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大唐巾幗傳奇》1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解說詞

  長孫皇后她不是唐朝皇后中最漂亮的,能力也不是最突出的,但為什麼卻是當時乃至後世的皇后楷模呢? 敬請關注《大唐巾幗傳奇》第一集: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曾經爆發出璀璨光芒的王朝。它有著令人神往的寬容和開放,容納了無數人的激情和夢想;它也是中國歷史上女政治家,女詩人輩出的黃金時代。上至皇室成員中的皇后公主,下至普通百姓的妻女,她們都積極投身到社會生活之中,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鬚眉」!

在這一時期,不僅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也有母儀天下,讓世人敬仰的長孫皇后。皇皇大唐!封建時期桎梏女性的禁區可以突破,女性的命運可以改變。在這一時期,一些傳奇的女性,用她們的經歷,譜寫了大唐氣象的另一種風采。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她作為貞觀之治的親歷者,作為唐太宗這樣一位盛世君王背後的女人。她在唐朝開國的過程中,在唐太宗治國的過程中,都有什麼樣的作為呢?為什麼在當時和後世,長孫皇后都是母儀天下的楷模呢?

陝西師範大學於賡哲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你精彩講述《大唐巾幗傳奇》第一集: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

貞觀十年以後,唐太宗身邊的人們發現,這位叱吒風雲的君主,有了明顯的變化。他時常陷入沉思,一個人悶頭在那想事,而且還讓人在禁苑當中築了一座高台。時不時他還要登上那座高台,去眺望北方。

他在幹什麼呢?什麼人?什麼事?讓唐太宗變成這個樣子。那個場景說實話,誰看了都會覺得心裡難過。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無語凝噎」。

唐太宗在幹嘛呢?一個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一生的皇帝,怎麼變得就如此的兒女情長呢?

實際上,唐太宗他在眺望渭水以北的九嵕山。他在看那座山。為什麼呢?那座山已經被他預定為他未來的陵寢之所在了,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昭陵。

可問題是這個時候是貞觀十年吶!唐太宗身體還比較的健朗,你怎麼老望著自己的陵寢呢?原因其實就在於陵寢那個地方,已經埋葬了他心愛的女人,他的結髮愛妻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就是在貞觀十年去世的。她去世了之後,唐太宗把她的棺槨,臨時開鑿了一個石室,然後把那個棺槨放進去,古人把這種行為稱之為「安厝」。

所以說唐太宗實際上是在悼念自己的這位亡妻。這張圖片就是墓室的外部環境的一個狀況(圖片略),我們可以看到,它是開鑿於半山腰之間,周圍的地勢比較險要,這個就是長孫皇后安放棺槨的臨時的場所。這張圖片是這個墓室的外觀的情況(圖片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墓道比較的短,現在裡面已經空空如也了,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呢?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了以後,唐高宗就把自己的父母安葬到了一起。他把長孫皇后的棺槨從臨時石室當中給請了出去,安放到了昭陵的正式的地宮之中。這樣子這一對夫妻算是有團圓了。所以死亡對唐太宗來說,大概不是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因為他可以和自己的愛妻相見了。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帝王當中的真愛夫妻。思念長孫皇后的不僅有唐太宗,甚至全天下的人都在思念她。

這麼一個三十多歲就去世的女人,究竟有何德何能,讓大家都這麼懷念她?甚至於後世的史官,給了她八個字的評價,這八個字的評價相當的隆重。哪八個字呢?

「賢哉長孫,母儀何偉!」——《舊唐書.后妃傳》

不禁說她賢惠,而且還說她母儀天下,甚至稱得上偉大。那麼究竟有哪些要素?使得她不僅和唐太宗無比的恩愛,而且還讓全天下人眷念呢?她與唐太宗之間的感情如此的牢固,大概有如下這幾個原因:

