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界法師:楞嚴經十卷(十八)

返回目錄凈界法師:楞嚴經十卷(十八)戊二、別示七趣這地方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分七:己一、示地獄趣。己二、示餓鬼趣。己三、示畜生趣。己四、示人趣。己五、示仙趣,己六、示天趣。己七、示修羅趣)己一、示地獄趣(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釋。庚三、總結)庚一、總標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這地方的「此等」看前後文的經文來看,古德註解的說法是說:特別指的是地獄的果報,叫「此等」,持等地獄的果報,包括有間地獄、無間地獄。390這地獄是怎麽來的呢?眾生在因地當中,依止自己的身口業所招感的。他怎麽造業,怎麽招感呢?在因地「造十習因」。本經把眾生的煩惱習氣列十種,《唯識》是分成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蕅益大師說:其實它這十種煩惱,就是把《唯識學》六根本、二十隨煩惱全部把它合起來,有十種根本煩惱。「受六交報」,「六」指的是六根。它的意思就是說,眾生是怎麽造業呢?依止六根造業,煩惱去推動六根。他造業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根為主,其它的根當輔助,受果報的時候也是這樣,它有一根來受痛苦特別重,其它根兼代的受報。因為你因地的時候,有一個根特彆強,其它當助伴,受果報也是這樣,會有其中一根特別重,其餘的受報。這以下等於會把我們眾生是根據什麽煩惱來造業,會有各種果報出現,等一下就要詳細的說明。蕅益大師說:簡單的講,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捏造一個煩惱出來,然後去造業,自己把地獄的果報顯現出來,自己去造作,自己去變現,自己去感受,是這個意思。你說為什麽學佛要你自己去學呢?你說:我受戒,為什麽我自己要去發心?明明是緣境發心,你一定要自己發起來。因為沒有人可以幫你改變,你自己要誓斷一切惡,你自己要誓修一切善,你自己要誓度一切眾生,是你自己要做的。所以你看你造業,也是發自於你內心,學佛也是要發自你內心,關鍵就是你要加強你的覺悟,你才能夠發自內心想要改變你自己。  淨業學園109講次  講義23 7面戊二、別示七趣古德說:開悟的《愣嚴》,成佛的《法華經》。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本經在大乘的修學當中的定位就是引導你開悟。所謂的開悟,簡單的講,就是引導我們去了解這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到底它是從什麽地方而來。佛法認為生命的重點是它的根源,因為你不能掌握它的根源,你就不能去改造生命。「你從什麽地方來?」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從什麽地方而來,我們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麽去改變自己呢?本經當中的開悟,它的一個方向的思考,簡單的講就是「正念真如」。「真如」這個字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真實的,不變化的東西。在本經當中所謂的「真如」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無始劫來在心性當中一念的妄動,我們可以說是背離了真如本性,心外求法,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然後創造了我法二執,才會有現在生死輪迴的果報。所以在本經當中你會發覺,佛陀在開示因緣的時候,他會不斷的告訴我們「把心帶回家」。《愣嚴經》的思考,他一旦入了《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後,它不管遇到什麽人事的因緣,它就把心安住在一念的心性,從一念心性來觀察整個人生。所以它剛開始第一件事情,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我空法空相應的一個明了清淨的心性,先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然後再做一個空假中的調整。其實本經我認為它不完全只是開悟,它有一種修正煩惱的效果。當我們從身心世界觀進去心性以後,所謂的「正念真如」以後,那這時候要起觀,空假中三觀。「空觀」是照了心性不變之體,我們觀察一切諸法的因緣,都是緣起性空的,也就是當我們入空觀的時候是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我們生命本來沒有這個身心世界。「假觀」這是重點,這一大科是講假觀;當我們念頭一動的時候,那就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前一科講到「情想」的時候,本經是把假觀分二部份:一、隨順情想的妄想,這是一個開啟眾苦之門的觀;第二、隨順智慧觀照這一部份的假,這是開啟了整個安樂功德之門。「假觀」就好像一個開關,你這個開關一打開機器就啟動,你開啟的是一種痛苦的開關,就啟動了惑業苦,你開啟的是一種安樂的開關,它所啟動的--般若、解脫、法身,所以這個「假觀」是重點。當然我們過去習慣性的是心隨妄轉,我們開啟的是痛苦的開關,所以我們在心性的十法界之門當中,我們啟動了六凡法界之門,其實我們另外一個門,我們一直沒有打開,但那個門是存在的。所以這地方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重點,是我們怎麽去把心中的情感降低,把心中智慧理智的這一部分增加,這時候你就開始啟發諸佛的功德之門,也就是我們改造我們的生命,你要先改造你對生命的心態,心態要改變。我們這一科,今天的主題來看,我覺得佛陀他的方法是…怎麽改變心態?他從二方面來改變,第一個他要你先了解這個果報的痛苦,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你看它每一個煩惱都有一個結果,菩薩看到這結果的時候要生大怖畏想。我們要改造煩惱,如果對這煩惱所帶來的後果一點都不怕,你很難改變。所以你看本經,我們馬上要開展的整個「十習因,六交報」,就是你要先怖畏當來的果報,怖畏果報。第二、由因地產生出離之想,你對煩惱跟罪業產生厭離心,我從今以後不再起貪瞋痴,你要這種厭離的想,然後你再生起空觀的對治,觀察你內心本來就沒有這個煩惱,那個時候才有力量。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平常經常修空觀、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但是因為我們對煩惱的結果沒有產生怖畏,所以我們沒有力道,那個覺心不夠。所以在修假觀當中,我們先觀察痛苦的結果,然後再找尋痛苦之因,先對結果產生怖畏,再對因地產生厭離,那你怖畏心、厭離心成就以後,你就容易修行上路。我們看佛陀怎麽引導我們對煩惱跟罪業,乃至於整個痛苦果報產生怖畏心、厭離心。「別示七趣」個別解釋七趣差別的因果。我看這一段經文,佛陀的意思他是重視果報,他果報的比例相當的高,因地講的不多,把七趣的果報顯現出來。這當中有七科,示地獄趣、示餓鬼趣、示畜生趣、示人趣、示天趣乃至於示修羅趣。在第一科顯示地獄的趣;「趣」包括業因也包括果報,不過偏重果報。(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釋。庚三、總結)庚一、總標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此等」指的是地獄的果報,都是我們因地身口意的造作,就是自作自受。這當中的因地有「十習因」,十種煩惱的惡因,因為十習因而受到六根的果報。  庚二、別釋        別釋地獄果報的因跟果。(分二:辛一、明十因。辛二、明六報)  辛一、明十因     成就地獄有十種的因緣。云何十因?什麽是成就地獄的十種惡因呢?婬習  總標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勐火光於中發動。一者婬習交接。這一段蕅益大師的分科是把它分成「惑業苦」。它的煩惱相:煩惱相是淫跟習;「淫」指的是婬慾的現行,「習」就是我們過去生不斷的造婬慾的行為所留下的種子,當然種子去跟環境接觸就產生了現行。就是婬慾的現行跟婬慾的種子交互作用,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彼此輾轉增盛,名之為「交」。這種交互作用的結果就產生了「接」,「接」是指煩惱的相貌。所以我們就會有一個要去跟男女的身體接觸的慾望,這就是「惑」煩惱相。由過去的種子生起現行,交互作用,而產生男女色身接觸的一種慾望,這叫淫習交接。造業之相:發於相磨,研磨不休煩惱我們有可能對治也可能放縱,假設我們採取放縱,就從一念心的煩惱變成身口意的造作,就引發男女色身的互相磨觸,而這磨觸它不是一次,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互相磨觸而不休息。我們的造業是一直造作下去的,它是沒有慚愧心,而一直造作下去。果報:如是故有大勐火光於中發動。由於這個想要去接觸男女色身的慾望產生行動以後,內心當中就會預先的看到一種大勐的火光在我們的心中發動起來。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地方的果報,不是我們《唯識學》所說的「異熟果」,不是那個。是你在造業的當下,你內心當中已經有一種從煩惱火到業力火到果報火,是預先的心中的功能而已,還是一種種子的功能。這是約著今生的造作,而今生在內心當中所累積的一種地獄的功能,心中的果報火出現。這地方是把依止淫慾所帶動的惑業苦,這以下把來生的結果發明出來。  別明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佛陀先講出一個譬如,說:為什麽男女身體的接觸,怎麽就產生火呢?比方你用二隻手,左右的互相磨觸,時間久了以後,你就會產生溫暖的相狀,這溫暖的相狀正是一種火的前兆。合法:二習相然「二習」指的是二種煩惱,一個是煩惱的現行,一個是煩惱的種子。現行跟煩惱這二個互相的作用,就像火互相燃燒一樣,我燃燒你,你燃燒我,彼此互相的增上。所以到了來生(以下的果報是講正式的異熟果,來生的鐵床,銅柱諸事。)我們一個人經常造邪婬的罪業,他的果報是銅柱地獄。圓瑛老和尚說:這鐵床銅柱是同一個地獄裡面的二個工具。說我們一個人造邪婬重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是投生在銅柱,銅柱就像須彌山一樣的大,非常炎熱的銅柱的山頂,山的下面有一個鐵床,鐵床的下面有熱火在燃燒。他到銅柱的上面以後,看到了這個山下的鐵床,有端正男女身相,他就動起了愛取的煩惱,他就往山下跑,跑到鐵床的時候,他就被大火所燒,這個就是鐵床銅柱諸事。鐵床銅柱的來源,是來自於他前身的煩惱造罪業,所累積的痛苦的果報。假設他在臨終之前沒有懺悔,他來生就出現了鐵床銅柱這種痛苦諸事。到這個地方是把惑業苦加以說明,這以下佛陀對我們的勸勉。  勸誡    391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一切十方如來他深深的了知因果的道理,他以智慧眼來觀察男女的行淫就像慾火,婬慾會產生煩惱火,乃至於產生罪業之火,最後產生果報之火,「積婬成火」,婬慾是帶動火,它的本質是火。所以菩薩見到「欲」,這個「欲」值得我們注意,菩薩是不會造邪婬的,他這個地方是種邪婬的念頭。身為一個菩薩,在心中發現這個婬欲的念頭在活動的時候,他要怎麽轉想呢?就像一個人走路要避開火坑,你掉到火裡面去,你就被火所燒,菩薩對婬欲的念頭是生厭離想,把它當火一樣的厭離。在整個地獄的十種煩惱因當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有二個理由:一、它是生死的根本,二、是萬惡之首。所以把它列作第一個。貪習其實婬欲也是貪,因為淫慾的勢力特彆強大,所以把它單獨的標出來。「貪」是對三界的果報產生染著,因為染著產生痛苦,「染著為性,痛苦為業」。「貪」當中其實它所貪著的當然很多,除了男女的色身以外,都是屬於貪所收攝。這個地方從經文上看,它所偏重的是貪求財物跟貪求名聲這二部份。  總標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貪煩惱活動相貌:貪習交計,「貪」是現行,「習」是種子;現行跟種子互相的作用而產生一種「計」;「計」籌劃、計算,整天就想著怎麽去賺錢,怎麽去增加自己的地位,叫做「計」。造業情況:發於相吸,吸攬不止由籌劃計算就會產生一種相吸,比方我們去做生意,我們總是希望把對方的錢吸過來,來增加自己的錢,彼此都有這樣的想法,叫相吸,我把你的錢吸過來,你也把我的錢吸過來;我把你的榮耀吸過來,你也想把我的榮耀吸過去,彼此都有一種想法,把對方的財富,乃至於對方的榮耀吸過來的這種心情、造作,乃至於彼此吸攬不止,對這樣的一種行動,是多多益善,不會滿足的。這是他的造業情況,當然如果我們開始對治了,那這惑業苦的力量就被破壞掉。他的地獄是從煩惱、造罪到結果,這個過程都沒有起慚愧心,都沒有對治,所以它的勢力特別大。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因為地就是吸別人的東西,吸久了以後,你內心當中就積極很多很堅定寒氣,到最後就變成冰塊,最後就會產一種使令我們的色身凍冽的果報。這地方也是約內心安立的。菩薩會事先的預知心中的冰塊,因為在貪求財富、貪求名聲的時候已經結冰了。這是約著現世的惑業苦來說。  別明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來世的「異熟果」:比方說,一個人把嘴巴打開來去吸收外在的冷空氣,吸久了以後,你身體就有寒冷的感覺,比喻我們吸收別人的財物,事實上是把寒氣一直再吸,每起一次貪念,就好像在吸收一點寒氣,寒氣累積久了成冰塊。冰塊是怎麽樣?二習相陵種子跟現行二種煩惱,互相的凌奪,互相的作用,你來世就會有吒吒、波波、羅羅。這是一種寒冰,寒冰地獄,三種寒冰地獄:吒吒、波波、羅羅,都是從地獄所受的寒凍之苦所發出的音聲,來安立它的名稱。吒吒是最輕微的,波波中等的,羅羅是最嚴重;寒冷的相貌出現的時候,發出這種痛苦的音聲就是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是約著地獄的罪人,他痛苦色身的相狀來安立的。說是到寒冰地獄的時候,有一種叫青赤白三種蓮華,青蓮華地獄、赤蓮花地獄、白蓮華地獄,「蓮華」指的是這個人身體被凍傷以後,皮膚裂開來,就像蓮華開敷的情況,叫做蓮華。蓮華有三種:一、青,比較輕微的的色身被凍成了青瘀,叫青蓮華,變成青瘀色;赤蓮華就是它變成紅腫;白蓮華就是它整個身體,整個血液已經完全停止了,變成蒼白相狀,就是白蓮華。「青、赤、白」三種顏色,正是形容寒冰地獄的眾生,他色身的形狀。這六種寒冰地獄等於是八寒地獄的前面六種,舉出來這六種。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通達因果的佛陀,他對於我們內心去貪求財物,就好像你把寒冰的水貪過來,你不斷的起貪念,你就不斷的在累積冰寒的冰塊,貪愛的冰水。菩薩對於心中生起貪念,就像遠離瘴海,大海有當中有瘴氣,瘴氣你吸到身體裡面去就會產生瘧疾、會死亡,就像瘴海一樣。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佛陀在發明地獄的時候,他是偏重果報。每一個煩惱都有它相應的果報,而這個果報是怎麽來呢?就是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已經累積的。你說:來生的地獄怎麽有呢?是我們念念之間起煩惱的時候,念念的成就,雖然是來生才出現,但是在當下其實就累積了。所以我們從果報當中的怖畏而進而對煩惱的一個厭離,你對煩惱有厭離心,那修行就容易了。看看你用不淨觀、無常觀、空觀來對治,你就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先預知當來的惡果。這是佛陀對我們的勸誡。慢習「慢」的相貌是「恃己於他,高舉為性,生苦為業」。我們仗勢自己的某一種功德,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高舉,本來你沒那麽高,就把自己高舉。  總標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慢」它的特色也是一種水,不過它這個水跟貪的水不太一樣,前面那個水是寒冰之水,這個水是污穢的水。「慢習交陵」高慢的現行跟種子,彼此交互的作用,而產生一個「陵」;「陵」就是解釋煩惱的相貌,就是超越。我們總會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超越別人,我們總是覺得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比得上自己,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抬高,因為這樣一種超越的心態,就造業了,「發於相恃,馳流不息」。為什麽會去高慢呢?因為心中有所自恃。可能是自己財富很多,或者自己是很尊貴的出身,或者具足多聞的智慧等等,有所自恃。有所仗勢的時候,自恃就會變成一個山,我慢高山,就在平等的心中產生一個高山,高山當中又有慢的水往下流。當然山中的水就賓士,速度非常的快。水從上往下流,就比喻我們在造業,由仗勢的高山,而產生一種躁動不安賓士的水流,這是它的造業相狀。苦果: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高山當中有水賓士下來,騰躍放逸種種賓士的波浪,在心中就把這波浪產生一種水,當然這個水是污穢的水,是種毒害的水,這時候在心中已經是預先的出現。  別明    如人口舌自相緜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來生的果報:高慢怎麽就有水呢?比方一個人,他的舌頭自己去頂住自己的上顎。高慢的人他心就是高舉,就像一個人舌頭一高舉以後,頂住上顎就把水創造出來,這比喻我們今生不斷生起高舉的煩惱跟業力,來生就會「二習相鼓」,煩惱的現行跟種子互相的鼓動,死了以後就會有血河地獄。血河地獄是怎麽回事呢?地獄的二邊是高山,你人一走進去以後,二個高山突然間相合,就把這個人的色身夾成血肉模煳的血水,血水多了以後血流成河。比喻說,很多人在那個地方萬死萬生,被二山所夾所造成的血河。灰河地獄是指罪人,他投生在很高溫的沸騰的灰黑之水,水是灰黑色的,罪人到了沸騰灰黑之水以後,膿血流出,痛苦亂撞,這就是平常念念起高慢心,就把沸騰的灰水給成就了。熱沙、毒海,圓瑛老和尚說:這二個是合起來,就是黑沙地獄。在熱毒的海當中,罪人投生到又熱又毒的海當中非常痛苦。非常痛苦怎麽辦呢?他就往岸邊游,游到岸邊的時候他以為可以休息了,其實岸邊的沙是燒紅的熱沙,所以他到岸邊的時候也是燒得皮破徹骨,這是熱沙毒海地獄,叫做黑沙地獄。融銅灌吞諸事。乃至於用高溫熔化的銅汁來灌他的口,有這樣子痛苦的事情出現,這個都是在因地起高慢心,而沒有如法的懺悔對治,念念的累積所造成的「異熟果」。  勸誡    392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十方一切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觀察我慢之心,就像飲痴水;痴水是古代印度一種毒水,你喝下去以後,突然間就變成愚痴失去理智,叫痴水。比喻我們生起高慢心以後,我們就忘失自己的定位,也見不到自己的過失。菩薩見到心中生起高慢,趕快生怖畏想、厭離想,就像遠離沉溺在一個非常炎熱,充滿毒害的大海當中一樣,要趕快出離。高慢心在《唯識學》上說:人生起高慢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見己過。我們一個人起高慢心以後,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我講一個歷史的故事,大家體會、體會。故事講到淮南王的叛亂,這是漢文帝時代的一個最大的諸侯王的叛亂。淮南王跟漢文帝這二個人都是漢高祖的兒子,漢文帝是排行第四,皇四子,淮南王劉長是排行第八,皇八子。漢文帝這個人的個性在史記上的記載,儉樸克己,崇尚無為。平常生活很節儉,漢文帝這個人他的衣服穿舊了他也捨不得丟掉,吃東西很簡單,而且他對於用兵打仗非常謹慎,他崇尚老莊的思想「無為」。匈奴來侵犯他的時候,在文景的時代都是安撫的,頂多把匈奴趕出去,趕出去就不再追殺,所以他的思想行為是屬於儉樸克己,崇尚無為,他的個性是這樣。淮南王劉長是皇八子,他當時已經被封為淮南王,他的性格是相反,驕奢高慢,甚至於帶一點跋扈。他的高慢心有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因為淮南王劉長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為牽涉到一個判桉的罪,被冤枉就死在獄中,所以淮南王從小是被呂后帶大的。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往生以後,實際掌權的是呂后,所以他在呂后的庇護之下產生一種跋扈的心情。第二點,呂后為了掌握呂氏家族的權勢,在漢高祖劉邦往生以後,大肆的殺漢高祖的兒子,殺到最後到漢文帝的時候,漢高祖的兒子全部被殺光,剩下二個,皇四子漢文帝跟皇八子劉長。所以漢文帝剩下唯一的兄弟就是淮南王,所以就對他也比較包容。所以他過去有呂后的依靠,現前又有漢文帝的依靠,所以就變得比較高舉。跋扈到怎麽情況?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漢文帝時代,淮南王劉長曾經因為個人,某一種個人的恩怨,撲殺大臣。這大臣是誰呢?辟陽侯審食其。審食其呂后在位的時候曾經做過宰相,就算漢文帝的時候也是一個大臣。他過去因為有個人的恩怨,他觸惱過淮南王,淮南王他沒有正式的經過刑部的判罪,就直接去找辟陽侯,辟陽侯看到淮南王,就趕快出來迎接,而淮南王就在大門當中,拿出他預先準備的鐵鎚,一槌就把辟陽侯打在地上,然後一刀上去,就把辟陽侯給殺死了。當然這件事就很嚴重,撲殺大臣,大臣們議論紛紛。淮南王他殺了辟陽侯以後,他當時是肉袒請罪,把衣服脫掉跑到漢文帝那個地方請罪。但是他請罪,從史記上看他是沒有慚愧心,他述說辟陽侯的過失,說:這個人該殺。漢文帝是愛護這個弟弟,對他包容不予處理,不予處理以後就更增加劉長的高慢心。後來發展到他做出三種的重大過失:一、他自訂法律,在淮南國他不用漢朝的法律,自己就用自己的法律。二、戒嚴清道,淮南王劉長他一出巡的時候,道路上全部要清道,所有的人都要離開,這是皇上才可以,諸侯王是沒有這種待遇的。三、出言不遜,他不管私底下的言詞,不管上奏漢文帝的奏摺,對他的皇上經常有不禮貌的言詞。但漢文帝都沒有對他採取懲罰的情況,所以在這三種過失的情況之下,後來發生了叛亂,勾結匈奴的叛亂,最後被漢文帝的中央軍隊給消滅了。