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四個孩子的母親

林文采博士的個子不高,說話帶著廣東口音。採訪她是在她到昆明來講薩提亞模式親子關係課上。

林文采來中國講親子課程已經有6年了,她覺得中國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太過焦慮。「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照顧過頭了,對孩子天性的發展不是好事。」

面對聽課父母們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她建議做父母的對孩子應該是做力所能及的,而不是竭盡所能的事。人是有慾望的,付出越多,希望得到的回報就越多。孩子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父母就會焦慮,孩子就會更加焦慮。

「我們應該做有安全感的父母。」她說,如果孩子想要更好的生活,會自己去努力。如果父母不去批評的話,孩子可以活得很快樂。

養大4個孩子的母親

如果不是林文采自己爆料,是很難看得出她是4個孩子的母親。講課中,她還讓台下的家長們猜:一個家庭最理想的狀況,有幾個孩子?

當家長們回答,2個或3個時,她笑稱,是像他們家一樣,4個孩子。這樣,孩子社會化比較快,大大小小一起睡,一起玩,大家都覺得很好。

林文採的這種特殊身份,孩子的教養問題,自然成了學員們好奇的對象。曾經有一次,林文採的兒子去聽她的親子課,一個家長就問他:你們的媽媽是怎麼教養你們的?

她兒子回答:媽媽像獅子一樣教養我們,把我們推到山谷里自食其力。

林文采帶著點自豪的語氣跟家長們分享:「我的孩子有內向、外向,到現在為止,還沒聽到過孩子跟我講過反對的話,沒有說過,媽媽你怎麼……不記得他們有頂撞過我,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你們太乖了,頂撞我一下嘛,看看是什麼滋味。」說著自己都笑了起來。

生命如同種子,如果種子要長得好,需要吸收陽光、水分、空氣,開花結果,綻放生命。人也一樣,人所展現的生命力取決於生理、心理營養。

林文采是不相信有叛逆孩子的,只要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生理營養和心理營養,孩子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林文采認為父母一定要做到「三個不做」。不說傷害孩子自尊的話,不羞辱他,不增加孩子的焦慮。媽媽很焦慮,孩子也會焦慮的,表示他不夠好。

林文采說,一般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去愛和接受愛的能力,可以獨立自主,自己為自己負責,會追尋價值感。因為我非常忙,很早去電台做節目,做諮詢多,生完孩子才完成心理學學業,還在馬來西亞寫了7本書,孩子還是我自己養大的。」

所以,當有人問她,是怎麼養大孩子時,她這麼回答:在生理營養足夠的情況下,只做心理營養一件事情。「我除了講課,平時在家話不多,每次都是孩子跟我講,媽,你再多講一些嘛。」

對於幾個孩子的成長情況,林文采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孩子優秀不優秀,唯一好的一點就是覺得他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且愛的能力是足夠的,也印證了我的理論。」

林文采說,她在家裡基本上是不生氣的,唯一做的就是說「我不喜歡,我不高興」,但是不發飈,讓孩子知道家裡是有地雷的,不走地雷就行了,讓孩子們知道媽媽是很安全的。

不可缺位的父親角色

林文采說,孩子在四五歲時,有了一個新的我。這個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他需要別人的肯定、讚美和認同。

媽媽能夠做得最多的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但培養孩子的新我,爸爸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一個爸爸會在3方面影響孩子: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自我形象;性別認同。

林文采說,和爸爸關係好,孩子的底氣就很足。相信「我能夠重新再來」的孩子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裡去。

「中國的父愛缺失很嚴重的,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父親都是被沉默寡言的父親養大的,不會表達愛。中國馬上要面對的大問題就是80後做父母,他們不懂怎麼做父母,而且他們的父母好多也非常願意幫他們養孩子,都是靠爺爺奶奶,這怎麼行呢?」

林文采祖籍廣東,父親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因為家裡很窮到了馬來西亞。「去之前,是聽說到馬來西亞很容易生存。這裡常年是夏天,常年是27度,一兩套衣服就可以過一年,每個人的物質需求就非常簡單。中國人來到這裡後,很勤勞,到父親的時候家裡做了個小工廠,生活慢慢好了。」