一.感情基礎相當地牢固   可以這麼說,兩個人情投意合,很有共同語言。長孫皇后嫁給唐太宗的時候,僅有十三歲。大家知道,古人早婚,十三歲在那個時間段,還不算特別小。唐太宗那是多大呢?唐太宗那個時候什麼也不是,他不是皇上,也不是太子,也就是家裡的一個公子而已。他當年多大呢?16歲,比長孫皇后大三歲,按現在里說也就是少年。這對少年呢,他們有共同語言。

長孫皇后早年喪父,而且在家族裡備受欺凌。在十年時代,長孫皇后她過得並不那麼舒心。李世民呢?他的母親在他少年時代就故去了。所以他的母親對他造成的傷痛可以說一聲是生揮之不去,甚至當了皇帝以後,有時跟大臣聊起天來,說起母親的時候,有時他會當眾落淚。所以兩個人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唐太宗少年的時候,跟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倆人就認識。也就是」發小「。我們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聯想,在沒有嫁給李世民之前,可能他們之間早就有了魚雁往來,兩個人可以說是青梅竹馬。

二.長孫氏知書達禮   長孫皇后這個人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她的小名叫觀音婢。至於大名我們不清楚,她沒有留下她的名字了。

在古代那個男權社會裡頭,這種現象很普遍。女人要麼沒有大名,有了大名也經常不用,所以不為外界所知。長孫皇后就沒有留下名字,別說長孫皇后,武則天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那麼強勢的人物也不過如此。武則天那個」則天「那是尊號,還有個名字是武媚娘。可問題是,」武媚娘是武則天十幾歲入宮以後,唐太宗給她起的名字啊!那不是她的本名。所以長孫皇后的大名我們不清楚這也不奇怪。

但是長孫皇后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一點毫無疑問。這一點可就跟其他的婦女不大一樣了。她飽讀詩書,知書達禮,閱讀讓她增廣見聞,而且幫助她開拓自己的視野,並且提高了自己的情商。

長孫皇后也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賢能,與她的知識水平是密切相關的。

史書是這樣說她的:「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舊唐書.后妃傳》

做什麼都是動靜有禮。所以說她已經從少年時代,就具備了一個做皇后做皇帝的好幫手一個基本的素質。長孫皇后非常的賢惠賢能,她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在她當皇后階段 ,整個後宮的管理,搞得井井有條。自古以來,後宮從來都是是非之地。但是在長孫皇后這個地方,後宮裡的鬥爭是很罕見的,後宮裡是比較平靜的。

皇后對人非常好。比方說,有宮女為唐太宗生了孩子,結果在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宮女死了,長孫皇后就把這個孩子接過來,自己撫養成人,大家深受感動。還有后妃的病了,長孫皇后主動地把自己的葯讓給這個人使用。所以這種後宮的井井有條,應看作是長孫皇后的柔性力量的體現。

力量不見得硬碰硬,也有一種力量是柔性的力量,無所不在的力量。它很溫和,但它很有力。長孫皇后毫無疑問的在這一點上,應該說是做得相當的好!

三.曾經共歷考驗   這個共歷考驗是什麼意思?有的夫妻平常看起來似乎恩愛,卿卿我我,但是一旦碰到了私慾,碰到了金錢的考驗,往往就開始離心離德了,就開始打自己的小九九了。但是長孫皇后和李世民,不是這樣的,他們可以說始終是同心合意,兩個人是共歷患難。

這個患難還不是指戰爭,雖然唐太宗打過很多仗,但長孫皇后對這個事好像沒有太擔心過。因為她對自己的夫君的這個軍事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真正讓他們夫妻感到緊張的不是別的,是玄武門之變。

那個事變才真正地讓人緊張,為什麼這樣說呢?玄武門事變,你現在看起來是李世民登上皇位的一個墊腳石,但是你可要知道,在這事變沒有發生之前,整個秦王府有多緊張啊!有多害怕啊!