消滅以後就把淮南王抓起來,抓起來以後,漢文帝還是疼惜這個弟弟,並沒有殺他,就把他編到巴蜀(四川偏遠的地方)去,把他長期的監管。淮南王在往巴蜀的過程當中,他這時候真實的起慚愧心。在史記上講出一個很有名的話:「我以驕扈,不見自過落時。」他說:我身為淮南王本來的生活就很美滿,但是因為高舉的關係,我竟然見不到我的過失。後來就絕食而亡,就不再吃飯,覺得沒有臉再活在這個世間,自殺而亡。所以我們看一個人高舉以後,他就看不清楚整個因緣法的差別。因為君臣之道,他跟他雖然是兄弟之間,但是畢竟是君臣的名份。所以忘失應有的定位,而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樣一個人飲愚痴之水一樣,再也見不到自己的過失,過失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種種痛苦的事情出現。這地方講到「慢」。瞋習瞋習是對苦苦聚憎恚為性,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瞋恚是對於痛苦的,不如意的事情產生瞋恚,而產生一種躁動的惡行來當做一個業,一個造作的業。  淨業學園110講次  講義23 8面我們講到成就地獄的十種煩惱之因,現在講第四個「瞋」,因為瞋所帶動的惑業苦。  總標    四者瞋習交沖,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ㄓㄨ)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瞋煩惱的相貌:為什麽會起瞋呢?主要是瞋習的互相作用;「瞋」指現行,「習」是種子。交互作用產生一個「沖」;「沖」是一種對立跟衝突。對立衝突正是對立的相貌,依止瞋的相貌就發動了業力,產生了一個忤逆,你障礙我,我也障礙你,彼此互相的障礙對方。彼此忤逆相續不停止,就產生什麽樣的相貌呢?心熱發火,鑄氣為金瞋本身就是火,但瞋生起的時候會帶動氣,我們講生氣、生氣嘛!所以火跟氣的和合,就成就一個「金」,一個金屬出來了,火又有氣,二個和合產生金。這是他造業的時候,已經累積成一個金。在今生的內心當中就有什麽樣的過失出現呢?刀山,集聚眾刀以為山,很多刀的集合就變成一座山,或者鐵橛,「橛」就是鐵棍,有很多的鐵棍來傷害我們色身;或者劍樹,豎劍成樹,很多的劍豎在那個地方就變成樹;或者劍輪,團劍成輪,劍輪壓過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受很多、很多的傷害;或者斧鉞,就是斧頭,小的叫斧,大的叫鉞,它是可以砍傷我們的身體;鎗,這個鎗是用刺的;鋸,就是鋸子,用鋸的。這種能夠去傷害我們身體的金屬,都是在因地的時候因為心熱發火,火當中又帶有氣,就把這傷害色身的金屬給創造出來。這地方是講今生的惑業苦。  別明    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來生的果報:就像是一個人他心中有很多的怨恨,他就會產生瞋恨跟氣這二個衝動起來。我們過去生有瞋的種子跟現行互相的衝擊亦復如是,就會產生宮割;「宮割」就是斷除男根;斬斫就是斬首,把頭砍掉;銼刺就是把身體切斷;槌擊「槌」就是用皮鞭來鞭打罪人的背部,「擊」用鐵杖來拍打他的臀部,種種地獄的果報,在來生出現。  勸誡    393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佛陀勸誡:十方諸佛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對待這個瞋恚,就像銳利的刀劍,可以說是傷人傷己。菩薩見到心中有瞋起,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躲開誅戮(殺戮)。你看我們一個人在這個國家住,看到要發生戰爭要趕快跑,因為戰爭一發生,沒有一個倖免,二敗俱傷。瞋恚也是這樣,我們發動瞋恚就像刀劍,先傷害自己然後再傷害別人。我記得我過去參加懺公師父的齋戒會,老人家有一次有關瞋恚的開示。他說:同學們!我們剛開始修行,在解行上好好的用功,多拜佛、懺悔,慢慢慢慢有一點基礎了以後,要緊的是要修忍辱波羅蜜,就是對治這個「瞋」。他老人家講出一個偈誦說:「有容得乃大,有忍事乃濟。」他說:你要成就大功德,你肯定要容忍。因為你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不可能很順利,世間上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比例是比較高,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意的事情不多。所以你要成就一個大功德,除了你本身的用功以外,容忍這些非理的傷害,這件事很重要。我研究《唯識學》這個「瞋」是這樣,菩薩道的瞋,他所對治的是合理的瞋恚,不是不合理的。比方說,有一種人是你也沒對他麽樣,他就是喜歡發脾氣,當然這也是瞋,不過菩薩當然不會起這種情況。它這個瞋是怎麽樣?我明明沒有做錯,而且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合理的,但是還是受到別人的傷害,就是理直氣壯的瞋,他對治的是這個。菩薩道的意思就是你要「理直」,但是「氣」不能壯,就是你明明沒有錯,但是在因緣當中卻產生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出來,他是針對這個來對治瞋。就是你明明站在理智上,你還是不能起瞋。因為你瞋你划不來,自己在心中產生火氣,火跟氣結合產生金,結果這個刀傷害自己,因為瞋是你自己在心中燃燒自己。我們看菩薩戒,諸位你看看《瑜伽菩薩戒》或《梵網經菩薩戒》也好,菩薩有二種煩惱治得很重:第一個「瞋」,第二個「慢」。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瞋心破壞功德,瞋是心中火,燃燒功德林。你好不容易在佛堂中很辛苦的用功,積集波羅蜜的戒定慧的功德,發脾氣整個燒掉了,划不來!「慢」是障礙你的進步,我慢山高你就沒辦法增上了。在我們中國文化裡面,它講「謙卑」處下哲學,他認為一個人處下是最安穩的,而且能量最強,你看那個水在高處,它是流動的不安穩性。在美國有一個物理學諾貝爾獎的,他是研究怎麽去累積電子跟中子的能量,他要做一個接收器,但他不知道放哪裡。後來他有一次去酒吧喝酒,他看到喝醉的人,因為喝醉的人他沒有神識,所以他只好順著地球的磁場在走,他沒有意志力去控制他的身體,所以他完全在沒有神識的狀態,它完全順從宇宙間的軌則在轉。結果他發覺喝醉的人都是往下面走,很自然往下面走,他不會往上面走。後來他知道所有的能量會往下的趨勢,他得到這個啟示以後,他就在容器當中,在最低點的地方,把能量接收器放在那個地方,果然所有能量都被它吸收去了,他這個觀念得到諾貝爾物理獎。所有的能量是往低處在走,所以你看我們中國文化「處下哲學」就是這個意思,不能居在高位,心要「謙」,你就會不斷的成就你的能量,你在高處是發散你的能量。諸位你看看菩薩道,重罪也好,輕罪也好,它對於瞋跟慢的對治,是比較重的。詐習以種種欺詐的手段來騙取他人的財物,欺詐手段騙術,來騙取他人財物,叫詐。  總標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因為彼此互相的以詐術來欺騙而產生一種引誘,以欺騙的手段來引誘對方,「引誘」就是「詐」的相貌。它的造業,「發於相調,引起不住」,用引誘欺騙來愚弄對方,調弄對方。欺騙的心在心中不會停止,不斷的相續的造作,最後的結果,「如是故有繩木絞校。」「繩跟絞」是一組的,「木頭跟校」是一組。說你到最後被繩子綑綁住了不得自在,或者是用木板,把我們自己框住了,我們不能自由活動了。因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把別人慢慢慢慢的騙到一個我們要的地方去,這就等於是把自己框住,把自己綁住一樣。所以在結果上,我們就會被繩子綑綁,被木板之所校框,而不得自在。這地方是約著我們今生內心的相貌來說的,來世的果報看下一段…  別明    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欺騙這件事情就好像你把田放了很多很多的水,白天晚上不斷的泡在水中,草木得到水的滋潤自然生長。就比喻我們在欺騙別人的時候也是一樣,別人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被欺騙;「二習相延」,種子跟現行二個一次又一次的造作沒有停止,所以來生就會有什麽結果呢?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杻」手銬,銬住手的叫杻;銬住腳的叫「械」;「枷鎖」是銬住脖子的;「鞭」皮鞭;「杖」木杖;「檛」馬鞭,它的材質比皮鞭還硬,但是比較短,或者棍棒,種種傷害的刑具出現。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394十方諸佛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觀察我們內心當中這種奸詐虛偽的煩惱,就像讒賊;以諂媚的言詞來奪取別人的財物,就像盜賊一樣,叫讒賊。菩薩見到心中生起欺詐之心,就好像害怕豺狼,因為躲在暗處傷人,最後還是傷到自己。這種欺詐從一個出家眾來說,有五種欺詐的邪命:一、詐現異相,你出現很多特殊的異相,比方說,你不吃五穀只喝開水,或者卧刺投炭,做無益的苦行,來表現出你內心的功德。其實你不吃五穀跟修行沒有什麽關係,這樣子會對信施產生誤導,以欺詐的騙術來誤導對方,詐現異相。二、自說功德,自己宣說自己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於智慧種種過人之處,依此來誤導信徒產生供養。三、占相吉凶,述說種種吉凶禍福之事,以求對方的恭敬供養。四、高聲現威,大聲的說話,使令別人產生敬畏。五、說所得利,宣說自己曾經得到什麽樣的利養,也希望別人能夠比照辦理。這都是有誤導信徒,使令供養的欺詐情況,叫五種邪命。誑習「誑」是以不實的言詞來欺誑他人,以方便造作種種的事情,這跟詐不太一樣。  總標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詐跟誑都是欺騙,只是前面的「詐」是一個引誘,引誘對方去做某一件事情。比方說我引誘他來供養我,這也是一種詐。但「誑」卻不是,誑是隱瞞事情,使令他人不知。「誑」在《百法》裡面的意思,說這個人應該是有過失,他為了要覆藏過失,所以他先說某一件事情來隱瞞真相,使令對方不知道。誑是隱瞞,詐是引誘。這地方的煩惱相是欺瞞,他的造業是「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造業就是一種「誣罔」,敘說不真實的言詞,有說沒有,沒有說有,如此的誣罔相續不止,就以這種紛飛躁動之心,來方便隱瞞他做種種作姦犯科之事,這是他所造業。欺瞞主要的重點他會作姦犯科。苦果: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因為他隱瞞了真相來方便他作姦犯科,所以他的結果就是很多的灰塵土壤,還有屎尿種重污穢不淨的物體生起。這些東西都是在一個比較幽暗的地方,比較隱藏的地方才會有的。  別明    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來生的結果:就像飛塵隨風而起,彼此看不到對方。也就是說,我們經過隱瞞,就使令別人不知道我們心中到底有什麽樣的想法,有什麽樣的目地,就像飛塵在空中一直的飄,我們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我一樣。合法:種子現行互相的輾轉增勝,就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沒溺跟漂淪這二個是同一個地獄,叫沸屎地獄,一個沸騰很污穢的屎尿地獄,罪人在這個地方,比較嚴重的就沉在裡面,比較輕微的漂浮在上面。騰擲、飛墜是同一個地獄,類似黑沙地獄,風吹黑沙,罪人在炎熱的黑沙當中,隨風上下的飄盪,這就是所謂的騰擲、飛墜。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395十方一切如來以智慧眼,來觀察欺誑的過失,就像劫殺,就像盜賊劫財害命一樣的可怕。菩薩見到心中生起欺誑之心,就像踩到毒蛇一樣,毒蛇是躲在暗中,你踩到牠以後就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圓瑛老法師在這個地方,他講出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詐跟誑的不同地方,「詐」是別人不知道,你用欺騙的手段來去引誘對方;「誑」是你做了一件錯事,別人已經略有所知,你用欺瞞的方式來欺騙對方,他已經略有所知了,你用欺瞞的方式來隱瞞。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其實詐跟誑的相同點都是諂曲,諂媚邪曲,心不正直。所以他的結果就是不堪任師友真正的教誨,我們因為詐跟誑就很難如法的去懺悔,就很難改過,就會隱瞞過失,就很難修正自己。就好像豺狼毒蛇,牠們二個都躲在暗處,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但牠隨時出來,就把我們給傷害了。所以詐跟誑就是躲在暗處豺狼,躲在暗處的毒蛇一樣,是這個意思,表面上沒事,但事實上是有危機在裡面的怨(ㄩㄢ)習  總標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瓮盛囊撲。「怨(ㄩㄢ)」銜恨的意思,我恨你,你也恨我,彼此間互相銜恨。「發於銜恨」心中懷有怨恨之心有所不滿,因為有埋怨跟不滿在果報上就有飛石,不滿就會躁動,就有空中很多紛飛的石頭飛過來;或者是有投礰,空中有很多、很多投擲的小砂石;或者是匣貯,「匣貯」是木頭做的一個密閉的箱子,我們被關在箱子裡面;車檻,是一個很禁閉的車子裡面;瓮盛,「瓮」大缸,被關在缸子裡面沒辦法出來;或者囊撲,「囊」大袋子,被綁在大袋子裡面。因為瞋心是表現出來,怨恨它是隱藏在心裡,所以它跟瞋還不太一樣。  別明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怨」心中有所怨恨,暗中的毒害之人,積集很多很堅定的惡念。合法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種子跟互相的吞噉,所以招感來生有石頭去投擲罪人;或者是擒捉,被捉到大缸或布袋裡面;或者擊射,以木棒跟石頭來射擊罪人;或者拋撮(ㄘㄨㄛ),在空中被拋撲而令死等等。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396十方諸佛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看怨恨之家,好像違害鬼,暗中害人之鬼。菩薩見到心中有所埋怨,就像去飲劇毒的酒一樣,表面上是酒,其實裡面是有毒藥的,就是鴆酒。「瞋」是比較明顯,你看有些人他遇到不如意事,他發發脾氣過了就算了;但是「怨」不同,怨(ㄩㄢ)是累積,累積很多、很多的瞋,然後就變成怨(ㄩㄢ),怨恨的怨。我看雷久南博士講一個觀念很有道理,他說你一個人得癌症,就是心中有所不滿、有所怨恨,你對人事有所怨恨,但是你又不講出來,累積在心中,就是一種負面的能量,到最後產生細胞的病變,最後就產生癌症。他的意思是說,你應該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有一個老和尚他說:我們早晚課就是有這個意思,你在早晚課你要唱誦,你讚佛菩薩的功德,你唱誦的過程當中,你那一念光明的心生起,你心中很多在打坐、在止觀當中,一天當中很多不如意的事,在唱誦的過程當中,它自然就會釋放出來。一個人經常不講話不是好事,妙境長老他說,他自己修止觀的經驗,他說:一個人修止觀為什麽容易出事?你沒有早晚課大眾那種唱誦,你一個人在那邊修,有時候很順,有時候不順,不順的過程當中你又沒辦法化解,就累積負面的能量。所以你不要看祖師的早晚課,他讚歎三寶,要唱誦出來,這時候你那些怨氣,唱完了,「欸」!心情快樂!它這地方「陰毒人」就是在暗中的毒害之人,只要你讓他心中有光明,把它發洩出來,當然就好了。蕅益大師他有他的看法,蕅益大師說:「怨恨」,你要能夠做三種轉想:一、隨緣消舊業想,其實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它背後是有它的業力,可能我們自己有這個業力。二、當善知識想,你把它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完全都平等,你就很難進步。三、代眾生受苦。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把它當做學吃虧!」我明明沒有做錯,我明明很努力,但這個待遇對我很不公平,你不要起怨恨,你把它當做學吃虧,來增加你的德行,是不錯!這是化解怨恨的三種方法,當然你早晚課的唱誦,妙境長老說這個方法也不錯。見習「見」就是我們說的不正見,他有五種不正見,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總標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見習交明」煩惱的相狀叫「明」,你有很多知見,你會想要假借語言、文字來發明你的知見,叫做「明」,來述說你的知見。五種的不正見:一、薩迦耶見,又叫身見,或者我見。我們執著在五蘊生滅的相狀當中,有一個常依主宰的我,依止這個我來造業,也依止有這個我來得果報,叫薩迦耶見。二、邊見,斷見跟常見。三、見取見,非果計果,比方說無想天,把無想天當作涅槃,非涅槃之果,而執著為涅槃。四、戒禁取見,非因計因,比方持牛戒,持狗戒可以生天,這是非因計因。五、邪見,撥無因果,造善不會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會招感痛苦的果報,完全沒有因果的思想。這五種邪見《瑜伽師地論》把它匯歸成二種:一種增益的邪見,一個是減損的。增益就是它本來沒有,非有計有,你把它執著有,比方說我見,五蘊的身心本來就是業力顯現的假相,但是我們捏造一個自我,不是增加了嘛!減損就是說,因果本來是有的,我們認為沒有,那就是減損,有計非有,這就是減損。因為五種邪見煩惱的因素就造業了,「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他造業的相貌是互相的違背,互相的去拒絕對方的理論,我拒絕承認你的理論,你也拒絕承認我的理論,這種理論都相反,違背佛法的真理。因為這樣的造業,所以在今生當中就有「王使主吏」,因為邪見的人他是不認為自己有過失的,所以他最後就有閻羅王的使者,或者是主吏,主持記錄善惡的官吏,乃至於有很多的文件,證明他過失的文件出現,使令他沒辦法去爭辯。因地有這樣的過失出現,。  別明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鞠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來生的果報就好像一個人走在路上,因為道路都沒有遮蔽,所以彼此相見,你看到我,我也看到你,很清楚嘛!就比喻你來生的果報,有很多閻羅王的使者,還有很多證明的文件,你根本沒辦法逃避狡辯。所以在整個種子跟現行互相作用之下,故有「勘問」。397有些人問我:死了以後到底有沒有閻羅王?是不是一定要經過閻羅王?從這個地方得到答桉,很難講!因為有些人他造業他沒有邪見,他就沒有經過這個部分。這意思是說,這十種煩惱有些人是具足幾種,但是有些人他是單一的,所以只要你心中有這五種邪見,你肯定要經過閻羅王這一關,因為閻羅王的辯解是邪見產生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他往生了以後,他沒有經過閻羅王,有些人經過閻羅王,那就是循業發現。邪見的當來果報:一、勘問,有閻羅王在言詞上初步的審問,叫勘問;然後這個罪人又不認罪,邪見的人就是喜歡狡辯,編造很多的言詞。他就進一步就「權詐考訊」,不認罪,閻羅王就有很多權巧方法,比方用打的,用刑具的逼迫來詢問。這個罪人又不認罪,怎麽辦呢?推鞠察訪,「鞠」就是很深入的去審問,或者從旁邊加以察訪,旁敲側擊來察訪;或者「披究照明」,「披究」就是用善惡童子他所記錄的這些文簿來批究你前生的業力,乃至來照明你過去在造業的時候的種種心態將它照出來。你當初是用什麽心態,做了什麽事情,善惡童子都把它記下來,什麽時間、什麽地點都記下來,辭辯諸事。善惡童子不但把文字給你看,還用文辭加以解釋,說明時間地點,讓你根本沒辦法抵賴。這是我們在造煩惱的時候,依止五種邪見,他就會經過這個過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徧執,如臨毒壑。398十方一切如來以智慧眼,看到惡見,就像深坑一樣,你進去就爬不出來。也就是說,你一但接觸外道的思想,你就很難去改變你的想法,先入為主嘛!菩薩見到這種虛妄不實的徧執,就像墮入深坑,有很多的毒蛇,進去以後是必死無疑。在佛法的觀念,愚痴不可怕,我們講貪瞋痴,愚痴不可怕,邪見比愚痴還嚴重。愚痴是你什麽都不知道,邪見是你認為你知道,結果知道的是錯誤的。為什麽愚痴還不可怕?愚痴你還可以接觸佛法,他不會排斥佛法。你看有些人他沒有學佛,但是他也沒有學其它的宗教,你跟他講佛法他可以接受,但是邪見他排斥佛法,他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就糟糕!就像一個人墮入到深坑他爬不出來。所以《菩薩戒》它警告菩薩,剛開始儘量不要看一些外道的典籍,你一定通達實相以後,才能夠撥三分之一的時間,兼看這些道家、外道的思想,可以的!那是你通達實相以後,對佛法的實相理再也不會改變了才可以。枉習「枉」以不真實的事情來嫁禍對方,他明明沒有做就冤枉他說他有做。  總標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ㄋㄧㄢ)磑(ㄞ)耕磨。煩惱相貌:枉習的生起,因為有過去的種子跟今生環境的刺激所產生的現行,而產生一種「加」,加諸對方一種不實的罪過,他明明沒這樣做,以一口咬定他這樣做,這就叫「加」。所造之業:發於誣謗,用不實的言詞來毀謗陷害對方,這是「誣謗」。苦果: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ㄋㄧㄢ)磑耕磨。在內心當中有大石山,你進去以後它馬上就合起來,壓迫我們的色身,叫「合山」,山是左右。合石,石頭是上下,有二個大石頭,罪人在中間,二個大石頭像磨油一樣,在身上上下的研磨叫「合石」;「碾」用火熱的鐵輪來壓罪人,破碎其身;「磑(ㄞ)」用小石頭來研磨;「耕」用犁耕你的舌頭,像在耕田一樣,在你的舌頭上耕來耕去,來破壞你的舌頭;「磨」用大石頭來研磨。這是我們在毀謗對方的時候,預先在心中出現的過失。  別明    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ㄋㄚ)槌按,蹙漉衡度諸事。就像一個諂媚的盜賊,來逼迫冤屈良善之人,良善之人他沒有做這樣的錯事,你一口咬定他有做事,這叫「枉」。