊祿禪學拳,還向楊祿禪之子楊班侯拜師,創造了「吳式太極拳」。孫祿堂師從郝為真,創造了「孫式太極拳」。由於楊祿禪的作用,這時北派太極拳後來居上,超過了南派太極拳的發展。
3、太極拳其他流派
在太極拳發展過程中,除了南北兩大派系,還出現了一些其他一些流派。這些流派,或在家族內部承傳,或在南北交叉承傳,都為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由明代嘉靖年間安徽人宋遠橋在武當山學的「太極拳十三勢」,在家族中秘傳到民國年間的十七代傳人宋書銘,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戰勝當時的不少太極拳大師。由一代武術大師甘鳳池創立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流傳江南廣大地區。由武當山道人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猶龍派太極拳」傳給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流傳於天津地區。由谷宗雲、谷宗秀兄弟將「金陵太極功」,傳給河南李六如,李六如傳北京夏桂勛,夏桂勛傳恆壽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區廣為流傳。由道人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都在各地廣為流傳,而且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與陳家溝毫無瓜葛。
總之,中國太極拳經過六百餘年的師承流傳,如今已是流派紛呈,弟子億萬,遍及海內外。如果說六百年前張三丰創拳時,太極拳還是涓涓細流,六百年後的現在太極拳已經是洶湧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竟管六百年前張三丰創造的太極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後的太極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沒有滴水之源,就沒江河之流!不管那一個太極拳流派,不管這個太極拳流派如何興旺,都不應該忘記太極拳那滴水之源,不應該忘記那開掘太極拳源頭的開山祖師張三丰!
鍊氣需要導引行氣,這就產生了練拳。在練氣的時候,引入武術動作,而練拳的過程中,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念在道拳中受到氣功養生觀念的衝擊,形成了「養生第一,技擊第二」的道教武術觀。這種道教氣功與武術運動的結合,便產生了最初的武當太極拳。太極拳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講究「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柔中寓剛,細長深勻,氣沉丹田」,建立「以丹田運化修鍊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暢通為先導,以通過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達到增強生命活力,延年益壽的目的,就是這個道理。
武當山著名道人張三丰,是練內丹的大家,被稱為「武當丹士」。他就是依據道教「長生久視」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的。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一個造福千古,澤被萬代的貢獻。太極拳起源於道人養生健身,而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養生健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鍊氣需要導引行氣,這就產生了練拳。在練氣的時候,引入武術動作,而練拳的過程中,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念在道拳中受到氣功養生觀念的衝擊,形成了「養生第一,技擊第二」的道教武術觀。這種道教氣功與武術運動的結合,便產生了最初的武當太極拳。太極拳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講究「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柔中寓剛,細長深勻,氣沉丹田」,建立「以丹田運化修鍊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暢通為先導,以通過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達到增強生命活力,延年益壽的目的,就是這個道理。
武當山著名道人張三丰,是練內丹的大家,被稱為「武當丹士」。他就是依據道教「長生久視」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的。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一個造福千古,澤被萬代的貢獻。太極拳起源於道人養生健身,而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養生健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南北兩派太極拳的承傳時間看,北派太極拳的承傳比南派略晚。張三丰之後,太極拳傳於山西(古稱山西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學來道門中的太極拳,受傳拳人告誡,對後人不明示師父姓名,只說是「雲遊道人」所傳。只在其《太極拳勢》的最後寫:「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王宗岳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陽城縣七里崗小王莊人,經常往來於陽城與河南鄭州之間經商做生意。由於他對太極拳有極高修養,人稱「華北大俠」。他在太極拳的發展史上貢獻十分突出。首先,他對張三丰的六首太極拳經進行解釋,寫出了太極拳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太極拳論》,概括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真諦,指導著太極拳的健康發展,被後來的太極拳各流派尊為經典之首。再者他獨具慧眼,按照武當內家拳的擇徒原則,選擇河南蔣發作為衣缽傳人,使太極拳北派能夠開創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蔣發為徒,有三種說法。一為李派太極拳傳人公布的陳派太極拳宗師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幼年練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廟會上同眾人操練拳術,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一位年長者,對練拳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蔣發正在凝想之際,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無人處說:「適才牽馬二客甚為讚美你,年輕者還說可昔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於天下。」蔣發知二客為練藝高人,遂尾隨至無人出,長跪二客面前,懇求拜師。年長者見蔣發心誠,便說爾若決心學藝,請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等候。屆時蔣發正在垂楊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馬而來。年長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蔣發為徒,帶回山西傳授。一為趙堡太極拳宗師鄭悟清述、鄭瑞整理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載:明萬曆年間,山西陽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見數人練拳,議論說穿紫花布衫的蔣發,說他天質好可教。蔣發知道後多方懇求拜師學藝,王宗岳才允許,約定日期,等他從鄭州回來,同上山西學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帶父授拳於蔣發。蔣發回來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一為楊派太極拳傳人王矯宇,在1934年應《北平實報》記者王柱宇採訪時說,聽宗師楊祿禪講,蔣發幼年出天花形成疤頭,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激起蔣發大怒,與王宗岳較,三次被王宗岳擊出數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師父叩首至出血,請收為弟子。王宗岳察其誠收為門人。兩說雖有出入,且有誇張潤色之詞,但在王宗岳慧眼識珠,收蔣發為徒上是一致的。