這場政變說白了,那是那是一場豪賭!成功了一切皆好,那失敗了就滿盤皆輸。不但要丟掉身家性命,而且你還要以亂臣賊子的罪名留諸史冊。就是這樣的事情,更何況在開始之前,形勢對李世民是很不利的。因為老皇帝李淵,實際上是偏向太子李建成這邊的,所以李世民可謂是孤注一擲。

在這個事情上,長孫皇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事變發生之前,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黑雲壓城城欲摧」,氣氛緊張到了極點!當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再包括李世民,都在底下私蓄武裝,拉攏朝臣,展開各個領域的鬥爭。這個領域也包括,老皇帝李淵的那個後宮。

怎麼回事呢?後宮不是妃嬪多嗎?結果後宮的這個妃嬪的力量,被李建成給看到了。李建成明白,如果這些妃嬪們在老皇帝面前說說他的好話,說說李世民的壞話,這個作用可就大了個去了!所以李建成就讓自己的妃子進宮去,在這個地方做皇帝的妃嬪的工作,據說進去還帶了許多的金銀財寶進去賄賂。結果這些妃嬪進去,可沒少說秦王李世民的壞話。因此形勢對於李世民來說,那是相當的不利!

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皇后挺身而立,長孫皇后也來到了後宮當中。她的性格很好,屬於那種人見人愛的那種人。她來伺候老皇帝,她來盡孝,那個孝道非常地周全,非常地周到,老皇帝對自己這個兒媳婦還是很滿意的。另外一個,長孫皇后也在妃嬪當中做工作。在玄武門事變爆發的那一天,氣氛非常緊張。整個秦王府上下,處於一種恐懼與亢奮交織的情緒當中,每個人都躁動不安。而在這個時候,長孫皇后看見大家這種情況,不顧自己一介女流,她特地站出來,用言語鼓勵大家,給大家等於發表了一番戰前演講。士卒深受鼓舞,後來終於一鼓作氣,玄武門事變成功的幹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由此,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在整個的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可以說長孫皇后應該說是居功至偉。也就是這個原因,李世民登上皇位沒幾天之後,李世民就拜長孫皇后為正式的皇后。由此開始了長孫氏輔弼自己的夫君的這個歷程。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是患難夫妻,一起見證了大唐開國的風風雨雨;也一起經歷了玄武門之變的驚心動魄;所以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礎。但是在當時和後世,人們為什麼都對長孫皇后讚譽有加?長孫皇后都做了些什麼,能夠獲得全天下人的肯定呢?...

下面我們分析,為什麼這個不到四十歲就去世的女人能夠獲得全天下人的擁戴?有哪些原因?

一.卓越的自我定位   什麼叫做桌越的自我定位?我們也知道,一個人不管你是什麼地位的人,你都要給自己一個清晰的人生定位。你的定位不清晰,就好比上戰場打仗,不知道目標在哪兒一樣,那是非常危險的。

長孫皇后心裡頭很清楚,自己要慎言進行。而且她給自己的定位,非常的清晰。什麼定位呢?那就是當好皇后,母儀天下!

可能有人要說,這不廢話嗎?你本來就是皇后,你可不就是要當個皇后嗎?

但你可看清楚了,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皇后或者皇太后干政的事情,難道還少嗎?層出不窮!

但是長孫皇后這麼做了嗎?沒有!長孫皇后就把自己的定位,就固定在皇后這個角色上。除此之外,絕不越雷池一步。這體現在如下這麼兩件事上:

第一件事,長孫皇后很少干預政事。長孫皇后,你別看玄武門事變之前,給李世民不知道出了多少主意,李世民很佩服自己妻子的謀略。

但是有意思的一點是,當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李世民突然發現自己的妻子判若倆人!

怎麼回事?

遇到任何政事,長孫皇后再也不發言了。有時候太宗還要拿一些賞罰之事故意來交給長孫皇后做個決斷。

你猜長孫皇后是怎麼回答的?

她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後唐書.后妃傳》

意思是說,母雞打鳴了,那是一家的災禍,打鳴是公雞的事啊!母雞不能越俎代庖。我是一個婦人,我不應該干政!唐太宗再問,你猜長孫皇后是怎麼著呢?長孫皇后乾脆就把臉別過去了,不跟唐太宗說話了,給唐太宗好大一個下不了台!

第二件事呢?勸太宗啟用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皇后的親哥哥。而且長孫無忌這個人非常強,也很能幹,並且在玄武門之變立有大功!

