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紅燕:閱讀本位在語文教學中的反思

閱讀本位在語文教學中的反思

http://www.xsedu.zj.cn  作者:樓塔初中 樓紅燕   2004/07/20

在現實生活中,現代文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閱讀能力差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歷年中考,現代文閱讀項與其他項比,,得分率幾乎總是最低。

另一方面,社會迅速發展,大量信息衝擊人們的頭腦,閱讀能力,尤其是現代文的閱讀能力,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

如此嚴峻的反差,不得不使承擔傳承社會文明重大使命的語文教師們深思。

之所以出現以上的現象,癥結在於,長期以來,我們所說的閱讀教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閱讀的本位地位似乎從來就沒有很好地落實過,科學的閱讀訓練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過。

冷靜思考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忽視閱讀本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傳統的讀寫觀和讀寫結合教學原則的負面影響

  我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一向是寫作本位,讀是寫的準備和基礎,寫是讀的任務和目的。與之相應,古代的科舉,是以「作文(八股文)」一篇定終身;乃至到解放以後的數年中,中考作文還沿用了僅考一篇作文的模式。可以說,這種以寫作為主旨的閱讀觀一直影響甚至主宰著我國的語文教學。也正是基於此,讀寫結合作為語文教學的一條經驗、方法乃至原則而為眾多的教師所認同,並效仿實施便是順理成章了,然而,讀寫結合只能是寫作的一種方法,那種以寫作為目的、設計具有一定難度和技巧的閱讀作為輔助手段的寫作課,當然值得提倡和推廣。相反,以之作為閱讀教學的原則,對語文教學有其不容迴避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凡讀寫結合的課,一般總是以閱讀教學主要是文章寫作技巧上作分析總結為基礎、為手段,藉助過渡、嫁接、遷移,實現作文教學的目的。一半閱讀,一半寫作,讀寫同步,學用結合,但結果是「讀」不到位,「寫」得皮毛: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兩敗俱傷。

2、陳舊的語文教學觀的繼續存在

國家教育考試中心出台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說明》即《考綱》,可以說對現今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起了綱領性指導作用,對教育者來說不啻是一陣和煦的春風,圍著高考轉的中考,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但是,在不少的地方、不少的學校中,執教者的意識並沒有跟上,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駕輕就熟的教學方法,固定不變的教學程式,如介紹作家、說明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揭示主題思想、分析寫作方法,還有一定的生命力。

3、閱讀教學的意義不只在懂得有關的知識和理解課文,接受課文思想的教育,培養語感,還在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它將在閱讀活動中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和利用,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方法論、價值觀,在全方位的活動過程中影響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這樣,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同時又是閱讀的應用過程,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這幾個維度的有機統一。

以往的閱讀教學之所以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在於它的教學目標是狹隘的,只將傳授文體知識和培養理解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將自己的視野限在基礎閱讀的範圍內,忽視了閱讀和生活的聯繫,忽視了閱讀教學和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它依靠一個與它的教育目標其實並不相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視同金科玉律的知識體系來支撐。狹隘的教學目標加上一個僵化的不實用的知識系統,由此派生了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以往閱讀教學低效乃至無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4、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衝擊

受社會整體形勢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意識形態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更加崇尚快速、新奇的東西,追求「一次性」消費品。青少年由於生理及心理的特點,更容易離經叛道,對文化快餐情有獨鍾。而此時,由絢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奇特的想像、怪誕的造型,新鮮的語言、刺激的喊叫等因素構成的現代信息技術產物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們的最愛。另一方面,他們閱讀文學原著的興趣降低了,咀嚼文化內蘊的時間減少了,浸淫文化熏陶的氛圍破壞了。.