因為種現二種的互相排擠作用就有「押」,你未來就會招感莫名其妙就有東西押在你身上;或者「捺」,在你身上左右的揉捺;「槌」上下震動;「按」有一個東西一直押著不放;「蹙漉」我們的身體被綁在一個布袋裡面,然後上面有很多的大石頭押在上面,來壓榨你的血,叫「蹙漉」;「衡度」我們的身體被一個鐵鉤弔掛起來,然後量度他的身體,這都是在地獄裡面的刑具。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佛陀看到怨謗,以怨恨的心來毀謗對方就像豺虎,用欺騙的言詞來傷害對方,就像勐虎傷人一樣。菩薩見到心中有這種想要去毀謗別人的心,就像霹靂,好端端的他也沒做什麽事,莫名其妙被閃電所打到一樣。因為你平常就是無端的加諸過失於人,所以結果就是被閃電霹靂所擊,因果就是這樣。這個「枉」往往出於惱害心、忌妒心才會有這個問題。訟習「訟」意思就是說,你自己有了過失,結果你用言詞上的爭辯來覆藏你的過失,說我沒有做啊!用狡辯的方式來覆藏你的過失。  總標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十習因這地方所說的因果是指的九情一想,或者純情無想來說。當然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也會有這種少分的過失,但是它整個圓滿的結果會出現地獄的果報,是約著九情一想跟純情無想來說  淨業學園111講次  講義240面訟習399這一科我們是講到借破戒二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這一段是從假觀的角度來發明佛教的緣起。佛教的因緣觀大小乘是不太一樣的,小乘的因緣觀是從業感而安立了緣起,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所創造出來,這是所謂的「業感緣起」。業感緣起建立了一個善惡的因果,但是它不圓滿的地方就是說,業感緣起它本身的思考還是一種對立的,善惡對立、染淨對立,有我就沒有你,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有涅槃就沒有生死。所以業感緣起到最後會使令一個人,修習我空觀而趨向於偏空的涅槃;業感緣起當中所帶動的思考會偏重於斷惡這一部份,因為他趨向偏空涅槃的時候,修習一切波羅蜜的善法,廣度一切眾生變成沒有意義,因為你最後的結果是偏空涅槃,所以業感緣起它是一個對立的思考。大乘的因緣觀它是建立在「現前一念心」來建立整個十法界的染淨因果。當然我們這一念心就是真妄不二的和合體,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一切法的時候,是抱著一個比較中道的思想。我們的善念當中有惡念,惡念當中也有善念,生死當中也可以成就涅槃,涅槃當中也出現生死。這個思想能夠建立,就是它能夠從一念心而建立整個緣起,從這一念心建立緣起當中又有漸教跟頓教的差別。《唯識學》它建立緣起是從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受熏而產生種子,由這個種子而變現根身器界。從圓頓的思想,就是從一念心性,從真如緣起,真如受熏,真如它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唯識的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阿賴耶識的因果思想,它那個時間啊,因果不同時。阿賴耶識的觀念是我們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所以在唯識當中很少提到,你這一念心造業的時候,你當下的果報就成就,《唯識學》很少提這樣的觀念,因為它建立種子。真如它沒有所謂的種子,它是全體受熏,真如是清淨本然,但是你用善惡的業力熏它,它全體循業發現。所以真如緣起的思想它的因果是當下的,它認為你在起煩惱的時候,造罪的時候,你的地獄的果報就成就了。我們從前面的經文來看,很清楚有這種觀念,它因果是同時的。所以你要掌握真如,真如的思想跟阿賴耶識是不太一樣,阿賴耶識是從種子然後變現果報,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沒有所謂的種子,它是全體受熏,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從清淨本然而安立的循業發現,而這樣的清淨本然跟循業發現是同時存在的。這觀念懂了以後,你看整個《愣嚴經》的因果你就很清楚,它是從真如緣起安立因果。訟習「訟」爭訟,意思是說,我們自己有了過失,但是我們不想把過失發露出來。那怎麽辦呢?用種種的言詞來加以爭辯,目地是來覆藏自己的過失,叫爭訟。他的因果也是從當下同時來安立。  總標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起惑:訟習交諠,言辭上的爭辯,而且他是互相的爭辯,互相爭辯就是一種煩惱相貌。它主要引發的罪業就是「覆藏」,產生一種覆藏的罪業,把自己所做的過失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知道,他也不想發露,這是他造的業。他所引發的苦果:如是故有鑒見照燭。這個果不是來生而是當下的,在一念心當中你就會有好像鏡子的照了,又好像有蠟燭的照了一樣,就沒辦法再覆藏。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麽因果同時?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把這個業隱藏在內心的深處,一個黑暗的地方把它遮蓋起來,我們覺得自己掩飾得非常好。但是我們人他是有善有惡的,是善惡的和合體,所以我們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心一旦寂靜下來,我們就會感到內心不安,內心當中有一個鏡子,好樣有一個蠟燭在照了那過失一樣,就使令我們弟子心不安。為什麽不安呢?就是罪業被照了。我們在罪業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會產生照了自己過失的功能,就像鏡子,就像蠟燭一樣照了,這一部份是沒辦法掩飾的。  別明    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譬喻:這種照了的功能,就好像在日正當中,什麽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身體的影子根本沒有地方可以隱藏,身影無藏身之處。合法(來世果報):二習相陳,「二習」指種子跟現行,二個法互相的陳述,所以我們到了陰間以後…一個人經常的覆藏,他來生的循業發現,這個「惡友」來跟他對驗;「惡友」就是過去跟他一起造業的這些同伴,就來到陰間跟你對證;「業鏡」就是它有一種善惡業力的鏡子,它能夠照見你過去所做的種種惡事;「火珠」這個珠子它能夠顯現你心中種種的想法,你心中有什麽樣的想法,當時是用什麽樣的心態來造作的,這個火珠它就能夠顯現給你看。透過惡友、業鏡跟火珠這三個法,使令這個罪人他就很清楚的如實的披露過去所造的罪業,用這樣來對驗我們過去的事情,在陰間就會有這種果報出現。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佛陀對勸勉說:十方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觀察我們造了罪以後的覆藏,就好像陰賊;「陰」就是躲在暗處的賊,這個賊沒有消失掉,我們表面看,哦!這個賊不在了,其實他是在的,他隨時會出來活動,因為他躲在暗處,隨時會出來破壞我們的財寶。菩薩觀察覆藏這件事情,就好像一個人頭頂著高山想要過海一樣,因為山越多,下沉的就越厲害。戒律上說: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愈深。意思就是說,我們造了一個善法要把它隱藏,但是你造了罪業一定要發露出來,因為你一發露,你的罪業就能夠消滅掉。400以上十種的惡因它的情況,蕅益大師說:其實是偏重在純情跟九情一想,這種比較粗重的煩惱來說,才招感地獄的果報,是這個意思。圓瑛老法師後面有一段開示講得非常好,圓瑛老和尚說:我們一個人,一般正常人都是有造善有造惡,我們有時候拜佛、念佛,有時候也造作一些罪業,包括前生、包括今生。這怎麽辦呢?我們對已經造的罪業怎麽辦?圓瑛老和尚提出一個觀念說:修行人你要做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就是「有因無緣」。你不能夠去創造一個去刺激罪業的因緣,譬如你今天你有一個田地,裡面有很多的種子,但是你不去灌溉,不去澆水,不去思惟,這個種子它也不能開花結果的。所以圓瑛老和尚說:在淨土往生的臨終正念當中,你要能夠做到所謂的「有因無緣」,使令苦果不成。「惑、業、苦」我們起煩惱,造的罪業,業到苦果這個中間你要把它切斷,不能讓業轉成果報。那這怎麽辦呢?當然你要斷惡念的相續。這個思想在『大乘起信論』也提到,它說:我們正念真如的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因為你根本沒辦法去對治種子,煩惱有種子跟現行,種子沒辦法對治的,只有持《愣嚴咒》。所以我們是怎麽樣?是對治煩惱的現行。我們要注意一點,煩惱的第一念是沒辦法對治的,凡夫沒辦法對治第一念。你看《菩薩戒》,第一個煩惱它不治你的罪,因為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你的等流習氣;你是個生死凡夫,遇境逢緣肯定起煩惱。但是你煩惱第一念起來以後,你的觀照力止觀力量沒有現前,第二念開始治罪。《菩薩戒》是從一個比較合理的角度來治罪,它是從第二念來治罪,煩惱的相續開始治罪。它這個觀念就是說:我們今天只要你能夠每一個惡念起來,第一念不能怪你,但是你第二念的時候,你馬上轉念念佛,或者用空觀,或者你思惟煩惱的過失,觀察煩惱是生滅的,你不隨妄轉,「正念真如,不隨妄轉」,然後把煩惱的相續破壞掉,這樣子就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我們一再的強調,臨終的正念是有二種情況:一個是祖師的正念。祖師的正念是怎麽樣?他完全沒有煩惱,這個我們做不到!第二種是有煩惱,但是你憶念你的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我們現在是做這一件,我們求的是凡夫的正念--「不隨妄轉」。祖師的正念是根本沒有煩惱,這根本做不到。這一段圓瑛老和尚的開示是說:從有因無緣當中做到苦果不成,而成就帶業往生。這觀念很重要。這一段講到十種煩惱,蕅益大師說:雖然煩惱有很多,但這十種已經完全收攝了,佛陀的智慧把它收歸成十種的煩惱。辛二、明六報前面是講惡因,這地方偏重在苦果。  總標六報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401什麽叫六報呢?為什麽這些果報匯歸成六種呢?佛陀說: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是根據六根接觸六塵而引生六識,六塵的情識來造業,在果地上招感這個惡報,是從六根的感受來受報。意思是說,根塵識,它的因果又不太一樣。造因的時候是由「識」來引導,就是你的名言分別、你的想像,但得果報的時候是由「根」,就是「受」。你看《唯識學》它講:想蘊是決定你的因地,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是怎麽想,你安立的是什麽樣的名言分別;比方你今天看到佛像,你安立這佛像是功德相,你就造一個善業,你就會去禮拜、讚歎、供養等等。我們因地的時候是依止「想」來造業,果報的時候是根據根的「受」,感受,就是種直覺。從《唯識》的角度來說,我們造業你有選擇權,你可以選擇造跟不造;受果報的時候,因為它是「根」,你沒有選擇權。你說:我不想受!沒辦法,受果報只有認命,但是你造因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你要造不造。其實我們修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受果報跟因地,修行主要是注意那個因地,因為那個「果」現前,你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沒有選擇權,那完全是一種感受。這地方是一個總標,把因跟果的造作過程說出來。第二段的別示,它有六種情況…見報「見報」意思是說,我們在造業的時候,當然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這地方是講,眼根當中的眼識,「見」的功能來造業。也就是說,你造業當中,它的一個啟動的動機是從眼睛開始,你眼睛先看到這個東西,生起貪愛、生起瞋恚,然後再造業。你因地是以眼根為主,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你的果報也是從眼根來開始受報。我們造業就像有一個開關一樣,先有個開關打開了,它那個煩惱跟罪業才會整個發動出來。也就是說,當我們因地的時候,我們習慣性是從眼睛先看到東西,然後再去造罪的,未來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從眼根開始受報。  臨終見墜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勐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什麽是地獄的惡報從六根而出呢?一者見報,它是以眼識來帶動造業,以眼識為主,以其它的諸識為助伴,這樣的情況就有「見業交」,見業報跟交業報。「見業報」是以眼根當中的眼識來得它的正式果報;「交業報」它雖然不是一個主導者,但是它當時是幫助眼根的眼識來造業,叫交業報,其餘的諸根、諸識,來受果報,它當時是助伴,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助伴。假設我們是以眼根的眼識來造業,臨命終的時候,這個罪人是先看到這個世間上生起勐火,而且這個火是充滿十方世界。說明:你要先背下來,「眼根是屬火」。你眼根造業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情先看到火,因為眼根的屬性是屬於火,看到火以後,亡者的神識他就很想要往高處跑,想要爬高或者想要干什麽,他就會想要飄飛而上,但是他本身造業的時候依止情想,而情想是屬於下墜的,所以雖然爬還是爬不上去,最後還是墜下於煙火當中,而直接入於無間地獄。這地方是講到我們依止眼根來造業的時候,臨終的情況,他是先看到勐火而生起的。到了地獄以後是什麽情況呢?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徧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它隨著煙火而墜入無間地獄以後,這個罪人他也是從眼根當中,他見到二種不同的情況:一者明見,「明見」的意思就是說,他在因地的時候造業,他是明目張胆,毫無忌諱的在眾人的情況之下造業。這種情況它在得果報的時候,它就普遍見到種種的邪惡之物,比方說牛頭馬面,或者火蛇火狗,這種可怖畏的東西,現在他的前面。罪人看到這個東西以後,生起無量的畏懼,這是它明目張胆造業的情況。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這個罪人他造業的時候他是在暗處,別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造業,他到地獄以後,他是什麽都沒看見,整個外在環境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所以他就很害怕。是怎麽回事呢?他心中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他什麽都沒有見到,這個是暗見。這是講到他的本根,他依止眼根造業,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先從眼根出現恐怖之相。但是他在造業的時候也可能會帶動其它的諸根來助伴,所以他後續也會有交報,六根在因地的時候是互相的造作,得果報也是互相來受報。  正示交報  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燄;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迸灑,煽鼓空界。眼根見火,其實這個地方見火,古德說是少了一句,應該是先見到鐵床銅柱這種火燒的色法。因為因地的時候可能是看一些美貌的男女之色而造業,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先眼根當中看到這樣怖畏的色法。燒聽,因為眼根屬於火,火它是燒,但是它在燒的時候,因為因地的時候有耳根的助伴,所以它就燒到耳根。諸位知道耳根屬於水,所以火跟水的和合變成鑊湯洋銅,這種熱的湯或者是洋銅,這種被融化的銅汁;聽到這樣種種的音聲,乃至於有這樣種種的痛苦出現。燒息,眼根的火燒到鼻根的息,「息」是氣息;氣息跟火的接觸就產生黑色的煙跟紫色的火燄,就會有種種臭穢的氣味發生。燒味,這是舌根的和合,舌根是屬於金,火跟金的和合變成焦丸鐵糜,口中會嚐到焦熱的鐵丸跟鐵糜的這種熱汁,來燒灼他的身體。燒觸,能為熱灰爐炭,「觸」是身根,它是一種觸,觸就是和合,我們因地的時候可能跟男女的柔軟的身體和合,得果報的時候因為眼根的火跟身根的觸和合,就會感受到有這種熱灰,有這種爐炭來燒觸我們的身體。燒心,這個「心」屬於風,風者動也,火跟風合起來的時候,罪人就會感到滿天的星空當中,有很多的星火普遍的灑下來,而且充整個虛空之界,完全是無處可躲,無處可逃。他是以眼根來當本根而造作。這地方的意思說,得果報當然以眼根為主,但是其它五根就不一定,看你在因地的時候依止哪一根跟眼根配合,哪一個就有罪業,假設其它哪一個沒有,它就沒有這個果報。「交報」就是在因地當中有交互作用,得果報的時候才會交互受報,我們看得到眼根的得果報以火燒為主。所以你看一個臨命終的人他要是看到熱火,它是眼根得果報,第一個先看到火的話,他的因地一生當中,他的眼根的罪業最重,所以他眼根先發動出來,先看到火,這是一個判定的方式。聞報  臨終見墜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這個人他因地的時候是以耳根的耳識,來聽種種音聲所帶動他的罪業,這罪業當然有他耳根本身業報,也有其它諸根來幫助的所謂的交報。本身的業報跟交報和合起來,在臨終的時候,他先看到波浪濤天,淹沒整個天地;因為耳根屬水,所以他看到的是水,徧滿天地,波浪一波一波的向他衝過來。而這亡者神識當然他也想要跑,他要往高處跑,他跑到屋頂上面去,但是他本身是屬於純情,或者九情一想,他的情執重,所以到最後他內心的情感還是把他壓下,乘波浪之流沒入於水中,而入於無間地獄當中。這是他臨終的時候所看到的情況。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愗(ㄇㄡ)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他到了地獄以後,他的情況是二種:一者開聽,他聽到的是一個動態的聲塵而造業,別人跟他講什麽話,別人對他有所嫌恨,他就帶動他的煩惱跟罪業,他是以聽到音聲來造業的,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在地獄當中,也會經常聽到種種的吵鬧恐怖的音聲,這種音聲非常大聲而且根本沒有停止,使令一個人的精神昏昧(愗)錯亂。這音聲他跑到哪裡都有音聲,所以不知道如何是好,經神愗亂。二者閉聽,他在因地當中造業的時候,是依止靜態的聲塵而造罪,就是別人都沒講話,但是他從別人的表情當中,他懷疑別人對他有嫌恨心而造業,從靜態的音聲造業,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他就一個寂然而無所聽聞,完全沒有音聲,他的神識就跟隨波浪而沉沒,完全在無聲無息當中,隨波浪而沉沒。這是他的本根得果報所發出痛苦的相狀。  正示交報  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五根交互受報:耳識屬於波浪,它以水波為主,水波跟耳根結合就產生一個「責跟詰」;到地獄,耳根聽到空中有一種很大聲的訶責他的聲音,或者詰問他的音聲,訶責他為什麽要這樣做,詰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注見,當耳根跟眼根的見和合,見是屬於火,水跟火合起來就變成雷,就像天上的雷吼叫的音聲,或者是邪惡的毒氣來傷人,為雷為吼,意思是譬喻看到很多很多的眾生,對他現出怒目兇惡的相狀,這是他的見跟耳根的結合。注息,跟鼻根的氣息結合,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充滿身體;水跟氣息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下大雨,或者是天空很多的霧,在這雨水跟霧當中,就遍滿很多很多有毒的小蟲,隨著雨水、隨著霧,就爬滿自己的身體,這樣的一種痛苦。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耳根跟他的舌根,舌根屬於味,味也包括金的意思;水跟味結合在一起就產生膿血,種種污濁臭穢的東西出現,他跑到哪一個地方,都很多污濁臭穢的東西沾滿了身體,這是他的耳根跟舌根交互的造業。注觸,耳根跟身根,身根的觸是和合,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他會看到很醜陋、很卑賤的畜生或很多怖畏的鬼,經常在他的身旁,跑到哪裡去都沒辦法躲避,或者經常接觸到糞尿這種不淨的東西沾滿他的身體,這是他的耳根跟身根交互作用的結果。注意,意根的思它屬於風,動態的風,耳根的水跟風的結合,則為電為雹,看到空中突如其來的閃電,冰雹突然而來,他自己的精神感到一種很強大的壓迫。耳根它主要的內涵是水,看到很多臭穢的水沾滿他的身體,這是耳根主要的相貌。  齅報    舌根齅的功能  臨終見墜  三者齅報招引惡果,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湧出,入無間獄。因地是以鼻根的齅來造業,得果報的時候也包括鼻根的自業報,也包括其它諸根的交業報這二個結合在一起,臨終的人他的鼻根屬於氣息,所以他先看到惡毒的氣息充滿空中,若遠若近,亡者的神識看到這個毒氣的時候,因為毒氣是往上飄,所以他就往地上爬,可能跑到洞裡面去,但是他跑到洞裡面的時候,發覺地下的洞裡面,也充滿了毒氣,所以他從地湧出,從洞裡面跑出來,結果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從地湧出」就是說,他看到毒氣他很自然的往地下鑽,他到了地下以為沒事,結果地下還是出現毒氣,所以他就從地裡面跑出來,結果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這是種臨終的情況。  淨業學園112講次  講義241面我們講到齅報,鼻根當中齅的功能。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以鼻根造業到無間地獄以後,他有二種受苦的相狀:一者通聞,他因地當中他的鼻根,是依止通塵,他的鼻根是完全開通的,也就是他遇到的美妙的滋味,產生貪愛而去造業,叫「通聞」。