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娛樂化處理技巧

電視新聞娛樂化處理技巧

——以湖南衛視《晚間新聞》為例

【內容提要】本文初步探討了我國電視新聞娛樂化趨勢出現的原因,並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湖南衛視《晚間新聞》節目中新聞娛樂化處理技巧進行了分析,並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向,為電視新聞的娛樂化處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新聞娛樂化 戲劇化 煽情化 平民化 多元化

一、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

現代社會中信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每人每天都在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著大量的信息,這既是當今傳媒業發達的表現,也是我們自身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心理需求,根據傳播學的依賴理論,在一個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往往對媒介有更強的依賴性,希望通過媒介獲取信息來消除自身的不確定感。在我們日常接觸的媒介中,電視媒介的傳播信息的作用越來越被廣大的受眾所接受和青睞,根據人大輿論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大多數市民都把電視媒介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電視媒介傳遞信息的主要通過電視新聞,隨著國際上的電視表達趨勢傾向於新聞娛樂化,我國目前的新聞節目似乎也在緊跟著國際潮流往娛樂化方面發展,而對這種現象人們的看法卻大相徑庭,有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的,也有將其視為爭取受眾和市場的法寶。我們不必過早的下結論,更不必將兩種觀點做簡單的對立,這種過分簡單的對立引發的邏輯性影響就是我們被迫在兩者之間做出最終的選擇:非此即彼--要麼接受「新聞娛樂化」,要麼排斥「新聞娛樂化」。而這樣的選擇基本上是武斷、有失公允的。

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原因,事物的兩面性又決定了它必然有利有弊,電視新聞娛樂化同樣如此,處理好了,它能使我們的新聞更符合大眾需求,產生更好的市場效應和傳播效應。反之處理不好的話,將導致傳媒流於庸俗,最終使傳媒的權威下降、公信力喪失,甚至危害社會風氣,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筆者認為對電視新聞娛樂化處理手法做一番探討,分析其中的可取之處還是有相當價值的,研究的整個過程能使我們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去看待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進一步認識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實質,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的利用電視新聞娛樂化來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二、概念闡述

關於「新聞娛樂化」,理論界已經將「新聞娛樂化」的內容和形式作了總結,一般「新聞娛樂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西方媒介稱之為「大眾新聞」) 或盡量使硬性新聞軟化。其表徵是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二是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1]

我們研究「新聞娛樂化」,必須申明,被研究的主體是「新聞」,它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討論的主體確立之後,再來看新聞的「娛樂化」該怎麼處理。當前不少觀點把「新聞娛樂化」的定義給異化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娛樂」上,在研究中把娛樂新聞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簡單地歸結為「新聞娛樂化」的直接後果。現在各種電視節目中娛樂新聞的泛濫是對「新聞娛樂化」的一種曲解,這種娛樂新聞已經很難用新聞定義來衡量了,不僅要素不全,而且不少還是製造出來的新聞,它是媒介無原則的迎合受眾的畸形產物,與我們在本文中「新聞娛樂化」研究的主體是不同的概念。

三、「新聞娛樂化」探源

「存在即合理」,萬事萬物的產生都是在一個因果關係的鏈中,沒有什麼事情的出現是無緣無故的。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的興起,可以說是電視消費時代電視作為主流媒介,對世界娛樂化風潮的跟進和策應;是面臨受傳者平民化要求的節節進逼後,作為傳播者的電視媒介的綏靖策略;在當前媒介競爭的戰國時代,也只能是電視搶奪受眾市場的一劑良方。因此,新聞娛樂化的背後,是社會語境、電視受眾和傳媒市場的合力操控,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潮流文化」。

  社會語境的悄然嬗變,為新聞娛樂化的抬頭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社會進程,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和語言觀都在不斷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從政治功利主義到經濟功利主義,從崇高唯美到崇尚世俗,從集體狂歡到個性張揚,一切的變革都以感性的形式突顯出來。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語境充斥著娛樂的喧囂和個體的聲音,集體語言受到冷卻,「包括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趨向於個人化和平民化」。[2]這樣,物質化、平面化的價值追求使理智批判開始遁入敘述和表現的幕後,休閑、娛樂成為人們表達意願、思考社會的替代方式。社會語境的這種個人化特徵,使觀眾不再滿足於媒體佈道說教式的正襟危坐,對娛樂、休閑、幽默性電視節目的要求開始增長。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中,電視這一大眾媒介就迅速成為大眾的情緒釋放通道,新聞信息的情緒化傳播也隨之而來。

