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鑒賞
【作品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本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本篇一個特點。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南北朝)【題解】 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原文】 晉太元中[1],武陵人捕魚為業[2],緣溪行[3],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7],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黃髮垂髫[9],髫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10],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處處志之[14]。及郡下[15],詣太守說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17],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8]。未果,尋病終[19]。後遂無問津者[20]。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注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376—396)。這裡年代是假託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縣。 [3]緣:沿著。 [4]夾岸:兩岸。 [5]落英:落花。 [6]才通人:僅能供一個人通過。 [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 [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9]黃髮:指老人。老年人發白轉黃,故以代稱。垂髫(tiáo條):指兒童。兒童垂髮為飾。 [10]要:同邀,請。 [11]邑人:同鄉人。絕境:指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12]延:邀請。 [13]扶:沿著。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 [14]志:標記。 [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 [16]詣(yì義):往見。太守:郡的行政長官。 [17]南陽: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更多注釋請參考本文後面的【《桃花源記》詳細注釋】。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其中《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等。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十三歲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裡便發現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裡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為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裡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村民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嘆。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拿出酒食來款待。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說:「這裡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說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徐鵬)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原詩如下: 桃花源詩 嬴(yíng)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餘蔭,菽稷(jì)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í)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r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獅,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但現在《桃花源記》出名程度已遠遠超過《桃花源詩》 桃花園詩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曆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記》詳細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376~396)。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像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為業:把……作為謀生手段。為:作為。緣:沿著,順著 行:行船。遠近:偏義副詞,這裡指遠。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夾著兩岸生長。 雜:別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鮮美:鮮嫩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異:驚異,詫異。意動用法,這裡的意思是「對……感到詫異」。 欲:想要。 窮:走完。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處就沒有了。便:於是,就。得:看見。 彷彿:好像。若:好像。 舍:放棄。初:起初,剛開始。 才:僅僅。通:通過。復:又。 行:行走。 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形容由狹窄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寬闊。舍:房屋。 儼然:整齊的樣子。之:助詞,起語法作用,無實意。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種作:耕種勞作。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髮,舊指長壽的特徵,這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髮,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乃(乃大驚的乃):於是,就。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訊:消息。 問訊:詢問消息。云:說。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率:率領。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間隔: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必說。(古今異義)延至:邀請到。(延,邀請。)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具:詳細、具體。)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嘆惋:感嘆。(這個詞更偏向於「嘆」,連起來翻譯時只要翻成感嘆) 惋,驚訝。停:住。辭:告辭。去:離開語:對……說,告訴。不足:不值得。為:介詞,向、對。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原來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 及:到達。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拜訪。如此:像這樣。即:立即,馬上。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所+動詞=名詞)志:做標記。向:原來的。遂:最終。復:再。得:找到。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打算。未果:沒實現。果:實現。尋:不久。終:死亡。問津:津:渡口。問津:探詢渡口。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 |
推薦閱讀:
※詠懷古迹五首·其一鑒賞
※.【精品繪畫】古代畫家作品鑒賞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鑒賞
※《潘妃曲(十九首選三)》怎樣鑒賞?
※「詩詞鑒賞」母愛無所報 人生更何求—母親節那些感動人心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