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吳英成:落地生根的胡姬花:新加坡華裔語言形態與身份認同解讀

編者按應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邀請,5月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吳英成教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做了一場題為《落地生根的胡姬花:新加坡華裔語言形態與身份認同解讀》的專題講座。蒙吳教授惠許,本公眾號今日刊登此次講座的內容,以饗讀者。新加坡發展進程:1965-2015【新加坡國旗】

【新加坡國歌】Mari kita rakyat SingapuraSama-sama menuju bahagiaCita-cita kita yang muliaBerjaya SingapuraMarilah kita bersatuDengan semangat yang baruSemua kita berseruMajulah SingapuraMajulah SingapuraMarilah kita bersatuDengan semangat yang baruSemua kita berseruMajulah SingapuraMajulah Singapura來吧,新加坡人民讓我們共同向幸福邁進;我們崇高的理想,要使新加坡成功。來吧,讓我們以新的精神,團結在一起;我們齊聲歡呼:前進吧,新加坡!前進吧,新加坡!來吧,讓我們以新的精神,團結在一起;我們齊聲歡呼:前進吧,新加坡!前進吧,新加坡!◆ 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國慶節口號 「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 [一個人民、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

第三世界國家  ?  第一世界國家

中國復興:重登世界舞台1.  「潛龍勿用」(閉關自守)===> 「飛龍在天」(改革開放)2.  「請進來」(世界加工廠)===> 「走出去」 (世界產品)3.  「一帶一路」 :中國「走出去」發展大戰略i.   「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路絲」)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絲」)ii   創建「亞洲基礎建設與投資銀行」(AIIB)iii.《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4. 「世界已經改變了!我們也必須改變」「Singapore』s bilingual language policy has undergone many refinements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in keeping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wider world.」 (Lee Kuan Yew 2012: 231)李光耀時代的雙語政策1.  國家層面:雙言制

英語華語/漢語馬來語淡米爾語2.   學校層面:雙語制◆  英語為用 (實用價值) : 主導語◆  漢語為體 (文化傳承) : 族裔語3. 「脫華入英」:強勢英語崛起

華 裔 語 言 形 態 解 析世代雙語能力雙語類型第一代漢語單語或漢語主導漢語單語人第二代漢語主導或英語優選漢一英二雙語人第三代英語優選或英語主導英一漢二雙語人第四代英語主導或英語單語英語單語人新 加 坡 華 人 類 型1. 土生華人◆  早在14、15世紀中國福建省與廣東省不少商人陸續移居馬來半島,並與當地原住民婦女通婚繁衍後代,形成特殊的華族族群,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早期華人移民統稱土生華人(Peranakan)。◆  對於「從何處來」 的中國認同,土生華人相對薄弱,主要以血統、姓氏、傳統習俗、信仰作為土生華人族群的身份表徵。2.  新客華人◆  19世紀末,清朝式微,鴉片戰爭慘敗,滿清朝廷被迫與英國人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並解除海禁,這不但為英國殖民地政府在東南亞開發的需要開啟方便之門,也吸引大量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移民湧入新加坡。◆  他們多半操著祖籍地的漢語方言,包括俗稱的福建話、潮州話、海南話、福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等。新客華人的教育水平低,而且大部分為文盲。在血緣、地緣、業緣的基礎上,他們建立同姓、同宗親、同鄉會館與同業公會等華社組織。3.  新移民華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吸引外來人才的全球化潮流下,新加坡政府開放讓中國大陸、台灣、香港 專業人士移居到新加坡。◆  他們往往突顯自己出身自正統中華文化的優越感, 批評新加坡原有華人的西化作風,也鄙視不純正且 被摻雜的新加坡本土華語。對於要求華語的標準化,他們的呼聲也最高。華裔自我身份認同建構1. 「落葉歸根」型:趨向民族原鄉認同◆  新加坡第一代華人包括在華校接受基礎教育的新客華人,和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區的成人新移民。前者在華校通過華語學習、掌握學科知識,並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所理解;後者在中國原鄉成長並接受基礎教育,自然對中國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深厚情感。◆  第二代華人雖已在新加坡接受國民型雙語教育,但因受第一代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從何處來」的祖籍地歸屬性仍帶有一種模糊的認同。2. 「落地生根」型:趨向本土國家認同◆  由於第三代、第四代華人與祖籍地的聯繫不復存在,他們對「想像」祖籍地近乎沒有情感包袱。◆ 他們在新加坡出生,自幼在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新加坡教育體製成長,視「身在何處」的新加坡為自己的家園,且視新加坡國家認同遠高於華族族群認同,更遑論原鄉認同。尊 重 眾 聲 喧 嘩◆  華裔移民幾個世紀以來不只在南洋落地生根,也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成為居留地的國民。◆  中港台地區部分世代住在祖籍地的中國人,仍將漢語視為黑頭髮、黃皮膚的華族族群認同指標,當成檢驗華人「純度」的量尺。他們對不能講流利漢語的華裔,常以貶義詞語(「外黃內白的香蕉人」等)加以譏諷,這些強烈「求同」的成見,忽視華裔經過時空變遷後產生的「異質」事實。◆  部分講流利英語的新加坡華人也會以貶義詞「Chinese helicopter」譏諷不諳英語的華校生,這是自認英語在新加坡佔據政經主導地位的優越感作祟。◆  在彼此依賴且日夕變動的全球化時代中,在祖籍地的中國人應該敞開胸懷,接受世界各地華裔移民的變異事實,尊重各地華人多元的身份認同。唯有大家截長補短,相互合作,才能在全球化變局中,找到適者生存的新出路。
推薦閱讀:

「天然獨」變理性統 民進黨上台兩年民眾認同返中
丘成桐:擁洋為重最終只會失去身份認同
法國總統藉助宗教找回國民的身份認同
恐怖主義、伊斯蘭教和身份認同
朱蓉蓉 | 近代中國的「少年論述」與國家認同危機

TAG:語言 | 新加坡 | 華裔 | 身份 | 解讀 | 認同 | 身份認同 |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