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二節 教法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闍黎 著  

  第二節 教法

  如來垂跡,隨機演化,所示教法必與眾生根性相契。根性千差萬別,故教法種類從而紛繁。就釋尊所攝之機論之,大要可分五類:

  其一 向善機

  眾生有多年閱歷者,鑒於世間行惡之終致苦;修善之終致樂;觸起向善之念,是謂向善機。然一念向善,若無教法為之鼓勵,往往被私利所屈伏。倫理學家雖設種種實踐條文,則又不感興趣;甚或目為迂闊焉。佛教對於此類根機,闡發因果原理以開示之;廣舉報應故事以證驗之。明者從理會心;昧者從事起信;要皆得入向善軌道,歡喜奉行。行之有恆,則能矯正惡習,成為良善之人。此類教法,裨益社會甚大;名曰人天乘。

  人天乘教法有消極積極兩種。消極以止惡為善,人乘重五戒;天乘重十善。積極以利他為善,小則救濟個人;大則救濟群眾。

  其二 厭世機

  眾生對於環境種種厭迫不堪其苦,極感厭棄;因而引起避世之念;是謂厭世機。原夫環境不能困人,人之被困,由於自心之迷惑,認我身為實有,時起利害之念耳。此執不去,無論投身社會,輒被煩惱纏縛;即使置身山林,亦受煩惱擾動。不知解脫煩惱之法,而徒事厭世,何益之有?佛教對此類根機,特示我身本空之理;使煩惱無所寄託。當機結習所積不能遽空,而猶有障礙,則令作種種觀法以調伏之;令守種種戒律以對治之。及其純熟,能不受貪嗔痴等諸毒所驅使;爾時煩惱自然不生。此類教法只屬自了,無裨於眾;名曰小乘

小乘教法有聲聞緣覺兩種。聲聞但重聞教;緣覺兼思緣法。前較鈍,後較利,境界稍分高下,於是又分二乘(即聲聞乘及緣覺乘);統屬權教。緣覺乘原攝於小乘之內,有時亦特稱中乘。

  其三 救世機

  傑出偉人鑒於眾生苦惱重重,恕焉憫之;思一一援之以手,令各得其樂;是謂救世機。佛法未現之時,此等偉人間或遇之:如伊尹之倫是也。惟只能置百姓於衽席之安;不能脫眾生於苦海之外;蓋安其有形之身;非凈其無形之心也。佛教對此類根機令發菩提大心,攝盡一切眾生;培之以六度;濟之以萬行;務使所攝各除心垢,將來皆成救世之人。此類教法自他並度,利益無窮,名曰大乘。

  大乘教法有權實兩種。權教以六塵不染為主;實教以八識皆凈為主。權教菩薩只見應身佛;實教菩薩兼見報身佛。然教法不論權實,皆稱菩薩乘。與聲聞緣覺二乘合稱三乘權教者,多指權大乘而言。實大乘到深契般若波羅蜜多時,得稱最上乘。

  其四 直覺機

  根性猛利者,以凡夫地位,自心能起一種凈慧,不受六塵纏縛,是謂直覺機。此中但須細辨。一者事事排遣;蔽聰塞明;此墮無記,適與直覺相反;最不足取。二者昭昭靈靈,不落分別;此只「五俱意識」現量,非直覺正旨所在;尚不足貴。三者一切皆空,心常了了;此固契會理體之直覺;然未盡善也。佛教對此類根機,於一者則呵斥之;於二者則鞭策之;於三者則提持之。必令心光大明,本性逕向六根門頭流露,而恆靈知不昧,方盡直覺能事。此類教法,乃離言之教,與常途異。其殊勝處,能於短期內發現佛性;獲得真實受用,法樂無邊;名曰最上乘。

  最上乘即與佛性相應之大乘,與二乘路逕迥別,不入三乘之數;特稱一乘,亦名佛乘。其異於實大乘者,此頓彼漸也。依漸教以求佛性,須先剖析法理至精至微;及與二空真如相應;然後得之。此時必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也。