 閱讀有基礎閱讀和應用閱讀之分。基礎閱讀解決的是對讀物內容的一般了解問題,是應用閱讀的基礎。但由於它缺少閱讀的內驅力和信息的價值取向。應用閱讀是出於某種需要、有具體用途的閱讀。同一讀物處於不同的應用背景下可以滿足不同的價值取向,因而會顯現出不同的信息系統,這就有個信息的處理和利用的問題。也正是對信息的處理和利用才體現了閱讀的自主性和生活性,以及閱讀過程的研究性,才有可能體現過程、方法、情感和價值觀念等因素的有機統一,從而體現語文教學的現代性。

    閱讀教學活動是一項複雜的學習活動,它涉及閱讀主體——學生,作為閱讀主體和閱讀活動組織者出現的教師以及閱讀對象——文本,這三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從閱讀活動論來看,閱讀是一種主體(讀者)和他的對象(文本)對話的活動,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是在教師解讀並引導的幫助下完成的,閱讀主體當然包括了教師與學生;從教學活動的意義關係看,學生的主體發展需要與教師進行人格對等的交往,其主體性必須有對應的教師主體性才能進行真正意義的「對話」。樹立閱讀本位意識,就是要落實教師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閱讀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憑藉自身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及想像能力去認識、開掘、補充作品,以期達到積累知識、鍛煉思維、提高閱讀能力的教學目的。

任何閱讀都存在著客觀性和主觀性。所謂客觀性,就是必須嚴格遵循文本的信息系統,尊重作者的本意。讀物的文本和信息系統是客觀存在的,作者的基本意思也應該是確定,強調閱讀的客觀性,也就是強調理解的實事求是和嚴肅性,這是教育的重要內容,關係到民族性格的塑造。所謂主觀性,是在客觀性的基礎上發揮讀者的聯想,使理解向讀者特殊的經歷和知識積累延伸,形成理解個性。理解個性帶有創造性質。當讀者在此基礎上形成屬於自己的認識成果時,就構成了創造。閱讀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不可或缺。劃清兩者的界限,充分發揮它們的教育效能,是語文教學極為重要的工作。

綜合起來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幾種::

1、  閱讀能力

 速讀能力是其他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讀」,既指有聲,如朗讀、誦讀:也指無聲,如跳讀、瀏覽。前者著重是為了信息的傳遞和潛移默化地訓練表達能力;後者則重在接受信息、把握要點。速讀能力一般指的就是後者。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傳播愈加密集,無聲閱讀也就是一般意義的速讀能力越來越重要。

2、  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是閱讀能力乃至語文能力的基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記憶能力主要是指對古今名篇的背誦和對有關文化知識的存貯能力。儘管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很多原先需要用腦記取的信息都可以藉助微機處理技術來方便地儲存調取,但就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素質形成的規律而言,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仍是其顯著的特點。可以這麼說,沒有一定量語詞句的積累,沒有一定量詩詞文的儲存,要想學好漢語,要想準確的理解並順利地利用漢語言文字,是不可想像的。

3、  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閱讀對象的整體分為局部、把其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加以具體化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對文章層次思路的分析、內容要點的分析和恰當的闡釋。分析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樞紐工程」。速度、記憶的內容必須通過「分析」才能實現其價值,而分析又是概括、篩選和評價的基礎工程。所以不具備良好的過硬的分析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4、  概括能力

概括也就是歸納和綜合,它是把分析過的對象或現象的各個部分、各種屬性聯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閱讀教學中概括能力是指用較為精要的語言提煉、綜合進而擬定閱讀理解對象的內容的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一種次高級形態,是閱讀過程中閱讀目的實現的初級階段。

5、  篩選能力

篩選是對閱讀對象按照一定的需要進行擇取提煉,這是一般性閱讀的根本目的。因此,篩選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是它的高級形態,狹義地說閱讀能力就是篩選能力。這可以說是作為現代人的基本要求。

6、  評價能力

評價,實際上包括了品位、質疑、鑒別、賞析和評判等多種內容。評價能力就是對閱讀對象的高低深淺、好壞優劣的判斷能力,這是閱讀能力最高級形態。這種能力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結合。因此,培養這種能力特別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當然,還有其他許多能力都可以歸入閱讀能力的名下,但或遠或近都可以劃入這六種能力之中。在這六種能力當中,速讀、記憶能力是基礎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能力;概括、篩選和評價能力次第漸升,合為閱讀的中端性能力。

