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論中藥歸經入味

五行:  火木土金水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味:苦酸甘辛咸

五色:赤青黃白黑

苦屬火入心,赤屬火入心

酸屬木入肝,青屬木入肝

甘屬土入脾,黃屬金入肺

辛屬金入肺,白屬金入肺

咸屬水入腎,黑屬水入腎

這是五味及五色之葯之義。

苦:能瀉能燥能堅

酸:能澀能收

甘:能補能和能緩

辛:能散能潤能橫行

咸:能下能軟堅

淡:能利竅能滲泄

五味(+淡)這是五味之用

葯有四氣五味

四氣:寒、熱、溫、涼

五味:苦、酸、甘、辛、咸

四氣為陽,五味為陰,氣濃者陽中之陽,薄者陽中之陰;味濃者陰中之陰,薄者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泄(發散),濃則發熱(溫澡);味濃則泄(降瀉),薄則通(利竅滲濕)。

辛甘發散為陽,淡味滲泄為陽

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

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

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這是藥性陰陽之義。

葯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如春)

氣薄者降而收(如秋)

氣濃者浮而長(如夏)

味濃者沉而藏(如冬)

味平者化而土(如土)

氣濃味薄浮而升,味濃氣薄沉而降,

氣味俱濃能浮能沉,氣味俱薄可升可降。

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這是藥性升降浮沉之義。

葯根在土中,半身以上為升,半身以下為降(如以生苗者為根,以入土者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頭,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

葯在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

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

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

這是藥性入主上下內外之義。

葯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膽相表裡,肝為乙木,膽為甲木);

葯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皆入手少陽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

葯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胃相表裡,脾為己土,胃為戊土);

葯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

葯色黑、味咸、氣腐、屬屬水,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

一臟配一腑,腑屬陽,臟屬陰。十二經中,只有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葯入肝經血分者,併入心包;少陽主氣,葯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之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並三焦。這是藥性歸經之義。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木喜條達),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苦緩(緩則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苦氣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泄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這是五臟補瀉之義。

佛手花註:藥性藥理與陰陽五行息息相關,要用藥救世,必先明其中醫之基。


推薦閱讀:

風水之福元法 九宮飛星法 太歲 截路分房法 放水歌 擇日法 (轉載)
[轉載]透眼看岳飛
【轉載】斷事真訣
[轉載]老貓講八字13
(45)[轉載]墓碑不能斷裂破損

TAG:中藥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