  新聞娛樂化的發生與大眾文化的興起如影相隨。九十年代開始,多樣化的倡導為大眾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據,以市場運作為主要機制的大眾文化,在多元社會語境中表現得異常活躍。在信息傳播領域,集中表現為意識形態色彩的淡化,求新獵奇的娛樂功能得到彰顯,以刺激、休閑、輕鬆為特徵的大眾文化向大眾媒介的滲透中保持了強勁的勢頭。

   同時,信息社會高速膨脹的信息能量像集束炸彈,使人們普遍感受到信息爆炸的衝擊力。日常生活中大量具有「可讀性」和「必讀性」的信息流源源不斷地呈現給人們[3],甚至有不少冗餘信息被大眾重複閱讀,這使人們對信息的「批量傳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厭倦,選擇和攝取信息也感到疲勞。這在某種程度上,為電視新聞的快樂傳播提供了滋生的社會土壤。

   電視傳播的受眾不再作被動角色。在當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下,人們的娛樂要求和消遣慾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並不斷蔓延到信息傳播中來。人們希望電視傳播在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時,能給人以心理快感和官能刺激,進而激活人的信息獲取欲。另一方面,隨著輿論環境的日漸寬鬆、受眾主體意識的逐漸抬升,傳播鏈中的電視受眾已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既定「議程設置」的被動接收者,而是要求主動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來,並在這種互動中實現自己的平民化訴求。

   反過來看,也可以說,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是受眾自身當代文化語境中心理需求的一種間接反映,它反映了現代人孤獨封閉的生存狀態和渴望交流、對話的心理特徵。由於不滿於社會現實中愈來愈窄的公共話語空間,電視受眾寄希望於電視通過休閑化的信息傳播,實現人與媒介之間的對等交流,獲得進入這種私人話語空間的認同感。因為,在當前的信息型社會中,「媒介所帶來的信息充滿著生活空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生活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現為人與媒體的關係」。[4]所以,大眾把新聞娛樂化視為擴大公共話語空間的有效途徑。但事實上,電視新聞和娛樂結合後,「現實性就發生了一種獨特的改變,也就是說,不同的現實層面相互交織在了一起」。 公共領域變成了發布私人生活故事的場所,不論超級明星或是小人物,可以同時作為電視新聞的主角被大肆渲染。公共空間被披上了私人的外衣,公共領域在電視消費公眾的意識中被私人化了。不管是道聽途說的社會奇聞,還是捕風捉影的娛樂緋聞,電視新聞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和瑣碎化的表述中,製造了一種虛擬的信任感,而大眾與媒介交流、對話的可能性更小了。

   電視新聞娛樂化是媒介市場面臨商業化浪潮衝擊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觀眾作為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同時也是電子媒介進行信息服務的對象。正是因為節目收視率和媒介的盈利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培育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興趣,抓住電視消費者的眼球,就成為打造媒介「心」經濟至關重要的問題。而梅爾文?L?德弗勒等所著的《大眾傳播通論》認為,要想使信息暢銷,「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假設受眾的智力有限,喜歡娛樂,而對深入探討任何課題不感興趣」。 這樣,經過休閑化修飾的電視信息就以低智商、高娛樂的形式,刻意迎合消費者的收看嗜好。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文章選取湖南衛星頻道的《晚間新聞》節目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主要將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之所以選擇湖南衛視《晚間新聞》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湖南衛視在國內電視媒體中,改革的時間最早、力度最大,而且也是國內電視傳媒中娛樂化做得較出色的電視台之一。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時長20分鐘,播出時間沒有固定在一個時刻,但都是晚上十點以後,首次播出時間是在周一至周五每晚的22∶05-22∶25,周六、周日每晚的22∶35-22∶55。《晚間新聞》可以說開了國內各衛視「說新聞」節目的先河,自身也成為了湖南電視台的名牌欄目。《晚間新聞》有著很高的收視率。高收視率帶來的是高效益。在2001年湖南電廣傳媒廣告分公司的廣告拍賣會上,《晚間新聞》3分鐘的插播廣告代理權高達4088萬元,成為全國所有省級衛視里價格最高的新聞欄目。[5]所以無論從節目形式上來還是它目前所取得一些成績來看,它都非常符合我們的對研究對象的設想。

