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散手訓練原理綜述

意拳散手訓練原理綜述--謝永廣 牛英群

散手又稱散打、斷手、格鬥。意拳散手是直接檢驗意拳各項基本功訓練紮實與否的的綜合體現,就其原始意義來講,意拳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意拳認為:實戰本身不可能按照固定的程序去進行。所以意拳沒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意拳訓練從最初的站樁開始到最後的推手散手,始終將實戰放在首位。任何華而不實的技法都與意拳無緣。但意拳並不主張「唯技擊論」。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實戰是無法進行的。所以意拳訓練主張先養後練,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進行實戰訓練。反過來技擊的訓練又促進了身體的健康。健身與技擊是意拳並重的。真正的意拳是從健身與技擊兩方面來體現拳術的實質。薌老所說「拳學乃性命之學也」即明確的闡述了拳術的真正內涵。

作為一門技擊的學問,意拳散手並非高深莫測。通過不斷實踐深入,就會逐漸掌握其自身的規律。只要一投入實戰,無論你練的是什麼拳法,就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規律,這就是在實戰中要作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當然,要實現這一目的,不是單一因素就能實現的。它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體現。具體到意拳散手訓練中,要作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循以下因素:

1、大無畏的精神力量——意拳散手訓練的重中之重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意拳整個訓練體系就是圍繞「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展開的。可見,練習意拳的人能始終保持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不是一時的,而是長期系統培養的結果。所以「藝高人膽大」是心理訓練的物質基礎;「膽大藝更高」則是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拳諺曰「畏敵者必侮」,「不勝必有懷疑心」都充分說明精神力量培養的重要性。意拳精神力量的培養在平時是虛中求實,一旦實作起來,則實中求虛,如入無人之鏡,當之即摧。

日本現代極真會空手道大師大山倍達曾言「:有些人士,雖然體健如牛,力大如象,但真正搏鬥起來,卻往往被一個普通的人制住。相同的,如果一位懂得拳術的人,在搏鬥之計,要是精神不專一,呼吸不正常,他一樣的難能獲得勝利。不管是他打出的拳、掌,或是踢出的腿腳,都是未爆炸的炸彈一樣,豪無威力可言。」大山先生的這段論述充分說明了精神力量在實作中重要性。

正像大山先生所言,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人雖然功力渾厚,技術嫻熟,可一旦投入實戰,表現出來的卻是猶豫不決,畏縮不前,心驚膽戰,呼吸失常,精神高度緊張。而相反的是雖然有些人功力技術稍遜一籌,但他面對強敵毫不畏懼,頑強勇猛的精神氣概彌補了技術上的不足而反敗為勝。所以假如雙方水平接近,決定勝負的因素必取決於精神方面。全力以赴置死地而後生者必勝於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者。

所以大無畏的精神力量是指實戰時首先要從心理上壓倒對方,要有頑強果斷當之即摧的精神氣概,要突出精神意識的真實性。

意拳在總結了前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之後,形成了一整套提高心理素質與精神力量的科學系統的特殊訓練方法。其實,從站樁開始的「自我放大」,我們就已經進入了心理訓練。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概,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訓練手段。薌老要求練功時設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內,有大刀闊斧之巨敵及毒蛇猛獸蜿蜒而來。其共爭生存之情景,當以大無謂精神而應付之」。即將自己始終置身於非常危險的氛圍之中,時刻與假想敵做精神上的周旋,其實整個訓練過程就是虛中求實。這種方法貫穿意拳訓練的整個過程,也是「意拳」重視精神意識訓練的重要原因。王薌齋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自我放大」的訓練理論,而國外的運動心理學家則在20世紀40年代後才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究。70 年代,美國游泳教練在訓練中採用「把自己想像成巨人」的心理訓練法,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意拳訓練方法不謀而合。其實,這種方法在現代體育訓練中同樣是可以借鑒的。姚宗勛先生曾與國家體委、北京市體育科研所合作,系統的研究了意拳的訓練方法體系,並將意拳訓練方法的核心,具體而巧妙的運用到游泳、舉重、田徑、射擊、足球等現代體育的訓練之中,並獲得良好的成效。如:訓練射擊運動員時,運用意拳「精神槓桿放大」的訓練原理,就使運動員手中槍桿與靶心直接連接,提高了命中率,使幾名運動員的成績大幅度上升,在全國運動會上名列前茅。不單在體育方面,其他方面如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曾經常自我暗示,鼓勵自己「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要成功」,如今「李陽瘋狂英語」已是世人皆知。

2、要突出周身整體之法的運用

基本功是意拳散手訓練的前提條件,而意拳散手訓練又是檢驗基本功優劣的最佳方式。能否將意拳散手注重周身整體之法真正用於實戰中,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你基本功是否紮實。意拳散手訓練與基本功是緊密結合,缺一不可的。所以從站樁開始,運用精神假借,意念誘導,使人體神經和肌肉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肢體間能處處連同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鬆緊的轉換來培養整體的渾圓力,達到周身整體「無點不彈簧」。只有這樣我們周身各部位在進行打擊時才能產生無堅不摧的威力。形意拳名家劉奇蘭先生說過「拳術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者為用」。所以有了各項基本功,就能在散手中做到「一動無不動」,即六面渾圓力的平衡均整狀態。否則,練的再好也只能是徒具外表而空乏其內。

