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論文: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
06-0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要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涉險灘啃硬骨頭,必須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識,突破利益集團的藩籬,然而對於有著悠久人治傳統的我國社會,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全民法治觀念是全面落實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改革共識的高度凝聚需要培育和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4區」,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環境資源收入分配城鄉統籌,不少領域牽涉的利益格局十"分復燊,牽一髮而動全身,迫切需要從體制機制方面尋求解決途徑,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也是調節社會關係和利益格局的重要方式改革共識的高度凝聚改革風險的合理分擔,全面深化革的有序推進要求以治作為最大公約數國內外的歷史經驗也反覆證明,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增強全民法律法學觀念,以法治來引領改革方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成果。 2.社會利益訴求的合理表達需要培育和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階層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群眾訴求的內容日趨多元多樣,利益表達訴求的方式曰趨活躍,解決訴求的期待日趨強烈,法治是實現訴求的最佳路徑,實踐也一再證明,在利益^樣觀念多元的今天,法治是保障社會各階層公民利益實現的基礎,法治手段是最優選擇拓寬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台,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需要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的軌道。 3.社會矛盾的有效化解需要培育和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進入轉型期各種利益衝突不斷社會矛盾呈現多發易發聚合疊加*綜複雜的態勢各-政府對於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能無視更不能壓制要暢通渠道協商溝通給民眾合理衾達訴求如機會,推進"層次多領、域的依法f台理,發揮法治在社會建設中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二、當前全民法治觀念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經過近30年的普法教育,我國全民法治觀念有了顯著提高,但由於歷史及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全民法治觀念現狀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普遍缺失: 1.部分黨員幹部迷戀「權錢名」,帶頭違法,不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向題,存在重政策輕法律,重批示輕法律,重關係輕法律,重結果輕程序,不依法辦事,知法犯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濫用行政權司法權的現象,對法治精神構成極大破壞。 2.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遇事鉍熟人走關係等現象較"為普遍;尊法敬法」意識淡薄,鑽法律¥子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層出不窮;一些地方「工鬧」「醫鬧」「拆遷鬧劇」等情況比較嚴重等等這些問題和現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為頑疾,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全社會法治意識不強,法治觀念還沒有真正樹立。 應當看到,當前部分幹部群眾法治觀念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重禮輕法,甚至恥法懼法,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對權力充滿敬畏,傳統「人情社會」對「法治社會」的擠壓,使很多人信仰人際關係而非法律,「法不責眾」心態嚴重,法律底線屢屢被突破;二是現實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當前法制宣傳牽頭部門多相互協調少,節日宣傳多^效機制少,傳統方式多創新措施少,出去宣傳多請進宣傳少,重形式輕實效的局面沒有改變對會建設#治化缺乏有效的渠道,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客觀造成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後果,不同程度削弱了法律的權威。 三、培育全民法治觀念的有效途徑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良的內心裡」。培養全民會的法治信仰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多方面協調系統推進。 1.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社會法治認知水平-法治觀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礎法律只有被認同被信仰為內化在人們思想中熔鑄到人們頭腦中的強大觀念,人們才會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因此,必須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是深化法治宣傳內容除了基本法律知&的宣傳普及外,還要培養社會成員掌i法律的本質及規律基本原則和理論法律的實施等知識,提高全社會對法治的信心。二是突出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作用,把法治觀念教育融入家風家教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m法治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和鄉村文明建設中法治觀念的教育納入各級黨委及政府部門學習計劃中三是充分利用各種宣傳載體除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優勢外,更加註重利用微信微博微電影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普法活動,把新媒體建成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平台,抓好輿論傳播的導向作;做好理論闡釋的引領工作,強化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正面引導;挖掘歷史文化的深層底蘊,以歷史文化寓意法制宣傳。 2.健全法制運行有效機制,滿足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內在需求當前,法治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求,加強法治業已成為全民共識,完善法治運行機制是強化民法治觀念的重要保障首先,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須牢卓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提高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增強全民對法律的理解支持遵守和執行。其次,完善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建設「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增強執法司人員「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意識,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避免法律成為「稻草人」和「紙老虎」,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充分發揮法律乃治國利器的作用再次,建立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3.營造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育全社會良好的法治情感#法治精神營造依法辦事的法治氛圍,是法治觀念培育的外部條件必須注重工作和生活環境中依法辦事法治氛圍對全民法治觀念的影響和教育j吏全社會在耳濡目染中對法治產生親切感,增強依法辦事的信念,第一,發揮黨和政府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關鍵抓手,提#人民對法治的信心,形成筌社會的共同感受和認知,錘鍊成為全民法治精神第二,以法治凝聚共識發揮法治觀念對社會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廣大民眾關注司法改革追求司法公正,在不斷的關注和爭論中,使「法治」深入人第三,積極鼓勵每個公民參與到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讓¥治理念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律的價值訴錄為大眾所認可所遵循,整個社會才會形成堅不可摧的主流價值。 4.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培育全社會法治道德底蘊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們內心的法律,國家和社^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決定》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憂秀傳統文&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這既是法治建設的重要要求也k法治發展的基本方向(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乂法治思維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實踐中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用法律權威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2)以憂秀傳統文化理念增強法治道德底蘊當代法治思應該帶有人性的溫度與厚度,它應該是人們心中自然而然想起的公序良俗,它應該是人們自覺敬畏且不能逾越的法律底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k揚公序良俗,以敬畏意識打造知法守法的社會氛圍,以誠信意識強化守責護法的法治思維,以修身為本意識提升法治主體道德素養(3)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範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鈿止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觀念是一個系統工程執政黨依法執政依法治國,政府依法行政,廣大人民群自覺遵守法律,把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當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就會形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培育法治精神涵養法治文化培育全民法治觀念已經成為衡量法治文明的新標準和推動法治進程的新動力。 作者簡介:李進蓮(1980-),女,山東聊城人,講師,從事法理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王文元論文言文(長文,正體版)
※【第6彈●國際法學】2015年CLSCI論文數據分析
※教你如何寫出一篇A+ Report!
※對抗樣本論文學習(2):Explaining and Harnessing Adversarial Examples
※densenet 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