五、具體研究與分析

清華大學新聞和傳播學院副教授史安斌在研究美國電視新聞娛樂化時指出,「美國電視娛樂化有四個趨勢:個人化、戲劇化、快餐化、片段化。」[6]這基本代表了當今電視界娛樂化新聞的總體趨勢。考慮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和主創人員個人意見的左右,再加上《晚間新聞》是作為一個省級電視台的社會新聞節目,自身的新聞內容受到了一定限制,《晚間新聞》的娛樂化處理上並未完全符合上述的四個趨勢,而是有其自身的特點,研究者通過對其節目內容和分析和參考其他文章的觀點,將《晚間新聞》的娛樂化處理的方法大體分為如下幾個方向。

1、戲劇化——在新聞內容上,《晚間新聞》從不以「重大」、「重要」為標準確定報道題材,而是以「賣點」而作報道題材取捨的價值取向,重在表現社會生活的偶然性和世俗現實的戲劇性,倚重於對奇聞趣事的搜集傳播和凡人俗事跌宕起伏的劇情展示,靠「偏」、「怪」、甚至「冷」取勝,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

2、煽情化——傳統新聞節目的報道都是以一個第三者的客觀身份出現的,對新聞事實是不加以任何評價的,但《晚間新聞》記者著重挖掘的是新聞事實中趣味與感情,努力吸引觀眾的注意。

3、平民化——由於《晚間新聞》做的是社會類新聞,也就決定了它的受眾主體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於是,無論是在新聞選材,還是新聞的解說詞,甚至到主持人的形象和主持風格都力求接近平民化。

4、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晚間新聞》在新聞節目中,利用電視可同時進行聲音和圖像傳播的天然優勢,大膽的加入其他因素,比如音樂、甚至網路流行的FLASH等等新鮮元素。

由於客觀條件的缺乏和研究者本身能力所限,無法錄製研究對象的影音文件,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晚間新聞》的文字稿件,研究者的本意是想採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做本次研究,但是收集到的資料有限,且不是通過抽樣取得的,資料缺乏科學性,這樣得到的研究結果也不具有說服力,故研究者採用了針對有限的客觀條件採取了個案研究,通過這種方法對《晚間新聞》的一些娛樂化處理技巧進行分析。

戲劇化

2003年9月2日《晚間新聞》里一則新聞是介紹湖南省內一個養蛇人,新聞的開頭如下:接下來請看毒得叫你發抖的各種毒蛇,你不必發抖,有瀏陽市沙市鎮的胡大姐給你撐腰,再毒的蛇見了胡大姐都會點頭哈腰。我們有點雙腿發軟地跟著胡大姐去拜見毒蛇……

這則對人物新聞事件的描述,完全看不到傳統新聞的半點影子,幾乎是按照一種小說的結構來進行信息傳達的,這裡面同時包含了懸念,獵奇,驚竦等等戲劇化因素,可以說是典型的戲劇化新聞報道。《晚間新聞》戲劇化新聞報道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幽默,幽默和獵奇構成了《晚間新聞》戲劇化報道兩個大方向。

2003年9月15日《晚間新聞》中一條敘述某村小學操場被租給養羊戶當草場的新聞,這本是一則批評性報道,記者在報道中就別出心裁,主要攝取了一些很幽默的鏡頭:老師在講授古詩時,突然「咩咩」羊叫聲不知趣地響起;下課時分,膽小的女生被羊嚇得四處躲閃;膽大的男生表演斗羊等等,配以俏皮的解說與特寫鏡頭的使用,整條新聞更像是一個喜劇小品,讓觀眾在忍俊不禁的同時深深體會其中的荒誕。

這種對傳統新聞報道方式的異化,學術界不乏批評之聲,筆者無意再在這裡探討。筆者更傾向於從受眾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合理之處。大眾對這種戲劇化的新聞的趨之若鶩是有其深層次的心理原因的。我國目前處在轉軌與轉型的特殊時期: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從一個封閉、落後的農業社會向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現代化社會轉型,整個社會處於迅速深入的變革時期和市場經濟的建立探索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多種經濟、社會制度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變革的面前,舊的制度轟然倒塌,社會成員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們對現實無所適從,從而產生諸多的緊張、失落和壓抑等情緒,還會有由於生存競爭帶來的各種巨大心理壓力。這種戲劇化的新聞報道無疑是大眾宣洩情緒和緩釋心理壓力的通道。[7]