意拳散手周身整體之法在運用時要求「無點不彈簧」,「一觸即發」。但這「一觸即發」可不是空發亂髮,而是要發到「點」上。關於「點」就是雙方肢體相互接觸的部位。只有在這個點上的「一觸即發」,才能真正起到打擊的作用。但是在實戰中究竟身體哪一部分會接觸,這就不是事先能安排好的,只能在實戰過程當中應感而發,相機而動。所以意拳散手在實戰時要求:頭欲搖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氣要襲人。由此可見意拳散手在技術的運用上不僅僅局限於「拳頭」,而是從「拳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周身各部位都作為了攻擊對方的武器。這就突出了意拳散手注重周身整體之法運用的特點。

所以說要想成為拳術高手,則必須經過散手技擊的練習,只有身經百戰,才可以稱為「實作通家」。否則就如沒有下過水的游泳者,沒有摸過方向盤的司機一樣令人啼笑皆非。要知拳術「一勢可變百千勢,百千勢而歸於一勢之基。」此絕非「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枝節片面的動作所能成就。故薌老所謂「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充分說明意拳之法乃全身之法。

3、進攻與防守的有機結合

為什麼我們要在實戰中作到進攻與防守的有機結合呢?

首先,攻守合一能縮短工作的距離,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出擊的速度。假如對方用直拳向我面部打來,如果這時我用手去阻擋或拍擊,亦或是身體的躲閃,然後再去還擊,這就導致工作距離長速度緩慢。假如我們在一隻手防守或身體躲閃的同時,出另一隻手還擊,那麼工作距離相對就縮短了一倍,出擊的速度也就相對提高了一倍,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

其次,攻守合一能有效的把握時機,而攻守分離則會錯過時機。

對手在進攻你的同時,也是他最容易暴露自己薄弱環節的時候,所以此時反擊對手最容易奏效。從攻擊的距離上講,對手能打著你的距離,同時也是他能被你攻擊到的距離。攻守合一原理的重要性就體現在這裡。

拳諺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意拳散手訓練中,「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處;閃即進,進即閃,不必遠求尚美觀」。這裡所謂的打、顧、閃、進是指技擊中的攻守之術。技擊中雖有攻守兩個概念,但作為矛盾的統一體,攻守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絕不可分開而言,側重於那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而能否迅速進行攻守轉換是衡量一種技擊術效率高低的重要標準。而在拳擊的訓練中,是把進攻和防守分開進行的。故只有具備相當水平的拳擊運動員才能打出只有在攻守合一狀態下才會出現的「迎擊拳」。而意拳散手從一開始就倡導「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敢於和對手拼拳。」要求作到「攻守合一」。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在實戰中作到攻守合一呢?

首先,意拳認為:技術應以功力為基礎,而功力必須通過技術來發揮。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成為真正的格鬥高手。意拳體系中有嚴格的站樁功訓練,所以在實戰中無論怎樣進退轉換都能下意識的保持好自己的技擊間架,這反映了意拳訓練的整體「一動無不動」的技擊原則。實踐證明,只要自己的樁功深厚,實戰中保持間架不散,即便挨上幾拳幾腳也都微不足道。所以進行意拳散手訓練一定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基本功作為堅強的後盾,其他方面都無從談起。

其次,「兩軍相戰,勇者勝,夫戰,勇氣也」,面對強敵,最重要的就是心裡不要畏懼,要突出勇氣,勇往直前。所以當對手進攻自己時,你越是怕挨打,就越會下意識的去進行技術性防守,結果必然挨打。所以實戰時一定要冷靜,對對手的一舉一動皆明察秋毫,搶距離,搶時間,自己要爭取在最佳時機內作到攻守合一,打出實用而漂亮的迎擊拳。

4、守中用中原則在意拳散手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拳諺中曰「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寸間變」這裡的「寸間變」就是指守中用中原則。「中」是指人體的重心所在。人體重心是以鼻子部位向下的垂線為標誌的。所以在實戰中,無論進還是退,總要有一隻手指向對方的口鼻部位,所有的步法轉換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我們所採取的一切攻擊措施和手段都是為了拿下對方的重心,而同時更要有效的保護好自己的重心,不給人以可乘之機。在實戰中,無論對方打來的是拳還是掌,我們都要儘力將其力量撥轉到自己中線兩旁數寸以外。同時我們始終要將攻擊目標定在對方的中線,只要擊中了中線,就能給對方以強有力的打擊。因為你抓住了他的重心。