得果報的時候他就會被種種惡毒的氣息,來熏習他的色身,而感到心神擾亂不安,這是通聞招感惡氣來熏習他。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塞聞」就是說他的鼻根在因地的時候是依止塞塵,他聞到一種他不喜歡聞的氣味,而產生厭惡近而造業,叫做塞聞。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的氣息就阻塞不通,喘不過氣來而昏昧。氣絕於地上。這是他因地的時候依止的煩惱相貌不同,得果報的相貌也會不同。這是講到他的本根發出痛苦的相狀,以下看看它跟諸根交互受報的情況。  正示交報  如是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為爽;沖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ㄗㄚ)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齅氣它衝到他本根的氣息的時候,就產生質跟履,到了地獄就會經常有人來跟他對質,證明他的過失;或者是「履」,有依些牛馬等等來踐踏他的身體,使令他喘不過氣來,這是講到他的沖息。沖見,他的鼻根跟眼根的見和合,就產生火跟炬,火是比較小,廣大火叫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假設是跟耳根的聽,聽是屬水,鼻根的氣息根火的結合,就會為大水所沉沒、所淹溺,乃至於會有洋銅灌口,乃至於沸騰的屎尿等等的情況出現。沖味,則能為餒為爽;假設鼻根跟舌根的結合,為「餒」,腐爛的肉所發出的味道,「爽」,臭穢的菜,這二種味道都是很臭穢的。沖觸,則能為綻為爛;假設他是跟身根的觸結合,就感覺到皮肉破裂(綻)或者爛壞,甚至於他就會發覺他的色身變成一個廣大的肉山,而這肉山當中他有百千的眼睛,但卻沒有手跟腳,他也沒辦法跑,也沒有手來處裡他身上的蟲,所以他就眼睜睜看到他身上的肉,被無量的小蟲來咂食他的身體。沖思,就是鼻根跟意根的思,思是屬於風相結合,就會經常感受到空中有很多的灰塵,他跑到水中就有很多很多瘴毒的氣來干擾他,或者在路上行走的時候,有很多的砂(細沙)礰(小石頭),砂跟小石頭從空中飛過來,來擊破他的身體。這是從鼻根的氣息,鼻根的氣息它主要的果報有二種:一、他經常聞到臭穢的味道。二、他根本就喘不氣來,二種情況,這跟他因地的煩惱不同,一個是貪愛,一個是厭惡的結果不太一樣。味報  臨終見墜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勐燄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味報」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依止舌根來造罪,當然舌根也帶動其他諸根,得果報的時候,除了舌根的自業報,也包括其餘諸根的交業報,這二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他首先看到很多非常勐烈充滿火燄的鐵網,因地當中因為貪求美食,就廣泛的利用鐵網來補殺山中跟水中的生物。在臨終的時候,看到燒得很熾盛的鐵網充滿整個世界,亡者的神識他當然想跑,但是他跑的時候因為他本身有情重,所以就是從空而降,下降下來透過網子掛在網子中間,而且身體是倒掛在鐵網當中,而直接進入無間地獄。因為他這個都是情比較重,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中陰身,直接看到痛苦的相狀,直接下去,因為他情重,所以下沉的速度很快,到了地獄以後…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冽身肉。二者吐氣。飛為勐火,焦爛骨髓。他得果報的時候,第一個是吸氣,他因地當中他的氣息是由外而內,他在造業的時候是吸氣來造業,所以吸氣他本身會產生寒冰。前面說過,一個人經常吸東西,他身體就會寒冷,產生寒冰凍冽他身上的血肉。第二個,他因地當中的氣息是吐氣的,把氣息往身外吐,吐氣會產生火,身上會感到勐烈的火,來燒毀自己的身體,變成骨頭來燒毀焦爛自己的骨髓。他得果報有吸氣跟吐氣二種差別,一個是寒冰,一個是勐火。  正示交報  如是嚐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他的舌根跟他的本根接觸的時候,就產生「承跟忍」,他會感受到一種很強大的壓力,使令他不得不承受、忍受這種痛苦的滋味,叫做為承為忍。他本身不喜歡去成受這種滋味,但是那種強大的壓力。意思是說,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吃眾生肉,吃眾生肉他也沒有經過眾生同意,他也是強迫的把眾生殺了,把牠的肉吃掉,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這來至的壓力也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強迫他必須要去承當、要去忍受。歷見,則能為然金石;眼根的見火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火燒,他會發覺自己…「金石」就是金石做的鍋,他發覺自己在鍋裡面被燒煮;因地的時候燒煮動物,所以他覺得自己在金石當中被燒煮。歷聽,則能為利兵刃;耳根的聽就會經常聽到鋒利兵刃的音聲。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舌根跟鼻根的結合,就會發覺自己處在一個很大的鐵籠當中,而這個鐵籠是瀰漫國土,在鐵籠當中空氣也不流通,使令自己喘不過氣來。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跟身根的結合就會發覺有強大的弓箭,或者是發射毒箭的機器(弩),有弓箭跟毒箭來射傷自己的身體。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假設跟意根的思,思屬於風結合,就會看到空中飛來熱鐵,炎熱的鐵器從空而下,無處可逃。舌根有二種情況:一、它是屬於味,經常的感受到臭穢難忍的氣味,二、舌根本身又屬於金,所以又招感兵刃鐵器種種的傷害。舌根的果報大致是如此。觸報觸是身根,以接觸東西來造業。  臨終見墜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ㄕㄨㄛ),驅入城門,向無間獄。他因地的時候依止身根來接觸而造作罪業,得果報的時候有他觸的自業報,以及諸根交互作用的交報。臨命終的時候依止身根造業的是什麽情況呢?他會先看到有廣大的山從四面來合,因為因地的時候身根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所以他會發覺四面的山來逼迫自己的身體,自己根本就沒有出路可以跑。沒路可逃的時候,亡者神識就一直跑、一直跑,就看到一個很廣大的鐵城,因為山要來逼迫他,他就跑到鐵城當中來躲避,但是發現鐵城當中有很多的火蛇根火狗,還是虎狼獅子,他又不敢進去。他不敢進去,而這牛頭獄卒跟馬頭的羅剎,拿著尖銳鎗矟逼迫他一定要進入鐵城,入了鐵城以後,就直接進入無間地獄,這是他臨終的情況。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到了地獄以後身根造業地獄有二種:一者合觸,他造業的時候強迫以自己的身體來接觸別人,用強迫的方式,所以他的果報的時候是合山逼體,骨肉血潰,就有左右或者是四面的山來逼破他的身體,擠壓他的身體,使令他的骨肉破碎,乃至於血流出來,這地方講「合」的情況。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這個人他在因地當中是強迫自己離開自己的父母師長,棄之不顧,叫離觸,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是由刀劍觸壞他的身體,使令他的心肝整個斷裂,心是心、肝是肝,各處一方,叫心肝屠裂。這是他依止離觸來造業的情況。  正示交報  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桉;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ㄕ)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ㄓ)。他身根的觸跟身根的觸結合的時候,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桉;這個「道」就是說,牛頭馬面逼迫罪人趨向於地獄,通往地獄的道路叫道;「觀」就是地獄主他所居的宮殿的二邊,往往是在判罪的地方;為廳為桉,「廳」是審桉的地方,「桉」是判罪的地方,這四個都是一個恐怖的地方,使令他的身體不得不要往於這地方走。歷見,則能為燒為爇;他身根跟眼根的火接觸,就感到自己的身體有大火在燒,非常的炎熱。歷聽,跟耳根的聽相接觸,就感到有大石來相撞,有木杖來擊打的音聲,乃至於剚,「剚」用刀來割其肉,或者用箭來射其身,種種的恐怖的情況發生。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假設跟鼻根相應的時候,「括」用布把他的身體纏繞起來,「袋」用布袋把他封起來,「考」用布纏繞以後再加以考打,「縛」用布袋裝起來以後,就用繩子把頭的地方再綁起來,總而言之,就是讓他喘不過氣,是他鼻根的氣息的交報。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假設是跟舌根的嘗相應的時候,就會發覺有犁來耕其舌頭,或者用鉗子來拔他的舌頭,用刀來斬壞他的舌根,「截」截斷他的舌根,這是用他的舌根的交報。歷思,思屬風,身體下墜或者是往上拋,「煎」就是放在鍋子裡面去燒煮,「炙」直接用火來燒烤,為煎為炙。身根的情況主要二種,一個是招感石頭或刀箭來壓迫他的身體,叫做「觸」。  思報    「思」就是意根當中的思惟,在因地的時候主要靠意識的思惟來造業。  臨終見墜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他因地的時候依止思,第六意識的思惟來造業,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二種,一種是思的自業報跟諸根的交業報。他臨命終的時候是先見到兇惡的狂風,吹壞整個國土,亡者神識就會感到自己被吹上空中,然後馬上落下來,因為他畢竟是屬於情重,所以他從空而降,落入風大當中,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隨風而入無間地獄,這是他臨終的情況。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到地獄的時候的二種相貌:一者不覺,這個人在因地造業是在迷夢不覺,比方說他臨終的時候是喝醉了酒,迷夢不覺的時候去造業,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也是感到自己在迷夢不知的情況,突然間莫名其妙,慌亂不已,也不知道在慌什麽,總而言之,到處奔走,不知何去何從,這是他依止迷夢不覺的心態來造業。二者不迷,他造業的時候內心是很清楚分明的,在一種覺知的情況造業,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真正的能夠覺知身心劇苦。為什麽呢?因為他身心感到無量的勐火在煎燒,使令他的痛苦非常的深重而難以忍受。這地方因為他的覺跟不覺,得果報的相貌也不太一樣。  正示交報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邪思,假設他是結合他的耳根的思,就會有「方所」,會經常感受到勐風吹到某一個地方,或在某一個處所,完了以後又被吹到某一個地方、一個處所;因為思屬風,居無方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他的思惟跟眼根結合造業,得果報就「見」,他會經常看到有業力的鏡子,來顯現當時造業的情況來對他做證明。結聽,跟耳根的聽結合就會發覺左右有大山來夾合他的身體,或者為冰塊寒霜所苦,或者身體會經常感受到有空中的塵土,還有空中的雲霧來干擾他的身體。結息,假設跟鼻根的氣息結合,就會感受到自己在一個大火車當中,這火車密閉的,裡面充滿了勐火來燃燒他的身體,使令他無處可逃,或者火船,或者火檻(車子),四面都封閉的車子叫「檻」。結嘗,假設跟舌根的嘗接觸,這時會感到身心很痛苦而生起叫喚,或者感到悔恨乃至於感到悲泣。結觸,如果是跟身根的觸接觸,就會感到自己為業風所吹,業風吹到它身體裡面去,他身體裡面突然間膨脹又變成縮小,忽大忽小,或者一天當中為業風所吹突然間死掉,又為業風所吹突然間又活過來,萬生萬死,或者是由業風所吹彿,躺於地面(偃),或者面向於天空(仰)。這是他的意根,意根他主要就是會感到非常的慌亂,或者是有種種的熱火來燒他的身體,這屬於風。402「六交報」我們簡單做總結:一個臨命終的人他要墮落到三惡道去,第一個他的相貌一定是下墜,因為我們造罪是依止情,因為情愛來造罪,情愛是屬於下墜相。所以我們做夢的時候,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因為造了功德相的人,你的身體是輕飄的,所以你如果修行的過程當中,感到內心很沉悶,這就是煩惱跟罪業的相狀;一個功德很強的的人他的身心感到很輕安,因為功德是輕飄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他下墜相,這是一種墮落的相狀。第二個,他一定是怖畏相狀、恐怖,他不可能很安穩。蕅益大師一再強調,「這種果報是因緣所生,非本來有」。這個觀念很重要,非本來有就是說它是因緣生,它當然也可能因為我們清淨的因緣而消滅。諸法因緣生,也因為我們覺悟的因緣,而諸法因緣滅。我講一個〔淨土宗〕的小故事:在『念佛法要』講到:宋朝有一個叫吳瓊的居士,這個居士他年輕的時候他出過家,後來因為某種因緣他還俗了,還俗以後他也沒其它工作好做,就造殺業的工作,為人家殺雞、殺鴉,但他畢竟學過佛,知道造殺業以後會有痛苦的果報。所以他每次在殺雞殺鴨的時候,他這刀子砍下去一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且他還發願悉妄你們能好好的去超生,一方面造罪業,一方面給牠們咒願,希望牠們好好的去超生。殺了幾年以後,他殺業的花報現前了,他眼睛的上方長了一個腫瘤,這腫瘤看起來就像雞的眼睛,長得跟雞的眼睛一模一樣的腫瘤,他生起大怖畏。這是要墮落的前兆,花報現前,他就不敢再造這個罪業了,趕快就跑到山上去,在一個茅棚每天修懺念佛。念了以年以後,後來他的罪業慢慢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突然間他有一天,他就跟他附近的居民說:我明天晚上要往生淨土,如果明天有空來幫我助念一下,順便送我一程。大家都覺得很好奇啊!果然晚上的時候就來幫他助念。而這吳瓊居士他在助念當中,他就在佛前端坐,念一念他就說:「佛來也!」阿彌陀佛來了。然後就在那個地方端坐念佛而往生。你看他本來是造了罪業,他地獄的花報也現前。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你即便你造了罪業,然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二個重點: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他這意思是說:我們有些人造罪業以後,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那個惑業苦,煩惱障、業障、報障,那個力量非常堅固,完全沒辦法踩剎車。煩惱引生罪業,罪業引生果報,這三個東西像惡叉聚一樣,產生那個強大的漩渦,肯定把他旋轉下去,這個人造了罪業一定要得果報的。為什麽?沒有善根。佛弟子的好處在哪裡?因為他本身聽聞佛法,他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他造罪過程當中,他一時的煳塗造罪業,但是他善根發起來的時候,光明覺悟生起來的時候,他能夠努力的懺悔,乃至於憶佛、念佛,他在黑暗當中產生光明的相狀。蕅益大師說,就算你造了罪業,以懺悔之力,亦能往生。你看我們佛教徒,我們還不是很怕說這個人煩惱重,還真的是怕你沒有善根。所以一個人「根利遮重」還有救。我們過去講過央掘摩羅,他一生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的生命,但他後來遇到佛陀至誠的懺悔,修習止觀,他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照樣證阿羅漢果,因為他那個還滅的力量生起了。你看有些人他「根鈍遮輕」,他也沒有什麽煩惱,他也沒善根,就完蛋了!最可怕的是「根鈍遮重」,有些人他煩惱重,罪業也重,這個人他得果報的時候是誰也救不了他,因為他沒辦法踩剎車。雖然我們過去造罪業,沒關係!第一個你能再造作--懺悔。第二個要發願,發願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你為什麽會懺悔?你為什麽會發願?那你就是要聽聞經典明白道理。所以栽培善根,這一件事很重要。蕅益大師常講一句話:「真能破妄」。他說:你雖然依止虛妄的心造了很多罪業,但是你要依止真實的道理來生起觀照,你肯定可以破妄。這地方是講到說,假設這個人完全沒有善根,在造罪的時候完全沒有慚愧心,那就沒辦法了,惑業苦就直接下去了庚三、總結  因果根源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因果的根源做總結:招感地獄的十習因跟六交報,是怎麽來的呢?它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生起的,完全是眾生一念的「迷真起妄」,乃至於「執妄為真」去造業。簡單的說,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去造業,我們依止一念的妄想去造業,也依止一念的妄想去得果報。等到有一天我們成佛以後再正念真如,把虛妄的妄想給破壞了,煩惱障、業障、報障完全消滅,若因若果,就是一念妄想的妄動所生的。因果差別  依圓別判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六根的具足跟不具足:假設這個眾生在造業的時候是同造,「同造」註解有二層意思:一、這個人煩惱特別的重,他具足了前面十種煩惱,十習因全部具足,貪瞋痴慢全部具足,他每一個煩惱都很重,依止十習因來共同造作。二、依止六根,他每一根的煩惱都很重,這叫「同造」。依止十習因,同時具足六根來推動罪業,這種人在果地當中,就直接進入阿鼻地獄經無量劫,這阿鼻地獄是最嚴重的,這阿鼻地獄只有一個。二、六根各造,六根當中雖然煩惱很重,但是他是六根不同時,某一根比較強,所以他可能是在某一種境緣,在某一種根兼境,某一種境,某一種根當中。比方說他是以眼根為主來帶動其他諸根,或者是以耳根為主來帶動其它諸根,但是他的煩惱還是特別的重。前面那個是偏重在純情,這是九情一想,進入到八無間地獄,比前面的阿鼻地獄稍微輕一點。身口意業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依具缺判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他的身口意(六根)他可能只是身業來造業,身業是殺盜婬,他只是其中的身業,或者其中的口業,來造二舌、綺語、惡口,或者其中的意業貪瞋痴。總而言之,他是偏重在身口意的某一個業,這種人就直接進入十八層地獄,比前面的八無間地獄還輕。假設他的身口意當中,他每一個業的造業也不具足,比方說,他的身業(殺盜婬)他可能身業當中只造殺跟盜,三惡之中的二種,沒有把身業的罪全部造滿,這個就入三十六地獄,比前面的十八地獄又更輕了。或者他只是六根當中的一根,眼根或者耳根,在六根當中單一眼根或單一耳根等等,在所造的業當中,可能只犯殺生,或者只犯偷盜,或者只犯邪婬。單根單業就更輕了,受苦的情況比前面三十六種地獄更輕了,一百八地獄,他受苦的情況、受苦的時間都比較輕。  別造同受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總結:這個眾生他的造也是別作別報,每一個人各別的造作,得果報的時候各別來受報。你在因地歡喜用耳根來帶動造業,你得果報的時候,耳根受的苦特別多;你依止眼根來造罪,你眼根受的苦就比一般的根重。「別作別造」,在諸根當中個別造作各別受報,你哪一根沒有造業,那一根在得果報的時候絕對沒事。在整個果地的世界當中,是「入同分地」,雖然是各別造作各別得果報,但是它的確有它固定的處所,總而言之,是妄想發生,非本來有。「妄想發生,非本來有」,就是前面的假觀又把它回歸到空觀去了。403蕅益大師說:什麽叫「妄想發生,非本來有」?狂華亂舞,其實空體是依然。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也本來沒有痛苦,完全是一念的妄想自己捏造出來的。罪業的輕重,我們也可以從《唯識學》做一個總結。《唯識學》說:造業有三種的判定:一、約心,約心的強弱。本經說的你在造業的時候,第一個煩惱具足,或者六根同時,這個業就特別重,心力強。你看我們在布施也是一樣,有錢人布施跟貧窮人布施,那個業就不同,因為貧窮人他的痛苦當中又能夠布施,他所生起那個布施的心相對強,所以貧窮人在布施當中,他得果報會特別的殊勝,因為心力強。二、約境,境有三種境:上品境,佛菩薩、父母、師長,這種境造的業也特別的大。中品境就是人道,因為人道是法器,所有人會生天,只有一種情況--在人間修福報;所有人會墮到地獄去,也是在人間,其它道不可能造業。你研究《唯識》你就知道,六道當中只有人道有強大的造業功能,第六意識那個想,我們講造業是依止想,諸天太快樂,他那個想像力太薄弱,他整天大概都沒什麽想像,活在當下及時行樂;三惡道是痛苦的不得了,也沒有時間去想;人間苦樂參半,所以人間是最有可能成就法器的。所以人道的果報,你布施人跟布施畜生當然不一樣,人道是中品境。下品境就是畜生跟餓鬼。境還是有差別。三、約相續,你數數現行,你造業的次數,如果是無慚無愧當然業就比較重。所以你的心境相續,在本經當中就是你的身口意要具足。我在新加坡有一個女眾居士她問我:師父啊!修淨土宗的人是不是一定要拜佛?她說她就喜歡念佛,她不太喜歡拜佛。諸位你要知道,你如果沒有拜佛,你身口意三業不具足。天親菩薩是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身口意三業相應。你今天三業當中少一個業,少一個身業的禮拜,那麽這種淨業你要成就,你只有成就別人三分之二的功德,因為你身業不具足。造善造惡都是一樣,你造惡業的時候身口意三業同時,這個業特別重,你看前面就是這樣,身業也具足,口業也具足,意業也具足;你造善也是這樣子,你對佛陀的皈依,身業的禮拜,口業又同時出聲,意業又同時觀想,那力量特別大,這道理就是這樣子!  