人的群居習性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重視包括家庭關係、工作關係和其它社交關係的各種人際關係。具有戲劇化色彩的新聞,由於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共同的話題,人們樂於坐在電視機前,接受它們的戲劇化的新聞,用於滿足自己的搞好人際關係需要。

煽情化

娛樂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煽情,「煽」這個字字典里給出的解釋是鼓動的意思,煽情也就是鼓動別人情緒的意思。煽情與嚴肅新聞也是對立的,筆者認為對煽情不能一味否定,關鍵是媒介要有自己的尺度和原則,像國內當前少數媒體那樣不追「新」,一味地追「星」、追「腥」、追「性」的煽情主義肯定是要不得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接受外來信息的時候同樣也會帶著感情色彩。在保證新聞的公正性和真實性的情況下,媒介適當引導受眾的感情能增強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起到積極作用的。下面這幾則新聞就能說明一些問題:

《晚間新聞》有這樣一則關於貧困山區孩子求學的報道,按以往嚴肅新聞的報道方式,慣例的處理應該是選取某個兒童,細細展現他家多窮,他又多麼有潛質,然後呼籲兩句。但是《晚間新聞》只是播出了坐在四面漏風的教室里的孩子們齊聲喊了一句:我要讀書。這條新聞就這一句,僅僅五秒,而一切就盡在這一句之中。相關報道中有一則是一個私企老闆無私捐贈山區兒童的故事新聞,在敘述完基本的情況之後,《祝你平安》歌聲響起,老闆憨厚的笑,孩子感謝的眼神以慢鏡頭交替疊出,煽情不遺餘力,而觀眾在獲得信息的同時,感情上也經歷了一次強烈的震撼。我們無意否定以往嚴肅新聞的報道模式,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受眾出發,兩種報道方式在效果上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

再有一則畫面新聞,畫面上是一個人在扒車,大概是為了搭車,車斗里已坐滿了人,顯然是違章行駛,這時鏡頭一下定格,一個爆炸式的字幕「好危險!」這條新聞沒有語言解說,只有一點現場音及字幕。所有要給出的信息在畫面中表露無遺。與宣傳交通規則的嚴肅新聞相比,定格的畫面和爆炸式的字幕都是煽情化的體現,但它勝在簡潔、精確、到位,更有警示效果。

我國媒體改革之後,媒介除了擁有上層建築的地位外,它還擁有信息產業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從事著商業化的經營。少數媒體片面的追求市場效益,新聞報道中 「愈來愈少新聞價值,內容日益暴力——日益煽情——日益『有味』,節奏快,上書快,日益即食——觀眾日增,逐漸麻木,注意力漸趨短暫——很快對這種不久前還很著迷的內容感到厭煩。為了留住受眾,——暴力加碼——煽情加碼------節奏加碼」。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使得煽情淪落為過街老鼠的地位,人人喊打。可是,煽情最初不是個貶義詞,不能對它絕對的否定,筆者認為,煽情也是一種新聞的敘述方式而已,運用得當對新聞報道也是能起一定的積極作用的。《晚間新聞》報道的煽情化就具有借鑒之處:

1、堅持新聞真實性和公正性的原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事實和新聞之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是決定新聞存在的基礎。失去了真實性新聞也就失去它本身的價值也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了。公正性同樣意義重大,如果因為摻雜了感情成分而影響了新聞的公正性那也是不可取的。

2、善於抓住新聞報道中的情感因素。感動是情感的一種洗禮。一般人認為,新聞是客觀的、真實的,因而是一種理性的報道,不應該摻雜任何情感因素,實際上由於新聞追求它的真實性,這其中包括情感的真實性,以一種情感的極端真實性撼動觀眾並不與追求新聞的真實性矛盾。

3、採用醒目的標題。在標題上,《晚間新聞》借鑒了都市報的做法,盡量使用讓人覺得有趣的標題,以此來吸引觀眾。如:《張藝謀要求演員一個都不能真,希望觀眾一個都不能少》、《甜甜蜜蜜,溫柔一刀,婚姻騙子》、《為了荷包鼓鼓的,車廂塞得飽飽的,這次摔得重重的》《認認真真地向公眾學習》、《飛機?野雞?飛雞?》、《責任:有理走遍天下,天下以法為大》、《千人豪賭(三):大家都到齊了,惟獨警察沒事,警察該出手了》等等。[8]