教學定位。課堂教學可分為三個水平:一是教過課文。這是低水平的,是事業心的表現。二是教懂課文。把課文理清楚了,立足於本身的知識系統。這種是知識教學價值多,能力價值少。目前來看還是大多數。三是利用課文。這是立足於能力培養,作為能力培養的素材,作為例子,同時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等。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利用課文培養能力,在實踐中得到解決,還是一個口號,而不是操作。我們追求的是利用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發展趨向是向綜合化和操作化發展。綜合化是三類目標同時呈現。而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並重,德育目標是情感目標,能力是同認識、思維訓練力度密切相關。

素質教育依附、賴於閱讀教學。

操作化是對目標的描述,用閱讀行為動詞。舉例:老師教小說時,定目標為:圈畫有關動作描寫,歸納人物的性格特徵,推究原因(比如社會原因)。這樣的目標有五個特點:一是確認了學生主體(學生本位,學生為活動的主體,「生本」的體現);二是規定了閱讀內容,去閱讀的是三項內容(a、動詞,b、性格,c、推究原因,涉及了主題思想);三是明確了閱讀行為,即一圈畫,二歸納,三推究(推論);四是達到的程度(了解、理解、掌握、應用、感受、領會、體驗、仿效、學會等);五是展示教師的教學思路。這樣轉為行為動詞的表述,看得見,摸得著,有操作性,能夠檢測。

基本過程。(1)略讀過程(泛讀)。(2)精讀過程。一篇課文,略讀是輪廓的閱讀,很快的,只化幾分鐘時間,了解背景、結構、大意。質量主要體現在精讀。對重要內容、語段,要做到精細而深刻,這是閱讀教學質量的表現。

教材處理。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一是靜態處理,二是動態處理。

靜態——按課文原順序、原結構、原樣式進行教學。其表現形式為逐段教學,這是很常見的。其本質是把教學順序等同於寫作順序。這是低效的。產生的兩種後果:對學生引發不良的情緒反映:不感興趣;學生思維是被動的,局部的,而不是主動與整體的。教師講到哪裡,聽到哪裡,有種種不利因素(依賴、坐等)這是非素質教學的。

動態——有運動變化的觀點,根據課文信息內涵利用的要求,營造一種新順序,新結構,新樣式,呈現給學生。它是課文的變式,而不是原型。寫作是縱向的,而教學是橫向的。精讀部分一定要橫向,否則弊病很多的。動態處理好處在於:一是學生學習情緒不一樣,感興趣;二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涉及到整體活動,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民展。

確定什麼樣的重要內容,

可以有不同的動態處理。比如「裁點處理法」裁得準不準,依賴教師的深刻領會與把握。幾個點必須是重要問題或重要內容,否則就不能把握課文的全體,要把握住體現重點的標幟。(牌照)事實上,高考早已作了導向。閱讀高考,是非常素質化的。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信息學和語用學。這要借鑒到閱讀教學中來。要從縱向的面面俱到,轉到橫向的針對幾項重要內容(目標、訓練)的教學。依據這樣理解處理,課時可大減,不怕上不完了,原因就在於教材處理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教學流程(或叫步驟)。這關係到閱讀教學法的科學性、操作性。要運用心理學認知原理設計教學。要把握三種知識:一是陳述性知識(具體語文知識),二是程序性知識(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三是策略性知識(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程序性知識會轉化為能力。流程是教學設計問題。學生要經歷什麼步驟,教學要經過幾個步驟,這就要符合平時所講的學生認知規律性。分析人物時尋找有關語言材料——關鍵性語言材料——概括出特徵——形成性格的社會原因。(學生認知的四個步驟)。這就要求教學流程與認知統一,教法與學法融會一體。

教學的情景。有導入情景、問題情景等。目前是問題情景,要加強這個問題的研究。第一、突出主幹性的提問。這是針對目前提問太多、太碎。多了會面面俱到,淹沒重點;碎了就會影響到整體性。要善於抓主幹性的問題,就在於精,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帶有整體性(全局性)。第二、要注意過程性提問,要有明顯的語言標誌,如「為什麼?」「怎麼樣?」(不是回答「是不是」,「懂不懂」,「行不行」 ),也要避免結論性提問。第三、問題的呈現。有一問一答式,有一組問題的同時提出。這種方式,叫做問題的呈現方式。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要提倡一次性呈現。讓學生看書、討論,教師點撥。