但是他越是功勞大,越是位高權重。皇后越緊張,怎麼回事呢?你要知道,皇后特別擔心的一點是什麼?她特別擔心因為自己的緣故,在唐朝出現外戚專權。所以她經常跟唐太宗說,不要過於寵信自己的這個哥哥,而且她還要太宗把長孫無忌給免職了。

太宗不願意,長孫無忌能幹。所以太宗就打哈哈,不按她說的辦。結果長孫皇后看到這個不行,又去找自己的哥哥,要求自己的哥哥主動辭職。雖然長孫無忌有著很高的權力慾望,但他也拗不過自己的妹妹,於是長孫無忌向唐太宗提了辭呈。唐太宗沒辦法,最後暫時地就算接受了。甚至就在於長孫皇后臨去世之前,長孫皇后還在反覆地叮囑自己的夫君和哥哥,千萬不要出現外戚專權這樣的事情。

要說,她的擔心真不是多餘的!怎麼回事呢?她去世以後,長孫無忌的人生軌跡恰恰地,印證了長孫皇后的這個擔心。

太宗一朝,長孫無忌位高權重,這倒罷了!到了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於得罪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所以最後導致自己被殺。

他為什麼被殺?就是那個權力慾望在作怪。長孫無忌掌大權,到了唐高宗手裡的時候,他身為高宗皇帝的親舅舅,手裡頭又有所謂太宗的遺囑在裡邊,這就是尚方寶劍啊!這是託孤的大臣,所以呢,就把高宗皇帝當小孩子一樣罩著,來照看。而且還什麼事情都要替高宗皇帝來做主。

說實話,高宗皇帝性格再軟,也不願意生活在父親這個陰影當中。所以也就解釋了,高宗皇帝為什麼要執意立武則天為皇后。說白了,那就是自己要擺脫父親留給自己的這個元老重臣集團的影響。

長孫無忌就著了這個道了!他因為武則天立後這件事,得罪了高宗和武則天,最後導致自己被殺。

這是個悲劇。這個悲劇只屬於長孫無忌。他不屬於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她知道自己和唐太宗的一舉一動,不是夫妻的事情,而是全天下的事情,所以長孫皇后就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的時候,她還對唐太宗進行勸諫。

那麼她都是怎樣的勸諫呢?

唐太宗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夠聽進去長孫皇后的勸諫嗎?

二.有智慧的勸諫   太宗以善於納諫而著稱。他是中國歷史上帝王當中少有的,真正能做到虛心納諫的人。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太宗難道就是這麼個性格的人嗎?這是天生的嗎?

不是!太宗他原本是一性格火爆之人,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簡單而粗暴。但是,他為什麼當了皇帝之後,就能夠虛心納諫呢?

就是因為他自己上台的過程,他上台的過程中伴隨這一場血雨腥風的政變,這場政變不是那麼光彩。所以唐太宗總是擔心後世人怎麼評價自己?因此他啊決心,要當個明君。用明君這個榮譽洗凈自己上台的合法性,所以他變得虛心納諫。

而在所有的進諫的人中,長孫皇后也是一個。而長孫皇后是其中相當特別的人物。長孫皇后的勸諫,跟其他人不一樣,她很注意方式方法。

她太了解自己的夫君了,知道自己的夫君性格火爆。所以她的勸諫很有意思,她跟魏徵不一樣。魏徵是頂著皇帝的,長孫皇后是順著皇帝的。她總在順著你,但在順著你的過程中,她就將你勸了。這就是一門藝術啊。

比方說有一次,太宗皇帝回到後宮,氣得不得了!怎麼回事呢?誰得罪了他?魏徵。魏徵是所有大臣中,最愛勸諫他的人,而魏徵的脾氣是拗!不達目的不罷休。那言語上經常冒犯唐太宗。平時唐太宗還能忍,可這次不知怎麼了?把唐太宗惹毛了,把他氣的呀!你么見,差點就撓牆了。嘴裡還喊著:」會須殺死田舍翁!「有朝一日,我非要殺了這個老農民!長孫皇后就在旁邊問了:「你這是跟誰啊?誰把你個惹了?「唐太宗說」:魏徵!這老傢伙,總是頂撞我!讓我不得自由,早晚有一天,我找個機會,把他給殺了!「

然後回頭一看,哎!皇后呢?皇帝不見影了!