4、現場同期聲的運用。《晚間新聞》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重現場輕解說、大膽運用同期聲的特點。2003年12月23日有一則社會新聞,內容是關於一位六十多歲大了一件保暖襯衣,但和某大媽比起來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她最冷的天,也不過是一條單褲,一件媽不怕冷、大冬天穿短袖布衫的事。主持人是這樣導入的:「冬天天冷,你看我這人愛俏不怕凍,只穿短上衣。」接著是同期聲採訪,鏡頭出現的不是那位大媽,而是對她周圍的人的採訪。最後才在搖動鏡頭裡出現了這位大媽。同時伴隨著字幕:「大媽不怕冷,但怕記者,她不願上電視,所以到處躲藏。」鏡頭就是大媽急急忙忙躲藏的身影,上身穿一件短袖。這條新聞以同期聲為主,除了主持人在開頭簡短引入外,沒有解說詞,為避免破壞現場感,記者以字幕代替解說。同期聲和長鏡頭的大膽運用突顯了新聞的真實,給觀眾以親切感,彷彿這個大媽就住在觀眾的隔壁一樣。

平民化

我們這裡提到的新聞平民化,就是新聞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視角,採訪製作,讓普通大眾最能參與和接受。平民化主要目的是尋求更多的平民觀眾,追求更高的收視率。電視媒體的輻射對象相對報紙雜誌而言,是文化層次相對偏低的普通市民,而目前這個層次也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實施平民化原則正是電視媒體贏得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聞平民化是《晚間新聞》最為成功之處,主要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題材的平民化

《晚間新聞》在題材的選擇上,基本上都是選取與電視大眾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素材,走大眾化道路,貼近生活,貼近現實,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他們感興趣的一切大小事情。

2、新聞角度的平民化

同樣一個新聞題材,會因為報導角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晚間新聞》所追求的,永遠是最平民化的那個角度。《晚間新聞》的負責人潘禮平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每次做完節目之後,我就會詢問台里的一些人,比如食堂的炊事員、台里醫務科的醫生、守電話、守傳達的」,如果這些人能夠主動跟他談起《晚間新聞》,他認為「節目就真的獲得了成功,真的得到了他們的關注」。[9]

3、主持風格的平民化

《晚間新聞》的成功裡面主持人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兩個男女主持人極為平民化的面孔,像我們身邊的人一樣普通,讓人一見就覺得特別親切熟悉;他們的聲音和常人無異,他們的主持方式也像和身旁的朋友聊天一樣,親切、自然。譬如李銳,在主持節目時並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將雙手隨意地交叉握在胸前。再如張丹丹在播到一些有意思的新聞時也會情不自禁和呵呵樂起來,這就讓觀眾覺得距離一下就拉近了,這樣的主持人,這樣的主持方式,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裡透過屏幕和觀眾見面、交流,讓觀眾覺得他們可親可近,儼然就是「自己人」。

4、語言的平民化

《晚間新聞》對一則新聞的報道大致是這樣的:主體是現場同期聲,記者的現場採訪起穿插作用,推動新聞人物說新聞,主持人則在一條新聞之後加以點評。新聞人物的話是原生狀態中的平民語言,記者也用口語提問,主持人的點評也是平民化的點評,正是這些樸素的平民化語言使得每一條新聞都具有強烈的紀實風格,使得每一條新聞更具有真實感。另外,主持人的開場白也如朋友聊天一般, 「開始了,遲到的我們就不等了」,「等不及了吧」,「累了吧」,「又見面了」……這對於已經習慣了播音員一本正經的「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的觀眾來說,這種親切的平民化播音方式肯定更有觀眾緣。

多元化

多元化既包括了新聞內容的多元化,同時也指新聞編輯製作方法上的多元化。

《晚間新聞》作為一個省級媒體的新聞節目,但同時又要通過衛星轉播與全國觀眾見面,如何掌握節目中本地新聞與外地新聞的比例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晚間新聞》面向的是全國所有能收看到衛星電視的觀眾,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湖南省這個圈子裡,就很難吸引外地觀眾的注意。《晚間新聞》的節目製作者不僅僅關注三湘大地,全國各地的新聞也開始出現在《晚間新聞》的節目中。例如在2002年1月14日的《晚間新聞》中,頭條新聞就是用滬方言,講述上海的一位好護士張賢玲十五年義務照顧病人王金蘭的故事。在1月17日的《晚間新聞》中,播出主持人李銳在長春的一戶農家採訪的故事,新聞標題也起得饒有東北味:「誰說東北只有豬肉燉粉條,俺那旮旯生活條件高」。正是這種地域性與非地域性的統一,使得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獨具一格,吸引了省內外大量的觀眾收看。