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小留村人。據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載:蔣發先師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二十二歲時,從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禎)學拳七年。又據陳長興的一篇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車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發開創太極拳北派,根據祖師張三丰的《太極煉丹秘訣》中的「太極十要訣」、「太極行功法」,口傳一篇《太極拳功》,由弟子們記述得以流傳。蔣發回河南溫縣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
陳王廷,亦名陳奏庭,河南溫縣陳家溝人,曾做過一般武官,學過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為當時一位少林拳師。蔣發傳授他太極拳時,由於陳王廷珍惜自己所學的炮捶,並沒全身心投入到太極拳中,加之陳王廷已經練成剛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練守柔處雌的太極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陳王廷始終不滿意自己的造詣。但是陳王廷畢竟是一代外家拳師,他將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進太極拳中,把其頭套炮捶改造成「太極拳」,因此陳王廷的太極拳,遺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於陳王廷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傳,改造的頭套炮捶很粗糙,因此無法流傳,以至於陳王廷後,太極拳承傳斷了兩代。
邢喜懷,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制布袋的手工行當,所制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制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陳敬柏,河南溫縣趙堡人,太極拳的技藝達到很高境界,人稱「神拳手」。他傳拳給張宗禹,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宗禹傳其孫張彥,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傳陳清平,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陳清平。」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則不僅從陳清平那裡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並據此創造了武式太極拳。陳清平傳與其子陳景陽和張應昌、和兆元等人,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創立了「和式太極拳」。杜元化為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1935年撰寫《太極拳正宗》,全面介紹了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內容和練法。
在北派太極拳發展史上,陳敬柏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不僅在趙堡鎮傳拳,還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培養了一批高手弟子,陳王廷的重孫陳繼夏就是在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在趙堡鎮學的太極拳。陳繼夏傳太極拳於陳秉旺,陳秉旺傳太極拳於其子陳長興。
陳長興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極拳真傳,其學的太極拳與祖陳王廷的太極拳大不一樣,被稱之為「老架」。有文章說,是陳長興開創了「陳式太極拳派」,也有文章說,是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兩種說法都承認陳長興是陳派太極拳的關鍵性人物。從陳長興起,陳式太極拳日益興旺。但是,陳長興不忘師祖,終其一生一直尊張三丰、王宗岳為太極拳祖師,並以此教導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陳家溝和趙堡鎮一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關係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關係,共同規定「打東不打西」。由於陳家溝和趙堡名氣都很大,外地來訪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別是山東來的武士更多,兩家都毫無顧及地與之交手切磋。這叫「打東」。但是,凡是山西來的武士,兩家都不能出手,因為山西乃王宗岳老師所在地。這叫「不打西」。
向陳家溝陳長興學太極拳術,向趙堡鎮陳清平學太極拳理的楊祿禪,創造了一個重要流派「楊氏太極拳」。他拳技高強,號稱「楊無敵」。把太極拳帶到了北京,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傳授,從此使太極拳發揚光大,在太極拳發展史上豎了一塊光輝的里程碑。從此,太極拳流派紛呈:武禹襄向趙堡太極拳傳人陳清平和楊祿禪學拳,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李瑞東向楊祿禪學太極拳,創造了「李式太極拳」。吳保亭(全佑)向楊祿禪學拳,還向楊祿禪之子楊班侯拜師,創造了「吳式太極拳」。孫祿堂師從郝為真,創造了「孫式太極拳」。由於楊祿禪的作用,這時北派太極拳後來居上,超過了南派太極拳的發展。
3、太極拳其他流派
在太極拳發展過程中,除了南北兩大派系,還出現了一些其他一些流派。這些流派,或在家族內部承傳,或在南北交叉承傳,都為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由明代嘉靖年間安徽人宋遠橋在武當山學的「太極拳十三勢」,在家族中秘傳到民國年間的十七代傳人宋書銘,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戰勝當時的不少太極拳大師。由一代武術大師甘鳳池創立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流傳江南廣大地區。由武當山道人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猶龍派太極拳」傳給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流傳於天津地區。由谷宗雲、谷宗秀兄弟將「金陵太極功」,傳給河南李六如,李六如傳北京夏桂勛,夏桂勛傳恆壽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區廣為流傳。由道人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都在各地廣為流傳,而且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與陳家溝毫無瓜葛。
總之,中國太極拳經過六百餘年的師承流傳,如今已是流派紛呈,弟子億萬,遍及海內外。如果說六百年前張三丰創拳時,太極拳還是涓涓細流,六百年後的現在太極拳已經是洶湧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竟管六百年前張三丰創造的太極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後的太極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沒有滴水之源,就沒江河之流!不管那一個太極拳流派,不管這個太極拳流派如何興旺,都不應該忘記太極拳那滴水之源,不應該忘記那開掘太極拳源頭的開山祖師張三丰!
推薦閱讀:
※跟我學24式太極拳,我們一起強身健體
※【百家爭鳴】陳家炮捶不是太極拳?
※太極拳論之王宗岳讀解
※太極拳丹田的幾個問題
※陳式太極拳一路83式動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