過了一會兒,只見一大群宮女簇擁這皇后出來了,皇后進到裡屋換衣服去了。

換了一身什麼呢?換禮一身只有朝會大殿中才穿的正式的那個禮服。換了禮服出來了,而且見了唐太宗給他行大禮。為什麼呢?長孫皇后解釋了,說:」我要拜賀你!「我為啥要拜賀你呢?你不是想當明君嗎?」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盡直言。妾備後宮,安敢不賀!「我為啥要祝賀你呢?你不是想當明君嗎?現在看來你的目標實現了。你要不是個明君,魏徵怎麼敢犯言直諫呢?魏徵犯言直諫不正反映 你是明君嗎?所以我要祝賀你。你瞧這意見提得多巧妙!這一意見提,唐太宗一聽,很舒服,很高興,氣就消了。

還有一次,也跟魏徵有關係。長孫皇后的親生女兒長樂公主要出嫁。結果有司給準備的嫁妝,非常的豐厚。這個豐厚到什麼程度呢?已經超過了一般長公主的嫁妝。這個事情被魏徵知道了。魏徵說,這不對啊,他找唐太宗說,這不行啊,這不合禮法!怎麼了?長樂公主再怎麼說,也是個孩子,是個晚輩!她的嫁妝怎麼能比她年長的長公主還要高呢?還要多呢?這不合禮法!

唐太宗覺得說的有道理。可唐太宗心裡有個顧忌,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親生的,平時長孫皇后把這個公主視若珍寶。很愛她。那今要消減她的嫁妝,長孫皇后怎麼想呢?唐太宗進了後宮,一五一十跟長孫皇后這麼一說。長孫皇后正色說:」皇上,我又得祝賀你了!我平時總聽人說,魏徵這個人非常正直。現在看來。果然如此!他說得非常有道理,你應該聽啊!你有這樣的臣下,是你的幸運。所以這事你不要管我怎麼想,你該按禮法辦。「而且她建議給魏徵賞賜500匹帛。所以太宗經常跟房玄齡說:」你不知道,我這皇后真好,真懂事!經常用一些事情教育我。真好!「長孫皇后教育唐太宗,火候捏的是相當到位。

說實話,愛護皇帝的形象,說白了,就是愛護國家的這個形象!皇帝的喜怒哀樂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因此你的所做作為都要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影響!作為長孫皇后,她心裡非常明白,愛護皇帝就是要幫助皇帝匡正過失

。愛護皇帝不是護短,相反要指出他的過錯,幫助他糾正過錯。有一句話叫」帝王無私「。

啥叫」帝王無私「?難道說帝王沒有私心么?怎麼可能呢?帝王也是人,咋能沒有私心雜念呢?

帝王無私就是說,一個帝王,一個統治者,沒有個人空間,他的所作所為都要放在大家的眼皮底下,都要經受住輿論,乃至歷史的考驗。

因此,長孫皇后對她夫君的愛,就是幫助他糾正過失的方式來體現。這一點,長孫皇后做的是相當好.

唐太宗貞觀時期,國家剛剛結束戰亂,經濟並不是特別繁榮。國家的富裕程度,不如後來的開元盛世。人們稱讚貞觀之治,更多的是稱讚它的政治清明。而對於長孫皇來說,她不僅勸諫唐太宗,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節儉有度。對她來說,這不僅是節省開支,更是垂範天下的榜樣。

那麼長孫皇后究竟是怎麼節儉的呢?請繼續收看《大唐巾幗傳奇》第一集: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三.恰到好處的節儉    長孫皇后這個人很節儉,她跟自己的夫君一起勵精圖治。她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地懂得禮數,非常地懂得限度。穿衣打扮,吃穿這些方面做的非常好。體現在阿里呢?她不是表演式的節儉,而是一種符合規定的適當的這種節儉。她的節儉甚至還體現在教育子女方面。