《晚間新聞》的編導很有創新的勇氣和智慧。他們在節目的製作中大量採用新技術,在新聞報道上也敢於嘗試原來沒有的方式。他們把一個大節目裡面又分成許多小欄目,它們都有各自的欄目標誌音樂,還用FLASH技術給它們製作了片花,這無疑能讓熟悉網路的觀眾對其刮目相看。在新聞報道方面,編導們在新聞節目中插入音樂,甚至插入流行歌曲,這是一次大膽而又有些爭議的創新,不管這種形式被不被理論界所接受,從實際效果看,《晚間新聞》又一次嘗到了創新的甜頭。當然這種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是有選擇性的,在2004年1月14日的《晚間新聞》中,第三條新聞是講一個農民通過發展畜牧業發家致富的事情,當電視畫面上出現一個大牧場時,編輯在這裡用了蒙古族音樂人滕格爾的音樂;在1月20日的《晚間新聞》中,第一條新聞是講湖南省平江縣龍門鎮的一個村子裡的村幹部和群眾心貼心,徹底改變「上訪村」面貌的事情,在這裡,編輯插入了《為人民服務》這首歌。在這兩條新聞中,音樂的加入都沒有先聲奪人喧賓奪主,而給觀眾的感覺是恰到好處,與畫面與新聞融為一體。

六、結論

目前中國的電視文化由買方市場轉入賣方市場,即電視進入以受眾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後,新聞、娛樂與媒介的互動和整合,使電視新聞與娛樂的合流成為一股時尚的傳媒潮流,身處在這股潮流中的新聞人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抵制或接受。新聞娛樂化的這種潮流到底是電視製作與商業利益的完美結合,還是一味迎合受眾,吸引眼球的低級趣味,這個問題大可以留給時間去檢驗,我們所知道的是,新聞娛樂化將帶來的影響和後果並不是像某些學者預言的那樣,導致傳媒庸俗化,公信力的喪失,進而敗壞社會風氣。的確如果新聞從業人員素質不夠或者某些環節處理不當,會是新聞娛樂化變味,也很有可能出現上面提到的那些惡果,但是二者之間並不是必然的聯繫,就像女孩子化妝一樣,化得好了可以為女性的美麗錦上添花,化得不好也可能導致東施效顰,但是我們不能只盯著事物消極的一面不放而不願承認其積極的一面,新聞娛樂化處理同樣如此。就拿我們在個案中研究的《晚間新聞》來說,它並沒有顯得庸俗,更沒有導致社會風氣敗壞,而且在群眾中的威信還日益見長。從這些我們不難得到本文的結論: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將新聞進行娛樂化處理並不是對傳統新聞觀念的顛覆,新聞娛樂化說到底也只是新聞的一種敘述方式而已,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研究它,靈活適度的運用它,對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能起到一種裨益的作用。

注釋:

[1]吳飛、沈薈:《現代傳媒、後現代生活與新聞娛樂化》,《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2]郭晉暉:《「脫口秀」在中國——試評近年興起的電視談話節目》,載《文藝爭鳴》2002年第2期。

[3]喻國明:《解析傳媒變局》,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 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第27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 http://www.hunantv.com/ 湖南衛視的「怪味豆」 ——《晚間新聞》

[6]史安斌:《美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四個趨勢》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

[7]《為什麼不娛樂?--從受眾角度解析新聞娛樂化原因》 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8] 《我們自己》走進電視湘軍系列叢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1頁

[9] 甘露 王鴻諒: 《電視欄目的「特色」話題》http://www.movie0.com

參考書目:

郭慶光著: 《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李良榮著: 《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德]哈貝馬斯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潘知常 林瑋著:《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吳文虎著:《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推薦閱讀:

摩登舞的技巧
壞男人教你追女孩的三個技巧,用對了就沒有追不到的女孩
淺談遊戲配音技巧
年輕人要如何理財,有什麼技巧?

TAG:電視 | 娛樂 | 新聞 | 技巧 | 處理 | 電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