淨業學園113講次  講義244面己二、示惡鬼趣本經在引導我們觀察生命的真相,它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我們遇到種種外境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正念真如」這一句話它開展出來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樣的道理。首先我們講到本經的所觀境,它的所觀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當所觀境,也就是我們在整個人事因緣的刺激之下,首先你不要管外境是怎麽樣,你也不要管你內心的感受跟想法是怎麽樣,因為它都是生滅變化。所以它的一個重點,我們講「云何應住」,第一件事情,你把你的心帶到現前一念心性而住。一念心性,本經說的就是「真如」,因為它是真實不虛,它恆常不變,它不隨時空而改變。當我們把心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就起觀,修空假中三觀。「空觀」在前面的二十五圓通講很清楚,觀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的。404不過本經在發明空義跟中觀的思想是不完全相同,中觀是從它外在的相用是因緣生而無自性觀進去,本經是直接探本求源,「你從什麽地方來?」你找不到它的出處,然後直接覓之了不可得,就把自性空給開顯出來。本經是從「覓之了不可得」來發明空義,這大家體會一下!即空、即假,「即空」所發明的是一念心性不變的理體,即假是發明它隨緣的作用。「即假」本經主要是從二個方向,情跟想;假設我們依止的是情感,我們心性就隨順情感的因緣,顯現三惡道痛苦的果報,而得惑業苦;假設我們生起的是一種理智的觀照,理智的想,我們的心性就隨順想的因緣,顯現種種安樂的果報。這一念心性它有隨緣義,它在不變當中隨順情想的因緣,而產生十法界的染淨因果。「即中」空假不二叫做中。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本經在發明因果最大的差別,諸位你會很清楚的從經文當中看到,本經在講因果論,跟一般講因果論是不太一樣的,它是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發明十法界的因果,安住一念心性而談空假中三觀。這樣的特點在整個轉識成智,破妄顯真的過程當中,它的速度會比較快。它的內涵我們到了經文再詳細說明,什麽叫依止一念心性來觀察因果?這樣子再觀察因果有什麽差別,等到經文再詳細說明…己二、示惡鬼趣本經講到七趣當中的第二趣。「鬼」是怯懦怖畏,因為鬼道眾生長時間缺乏飲食的滋養,所以內心當中多諸怯懦,多諸怖畏。(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庚一、總標複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鬼道眾生,是怎麽來的?是諸眾生,這麽多的眾生為什麽墮入鬼道呢?主要的因緣是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這地方特別指的是過去在人道的時候,我們知道六道當中只有人道,有強大造業的力量。你研究《唯識》你就知道,其餘的六道大部分都在受果報,它那個第六意識暗鈍的。「非破律儀」,他過去生是做人的時候,「非」,毀謗,破見;「破」破戒,破壞聲聞戒的律儀,或者是毀謗,或者是破戒;犯菩薩戒也犯了大乘的三聚淨戒,這是他違犯的戒法。其次「毀佛涅槃」,毀謗大乘的佛法,甚深不生不滅涅槃的真理,他說這大乘的真實道理不是佛所宣說的,這就是毀佛涅槃,破壞大家對大乘甚深法門的信心。乃至於「諸餘雜業」,其它種種的十惡業等等。這講他過去所造的罪因。果報: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他造這麽重的罪,他當然第一件事情先到地獄去,在地獄當中受了多生多劫勐火的燒然之苦,把罪消滅了以後,他還有剩餘的罪業跟習氣就受諸鬼形,鬼道的身形來償還他剩餘罪業的習氣。405這是講到他墮入鬼道的因緣。這一段蕅益大師在解釋的時候他認為,本經所說的墮落鬼道的因緣只是四種因緣的其中一種。墮入鬼道的四種因緣:第一種、他現生在人道當中造下品的十惡,來生直接墮入鬼道,罪業直接,今生造罪,來生墮落。第二種、多生業熟,忽牽其報。他今生沒造什麽罪業,但他過去生造了鬼道的業,在臨終的時候突然間成熟,他就直接墮落,這是多生業熟。第三種、他現世造了五逆十惡的重罪,他本來要墮地獄去的,但是他先受餓鬼的花報,我們講先開華再結果,先受餓鬼的花報,然後再墮地獄。第四種、他直接墮入地獄以後,地獄的果報消滅了以後,以他過去剩餘的罪業跟習氣來鬼道受餘報,這是第四種。他先到地獄去,地獄當中把他重大的罪業消滅了,但是還有剩餘的罪業跟習氣,在鬼道把它償還,這叫「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這麽一個因緣,有十種鬼道的因緣。庚二、別顯  怪    鬼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若於本因」這一段是通於以下的十種的鬼道,都有這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這本因就是做人道的時候,他依止十習因來造作罪業,這他過去的本因。他的本因是什麽呢?貪物為罪,他主要的煩惱,「物」指的是財物,這個人的煩惱當中對財物的貪求特別的重。你看有些人他也沒有什麽脾氣,沒什麽瞋恨心,你打他罵他都沒關係,但是他就是貪求財物。這種人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他以貪求財物的罪業先到地獄去,經過多生多劫地獄的火然燒,把這苦受完了以後,還有剩餘的罪業跟習氣,遇物成形,他的神識遇到過去生所貪愛的金銀財寶,他就附在金銀財寶當中,而成就鬼道的身形,這個就是怪鬼。「怪」,作怪,這種鬼道他經常附在財寶當中,或依草附木,依止在草木來做種種的怪。他過去生因為貪求財物,所以他就有這樣的習氣。  魃    鬼    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色為罪,他的本因是貪求男女的美色,他過去生在地獄受了罪業以後,遇風成形。他過去生是一種婬慾的習性比較重,從地獄彈出來以後,他的神識遇到風,虛空當中有很多的風,遇到風以後,就成就他鬼道的身形,名之為魃鬼。魃鬼我們叫女妖,因為他過去生業婬慾習氣重,婬慾屬火,所以他所到之處都沒辦法下雨,就造成了旱災,叫魃鬼。  魅    鬼    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在本因他是以欺誑迷惑他人,到了地獄去以後受了地獄的果報,遇畜成形;「畜」指的是畜生,特別指的是狐狸野干或者老鼠等等,他的神識經常會欺誑,迷惑他人,所以他就經常附在動物當中成為魅鬼。他能夠做種種身形的變化,來迷惑欺誑於人,比方狐狸精、老鼠精等等。  蠱 毒 鬼    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他的本因是瞋恨,他經常想要加害於人,依止本因在地獄受完罪畢以後,他遇到蟲,這個「蟲」指的是毒蟲,毒蛇、蜈蚣之類的蟲,叫蠱毒鬼。過去我們中國偏僻的地方,或東南亞地方經常有蠱術,依止蠱術來驅使蠱毒鬼害人,因為他過去生有瞋心,所以他就會有這樣的相貌出現。  癘    鬼    406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厲鬼。「憶」就是他在本因當中經常喜歡做負面的思考。我們的憶念,有時候憶念佛的功德,憶念光明的事情,內心就產生法喜。但這個人他經常是憶念別人對他做不好的事情,他內心經常有恨,累結怨恨,這個怨恨的罪重了以後到地獄去,把這罪受完以後,遇衰成形;「衰」四時不調,風不調雨不順的時候,他就因為四時不調的因緣,就成就他鬼道的因緣,名為厲鬼。厲鬼的目的是到處散布瘟疫,散布病毒;我們看那禽流感病毒…各種病毒,就是這個厲鬼,因為它內心當中有很多的怨恨沒有辦法發洩。所以他做鬼道的時候,就到處散布病毒來害人。  餓    鬼    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在本因當中,他的心中有高慢之心,他總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到了地獄去受完罪業以後,遇氣成形;遇到地上的蒸氣,因為他平常就喜歡高舉,所以看到地上的氣也是高舉,跟自己就很相應,所以他就跟氣結合起來,而成為他的鬼道身形,叫做餓鬼。餓鬼就是無主的孤魂野鬼,沒有人祭祀,沒有人來供養他,經常受飢渴之苦的叫餓鬼。  魘    鬼    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罔」誣枉,這個人老是去毀謗他人,這個人明明沒有做錯,我們就用不實的罪過來嫁禍於人,叫做罔,誹謗的意思。他因為誹謗的罪,到了地獄受完罪畢以後,遇幽為形;他就經常做一些暗中傷人,見不得人的事情,所以他就「幽」;幽隱暗昧的處所,地方比較昏昧,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他就在那個地方形成他鬼道的身形,名為魘鬼。魘鬼就是趁人家睡覺的時候,壓住人身,使人家喘不過氣來,魘魅鬼或叫魘鬼。  魍 魎 鬼    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他在本因當中,這個「明」是說他邪知邪見,自作聰明。這種人在地獄罪畢以後,遇精成形;「精」指的是日月的精華之氣,吸收日月精華之氣,叫魍魎鬼。魍魎鬼一般我們叫山中的精靈,他的形狀像小孩子,也喜歡學人家的音聲,來迷惑作弄於人。  役 使 鬼    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成」就是他以欺詐的手段來引誘別人,他從中間得到利益,叫做成,欺詐。他從地獄受完罪業以後,遇明成形;「明」指的是咒術,一般指的不是佛教的咒,佛教的咒,護法神都屬於正神,這屬於外道的咒術。遇到咒術以後他就結合成他鬼道的身形,叫役使鬼,他一生當中就是聽命於咒術,來造作禍福之事,叫役使鬼。  傳 送 鬼    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黨」指個人平時歡成群結黨,一方面好樂爭辯來覆藏他的過失。這個人從地獄罪畢以後,遇人為形;這個「人」指的是靈媒、巫師,附在靈媒、巫師的身上,來傳送吉凶禍福於人,叫傳送鬼。蕅益大師在註解他提出一個觀念說:這一個人道眾生他過去生是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乃至種種的十惡業到地獄去,到地獄去以後,這種人墮入鬼道,他是從地獄出來到鬼道了,主要是酬償過去的習氣較多分。這個人這方面的習氣特別重,這息氣還沒有把它消滅掉,所以他要受鬼道的餘報,以習氣為重。有十種習氣,就造成他十種相貌,主要是酬償習氣。407庚三、結示  依妄所造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鬼道的果報我們應該怎麽去觀察,才能夠真正的如實了知鬼道的相貌?先從「假觀」的角度來發明,說:阿難!這個人他過去生造了罪業到了地獄去,然後轉生為餓鬼,他主要是以純情墜落;他過去生是造了純情或者是九情一想,乃至於八情二想到地獄去。到地獄當中受了罪業的火的然燒,把他重大的罪業之水燒乾了,但是他還有一些剩餘的習氣,罪業雖畢,習氣猶在,所以,以他習氣的力量到鬼道去了。這一點蕅益大師也是持這個看法,習氣為重,不是以罪業為重。這是假觀。  本無所有    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空觀」這樣子的鬼道因緣是怎麽來的呢?都是我們內心的妄想跟罪業之所招引,一念的妄想去造作罪業所招感的。但是我們要能真實的悟到我們一念心性清淨的菩提心,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則妙圓明本無所有。「妙」是法身德,「圓」般若德,「明」是解脫德;一念心性圓具三德,是本來沒有鬼道的果報可得。我們在斷除十法界的雜染因果的時候,在本經當中他把因緣法講完,他一定會講到這一句話「若悟菩提,是本無所有。」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一個人起煩惱造罪業,這件事情是不正常的。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沒辦法改變我的煩惱習氣,因為我的習氣就是貪煩惱重、瞋煩惱重。這觀念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我們在斷煩惱的時候,你一定要很清楚的,相信你自己的這一念心是清淨的,是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本來沒有三惡道的果報。怎麽有呢?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捏造出來,《愣嚴經》它一再的強調這個觀念。所以蕅益大師說:「一翳在目,空華亂墜。」虛空本來是沒有華的,你怎麽看到華呢?因為你眼睛有翳擋住了,所以你看到了華。問題不是華本身,就是你要把翳拿掉。所以你看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很痛苦,到底我們為什麽痛苦,我們不知道怎麽回事?所以我們會去改變外在的人,改變外在的事。其實你錯了!因為你的痛苦是一念的妄想,在那個地方引導,你自己變現一個因緣給自己痛苦。你看,我們照鏡子,鏡子本來是有黑點,我們不擦鏡子,你就外面怎麽擦,那個黑點就是不會失掉,問題是鏡子上本來就有黑點。這地方的關鍵點就是,我們內心自己捏造一個妄想,然後造罪業,然後自己把餓鬼道的果報現出來。在我們佛教界有一個有關餓鬼道的公桉,我們簡單講一下,他是怎樣墮落,他又怎麽樣從鬼道出來,佛教的「盂蘭盆法會」這講到目連救母的故事:目犍連尊者他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族,他的母親可以說慳貪成性,為富不仁,不但平常不肯布施,而且到了飢荒的時代,很多人希望他的母親能夠把糧倉打開,施捨給那些飢荒的遊民,他母親就堅決不肯,而且將糧倉關得更緊,結果很多人因為吃不到糧食而死亡。他的媽媽就因為這樣慳貪的罪業,死掉以後墮餓鬼道去了。後來目犍連出家以後成就阿羅漢,他以神通力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飢渴之苦,他就很傷心,就用神通力到城市去托缽,托缽以後,就將缽拿到他的母親面前交給他的母親。經典上說,他的母親是左手拿缽,右手護缽,左手把缽接過來,右手把缽蓋住。為什麽呢?她怕其他的鬼道也來搶這飲食,所以她慳貪的習氣還在。結果她把這飲食放到嘴巴的時候,入口成燄。這本來是很好吃的東西,但是入了她的嘴巴以後,她那一念妄想的慳貪之心沒有消滅,所以入了她的嘴巴以後,變成一團火燄燒她的喉嚨。這時候,目犍連尊者看了以後就非常的悲傷,趕快去找佛陀,請佛陀能夠想辦法。佛陀說:你媽媽慳貪的罪業太重,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救的。佛陀說:你應該利用結夏安居,農曆七月十五的時候,以百味飲食來置於盂蘭盆當中來供養大眾師,依止大眾師的威德力,能夠超度七生七世的父母。目犍連尊者就照這方式去做,滅除她的罪障,再跟他的母親開示佛法,後來就解脫得道。這地方就是,為什麽目犍連尊者把飲食交給他媽媽的時候,這飲食入了她的嘴巴,入口成燄呢?本經的解釋就是說,那是你自心的妄想罪業之所招感,跟飲食沒有關係的,因為你內心當中有慳貪的妄想,所以你就會循業發現看到火,所以她必須要先消罪業,然後再破妄想。你看,我們放蒙山的時候,第一個是先消他的業障,三皈、懺悔、消業障,然後為他開示佛法,來破除他的煩惱習氣,然後才能夠給他正確的飲食。這是屬於鬼道的相貌。己三、示畜生趣畜生是什麽意思呢?他內心愚痴,而不能夠自己獨立的生活,要仰賴眾生的畜養,叫做畜生,另外有一個名字傍生,傍生的範圍比較廣,傍生包括被畜養的動物,也包括野生的動物都叫傍生。一般講畜生,是指牛羊豬狗,這種被人家畜養的叫畜生。這地方的眾生,看這個經文主要是指傍生來說。(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庚一、總標複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這一段是說明,他是什麽樣的因緣而墮畜生道:他過去鬼業既盡,他依止十習因造了罪業到了地獄去,又受了鬼報的罪業以後,鬼道的業已經窮盡了。什麽叫鬼道窮盡呢?就是情跟想二俱成空,鬼道的因緣是七情三想,在鬼道當中,不管是七情的痛苦跟三想的安樂,這二個果報的受苦受樂都完畢了,這時候來到人世間,因為畜生是跟人生活在一起的,方於世間,來到人世間跟人生活在一起。干什麽事呢?與元負人怨對相值。就是這隻狗怎麽就會被你畜養呢?因為他過去生跟你有債務的問題,有債務的糾紛,跟原來的負債之人怨對相值,就是彼此冤家對頭,互相的值遇,這時候業債難逃。這時候他就以畜生的果報,來酬償過去生的宿債。宿債,畜生道是來還債的,有二種:一、物債,他欠你財物,他必須要為你做勞力來償還。二、他欠你命債,牠可能要被你宰殺來償還命債跟物債。蕅益大師說在這種因緣當中,畜生道也有四種差別:一、過去生在人道造了中品的十惡業,而直接墮落畜生道。二、多生業熟而忽牽其報,他今生沒有造作,他過去生有這個業,突然間臨終起現行。三、從地獄中出來酬償餘報。四、從餓鬼中來。就是我們看的的四個,他是從餓鬼道受完以後來到畜生道酬償他的罪業。這是講到他墮入鬼道的因緣,以下是他墮入鬼道的相貌:庚二、別顯  梟    類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物怪之鬼,他的本因是貪求財物,他從地獄出來以後,他遇物成形而變成一種物怪之鬼。貪求財物就附在財物當中,他所附的財物也消失了,他鬼道的生命也窮盡了,就生在人世間,就變成一種梟類(貓頭鷹)的動物。貓頭鷹只有母的沒有公的,所以牠附塊為兒,兒成子後,子食其母,這叫梟類。  咎    類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風魃之鬼就是他過去生的婬慾心比較重,變成女妖之鬼,到處去創造乾旱,他所依附的風也消失了,他鬼道的命也窮盡了,來到世間以後變成咎徵。咎徵就是經常顯現兇惡的事情,兇惡的事情要生起的時候它的前兆,比方商洋舞水,石燕飛風等等,這種咎徵的動物。一切異類,指的是乃至於一切好樂婬慾的動物,這叫一切異類。  狐    類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畜魅之鬼他的本因是依止欺誑的習氣變成狐狸精、老鼠精以後的畜魅之鬼。畜死,他所依附的畜生狐狸、老鼠、野干都死亡了,而他本身鬼道的生命也窮盡了,生在世間就變成狐狸、野干這樣的動物。  毒    類    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他本因因為瞋恚的習氣而墮入蠱毒之鬼,他所依附的毒蟲,比方他附在蜈蚣、毒蛇,這個蟲死掉了,他的餓鬼的生命也窮盡了,生在世間就做毒類,毒蛇、蜈蚣之類有毒的畜生。  蛔    類    哀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在本因當中經常去憶念怨恨的事情,依止四時的不調而變成厲鬼,四時不調的氣也消滅了,他鬼道的生命也窮盡了,生在世間,就變成蛔類,生長在腸胃的蛔蟲。  食    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受氣」就是他本因有高慢的習氣,依附在地上的蒸氣產生的這樣的一種鬼。地上的蒸氣也銷滅了,他的生命也窮盡了,生在世間就變成食類。食類就比方說,豬牛雞羊等等,為人類所食。古德在註解上說:為什麽有些動物人家會認為這是可以吃的,那個是不可以吃的?他說:因為你過去有高慢的習氣,所以你招感的動物,別人就會認為你這個可以吃的,就是食類;以高慢心你變出來的畜生,人家就會把你定義做這是可以吃的。  服    類    緜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緜幽之鬼,就是過去生有誣枉毀謗的習氣,所以經常躲在幽暗的地方,成為一種魘魅鬼。他所躲的幽暗的地方的因緣也消失了,他餓鬼道的生命也報盡了,生在世間多為服類。「服類」有二種解釋:圓瑛老和尚的解釋,服類就比方說你變成一隻羊,羊的毛是可以做衣服,或者貂,貂皮可以做衣服,或蠶。總而言之,你變成那個動物要提供給人類來穿的,來酬償你過去的罪業,叫服類,可以做成衣服的動物。在『指掌疏』的解釋,是把這服類解釋成禍鳥,這種鳥白天是休息,晚上活動,牠一叫就是有災禍要出現,這叫服類。  應    類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合精之鬼,他因地當中邪知邪見,他依止這樣的習氣,他就自作聰明吸收日月精華,而成就魍魎鬼。這種因緣結束了,生命也報盡了,生到世間多為應類。因為他還帶一點小聰明,所以他這個動物…什麽叫應類?他善知時節的變化,比方說燕子,春天一到燕子就會叫,春燕;或者是鴻雁,鴻雁就是冬天的時候飛往南方,夏天的時候飛往北方。這個鳥類是帶點小聰明,他過去生做人的時候有一點世智辯聰。  休    徵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明靈,就是他過去生喜歡用欺詐的手段來引誘別人上當,所以他遇到咒術而成就了役使鬼。明滅報盡,就是這咒術也沒有人持了,他本身的果報也窮盡了,生在世間多為休徵。休徵是一種吉祥的動物,比方鳳凰、麒麟,這種動物一旦出現,就表示有聖人要出世了,有聖人要出來弘揚真理。  循    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依人,他過去生爭訟的習氣特別重,所以他就依止巫師、靈媒而成就鬼。人亡報盡,我依附的人死掉,他鬼道報也盡了,生到世間多為循類。循類是服從,特別服從,比方說狗、鴿子,牠喜歡成群結黨服從於人,叫循類。這十種的動物都是延續他過去人道的習氣,而招感不同的動物。當然這個地方動物主要是前面的化世來,前面的鬼道是依止習氣而變現。這個動物多分來說是還債的,還物債跟命債。庚三、結示  結妄本無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以上的十種畜生,都是從地獄、鬼趣當中,業火燒乾他的情水,地獄銷他的罪業,鬼道來銷他的習氣,到了畜生酬其宿債,來償還過去生的物債跟命債,我們講畜生,披毛戴角還。畜生是怎麽來的呢?是我們內心當中虛妄的妄想,以及罪業之所招感。假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虛妄的因緣是本無所有,是本來沒有這些畜生的果報可得。古德說:依止虛妄之因,還受虛妄之果。依止一念的妄想,去創造種種鬼道的假相,最後我們還是自己去受這個假相;但是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其實這個假相是本來沒有的,是一念的妄想捏造的。  迷真而起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淨業學園114講次  講義246面庚三、結示。