有一次,她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派遣自己的乳母來拜見她,幹什麼呢?乳母跟長孫皇后說,太子覺得,東宮裡的器物太少了,不夠用。因此懇求能不能再撥一些器物下來?」

為什麼李承乾要派乳母來跟皇后說這事呢?你直接向皇后要不就行了么?可能李承乾很了解自己的父母,他知道,在子女教育方面,自己的母親比父親還嚴格。所以他得首先說動自己的母親才行。結果長孫皇后聽完後,對太子的乳母說了這麼一句話,她說太子現在應該擔心的是德不立,名不揚!你怎麼還關心東西的多少呢?東西那玩意夠用就行了。對不對?能滿足生活的要求就可以了,這不是你太子操心的事情。「一句話就把這事給回絕了,給否定了。

太子李承乾到後來很不成器。而且不的這個不成器,主要是在長孫皇后去世以後發生的。假如長孫皇后再活十年李承乾他只不至於那麼不成器?他要是但凡像個樣,不也就順利的當皇帝了。他要當了皇帝,就沒有高宗的事了,下面也就沒有武則天的事了。但話又說回來,歷史畢竟是不容假設的,我們也就這樣想罷了!但有意思的是,在關於長孫皇后究竟是不是很節儉呢?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怎麼回事呢?

這個事情出於宋代的米芾的一個經歷。米芾看見過一幅畫,他在這個畫上有一個題記。這個題記描述他見過長孫皇后留在世間的一雙鞋子。他是這樣描述這個鞋子的,米芾說,這個鞋是一個岐頭履。就是那個頭有點捲起來的鞋,鞋用羽毛黃金和珍珠裝飾。

有意思了!你說長孫皇后很節儉,可是問題在於,你一聽這鞋就是高檔貨,那你說,她怎麼個節儉發呢?實際上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怎麼回事?請注意,《舊唐書》裡頭是怎麼描繪長孫皇后的節儉呢?

」後性尤簡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舊唐書.后妃傳》

它是說,長孫皇后的這個節儉是這樣的,就是說長孫皇后享有皇后應該享有的那些待遇,皇后並不拒絕。但是皇后從來不做額外的要求,不取索無度,就是這意思。也就是說,該給我皇后的待遇,那一樣我也都不落,我都享受著。可是我不做額外的要求。這種節儉有一最大好處就是他不裝,他不靠節儉來作秀。

歷史上王莽。舉一個例子王莽。王莽沒當王帝前,他多節儉。甚至她的夫人也很節儉。婦人穿的破衣爛衫的,甚至於有一次,一群達官貴人的夫人到她府上去拜見她,結果一見王莽的夫人。你猜怎麼著?還以為是下人呢,干苦役的,就節儉到這種程度。怎麼著了?最後還不是王莽將國家搞亂了!

這種不裝的節儉,那是一種從容與淡定。我不靠作秀來展現自己的品質,你有沒有這種淡定,毫無疑問長孫皇后乃是有的。

後來,長孫皇后病重了。在病重的時候,她的兒子太子李承乾提出來,要大赦囚徒,而且廣度僧道。

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古人認為,大赦囚徒,廣度僧道是做善事,可以為皇后祈福,可以延長皇后的性命,就是這個意思。

長孫皇后在病榻之中聽說這事之後,長孫皇后再一次展現了她的賢德。她是這樣說的,如果說做善事,就可以延長性命的話,那我平常做事並不惡啊!如果這樣做,沒有效果的話,那做來何益?

長孫皇后就這樣走了!

長孫皇后36年的人生,是非常圓滿的。她留給這個世界的讚譽,她是歷代婦女的典範。她的一生如同流星一般,短暫而輝煌!   
推薦閱讀:

希望有功知士幫忙全部給解說下
神煞之解說
三合風水四大局解說(一)
30年聚會解說詞
星座解說

TAG:解說 | 傳奇 | 大唐 | 皇后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