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濕疹的臨床分型與辨治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
關注中醫最多的微信平台
作者/朱錦善 ⊙ 編輯/王超
導讀:本文介紹了小兒濕疹發病的普遍情況及分期辨證和治療,條理清楚,文末有內服和外用的簡便驗方,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小兒濕疹
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反應。其臨床特徵是:皮疹多樣,形態呈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瘙癢劇烈,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過敏體質者好發,嬰兒濕疹及兒童期濕疹(即異位濕疹)占較大比例。
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易複發。濕疹的病理機制,西醫認為主要是變態反應所致。其致敏原可以是食物、藥物、寄生蟲、細菌、病毒、花粉、動物皮毛,或冷、熱、日光等因素,此外還可能與消化不良、內分泌障礙、精神因素、病灶感染等有關。嬰幼兒發病有時還與預防接種有關。
中醫稱本病為濕瘡、浸淫瘡、粟瘡、血風瘡等。
根據發病的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發於面部,稱為面游風;發於鼻部者,稱為鼻匿瘡;發於耳部,稱為旋耳風;發於手部,稱為瘡;發於乳部,稱為乳頭風;發於臍部,稱為臍瘡;發於陰囊部,稱為腎囊風,或繡球風;發於小腿部,日久不愈者,稱臁瘡,或濕毒瘡。嬰兒濕疹,稱為胞瘡,或奶癬;兒童期濕疹,以胭窩、肘窩為主者,稱為四彎風。
臨床上根據發病過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急性者,皮疹呈多形性,即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可同時存在,皮疹邊緣浸淫不清,多呈對稱性分布,瘙癢劇烈,初起常局限一處,以後即迅速泛發擴散,去除病因或經治療可愈,但易複發。
慢性者,多由急性演變而成,皮疹浸潤肥厚,乾燥粗糙,色素沉著,或呈苔蘚樣變,邊緣較清楚,自覺劇癢,搔抓後少量滲液或出血,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不愈。
亞急性者,界於急性與慢性之間,皮疹紅腫滲出不如急性者,浸潤肥厚又不如慢性者,病程遷延。
嬰兒濕疹,多發生於出生1~6個月,皮疹常對稱發於面頰、額部、兩眉及頭皮,少數可浸及胸背、頸項及上臂等處,形態亦見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在頭皮、眉部可有黃色脂性痂皮覆蓋,皮疹反覆發作,癢甚,一般在2歲以內可愈。
兒童期濕疹,即異位性濕疹,大多從嬰兒期開始發病,表現為嬰兒濕疹,並延續至2歲以上,主要表現為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淡紅色,對稱分布在四肢伸側,或局限於肘窩、腘窩,為紅斑、丘疹,上有鱗屑、薄痂,日久苔蘚樣變,瘙癢甚,抓破後形成糜爛、滲液,若合併感染則紅腫。若再延續至12歲以上,進入青少年期,皮疹乾燥,浸潤肥厚,苔蘚樣變,瘙癢劇烈,表現呈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型。
中醫認為,本病因素體濕熱內蘊,外因風邪相搏,結於肌膚,以致血行不暢,營衛失和而發。造成素體濕熱的原因很多,嬰兒者常因胎熱之毒遺留,或乳母嗜食炙煿辛熱厚味之品,幼兒及少年者,可因飲食失節,脾胃失調,積滯化熱。大凡急性發病,風、濕、熱三者為患;日久不愈,反覆發作者,或脾胃受損,脾虛濕滯之證,或濕熱郁滯化火,導致血熱化燥,血虛風燥之證。
【辨證要點】
急性發病者,多屬實證,為風、濕、熱邪滯肺胃,發於肌膚。風勝者,皮疹多呈丘疹、粟粒疹,瘙癢甚;濕勝者,皮疹多糜爛、滲液;熱勝者,皮疹紅腫明顯。亞急性或慢性發病者,多屬虛實夾雜,或見脾虛濕盛,皮疹皮淡或暗紅,滲液較多,纏綿不愈;或見血虛風燥,皮疹增厚粗糙,乾燥脫屑,瘙癢劇烈。
1、風濕熱盛證
症見皮疹紅斑、丘疹、水皰、滲液、糜爛、結痂並見,皮疹廣泛,劇烈瘙癢,唇紅口乾,便結尿黃,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指紋紫滯而顯露。多見於急性期及嬰兒濕疹的發作期。