這一段等於是把前面的十種的畜生,他生起的因緣做總結。前面講結妄本無,妄想跟業力,依止一念的妄想業力,所變現畜生的果報,在我們一念真如的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的,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妄想罪業把它創造出來的,所以你一念妄想轉變以後,這個果報就轉變了,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講,那怎麽就會有一念的妄想呢?這一念的妄想是怎麽回事呢?  迷真而起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正如阿難尊者你前面所說的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這三個人;寶蓮香她的特點就是貪慾特別重,毀破戒律,她以貪慾而破戒而且破見;琉璃王是以瞋心,來滅釋迦族;善心比丘是以愚痴,而妄說一切法空。這種貪瞋痴的煩惱所引生的罪業是「本自發明」,我們那一念心,因為我們習慣性「心隨妄轉」,我們習慣跟自己心中所捏造的名言分別而轉,我們不習慣「安住真如」,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喜歡跟著感覺走,跟著心中的想像去發明。所以這樣的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的,也不是從地上來的,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最後還是由我們自己那一念心自己去捏造妄想,還是由我們這一念心來承受這個果報。所以在一念的菩提心當中,都是一種虛浮的妄想之所凝結,非本來有,飄浮在真如的一個妄想。古人說:「悟了業障本來空,未悟還需還宿債」。你經常能夠正念真如的人,你的業障就慢慢慢慢能夠消滅,因為業障它本來就像一個烏雲,太陽出來的時候,烏雲就消失掉了。但是你還是隨順妄想而轉、未悟,那麽你這樣子的生死輪迴,你還是要繼續的去酬償虛妄的罪業。我講一個歷史的小故事大家體會一下:漢武帝在漢代的特點,他可以說是武功文字都非常強的一個朝代,所以他的朝上是人才聚集。這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叫智臣,很有名的智慧之臣叫東方朔。東方朔他是飽讀詩書,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他的官位叫待詔。皇上平常沒事不找他,但是皇上有事情就請他來諮詢,是皇上的顧問,如現在總統府的資政。身為一個待詔,他平常沒有事就陪皇上遊戲,有事情的時候當漢武帝的資政。因為漢武帝一生的時間大部分都在打匈奴,他壓力也很大,他有一天就想跟群臣玩一個遊戲,就把大臣找過來,把東方朔也找過來。漢武帝就拿一個東西,用一個碗把它蓋起來,請大家猜這碗裡面是什麽東西?所有的群臣都猜不到,輪到東方朔,東方朔過去看一看,然後聽一聽,他說:這個東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果然是壁虎。漢武帝非常高興賞了他很多絹布,結果漢武帝連續藏了三次,東方朔一次就把他猜對,所以他賞了他很多絹布。但是漢武帝旁邊有一個寵臣叫郭舍就不服了,他說:東方朔這個人運氣好,被他猜到的。郭舍說:我用一個謎給你猜,你要猜對了,我寧可受一百大板,你要猜錯了,你這些賞的絹布全部歸我。東方朔說:可以!結果郭舍就跑到外面去,就找到一個好小好小的樹葉,這個樹葉有一半是枯黃,把樹葉藏起來,用一個大碗把它蓋起來,就讓東方朔猜,說:這是什麽東西。東方朔繞了這個碗繞了三圈說:這一個有一半枯黃的樹葉。全部猜對了!郭舍就被打一百大板,被打一百大板郭舍還不服氣,還跟他打賭,結果他每做一次謎,東方朔毫不費力的全部猜出來,他以前在家是占卜,他有卦術。他身為漢武帝智臣,可以說是有問必答。有一天,漢武帝在御花園散步,就看到樹上有一隻小蟲,是紫紅色的小蟲,外表看起來像蜜蜂,但是牠臉的造型五官具全,眼睛、嘴巴、鼻子就跟人長得很像,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叫什麽名字。漢武帝說:我們把我們的智臣找來,請東方朔來看。東方朔說:我知道牠是什麽東西,但是我不能告訴你。漢武帝說:你為什麽不能告訴我呢?他說:我現在肚子餓了,你要把我餵飽。漢武帝就給他放上酒菜,吃飽以後,他說:我現在吃飽了,但是我明天還會餓啊!他就將在城外一個很肥沃的土地,就把它賜給他。賜給他以後東方朔說:這個動物叫「怪哉」。他說這怪哉是怎麽來的呢?是前朝秦朝的時候,因為刑法定得非常嚴苛,你只要講錯幾句話,就被抓到監獄去了,監獄可以說是人滿為患。善良老百姓莫名其妙被抓進去以後,整天就面對天花板說:怪哉、怪哉!我怎麽被抓到監獄裡面來,就埋怨。心中的怨恨久了以後,他死掉以後,就很多的眾生就變成這怪哉的動物。東方朔說:你試試看,你去查這地方的地理,他過去一定是秦朝的監獄。漢武帝去查,果然這御花園前朝是監獄。漢武帝說:這蟲這麽多,那怎麽辦呢?東方朔說:有方法!這蟲是從憂傷怨恨而來,你從這個方去消滅。他說:世間人就是喝酒,以酒來澆愁,你把蟲丟到酒裡面去,把這酒喝了以後,牠產生迷惑以後,他那憂傷之心消失掉了,牠的身形就會消失掉。果然漢武帝把蟲丟到酒裡面去以後,蟲就慢慢慢慢完全消失掉。這樣的一個史記的記載,跟本經說的道理是相同的,所有畜生道的果報都是「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之所凝結。」不是真實有,要真實有我們就不能消滅了。如果我們煩惱罪業跟果報是真實有,那糟糕了!那我們就怎麽樣呢?只能克己復禮,剋制煩惱,你不能斷它,只能剋制。因為它本身沒有真實性,所以我們能夠返妄皈真,成就佛道。所以在這個地方,本經依止正念真如,完全依止真如的角度,來看整個十法界的緣起,就是在「菩提心中,都是虛浮妄想之所凝結,非本來有。」這觀念是這個意思。己四、示人趣「人」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為人道的眾生,相對於三惡道的眾生,他比較有一些智慧,所以對順逆的境界有堪忍性,可以忍受,叫做人。這地方的人主要的來源指的是從三惡道受苦以後來到人間這一部份的因緣來說,叫人趣。(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庚一、總標  反覆徵償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阿難!從前面畜生道的眾生,牠的果報體干什麽呢?是酬償先債。我們前面講鬼道是酬償習氣,畜生是酬償過去的宿債,有物債跟命債二種。他過去生做畜生的時候,償債的過程當中,假設發生一件事情叫「分越所酬」;他本來是欠你財物,比方說他過去生做牛做馬,他沒欠你命債,牠只欠你財物,牠一輩子為你工作,你還把牠殺了,這就是過分的超越牠所應該酬償的債。牠身為一隻牛來報答你,來酬償你過去的財物,牠沒有欠你命債,結果你把牠的體力用完以後你把牠殺掉了,這對畜生來說,牠是分越所酬,牠超過牠應該去酬償的部份;就是這個討債的人討了太過分了,這怎麽辦呢?這時候就反過來再討回去啦!此等眾生還復為人,過去生被討得太過分了,這些畜生道就變成人,反過來徵收牠所被討得過分的這一部份。因為牠過去是畜生,為你工作,你還把牠殺死了,那你欠牠一條命債,牠有這樣的分越所酬的因緣,牠就投到人道,來討牠所過分的部份。這地方是約討債的人,第二段是還債的人,他應該怎麽還呢?他過去生把人家討得太過分,那應該怎麽辦呢?  福德勝劣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他過生把人家討得太過分的這個人,他有二種情況:假設這個人他前生是有力,他有持戒還有修習禪定智慧的功德力,以及他有布施、持戒、忍辱善業的福德力,他在還債的過程當中,他不必捨掉人身的情況之下,以人的果報來酬償過去所討過分的債物。你要是欠錢就還錢,欠命還命,欠肉還肉等等,人的果報。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值。假設這個討得太過分的人,他前生沒有戒定慧的功德,也沒有布施、持戒的福德,這二個都沒有,那麽他就反過來墮入到畜生道,來酬償過去生所過分的這一部份。對方在還債的過程當中,一種是人道來償還,一種是畜生來償還。這是他還債的方式有二種,還債的難易也有二種。  償債難易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是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408在還債的過程當中,比較容易償還的: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假設我們欠人家的財物,我們在償還的過程當中,欠錢還錢。沒有錢怎麽辦呢?就用體力來償還,你可能做他的僕人,或者做他的牛馬等等,以體力來還債,還到夠了以後,這因緣就停止。這是欠錢還錢,或者是用體力來償還。『六祖壇經』有一段:六祖大師有一天在自己的禪堂打坐,有一個盜賊拿刀子要殺他,六祖大師他事先就知道,就在打坐的禪堂的旁邊放了十兩的黃金,盜賊要殺他的時候,他就把頭伸出來,結果盜賊砍三次都砍不下去。六祖大師說:「只負汝金,不負如命。」我前生是欠你錢,沒有欠你命,你殺不死我的。這個盜賊看了以後就很感動,他自己也很慚愧,就要隨六祖大師出家。六祖大師說:你要出家可以,但不是現在,你現在跑進來我那些徒弟都知道,他會加害於你,你趕快跑,先跑,改天你再回來跟我出家。後來他過了幾年,也回來跟他出家,後來這個人也開悟了,他誦《涅槃經》以後開悟了。也就是說,在這還債的過程當中,錢財的債務是必較容易還的。比較困難的部份:如是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在還債的過程當中有二種因緣是比較麻煩的:第一個你曾經殺害他的生命,乃至於去食牠的肉,殺命是直接殺生,吃牠的肉叫間接殺生,因為你喜歡吃牠的肉,別人才去殺,間接殺生,這種跟生命傷害有關係的就麻煩了。為什麽呢?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你殺牠的命,食牠的肉,來生牠就殺你的命,食你的肉,這種殺生食肉,這牽扯不清,相食相誅,彼此互相的吃對方的肉,來殺害對方的生命,就像車子的輪轉,互為高下,互相的討債,彼此的怨結越結越深就很難停止。所以這地方講命債難還。怎麽辦呢?  佛法可止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我們依止自力的因緣,你自己能夠修止觀,正念真如。我們一個人如果一直跟著妄想走,我們就很難改變自己。你看有些人他永遠活在過去,他創造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就去造業,造完業以後從地獄裡面出來,他還是隨順這個妄想,變成鬼道,還是隨順妄想變成畜生,最後來到人間還是依止這妄想,他永遠沒辦法離開這個妄想。一直到他真實的能夠通達大乘經典,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妄想是自己捏造出來的,妄想捨掉以後,他的生命才產生重大的變化。這個是修「奢摩他」,改變你的思想才能夠改造你的生命。第二個、是靠佛力。佛陀大慈悲的神通力,來化解彼此的怨結。第二個就是佛陀的說法,明白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否則是很難停止的。這個地方指的是在還債的過程當中,我們欠的物債是容易償還,命債難還。諸位你要是看『印光大師文鈔』,你會感覺到印光大師也很強調這個觀念,念佛的人你最好一定要吃素。你去看看哪個『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你看他業障現前,他念佛的時候還是比較容易過關;你要是遇到冤親債主的干擾這最麻煩,他放不過你!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要吃素。他很強調要吃素,你造了一點罪業,臨終的時候正念真如,靠佛力的加被很快過關,但是你要是殺了很多、很多的眾生,像台中蓮社有一個眾生,一生殺了十幾頭貓,那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的。因為佛也不能過分的去對治對方,所以他要弄得很麻煩很痛苦,所以命債一定要盡量避免。409蕅益大說:其實本經的人道,只是在三種因緣當中的其中一種。身為人道的第一種因緣,是過去生修習五戒跟中品十善,而直接生於人道的;前生修習五戒十善,直接生為人道。第二種是從聖道中來,他是從諸天仙道中來;從聖道中來大部分的人都是富貴慈善,他從天界中來他還有剩餘的天福,他外表富貴,內心慈善,或者聰明多智;如果從仙道中來是聰明多智,這種就知道從勝類中來。第三種是從惡道中來,比方說這個人的個性剛強兇惡,多分是從修羅中來;這個人是暗鈍愚痴,有畜生道的習氣,從畜生中來;這個人貧窮下賤,多分是從惡道中來。本經所說的主要的是從惡道中的畜生中來。  庚二、別顯    別顯人道的十種差別。  頑    類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這個「汝今應知」是關於以下的十種,彼梟倫者,「梟倫」是過去生貪財,後來墮入到貓頭鷹,在貓頭鷹當中酬償過去的宿債完了以後,就恢復到人道之形。做人的時候是做什麽?頑類,冥頑不靈的這種邪惡的眾生,不肯修善,你要他聽經,他也不受教化的,冥頑不靈這一類的。  異    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咎徵」就是過去生婬慾的習氣特別的重。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做人的時候變成異類。什麽叫異類:他的身體具足二根,同時具足男女二根,或者是六根不具足,六根有殘缺不正常,或者五種不難等等。  庸    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佣類。「狐」就是他過去欺誑的心特別重,喜歡欺騙別人,變成野干、狐狸來酬償過去的宿債,而後恢復人道之形變成佣類;貧佣,這個人的個性就喜歡做貧佣卑賤的小人,依止諂媚他人來過活,靠著拍馬屁諂媚他人來過活,叫做佣類。  狠    類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過去生依止瞋恚的習氣,墮入到毒蟲蜈蚣這一類的毒倫。他依止畜生道的果報來酬償宿業以後,而恢復了人形,生人道之中,變成狠類;這種眾生心性剛暴,非常的狠毒,毫無慈悲之心。  微    類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蛔倫」就是過去生,他經常作負面的思考,他心中累積很多的怨恨,怨恨以後他變成腸胃中的蛔蟲以後來酬償宿業,業報盡了,到人道當中變成一個微類。「微類」就是他喜歡做人家的奴僕,做歌妓或者做乞丐,完全依附他人來過活的,叫微類,他自己沒辦法獨立的。  柔    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食倫」就是過去生高慢的習氣,然後變成了豬狗牛羊為人所食用,他的業報也償盡了,生在人道中變成柔類;過去高慢的習氣,他做人的時候變個性柔弱無能,任人家來欺侮,完全沒有一點抵抗的能力,叫柔類。  勞    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服倫」就是他過去生喜歡誣枉毀謗他人,他的習氣所招感的是做羊、貂、蠶,做人家的衣服;依止這樣的畜生來酬償過去的罪業,生到人道當中變成勞類。這個人一生當中勞勞碌碌的,勞碌命,很少有休息的時間,一生當中是完全為了生活而奔忙的,叫勞類。  文    類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應倫」就是他過去生的習氣是邪知邪見,自作聰明,他變成了春燕、鴻雁以後,牠酬足牠的宿債,而恢復人道當中變成文類。這個人有一點才華,通文合禮,不失其序,讀書的文明之人。  明    類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過去生他經用欺詐的手段來引誘他人而得到利益,墮入到鳳凰、麒麟這種吉祥動物以後,來酬償過去的宿債,生到人中變成明類。這個人世智辯聰,出一些各式各樣的點子,叫明類。  達    類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循倫」過去生他那諍訟的習氣特別重,變成了貓狗鴿子而馴服於人以後,酬償宿債,生到人中變成達類。這個人通達人情世故,我們講這個人很會做人(不一定或做事),叫達類,通達人間事理。410這個地方指的是他從畜生道酬償宿債以後,他來到人間的差別相貌。在這一大段經文當中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有四個字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如今應知」,這四個字是冠到十種人類的第一句話。佛陀為什麽要講一個「如今應知」,前面都沒有呢?佛陀講畜生道的時候,講餓鬼道的時候,講地獄道的時候,都沒有加「如今應知」。這一句話圓瑛老和尚說: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勸諫,因為你得到人身,是一個你最重要的機會。說你到餓鬼道去,你什麽事都不能做,你只能夠酬償果報,你變成一隻小螞蟻,你什麽事也不能做,你想做也做不了。你得到人身,這是一個出世的非常重要的勝因,「如今應知」,是說你這時候你要好好的珍惜,因為你只有在人道當中,你才可以真正的改變你自己。《唯識學》說:我們這一念心,習氣如暴流。什麽叫暴流呢?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水流你是沒辦法去抵抗的。什麽叫現在?就是過去、過去、過去,我們永遠被過去所推動。看今天的你是怎麽來的,昨天的你創造出來的,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為什麽有昨天的你呢?有前天的你。所以這習氣如暴流,這個暴流的方向一路走來,只有在人道的時候,你可以有機會改變你自己,如果你這個機會沒有把握住,你永遠沒有機會改變你自己了,這個叫做「如今應知」。所以佛陀在前面三惡道的時候,佛陀什麽話都沒講,因為講也沒有用,在畜生道說「如今應知」,你跟他講這些有什麽用,等於白講。但是到人道的時候,你第六意識的明了性特彆強,你要想一想,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繼續活在過去,第二個徹底的改變自己。二種選擇,這就是佛陀講「如今應知」的理由,因為你真的有機會,你機會來了!庚三、結示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阿難!是等,以上十種人道的差別是怎麽來的呢?宿債畢酬,過去三惡道酬償罪業,酬償習氣,酬償債務,酬償完了以後來到人間。他為什麽過去生會墮入三惡道呢?無始劫來業計顛倒。我們一念的清淨心,突然間向外攀緣產生一個「計」;計」是徧計執,就是妄想執著。由妄想執著產生我法二執以後,就產生了身口意的罪業,業就出現了,煩惱障引生業障,業障引生報障,業計顛倒。因為業計顛倒,導致彼此之間相生相殺。蕅益大師解釋說:什麽叫相生呢?由於婬慾的行為相生,由於殺盜的習氣而相殺。這樣子的一種彼此罪業的糾纏,假設沒有遇到如來之名,沒有聽聞如來的名稱,不聞正法,佛法的緣起,在三界的塵勞當中,法爾輪轉;「法爾」這就是自然的法則。你起煩惱你肯定造業,造業以後得果報。這一件事情是誰控制的呢?沒有人控制,因為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就有隨緣義,清淨本然的心中,它本來就有隨緣的作用,你起煩惱,它就顯現罪業,顯現果報給你看,你生起智慧的觀照,它就顯現人天的果報,顯現極樂世界給你看,這叫做「法爾如是」。也不是誰創造的,它的心的作用本來就是這樣,它本來就有不變性,有隨緣性,有即空、即假、即中,這是大自然的軌則。假設我們今天不能夠從法佛法中覺悟,這是愚痴的可憐愍者,因為我們過去痛苦的歷史,即將一次一次的重演,一次一次的重演。這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三惡道做總結。我們說明什麽叫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我們一個人起了煩惱,然後造了罪業,造了罪業以後到地獄去受苦,到三惡道受苦,到畜生道受苦。這痛苦的折磨,讓我們消業障起慚愧心,好不容易在地獄刀山油鍋的苦受完以後,起了慚愧心變成一個人,得到教訓以後開始修善,修習善業以後慢慢慢慢,就得意忘形,在福報當中就造業了,造業以後,當然造業之前先起煩惱,起煩惱後造業,又到三惡道去受苦,受苦以後得到教訓了,又變成一個人又學乖了,學乖以後就開始修善,修善以後在福報當中開始放逸造業,又到三惡道去,形成一個輪迴。我們人就是這樣,在痛苦中得到教訓,在教訓中…欸!好了傷口又忘了疤,開始修善,修善以後又開始起顛倒又開始造業。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陀,遇到了佛法的住世,你的心開始不再向外攀緣,你開始迴光返照,結果照到你的清淨本性,原來我的清淨本性,是本來清淨,我的主人翁是清淨的,我為什麽不依止我的主人翁而住呢?從那個時候你才徹徹底底的改變你生命的步驟,從那個地方開始改變,否則完全沒有辦法!我們很難去跳脫妄想,習氣如暴流,它會生生的控制你,你跑不掉的。411我講一個〔淨土宗〕的公桉,諸位體會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講到清朝一個吳毛居士:這個吳毛居士是當時吳氏家族的僕人,那個家人是一個很大的大富長者的家族。這個僕人他平常除了做僕役的勞役工作,他就是好好的持戒念佛,念佛念得不錯,看它的意思,他念佛不是嘴巴念佛,他還有觀照力,調伏自己的煩惱。清朝的時候產生了叛亂,有叛亂的軍隊渡江而來,所以他們的主人帶了很多人及錢財都跑掉了,他自己就甘心留守看管家宅。叛軍來的時候看到裡面的房子這麽大,錢財都被帶走就很生氣就拿他出氣,用鎗刺他七鎗當場把他刺死,七鎗而身亡。死了以後也沒人埋屍,就死在花園當中,經過幾天以後亂兵被平定了,主人帶了一些人就回來了,一看,唉喲,吳毛為我們犧牲了!過去一看,欸!他又醒過來,他醒過來說:你不要傷心,我過去生有重大的罪業,我本來要做七世的豬身來償還罪障,現在我因為念佛的關係重報輕受,七鎗來酬償我七世的豬身,這業報已盡,我現在要念佛往生了,你們好好為我助念。講完以後合掌念佛而往生。我們講「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人他過去的罪業,因為他心念的改變,所以他整個因緣改變。我們上次講課的時候,引用圓瑛老和尚的開示,他的意思就是說:帶業往生,其實我要消宿業是很難,無始劫造這麽多罪業,你怎麽辦?所以改變在緣,就是你要改變你的念頭。