  其五 盡性機

  凡夫頓見佛性之後,更思盡量開展此性以求速證佛果者,是謂盡性機。原夫諸佛果位,十地菩薩功行圓滿,金剛心大顯之時乃能證之。凡夫雖號見性,只合依眾生界自在受用。因地功行未嘗進修,何得躐等求果?則以無量功德藏眾生本來具足,與佛無異;不過蓋障過厚,任其埋沒耳。今既見性,蓋障略除;功德自能隨緣開發。然一生勝緣有限,開發無多;急進之士未免望洋興嘆。佛教對此類根機施以三密加持之法,使本具功德如願速現。當機果能真實奉行,即生決定成就。此類教法,以凈信為主;慧解為輔;效力之大,確非凡情所可思議,名曰密乘。

  密乘即直彰佛果之一乘法門;與修因諸大乘異,故另立此名;亦稱密教。以見性者為正機。若未見性而欲習此教未嘗不可;但屬旁機。依教勤習,能附帶見性,便升正機也。若終不見性,縱有成就,只歸因地境界;非密乘本旨所在矣。因地教法,不論三乘一乘,統稱顯乘;或顯教。

  五機之外,尚有二類:一曰不定機;二曰念佛機。不定機初無何等傾向,惟隨師友之指導而行之;或隨經教之流露而行之。有能一門竟入者;有須數易教法者;有一味浮泛講解,終身不求實踐者。念佛機之根性,高下不齊,以求生凈土為本;求獲福報為末。往生之中,又以通達法理而求歸宿者為上;厭棄娑婆而求脫離者次之。

  釋尊一代教法,大要略具於是;惟與一乘切實相應者,乃見佛教真面目。其研究實大乘窮極精微,乃至自稱圓教;苟佛性未彰,尚非當選;權教更不待論。已見真面目後,則一切教法(自實大乘至人天乘)無非一乘境界。

  釋尊示跡印度。由多數權機感召而來。為接引此等眾生,不得不現出家身以同化之。厭世派最眾,故說法首重小乘。調練既久,始提大乘之旨以勉之。若先具救世思想者,亦得早為開示也。然所說大乘,其初不過權教;與小乘法同以對治煩惱為主。人天乘等於三乘教之附庸,則隨時附帶說之矣。

  對治煩惱之法,事事須察無常;刻刻須忘有我;久乃脫去六塵上分別二執(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得入見道位。然只相似覺,非真實境界。若能根本破除俱生我執,聲聞乘得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得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得證無生法忍;然尚未見佛性也。

  諸佛本懷,皆以宣揚一乘妙旨為正宗。根機不相及者,姑以三乘教作預科。既破俱生我執,則須引令向上;否則二乘皆著於涅磐;大乘亦甘於「頂墮」(由上墮下);從此無復作為。如何向上?即修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至於深達法源,則自心佛性湧現,體用齊彰;脫盡三乘拘束,默契諸佛法身。從此專行大乘菩薩行,期成三身具足之佛;是為最上佛乘之道。其行法又分二種:一者自力進修,功德漸顯,多劫成佛。二者他力加持,功德頓現,即身成佛。而漸證者終與他力交融;頓修者仍須自力化度;殊途同歸,各隨機緣。

  由三乘轉入一乘,此為迂迴機;出家菩薩之歷程也。因上根頓入一乘,此為逕直機;在家菩薩之特色也。依一乘而上進,則在家尤為當機;龍女善財皆最好模範矣。

  一乘宗旨既宣,會得真面目者,或深或淺,皆蒙授記;將來決定成佛。最深者即身能運用諸佛法流,轉輸當機心中,令發佛性種子;則可以住持大教為眾生眼目。釋尊付託有人,應身遂可般涅磐,匯歸毗盧遮那如來性海之中。

釋尊涅磐之先,預將法藏付囑五位大善知識分門住持(見《大乘六波羅蜜多經》),其目如下:

  (一)經藏    隨緣示要之法  阿難尊者住持

  (二)律藏    相機制戒之法  優波離尊者住持

  (三)論藏    發明理趣之法  迦旃延尊者住持

  (四)般若藏   直顯自性之法  文殊師利菩薩住持

  (五)陀羅尼藏  總持果德之法  金剛手菩薩住持

  上列法藏,佛嘗以五味譬之:經喻乳;律喻酪;論喻生酥;般若喻熟酥;陀羅尼喻醍醐。

 


推薦閱讀:

第二節 男性青春期發育及其相關疾病(性早熟和性幼稚)
(12)《算命字典》 第二節  甲生卯月
卷三第五章第二節動始變終之動化平一
【體育舞蹈教學系列】 第三章 第二節標準舞6級
第二節 算命實例:能不能交往(6)

TAG:佛教 |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