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介紹——北宋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圖》
《早春圖》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作品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
《早春圖》 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榦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
畫幅左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顧名思義,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復甦,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正如《格古要論》中所說,郭熙所作山水「山聳拔盤迴,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雲皴、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畫獨特的技法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郭熙長於作大幅,善於表現高遠、深遠、平遠空間和四時朝暮的變化,其構圖奇變、畫面內容之豐富的特點,在此幅畫中尤可得見。
《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方。鈐蓋作者印章,這在北宋的畫中是很少見的。畫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題詩:「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
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捲雲的皴筆,後人稱為「捲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
《窠石平遠圖》 絹本設色 縱120.8厘米 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擅長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學,喜遊歷。善畫,初無師承,後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亦能自放胸臆,筆勢雄健,水墨明潔。畫山石多用捲雲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熙寧(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於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寵,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
《寒林圖》 絹本墨筆,尺寸為縱153厘米、橫98.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大自然,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
《幽谷圖》 絹本墨筆 縱167.7厘米 橫5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推薦閱讀:
※黃荃唯一傳世作品,把鳥都給畫活了!
※如何看懂傳世名畫《五馬圖》?
※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堂解剖課 | 看懂名畫
※世界名畫欣賞【下】
※夢特芳丹的回憶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