你說,你一輩子懺悔業障……印光大師說:你就是每一天懺悔,懺了一百年,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那怎麽辦呢?改變你的思想,使令業果不成,「惑業苦」雖然有業,但是它沒有滋潤的增上緣,使令果報不成。就是我們昨天說的:「破和合識,斷相續心。」所以你看這吳毛居士,他能夠念佛念到整個念頭完全改變,他本來要受七生的豬身,結果以七鎗的輕報償還。蕅益大師在這段的結示,他說:如此經文你應該知道,修行之急務,要在斷除業計顛倒。特別是對治「計」顛倒,徧計執的顛倒,當然我們也要對治業顛倒。所以前面講,從今開始好好持戒,過去造了罪業那就好好懺悔,別再造新的業。第二個,你要好好的正念真如,不隨妄轉。我們上次講過,煩惱的第一念不能怪你,因為凡夫都會起煩惱的,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續,這個就是你不對了!你的觀照力沒有正念真如,沒有把佛號提起來,沒有正念真如。所以《菩薩戒》是第二念結罪,就是你沒有做到斷相續心,破和合識。你真正能夠斷相續心,破和合識的時候,你過去的業在《唯識學》叫不增長業,就是這個業力不能到三惡道去了,頂多在人世間重報輕受。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修行,越用功,業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你過去重大的罪業,因為你心念的改變把它逼出來,逼出來以後把業障消掉,這是好事情!說實在你的思想沒有真正的轉變之前,業障是不會逼出來的,那是真的。思想要達到真的脫胎換骨,思想真正的改變,你的業障才會逼出來。這是我們說的「破和合識,斷相續心」,破除業計顛倒,這樣子你才能夠在輪迴當中,找到一條新的光明,否則的話,我們就是本經說的「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被妄想的力量一直牽動,就很難出離。古德說:前面的「汝今應知」是偏重在人身難得,這一段的結釋偏重在佛法難聞。海公他在這一段經文說:佛陀出世,正法時代的印度有三億人口,有一億的人口沒有聽聞佛名,沒有聽聞正法,跟佛陀同一個時間出世,也生長在印度,從來沒有聽過釋迦牟尼佛的名稱,也沒有聽到什麽叫正法。有一億的人只聽聞佛名,不聞正法,只有一億的人,能夠聽聞佛法又知道佛名,佛世的時候尚且是三分之一的人聽聞正法。  淨業學園115講次  講義248面己五、示仙趣本經在發明生命的緣起,它的主要的思想就是講到「真如緣起」,所謂的「真如」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它能夠受染淨諸法的熏習,而顯現十法界的差別果報,所謂的「不思議熏而不思議變」。我們的一念心性在受熏的過程當中,有二個地方的差別:一、約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一部份是不變的,它不隨過去現在未來的改變。二、約著作用來說,它在不變的當中,它有隨緣的作用,412因緣法我們講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講隨緣的作用,即假的因緣變化,從本經上來看有二個因素,會主導我們生命的昇沉:第一個就是你的思想,我們經常生起如理作意的觀照,我們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種「正氣」,這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往上超生的。你看你遇境逢緣的時候,你經常用理智來觀照,這個人他的身心是種輕飄,臨終的時候是往上飄的;相反的,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是用對五蘊身心的一種情執,這情執在本經上說是一種貪愛之水,你就會累積很多這種水,水是往低處流是往下降。所以本經它認為影響我們生命昇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這個是影響你三界的總報。本經講得很清楚,你完全是純情的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情想均等就做人,當然人也是各式各樣,你是怎麽樣的執著,你就做什麽樣的人。如果是純想,你是一種理智非常高的人,臨命終直接生到天上去。所以它完全是用內心的迷悟,來決定你整個三界的總報,這是第一個,我們講親因緣,或者是主要的因緣。第二個再考慮你的善惡的業力,這影響到你的別報,你做為一個人,人當中也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個因素就是由業力的熏習來決定。所以在本經它是以思想的迷悟做主要的因素,以善惡業力的熏習當作次要因素;以思想決定我們的總報,以業力來影響我們的別報。這樣的思想《六祖壇經》也有這樣的觀念,六祖大師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說你修了福報很大,但是你內心當中是一個顛倒的,你這個福報不能在人天中得果報,你可能變成一個畜生或變成一個鬼道,你在卑賤的果報當中去享受你福報,因為你的思想是顛倒的,顛倒的思想是下沉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報救不了你的。你把這樣的思想抓住了,你再看本經的緣起你就知道,它主因素是以思想的迷悟,來判定整個七趣的差別。這個觀念建立起來,看經文就容易了解…己五、示仙趣七趣差別的第五科,顯示仙的果報。「仙」有輕便轉化的意思,也就是說修學仙道的人他們是透過精氣神的修練,把我們凡夫的凡胎轉成仙胎以求長生不老,這叫仙趣。(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庚一、總標413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他為什麽生到仙道去呢?復有從人,「從人」古德的註解中提到有二層意思:為什麽強調「從人」呢?因為前面的都是從畜生道過來的,仙道是從人間修成的,揀別他不是從三惡道來的,是從人間而來,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他是什麽人而來呢?這個人做人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他厭惡色身的無常,他也厭惡色身的病痛,他對老病跟無常的痛苦很強烈的厭惡,他好樂長生不老之法,因此而精勤的修學的這種人。先把修學仙道的人,他心中的希望標出來。他有這種希望也不能說錯,問題出在下面: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可惜的是他在修學三昧的時候,他並沒有依止正覺之理(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依止我們的不生滅心。他用什麽樣的心態來修學禪定呢?別修妄念,存想固形他心中自己產生一個妄想,他自己虛妄的想像。他有什麽妄想呢?存想固形,他心中一直希望能夠堅固他的色身,使令他的色身能夠不老、不病、不死;他堅固他的色身,他經常存有這樣的希望跟想法。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他怎麽做呢?他遠離都市的繁華,到了偏僻的山林,或者到沒有人間的海島,總而言之,他就希望到一個沒有人去吵雜的地方來修學他的仙道,這當中就有十種的差別。這地方就是講我們一個人的心態,就決定你果報的狀態。蕅益大師說:仙道的特點就是,別修妄念,存想固形。他的這樣存想固形的妄想,蕅益大師說,基本上有二種的差別:一種是依止浮塵根而修學,浮塵根完全是一個色法,他完全是修身的,這種是比較低級的仙道。他怎麽辦呢?他就「守精」,讓自己的精氣不洩漏然後練氣,把精轉成氣,然後養神。經過動靜的修學,守精、練氣、養神,就使令色身能夠長時間的不老不病,延年益壽,這是偏重在修身。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依浮塵根而修學。其次比較高級的是依勝義根,那是修心,他想要把凡夫粗重的凡胎,轉化成輕飄仙道的色身,他依止第八識的冥想來修禪定,三昧成就以後具足五通,有各式各樣的神通,這是比較高級的仙道。在以下的別顯當中,古德的分判它有十種,前面五種是偏重在修學色身的,練精氣神。後面五種,他就開始修學禪定,他有各式各樣的神通顯現出來。這十種不管是修身修心,總而言之,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跟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不相應的。這個就是先把仙道的特色先做說明。  庚二、別顯      個別顯示十種仙趣的差別相貌:  地 行 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阿難!彼諸眾生,「眾生」是人道的眾生,而且是希望能夠追求不老、不病、不死的眾生,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堅固的想法,希望能夠追求長生不老。他怎麽做呢?「服餌」是他主要的修學方法,他用種種的藥物去煎製,煎製以後他長時間的服用,用藥物的力量包括自己平常的修練,來助長色身的健康長壽。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不休息」,也就是說他吃這個藥物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的服用。然後食道圓成,吃煎製的藥物成功以後,他所成就的相貌是地行仙。他的行動特別的輕快,他的活動特別敏捷,但是他的腳還不能夠離地,雖然健步如飛,但是腳不能離地,所以還是屬於地行仙。前面五種仙,他都是以腳活動力量,腳越輕便,他能夠飛得越高,這個仙的層次就越高。因為我們的身體,腳是一個重要的判定,腳越有力量你身體就越好,所以前面五種修身的都是以腳的力量分判。  飛 行 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葯道圓成,名飛行仙前面是服餌,這裡是草木,服餌是把葯煮熟了而吃,這地方的草木就直接用草木,比方說黃精,他吃黃精、松柏這種樹的枝葉,去榨它的汁,他就直接生吃,吃久了以後就健步如飛。葯道圓成,吃這種草木之葯,功德成就以後,他的飛行就比前面更加輕快了,能夠慢慢的能夠離開地步,而少分的飛行。前面的服餌他還要食人間煙火,到這地方以後,古德註解說:不管草木、金石,第二種仙以後,他基本上不吃人間的飯菜,他吃的東西都沒有經過煙火煮過的,不食人間煙火。  游 行 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前面是吃草木,這地方是吃金屬跟礦物,他服鉛、汞這種金屬的礦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溷合起來。這種金石有什麽好處呢?他能夠「化道」,吃久了以後他能夠轉化我們人道的這種凡骨,而轉成一種比較輕飄的仙骨,骨頭會改變,成功以後叫遊行仙,他甚至於可以在虛空中飛行自在。前面的飛行仙飛行還不是飛得很高,這地方他直接飛到虛空去,飛得更高更遠,他的特點就是服金石來改變他的骨頭。  空 行 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前面三種我們看它的內涵,主要是靠外在的力量,吃藥物、草木、金石等等。這個地方他是有一定的修練,以「動止」二種法門來修練。比方說他在動中運氣調身,比方做瑜伽、打太極拳,動中來練氣;其次在靜中養神,在動中把精轉成氣,然後在經過靜坐,把氣轉換成神。修練久以後,氣精圓成,在動中練精還氣,從靜中練氣還神,最後把精氣神還於虛空,最後行成具妙,這個就是精氣圓成。把精氣神都回歸到一念的虛空以後,他就變成空行仙,他不但能夠在空中飛行,他甚至於能夠騰雲駕霧,他的腳能夠站在雲霧當中飛行,無有障礙。這地方就飛得更高,前面的遊行仙還不能夠飛到雲端,頂多在虛空,他是飛到虛空很高的地方,飛到雲端去,而且能夠騰雲駕霧,叫空行仙。  天 行 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這地方的重點在「津液」這二個字。前面的「動止」就是這個人的修練,他可能是一半是動,一半是靜,動一動、靜一靜。但是到第五個的時候,他主要的就是靜態的。這個「津液」是怎麽回事呢?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用舌頭頂住上顎,頂住上顎嘴巴就會產生一種津液,這種津液他能夠潤德圓成,他能夠滋潤我們的色身,津液能夠轉化成一種正氣,飄然的正氣,所以就使令他的身心特別的輕飄,游於天上叫天行仙。他不但是能夠騰雲駕霧,甚至於能夠遊行到諸天去,但是他不能夠住在天上,他能夠到天上去見天道人,他也不能吃天上的東西,因為他沒有那個福報力,他還是要回到他的深山、海島,沒有人的地方安住。這地方的主要特點他用「津液」來化成他的氣。前面五種主要是修他的精氣神,以修身為本。  通 行 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精色」他能夠在打坐當中以一念專住的心,來吸收日月的精華;「精」指日月的精華;「色」雲彩色,夏天天上有七彩的雲彩。也就是說他打坐不完全在房間裡面,跑到外面去吸收日月的光明,吸收雲彩的彩色,把這樣的能量轉化成自己的能量,而且他不是一天,他是長時間不休息的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時間久以後,吸粹圓成,「吸」就是吸收日月的精華,「粹」粹取雲彩的彩色,他最後的功德成就以後,變通行仙。因為他的能量來自於大自然,所以他就能夠與大自然宇宙萬物互相融通,所以他的心一動,他就能夠跟整個大自然,能夠任運的而沒有障礙。比方說,他能夠到一個高山…我們要從高山爬過去,他不用,他念頭一動,我要從這個高山過去,他就直接從高山穿過去,他能夠穿越高山;比方說,他來到一個海,他也不用坐船,我現在要從大海中走過去,他就能夠從水上走過去。圓瑛老和尚說:這有點類似五通,因為他的能量,他就經常跟大自然的交合,吸收日月的精華,吸收雲霞的彩色,慢慢慢慢的他那一念心跟大自然二個能互相融通。這就是通行仙、融通,他的心跟大自然之間沒什麽障礙,他能夠進入大自然,隨心自在。  道 行 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道行仙的修行方法有二個,咒跟禁。「禁」它的基礎是持戒,他對殺盜婬妄的戒行持得特別的清淨,非常的堅持,非常的清淨,第一個他持戒清淨。第二他精勤的持咒,他以持戒來止息心中的慾望,用持咒來增長自己的正氣。以持咒跟持戒二種的法門而不修息,術法圓成,「術」持咒,「法」持戒;他成功以後,叫道行仙。他不但以持戒持咒,讓自己的身體一生都沒有病痛,而且他能夠為人家加持,他就以道法,他戒行的清淨跟他持咒的力量,他隨時為人家治病,為人家驅魔,就是道行仙,他有那個「道」。當然這道是有漏之道,是生滅之道,但是至少他能為為人家治病、驅魔。他就是靠什麽功德呢?靠自己的持戒,靠咒語的力量。  照 行 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這個人的修行在修思念,他是怎麽的思念法呢?他不是正念真如法,他是打坐的時候不斷的去憶念自己丹田,意守丹田,心住在丹田的下面,一方面沉思養神,他把內心安住丹田,讓自己的心不要那麽躁動、養神;一方面能夠練氣,因為丹田是氣海,一方面養神,一方面練氣,思憶圓成名照行仙。他不斷的意守丹田,成功以後名照行仙,照行仙他那個神識,他就能夠在身體當中出入自在,他隨時可以從頂門裡面神識而出去,他也可以隨時回來,他回來以後他的氣息上下能夠交通,色身跟神識互相照應,他心想到哪裡,他氣息就跑到哪裡,他心要出去,他神識隨時可以出去,他要回來隨時回來,他就是從丹田當中,產生這麽一個能量,叫照行仙。  精 行 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交遘」就是陰陽調合,乾屬陽,陽屬火,陰屬水,我們講腎水心火。他打坐的時候他把這個水往上提,把火往下降。我們一般的情況,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因為火是比較輕,所以火習慣是往上,水是在下面。那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那就糟糕了,你可以想像一下,火在上面燒,上面都沒有水,這鍋子都沒有放水,一下子就把這鍋子燒破了。所以我們打坐的人,他是要把水往上提,要把火往下降,叫念丹,就是上面有水,下面有火。他就是不斷的利用靜坐的方式把水往上提,提水降火,讓水火能夠交遘以成仙胎。我們拜佛的時候,懺公師父教我們你的腳掌微微的用力,上半身放鬆,他的目的就是把水提上來,把氣往下降,其實你走路的時候也要這樣,走路時要腳掌微微用力,上半身放鬆,要下實上虛。他不管行住坐卧,經常就是提水降火,以此來做一個陰陽的和合,最後成功以後感應圓成,名精行仙。他能夠以水火陰陽的交遘而成就仙胎,長命百歲,生命能夠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叫精行仙。  絕 行 仙    414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到這個地方要按古德的意思,第六種以上的人多少都有禪定,起碼都有欲界定。這個變化就是他在禪定當中去觀照,他在禪定當中思惟宇宙間萬法遷流變化的道理。說:宇宙間為什麽會變化呢?為什麽春天時百花盛開呢?春天一走百花就凋謝?他思惟這個宇宙無常變化的道理,思惟久了以後他就覺悟圓成,內心跟宇宙萬法互相的融通。融通以後他有什麽樣的功德力?成就絕行仙。他能夠以他的心念來主導整個宇宙的變化,移山倒海,變化四季,他想把這個山從這地方移到那個地方去,他念頭一動山就開始移動,他能夠移山倒海;甚至於他想把春天改成夏天,他也可以把夏天改成冬天,他能夠很自在的變化四季,他能產生這樣的幻術。這地方本經講得很簡略,但是你看看『成唯識論』,或者本經後面的「五十陰魔」它有提到,就是這種變化,他的「覺悟」他思惟是認為宇宙間是二分的,一分是常,一分是無常,一分是變化,一分是不變化的,他能夠體悟到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慢慢慢慢從變化當中回歸到不變化,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當中來帶動變化。當然這個地方跟《愣嚴經》很像啊,不一樣!它這種變跟不變,這個常跟無常是二分的對立,一分是常,一分是無常,他的常跟無常是二個東西,我們本經講「現前一念心性」,不變而恆常隨緣,隨緣而不變,這二個是不二的,不變中當下就是隨緣,隨緣中當下就是不變。但是仙道的變化跟不變,它是二個東西,自性執,它是二個東西。海公《愣嚴經》講記他提到一個觀念,他說:過去在東北有一個修禪定的修行者,他到山中去找一個仙人求仙術。這個仙人說:你要修仙術,你在打坐的時候,你就思惟宇宙萬物是變化的,但是這個變化是如夢如幻是不真實的。他叫他這樣思惟,結果他思惟三個月以後,他就在定中隨時可以變化四季,他可以將春天改成冬天,也可以把冬天改成夏天,就是所謂的絕行仙。為什麽絕行,一個「絕」呢?因為絕行是整個仙術最高的境界,他這種仙術是不對外流傳的,不是公開流傳的叫絕行仙。雖然是同樣依止妄想,但是他妄想的相貌各式各樣,仙道產生的結果也就是各式各樣。  庚三、結示         佛陀對十種仙的一個結論。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前面十種仙,大智慧的佛陀,把它做一個總結:佛陀說:「是等」以上十種的仙道,他們的特點,第一個仙道要從人中求,你一個畜生你沒辦法修仙道,一定人道才可以修仙道。他是怎樣呢?鍊心,當然還有鍊身,他用運動藥物來練身,他也有用各式各樣的冥想來修心,他修鍊身心。依止有所得的妄想來修練身心,但是非常可惜他不修正覺,他沒有真正的看到我們真正不生不滅的「現前一念心性」本來面目,他還是在生滅的因緣當中打轉,這叫「別得生理」。這是另外成就一種延長生命的道理,就是我們前面說純想固形,這是講他的因地,他的因地是,不修正覺,別得生理。他的果地是什麽果報呢?壽千萬歲。我們要知道,人不可能沒有死亡,不可能!他是把死亡延後。所以古人說,不老不病有可能,但是沒辦法不死。他的壽是千萬歲,而且他的個性是遠離人群,休止深山,他不喜歡跟人群往來,或者住在沒有人居住的大海島,整個都是大海,中間一個小島,他有神通,他也不用坐船,他直接飛過去。總而言之,他是絕於人境,遠離人群這種吵雜的環境。這樣的一個果報體,佛陀說: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他還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輪迴當中。為什麽呢?因為依止妄想來修學他的身心,所以難免落入流轉,不能夠修學《愣嚴三昧》正念真如,等到他死亡到來的時候,他還是要來到三界當中,隨順他過去的顛倒跟業力,而散入諸趣當中。415我想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仙道是追求長生,佛法追求無生,思考不同。因為你長生,你只要是生,生住異滅,那就是一種生滅法,你是在生滅法當中延長他的生命而已,它本質是生滅的。但是佛法是「無生」,正念真如,當我們的心正念真如是直接去趣入無生。蕅益大師他對仙道,他在註解當中,他有一段的批判,他說:一個人的精神用在追求長生,他的果報只成千萬之歲,你的生命千萬歲;但是你把人的精神用在修學佛法,而正念真如,最後的果報是大般涅槃,萬德莊嚴。他說:修學聖道就好像你用無價的摩尼寶珠,把它當作彈弓去打黃雀。說這摩尼寶珠是無價的,結果你拿摩尼寶珠去打黃雀,打到一隻黃雀,這隻黃雀也沒什麽值錢,但是你把摩尼寶珠給喪失掉了。在古德的註解講出一個譬喻說:仙道有一個呂洞賓,八仙之一,他修成長生不老之法以後,他又練成一雙雌雄劍,就對自己很有信心。有一天黃龍禪師在說法的時候,他剛好騰雲駕霧從旁邊經過,他就降下來到法座中去聽。聽法結束以後,黃龍禪師說:此中有盜法之人,有人盜法。這時候呂洞賓就出來了,他說:我心中有不死之法,我何必盜法呢?我有長生不老的法術,我何必盜法呢?黃龍祖師說:你這個人是守屍鬼,守住生老病死的色身,守屍鬼。呂洞賓就很生氣,他就射出他的雌雄之劍。這時候黃龍祖師他就入《真如三昧》。我們前面講過,真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他入《真如三昧》的時候,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刀子也不能割他。所以劍射到黃龍祖師前面的時候自然落地,就插在地上。這時候呂洞賓要把這個刀用法術把它收回,收不回來,這時呂洞賓就心生慚愧,就拜黃龍祖師為師父。黃龍祖師就跟他開示,開示以後他也就開悟了,他說:「自從一見黃龍後,方悔從前錯用心。」我們的身心的世界它是生滅的因緣,這個本質是不能改變的,你不管怎麽修它一定要生老病死,這個軌則是不變的。所以一開始依止生滅心,你不可能得到不生滅的果。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你拿一盤沙,你不可能煮成飯,不管這個沙是七彩色的,放出多大的光明,它的本質還是沙,沙永遠是沙,不可能把沙變成飯,不可能!