臨證時,還應分辨風、濕、熱之偏盛。風勝者,皮疹廣泛,呈丘疹粟粒疹,瘙癢甚,滲液較少。濕勝者,皮疹糜爛滲液多,或水皰累累,兼見納呆便溏,面黃神滯。熱勝者,皮疹泛紅焮熱,或感染化膿,滲液氣味腥臭,兼見唇紅面赤,便結尿黃,舌紅苔黃,或見發熱煩渴。
2、脾虛濕盛證
症見反覆日久,皮疹暗紅或淡紅不鮮,水皰為主,滲液較多,久不癒合,兼見面白肌軟,或面黃消瘦,納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滑,指紋淡。多見於亞急性期及嬰兒濕疹日久不愈,患兒體質較弱。
3、血虛風燥證
症見皮疹反覆發作,日久不愈,皮疹肥厚乾燥,結痂脫屑,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瘙癢不止,尤以夜間癢甚,抓破後少量滲液滲血,心煩少寐,口乾便結,肌膚失榮,舌質偏紅,苔薄或少苔乏津,脈細數,指紋細隱。多見於慢性期及兒童濕疹反覆發作者。若皮疹滲液糜爛,為兼濕熱。
【論治心法】
以疏風利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為治療大法。急性發作屬實,重在清熱解毒、疏風利濕;慢性纏綿不愈者,宜佐養血潤燥,血行風自滅。
1、風濕熱盛證
治宜疏風利濕,清熱解毒。常用方劑如消風導赤湯(《醫宗金鑒》:生地、赤茯苓、牛蒡子、白鮮皮、金銀花、薄荷、木通、黃連、甘草、燈心)。風勝者,加蟬蛻、荊芥、防風;熱勝者,加連翹、苦參、黃柏;濕勝者,加萆薢、地膚子、薏苡仁、滑石。若合併感染,壯熱煩渴,皮疹焮紅化膿,除加用熱勝的藥物外,再加石膏、野菊花、蒲公英等。若大便結,加大黃。
2、脾虛濕盛證
治宜健脾化濕。常用方劑如除濕胃苓湯(《醫宗金鑒》:蒼朮、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滑石、防風、山梔子、肉桂、甘草、木通)加減。可去肉桂,適加白鮮皮、地膚子。兼熱者,加連翹、苦參。納呆,加砂仁、神曲。
3、血虛風燥證
治宜養血滋陰,祛風潤燥。常用方劑如養血定風湯(《外科證治全書》:生地、當歸、赤芍、川芎、天冬、麥冬、僵蠶、何首烏、丹皮、桑枝)加減。適加蟬蛻、白蒺藜、白鮮皮。皮疹肥厚,呈苔蘚樣變,加桃仁、槐花、丹參。皮疹滲液,加澤瀉、薏苡仁;心煩不寐,加夜交藤、酸棗仁、珍珠母、黃連;大便乾結,加火麻仁、瓜蔞仁。
【簡便驗方】
一、內服方
方1:威靈仙、豬苓、梔仁、黃芩、黃連、連翹、歸尾、澤瀉、丹皮各6~10g,紫草、赤苓皮、茜草各10g,白鮮皮、生地黃各10~12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濕熱偏盛。
方2:薏苡仁、扁豆、山藥各10~15g,芡實、枳殼、萆薢、黃柏、白朮、茯苓、大豆黃卷各6~1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脾虛濕盛證。
二、外治方
方1:外洗方:蛇床子、苦參各30g,威靈仙、蒼朮、黃柏、明礬各10g,煎水熏洗患處。適用於風濕熱盛,皮疹瘙癢滲液甚者。
方2:外洗方:苦參、黃柏、黃芩各15~30g,或馬齒莧30~50g,煎水熏洗並濕敷,適用於風濕熱盛,皮疹紅腫滲液顯著者。
方3:塗膏方:五倍子炒黃,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10%~15%軟膏,塗患處。或用蛇床子70g研細末,凡士林100g調成膏,塗敷患處。或青黛30g,麻油調敷患處。均適用於急性、嬰兒濕疹。
方4:塗膏方:生蒼朮、生黃柏、雄黃等量,研細末,生雞蛋或香油調成軟膏,敷患處。適用於兒童期濕疹。
濕疹患兒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忌食辛辣、肥膩、魚腥食物,乳兒則要求乳母注意上述飲食禁忌。
【本文摘自《朱錦善兒科臨證50講》,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中醫書友會 第355期之2
微信號 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
推薦閱讀:
※轉貼:濕疹怎麼治療
※濕疹臨床路徑
※從全身到小局部,從出水結痂到皮膚長出,從抑鬱到放下的痊癒
※濕疹汗皰疹
※胸口和背部長疙瘩是什麼情況?
TAG: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