在實戰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假如對方以正面對己,那麼自己很容易就能進攻他的中線,可實際上,實戰當中雙方都是以身體的斜面應敵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被攻擊的面積。所以這就涉及到了正面、斜面、虛與實之間的關係。但由於實戰當中雙方都是在不斷的運動狀態下,身體的正面、斜面、虛與實也都在不停的變化。雙方相對稍微一轉,正面也就變成了斜面,反之,斜面變成了正面。虛實也是如此,看上去對手防備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攻擊卻發現固若金湯;看似固若金湯,其實卻不堪一擊。那麼,在實戰中如何能作到以斜擊正,以虛擊實,則必須經過實戰的檢驗。所以說,無所謂正斜,無所謂虛實,只有相機而動,應感而發,同時利用靈活的步法,進退反側,高低縱橫,左右相互輔助,在保護自己的中線重心的同時,一心一意直奔對方的中線重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作到守中用中。

5、實戰時意識要真切,必須全力以赴。

拳諺中所謂「獅搏象須用全力,獅搏兔亦須全力」。本著這一目的,意拳在實戰時一定要全力以赴。不管對方實力多麼雄厚,首先應從精神上壓住對方,思想上要認真對待,絕不可因為輕敵而遭至失敗。

意拳通過平時的精神假借訓練,培養了良好的競技狀態和旺盛的鬥志,因此能在實戰中做到「應敵猶如火燒身」,激發內在的一切潛能,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能夠隨時處於一觸即發的臨戰預備狀態。其實,意拳通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早就養成了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內外高度協調和呼吸自然的習慣。精神高度集中,就為自己設置了良好的觸覺屏障,從而使自己無懈可擊;全身內外高度協調,就可以隨心所欲施展技法,攻守自如;呼吸自然就能增強與對手周的耐力。所以意拳實戰訓練要求是真實的功夫,這就要求實戰時意識上一定要真切,要堅決抵觸訓練中你來我往,虛偽招架之形式。況且,現代搏擊運動中所不斷改進的護具,已為實戰技擊提供了較為安全的技術保證措施,即使是真打實斗,重拳重腿,安全問題也可以保證。當然「心毒稱上策,手狠方勝人」只有在對敵鬥爭中才可使用,而如果是友誼切磋或競賽,則應根據對手的水平來決定出手的輕重分量。

就技擊性而言,意拳散手和現代散打所打擊的目的不盡相同。現代散打主要目的是得分,而意拳散手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解除對方的戰鬥力。實踐證明,只要具備了拳術的真實力量,無論對手身上的那一個部位,一旦被你擊中就能使他失去繼續戰鬥的能力。

實戰技擊是完全的對抗項目,它較量的不僅僅是力量和技巧,更是智慧、意志及自身修養的綜合對比,所以說有勇有謀才稱的上真正的技擊家。

6、既要習以定時,更要練功生活化。

薌老常言「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倆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所謂「拳拳服膺」即謹記在心,不忘不失之意。就是說要想技擊上有所造詣,除了每日規定的習拳時間外,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揣摩拳術之道,要將拳術中的原則要領牢牢記在心中,終生習之。通過這種長期的培養鍛煉,自然就會「升堂漸入室,所學與日增」。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就如我們初學意拳時,要求用意不用力;鍛煉一個階段之後,就自然能作到意到力到;那麼繼續堅持下去,到了意拳的高級階段,就會達到意力不分的境界。而在實戰中根本不允許你去思考什麼,「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完全靠本能去應付一切突發情況。所以只有作到意力不分,才能在實戰中「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這種實戰時「無拳無意」之狀態就是在平時練功中靠處處留心,時時存意所逐漸培養的。上述觀點如果用現代運動訓練理論解釋的話,就是通過不斷的強化條件反射,來促進運動技能形成牢固的動力定型。或者說是形成動作的自動化。所以要想練好意拳,在理解拳理的基礎上,必須要動腦筋,要想著練,練著想,循序漸進,只有這樣,才能在意拳散手訓練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上述六個方面,基本概述了意拳散手訓練中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原理,這些理論同樣可運用於意拳推手,因為意拳技擊是由推手和散手兩部分組成,高級階段的意拳散手乃是推斷結合。

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意拳散手訓練的過程就是建立適應激烈對抗所需要的複雜搏擊系統的過程,而搏擊系統所面對的是一個非線性的、突變的環境,僅僅靠各種套路和招式的複製是不能適應對抗需要的。況且,過分強調套路和招式將會扼殺和束縛習武者的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恰是決定一個拳學家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王薌齋先生的一生就是對拳學不斷改革創新的一生。他認為:意拳散手關鍵是要養成「神圓力方,形曲意直,虛實無定,練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力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此外,還要再配合一定的招法,才能在實戰中有所建樹。這裡的所謂「招法」不是枝節片面之法,而是人體運動模式之原則原理之法。在王薌齋先生拳學思想指導下,姚宗勛先生更是大膽革新,將西方搏擊訓練方法體系與意拳散手訓練有機結合,在培養人體「觸覺活力之本能」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原則原理性的方法,來進行「無力不具,有感即應」的技擊訓練,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現代實戰拳法訓練體系-----意拳散手。


推薦閱讀:

[轉載]形意拳實用八掌
宋氏形意拳劈拳
意拳站樁功的四個階段和三層功夫
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
形意拳 獨孤劍法

TAG:原理 | 理綜 | 訓練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