《愣嚴經》的觀念很好,就是說你一定要成佛,成佛有有佛的根本,你找不到這個根本,你永遠不可能成佛,就是『真如』。十方諸佛依真如為根本,所以我們找不到真如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你根本就不得其門而入,你不可能成佛。後來呂洞賓他的思想一改變,欸!心生則種種法生,他依止正念真如的心生起,所有的功德都改變了。仙道的調身、調息、調心,其實佛法不排斥。諸位你看看天台的『小止觀』它講調身之道,調呼吸之道,很多東西跟仙道術幾乎是一樣,但是動機不同,事修是完全相同,理觀不同。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說它的法門有什麽錯誤,而是心態的錯誤,心態錯誤!己六、示天趣「天」有二層意思:一、清淨光潔。二、尊貴殊勝。因為天的果報體,他是上品的十善業所成就,所以他的身心世界特別的清淨光明。你看這個諸天他吃東西,欲界天要吃東西,他也是有飲食的慾望,但他那個東西沒有雜,他完全消化,他不用排泄的,所以諸天沒有廁所,他沒有大小便的排泄,所以他的色身特別的乾淨,這是第一點。第二、他的色身特別的尊貴殊勝,他的色身特別莊嚴殊勝。這是天的二層意思。(分二:庚一、別示諸天。庚二、總結虛妄)庚一、別示諸天(分三:辛一、欲界。辛二、色界。辛三、無色界)辛一、欲界(分三:壬一、總標欲天之因。壬二、別示六天之相。壬三、結成欲界之名)  壬一、總標欲天之因   六欲天生起的因緣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諸天的果報體是怎麽來呢?是諸世間人,也是從人道而來。這個人他也想要離苦得樂,他也知道這個身心世界是污濁麤重的,他要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人身,想要離開痛苦的身心,追求安樂的色身,這個思想是對的。但問題是他缺乏二種功德: 一、他不求常住。蕅益大師說:這種人是缺乏出世的智慧。也就是說,他不知道追求真正的快樂之本是「不生滅心」,他沒有去正念真如這樣的一個心,就是缺乏出世的智慧。第二、未能捨諸妻妾恩愛。蕅益大師說:他缺乏出世間的戒定。所以他只能夠受持一般的五戒十善,世間的善法,他還不能完全的捨離正式妻妾的恩愛,不能夠完全捨離這所謂的…我們說的能夠遠離邪婬,不能離開正婬。欲界諸天,這「欲」我們解釋一下:欲界天雖然是很清淨,色身很莊嚴,但是他是有三種慾望:一、他有男女的慾望;二、他有飲食的慾望,他定時間是要吃東西的,來滋養他的色身、三、他要睡眠,他疲累的時候要睡覺。欲界天有三種慾望。他因地當中是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但是他能夠修習很多、很多殊勝的善法。  淨業學園116講次  講義250面壬二、別示六天之相(分六:癸一、四天王天。癸二、忉利天。癸三、須燄摩天。癸四、兜率陀天。癸五、樂變化天。癸六、他化自在天)癸一、四天王天我們前面講到仙道,仙道天道是不一樣的,從正報的身心來說,仙道其實他是屬人,所以你看上去他跟人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他本來就是人嘛!所以他的壽命跟天的壽命當然不同,他頂多壽千萬歲,活到一千歲、一萬歲,一萬歲是最多;但是諸天的果報最少最少在四天王天都還有九百萬年,那當然不能比,正報不同。依報,仙人他雖然能夠飛到空中騰雲駕霧,但是他不能住在空中,他還是要回到他的高山、海島安住,他所居住的環境不同;天人住在須彌山,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住的處所也不同。這地方要揀別,所以我們一般講六道就是把仙道併入到人道,其實他就是人道,完全一樣,當然諸天就不同。癸一、四天王天天的果報體,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的人心特別的善良,所以他累積很多的正氣,他住在須彌山,四天王是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東西南北;東邊的叫持國天王,西邊叫廣目天王,南邊叫增長天王,北邊叫多聞天王。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因地:生四天王天的人他在做人的時候(因地),他邪婬中,心不流逸,說明這個人他是嚴持在家五戒,他對於夫妻以外的邪婬,不但是身口不犯,而且心中完全沒有一點邪念,心不向外流逸。這一部份的操守非常的嚴謹,當然他還是有夫妻的正婬,他頂多就是對於邪婬這一部份,他能夠做到心不流逸。因為他堅持不邪婬的功德力,當然也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等,所以他的內心是「澄瑩生明」,非常的澄淨,而且心地光明;「澄瑩生明」說明這個人觀念特別的堅固而不可動搖,這不是說緣缺不生,你任何的境界刺激他,他對善法的堅持是特別的堅定的,叫「澄瑩生明」。果地:他有這樣一個堅定善念,他死亡以後他的神識,善念是屬於正氣,輕飄到須彌山的半山腰,跟日月做相鄰,這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他整個男女婬欲的事情,跟我們人世間是完完一樣,壽命五百歲,他們的天壽一年是人間五十年,所以天壽五百歲合乎人間等於是九百萬年。〔天台〕智者大師,他對四天王天,他說:除了上品的十善以外,他要兼修護法之心,特別是護持戒法,五戒的戒法,四天王天他對五戒的戒法堅持,而做到「澄瑩生明」,而成就四天王天。癸二、忉利天。忉利天翻成中文叫三十三天,他有三十三個天,他在因地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他在迦葉佛滅度的時候,他發心為迦葉蓋一個塔廟來供養,旁邊有三十二個來幫助他完成這樣的塔廟。一個主事者他的果報就生為帝釋,他的宮殿住在中間,叫做善見城,旁邊四邊東西南北各有八間的宮殿,四八三十二加中間一個叫三十三天,居在須彌山的山頂叫「忉利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他這樣果報體的因地: 於己妻房,婬愛微薄;前面的四天王天強調的是這個人不邪婬,忉利天就更進一步,甚至於對於自己正婬的妻房,他的婬欲之心也特別的澹薄,次數也比較少,他連正婬都澹薄了。他的第二個因地,不得全味,他在自己獨居的時候偶爾會生起婬欲的念頭,他能夠隨時加以的剋制加以訶責,來調伏他婬欲的煩惱,這叫不得全味,他有某種訶責婬欲煩惱的力量。這樣的一種力量,臨終之後,他的神識就生長在須彌山的山頂,超日月。因為日月是居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所以他已經是住在日月之上。這在日月之上,當然日月照不到,所以他身上自己有光明,他也不需要日月。居在人世間之頂,他是地居天的最後一天,因為下一個燄摩天就是空居天,他就不住在地上。如是一類,名忉利天。忉利天的婬欲跟人類也很接近,只是他不流出不淨物,他只是欲漏的時候就風氣,風洩掉就算了,他的天壽是一千歲,但是他的晝夜是人間一百年,所以算出來是人壽的三千六百萬年。智者大師說:前面的四天王天他除了不邪婬以外,他是護持戒法的;忉利天他要兼修十善,他要有一些利他的十善事業,才能天生忉利天。癸三、須燄摩天。「燄摩」這二句話就是時間的意思。為什麽叫時間?為什麽以時間來安立這個天呢?因為他這個天日月光明都照不到,所以他白天晚上不是用日月光明來判定,是用蓮華的開合來判定晝夜的時間,叫燄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世間,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燄摩天的因地有二個:第一個、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他這個人要是有結婚的話,有夫妻的因緣來,暫時的去隨順他,過去以後他一點的思憶、一點的執著都沒有,可見這個人婬欲的心是特別澹薄,這第一點。第二點、於人世間,動少靜多;蕅益大師說:「動少靜多」這一句話是說明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欲界定,他不是前面那個散散亂亂的只有善念沒有禪定。譬如這個人他平常也不喜歡跟人家有一些動態的你來我往,這種人事的往來他是沒有什麽重大的興趣,能夠少就少,沒有事他就喜歡在佛堂打坐,動少靜多,有少分的欲界定。果地:因為他善念跟禪定的攝持,命終之後他能夠在虛空中朗然,自由自在的安住(以上是空居天),這個天的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所以它是以蓮華的開合為晝夜,而且這種天身上都有光明,叫做須燄摩天。須燄摩天他已經沒有男女交遘的事情,只是牽牽手,牽牽手就構成婬欲了,他的天壽是二千歲,他的一晝夜是人間二百年。智者大師說:燄摩天不但要修習慈善事業,他有一種功德,這個人心性調柔不惱害眾生,他去到哪一個地方他的心就特別調柔,比方他開門的時候他輕輕的開,他講話的時候也是輕輕的講,他時時刻刻都想到不要去觸惱眾生,他有護持眾生善念的心情,這種德行當然比做慈善事業更微細了,生到須燄摩天,他有不惱害眾生的功德。癸四、兜率陀天。「兜率」這二個字翻成中文叫知足,他對於種種欲樂的事情能生知足想,他吃東西吃到剛好他就停止了,他做什麽玩樂,他適當了就停止了,他有知足的正念力。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兜率天有二個殊勝的因地:一、一切時靜。這個不簡單,我們前面講到燄摩天是動少靜多,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動,但兜率天這個人是二六時中,他的心是完全處在寂靜的狀態。說明這個人已經成就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的「等持」,叫一切…這一切包括什麽?包括白天也包括晚上,二六時中他的心就是活在寂靜當中。二、有應觸來,未能違戾。但這個要是結婚怎麽辦呢?夫妻來要求婬欲之事,他怎麽辦呢?未能違戾,暫時隨順於他,他完全是被動的配合。他因地有這二種相貌。他成就欲界定以後,他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他的神識因為禪定的攝持,特別的精細微妙,所以他就不接下界諸天人境。也就說,他已經超越了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燄摩天下三天的相貌。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不接下界諸人天境」指的是什麽呢?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天有外院跟內院。他的內院是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外院就跟前面的諸天一樣是放逸的境界,當然兜率天比較好,他知道知足,他放逸到一個程度它自然停下來。內院他就不是,內院是彌勒菩薩帶了很多、很多菩薩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它是彌勒菩薩教化的處所。這樣的一個諸大善人居住的地方,它是怎麽樣呢?是劫壞三災所不及,壞劫到來的時候有大三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三大災來的時候諸天破壞了,但是兜率天的內院沒有壞,三災不及,名兜率陀天。.這一天男女的婬欲是雙方一笑,雙方見面彼此一笑,就構成婬欲的事情,他天壽四千歲,他的天壽一天人間四百年。416蕅益大師說:兜率天他不但是慈心修善,還要不惱害眾生,更重要這個地方要兼修禪定,來成就欲界定。我們要看祖師的高僧傳,祖師有二種人,一種人修淨土,那當然沒話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他什麽都不要考慮,他一心一意的到淨土去。第二種人他不想到淨土去,他求增上生,求增上生他就沒有幾個選擇,因為他不可能到三惡道,到三惡道是障道,到人間苦惱也特別多,他到天上去又放逸,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到兜率天去,很多祖師是求生到兜率天。為什麽呢?因為親近彌勒菩薩,希望「龍華三會」的時候跟彌勒菩薩一起下降。不過兜率天跟西方淨土,還是有差別,諸位你去讀讀《阿彌陀經通贊疏》,窺基大師作的。他列出了十種差別,我們講其中一種:兜率天的內院跟西方淨土差在哪裡?窺基大師說:西方淨土叫『淨土』,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所以你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所接觸的每一花一草,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是清淨的法身變現的。兜率天是業力所感,你要念佛、念法、念僧,對不起!外境沒變法幫助你,你自己心中你自己生起正念。不可能說,你聽到一個音聲,看到一棵樹就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所以兜率天叫「穢土」。窺基大師說:穢土中的淨土。他的本質是穢土,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叫穢土中的淨土,這地方要區別。極樂世界是淨土中的淨土,他真的是淨土,身為一個淨土不能是業力所變現的,眾生共業所感的這不能叫淨土,那算什麽淨土?那是有漏的五塵。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的人,你看看《阿彌陀經》你打開,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幹嘛都攝六根呢?他眼根看到一個東西,他就生起菩提心,他耳朵聽到音聲也生起菩提心。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你修行六根門頭要完全關起來、要內觀,因為你活在穢土,這個五塵是擾動相。所以大家要很清楚,兜率天它是有說法,但是它本身還是屬於穢土,穢土中的淨土。癸五、樂變化天。樂變化天又叫化樂天。「變化」是什麽意思?前面的四天它的五塵是固定的,比方說你住在這個宮殿,你今天看它是這樣,明天看它還是這樣子,還沒什麽太大變化。樂變化天不是,它沒有太多固定的東西,它不斷變,他心裡想要什麽樣的五塵,他自己就可以變化出來。比方我這個宮殿我希望它是藍色的,它就變成藍色系列的宮殿,明天他想藍色太單調了,藍色當中再加一點米黃色的,哎!它又多出米黃色的,他能夠把五塵隨心變化,然後自己來受用。當然可以隨心變化表示什麽?表示這個人的心力比前面還強,不是只有善念而已,他必須有一點禪定的力量。智者大師說:樂變化天以後要達到未到地定。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因地相貌:我無欲心,他平常是完全沒有婬欲的煩惱,因為他這人的禪定不是欲界定,是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人,他婬欲心基本上已超過欲界了,他剛好是接在欲界跟初禪的中間,所以他的婬欲可以說被禪定的力量完全暫時的調伏下來。但是應汝行事,有自己的夫妻來索求婬欲之事,他也要應付一下。他在應付的過程,他是什麽心態呢?於橫陳時,就是有男女美貌橫陳於前的時候,乃至於在男女交遘的時候,他味如嚼蠟,就好像在吃蠟一樣澹然無味。就是說,他整個過程中沒有婬欲的煩惱,完全是應付行事。前面說是,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他這個是完全沒有這樣的煩惱。命終之後生越化地,他的神識超越下四天之地,高度比下四天更高;「化」是講他受用的五塵,他是完全隨心來變化,他也不是固定的,他可以隨時變化,這一類叫樂變化天。這個天的果報體,他在行婬欲的時候是彼此熟視,彼此對方看久一點就構成婬欲。他的天壽是八千歲,它一晝夜人間是八百年。417〔天台〕智者大師講『小止觀』,他說:九心住比較好成就、很好成就,一般人只要貪瞋痴煩惱澹薄,有一定的用功,基本上很容易得到欲界定。但未到地定非常難成就,因為你得到未到地定,要得到初禪就容易了,所以未到地定是很難、很難成就。未到地定跟欲界差在哪裡呢?未到地定有輕安樂。因為未到地定成就的人,他色身的四大產生變化,不是我們這種麤重的色身,他有少分的初禪的四大在你的身心世界出現。所以你會覺得這個人特別的輕飄,不像我們這種麤重。所以他說到達未到地定有二個特點:一、他不容易退,不像欲界那麽容易退。二、他要成就初禪容易,而且他有輕安樂。樂變化天就是有少分的未到地定。癸六、他化自在天前面講他的變化是要自己去變化,這一天他果報的受用,他自己不用變化,當然他自己要變化也可以,重點是別人在變化的時候,他可以把別人變化的東西他自己來受用,別人變化出來,他可以把變化出來的東西拿來用,他化自在。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這個人因地功德有二個:一、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他完全沒有世俗之心,古德註解說:特別指的婬欲之心完全沒有,但他有時候為了善巧方便,有正式的夫妻來索取,他也會隨順他。他隨順他的時候是什麽心態呢?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在行婬欲的過程當中,是瞭然超越。前面的樂變化天在行婬欲的時候,是味如嚼蠟,一點滋味都沒有。這地方是不但沒有滋味,他還可以神遊境外,毫無欲想。他的神識還可以在這過程當中,能夠超越神遊境外,瞭然超越,不但是味如嚼蠟還能夠超越,他的神識更加的自在。果報:命終之後他的神識,他能夠超越化無化境;「化」指的是前面的化樂天,超越化樂天的果報;「無化」是沒有變化固定的五塵,指的是下四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他的婬欲是暫時看一下,前面是熟視,這個是暫視。他的天壽是一萬六千歲,他一晝夜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所以他加起來是人壽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整個六欲天,我們會看到他整個判定,基本上是男女的慾望來做判定。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淫慾是整個六道輪迴當中,它是一個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牽動的是整個六道的昇沉,因為它是個根本,所有的慾望都跟這個有關係,從這個開展出來。所以他的天上是越往上婬欲越澹薄,四天王天他是完全一樣,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燄摩天是牽手,兜率天是笑一笑,化樂天是熟視,他化自在天暫時的看一下,是越來越澹薄。壬三、結成欲界之名418欲界的名稱是怎麽來的呢?他主要有三種慾望,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慾望。但這個地方特別的一個指標性的東西是以男女的慾望來作指標,男女的慾望有二種的差別。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本經上說這六天,第一個、形雖出動。要往生到諸天,「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對於慾望要出,要有少分的出離婬欲的擾動之行,要有少分的出離,要是完全是投入在婬欲當中,那當然這個人不可能生天,「形雖出動」,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離的力量。圓瑛老和尚他把「形雖出動」分成六種差別,他說:四天王天他的動,只有內動沒有外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擾動,夫妻以外的,他是絕對不能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動。忉利天是雖有內動,漸漸的輕微,雖然還有煩惱的活動,但是他的次數減少很多了、澹薄。燄摩天是遇境方動,去無思惟,燄摩天他不但是內動減少,他是要有環境來刺激他的時候他才動,平常的時候他是沒有這個念頭。兜率天是心中寂靜,境迫不違,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靜,真的是外境不斷的逼迫他,他只好隨於他,兜率天完全是被動天。第五個是化樂天,化樂天是雖有欲境,交中無味,雖然有欲境的活動,但是他的整個過程當中是索然無味。第六個他化自在天,是色身雖合,內心超越,他完全是超然物外。所以他的「動」有六種的差別,總而言之,他已經能夠少分的去出離婬欲,也就是說他能夠去訶責,訶責婬欲的過失,是不淨的、是苦的等等。第二點,心跡尚交。蕅益大師說:什麽叫心跡尚交?「心」指內心,「跡」指的是色身。他的身心世界還有相交之事。形雖出動,是讚歎他這個人已經不簡單了,已經有點出離婬欲煩惱的力量,但是還是不能完全的避免婬欲的煩惱。蕅益大師把這六天分成二類,他說:下四天身心俱交。也就是說從四天王天乃至於兜率天,這種情況身心俱交;但是化樂天跟他化樂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到這個地方,六欲天因為都還有這種男女婬望,心跡尚交的事情,所以總名為欲界。在古德註解當中也提到說:那魔王住哪裡呢?我們講六欲天的天主是波旬,而三界的天主當然是大梵天,魔王他是住在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上面有一個宮殿,它是隸屬於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有一個宮殿,他就在那個地方,他住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但是它是判屬於欲界。返回目錄-----------------------------------------------------------------------------------------------------------------更多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
推薦閱讀:

如意法師:菩薩的度生特質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為什麼佛說的法,在用的時候往往有出入?—夢參法師《地藏經》講記29
海濤法師:借假修真--學佛網
傳喜法師北京素齋館開示

TAG:法師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