儘管父親小時候過得並不好,且讀書不多。但這不妨礙父親對於兒女的疼愛。「前年,父親過生日時,我說要開一個家庭聚會,對父親表達一下女兒的感謝。當天來了60多個人,是一些親朋好友,和小工廠的學徒。」

林文採的開頭是這樣的:父親我想講的事情,可能你都記不得了,但是我記得。4歲那年,父親在小工廠教我做手工。後來他去到門外,跟一個師傅小聲說,你看我女兒多麼聰明,做得多麼快,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自那以後,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誰要是說我不聰明死不承認的(笑)。

在她一年級時,班級講故事得了第一名,回家告訴父親。父親高興地說,女兒你再講給我聽一遍嘛。「我說,都已經講過,忘記了,不想講了。可父親說,他相信我一定記得。於是我重新講了一遍,儘管父親只說了一句不錯,可我一直記得父親當時臉上的表現,驕傲,自豪。」

三年級時,她作文拿了第一名。她還沒到家父親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她驚喜地問他,是怎麼知道的,父親說看報紙看到的?然後他說,你寫給我一遍看看。「我說不寫了啦,都快忘記了。父親卻說,不會,你記得的。寫完以後,父親說,你這個年齡懂得用光顧這個詞語非常不錯。」當時寫的作文題目是《狗和貓》,開頭是這樣說的,狗有什麼用呢?能幫助我們看家,避免賊光顧我家。

林文采說,和父親相處的點滴記憶她都記得,父親可能沒讀多少書,也沒多少成就,但給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後來越讀心理學方面的東西,越肯定父親當年對她的肯定、讚美、認同的重要性,從她4歲時開始這樣做,給她的心理學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所以她從小沒多少需求,因為父親給了她足夠的心理需求。

「父親把最好的給了我,讓我的生命有意義,讓我的工作有了成就,他為我做的,產生的作用,讓我比較不受別人的影響。」

所以,在父親去世的時候,林文采雖然很難過,「但我們雙方都沒有遺憾,他做了最好的父親,我做了最好的女兒」。

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林文采說自己1歲多就會說話了,不是一個字、兩個字地吐,而是能夠說很流利的句子。她的一個兒子也很像她小時候,1歲多就會說話了。

她對音樂也很感興趣。「沒有人教我,我看到譜就會唱歌,聽到別人唱歌我就能把譜寫下來。我小學的音樂老師就說,我是音樂的天才。」

「其實每個人都有天分,只是有些是人家看得到的,有些是人家看不到的。而我的天分就是對人的心理特別容易理解。」林文采說,選擇心理諮詢這個職業雖然主要是興趣,但隨著對人有很多的觀察和想法,發現自己能夠走進別人的內心。

這個能力,在她很早時,就知道了。「那個時候應該是才幾歲,一天無意中,聽到父親對母親說,你看我們家這個孩子這麼小就會察言觀色,父親說她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在想什麼,然後會做出適當的反應。」

林文采建議父母偶爾可以讓孩子一個星期內記下每天做了什麼使家人或朋友感覺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她覺得這種方法,特別有利於管理孩子的情緒,學會與人相處。

實際上,最初林文采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差不多工作了4年後,才開始學心理學的。

林文采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我們家15英尺高的牆,整個牆壁都是書。耳濡目染下,孩子都比較喜歡看書,沒有刻意讓他們去看,沒有要求他們幹什麼。是什麼種子就能開出什麼樣的花。我父母也是這麼對我的,所以從來不要求他們干這干那。」

到現在,林文采治療的個案已經超過了16000例。她說,在自己還沒讀完心理學的時候,就開始做心理諮詢工作了,最早是在中學時,學校里很多人有秘密都是找她 談的。「聽了別人的秘密,我不會說出去,後來慢慢的也挺有人氣的。後來知識豐富了,個案也困難了,但從來都樂在其中。」


推薦閱讀:

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報告② | 沁入靈魂的「失獨」之痛
剖腹產擇吉時生孩子論
來自《詩經》《楚辭》的如詩美名!為孩子精心收藏!
一位資深園長的忠告:6歲前不要做這些事,否則毀孩子一生

TAG:孩子 | 母親 | 文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