(1)       便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整體的感知;

(2)       與教學的操作有關,與優化過程有關。還涉及到寫作的教學。如修辭該怎麼辦?看我們怎樣把握、定位。閱讀教學中的寫作方法是為加深課文內容理解服務的。不是簡單模仿寫作文的。當然對寫作是有好處的。在教學操作中,如「修辭」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到此為止,這是基礎知識的教學。接著,必須要追求它的表達效果。這是閱讀,寫作方法也同例,描寫方法起到什麼「作用」,有沒有理解到位,要為理解課文服務。這才有培養素質的內涵。

二、課外閱讀

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看,從人的民展來看,要成為生活的習慣,而不僅僅是學習習慣。廣泛涉獵……。厚積多累,才能有較高的文化底蘊(素質)。學好語文,課外閱讀是必要途徑。近年來淡化;然而搞素質教育不能放棄課外閱讀。(要建綱)

具體實踐與操作如下(措施、意見)

①     把課外閱讀納入閱讀教學計劃。

②     作合理的分類。大致分三類:一是社科,二是科技,三是文學類,這也是大綱的要求。

③     開列書目。

④     看顯性成果。搞讀書卡片,讀書筆記等等。

⑤     納入到成績評價指標,佔多少比例,根據實際情況定, 不硬性的話,很難擠進學生的生活。                                                          

明確了以上概念,我們就可以試著從兩個方面解決現今閱讀教學少、慢、費、差,吃力不討好的問題。

(一)   從教師方面著手

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決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著特殊的身份,承擔著教的責任。社會對學生的要求通過教材的編排、文本的選擇體現出來,而教師是這個要求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教師應把特定的社會文化體系內化於受教育者。教材中的文本是人類文化的優秀代表,在感悟生活、表現生活、篇章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教師的職能正在於對國家教育目標與教材文本意義進行整和,並體現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折射著社會對教育發展及結果的要求與規範。同時,閱讀教學以學生的文化感染熏陶和閱讀能力發展為目標,教師要對此負責,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發展過程及身心發展規律有基本的把握,尊重學生,積極創設機會和條件,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其主體性,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系統中要素間的關係進行如下四個轉換,即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由接收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媒體從演示工具變為學生認識的工具;教學過程從傳統的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打破閱讀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指導學生了解課堂以外的各種知識,鼓勵學生髮表有見地的意見。在教學《好兵不一定當元帥》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都傾向於文章中所批駁的觀點,覺得文中的觀點帶有阿Q精神,是自我安慰,後來,為更好地解決這個爭議,就索性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賽,才最終真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在文章開頭肯定「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一定意義上的正確性。跟更真實地理解實事求是這種寫作方法。

教師更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學者說,在不久的將來,文盲不再是那些不會閱讀、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今天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學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承擔起一名嚮導和顧問的角色。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的主要優勢是: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鏈接的選取性,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高速傳輸的便捷性,人機交互的操作性,超時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表現為動態模擬展示,資料查詢,模擬操作,寫作交流,反饋練習,多媒體情景創設以及遊戲等。注重發揮這些功能和優勢不再把計算機只作為演示的工具,將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有些課文,結尾戛然而止,餘韻縈懷,我們可通過延伸探究,求得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晏子將使楚》中,楚王以「寡人反取病焉 」這句話自嘲,但是,退朝以後呢?通過聯想和想像,可以近一步理解楚王的性格特點。

事情的發展變化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改變某一因素事情的發展可能就受影響,甚至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此課文閱讀後,可有變換文中某一條件,讓學生推測事情發展,再與原文比較,進而深入理解課文。《變色龍》這篇課文中,當將軍家的廚師普洛訶爾證實這不是將軍家的狗後,奧楚蔑洛夫正在罵「既然普洛訶爾說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將軍恰好站在人群的後面,猜測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當時的情景,就可以進一步明確奧楚蔑洛夫「變 」的性格特點。

課文閱讀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動作通過表演來體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演再現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分角色朗讀《晏子使楚》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在文言文教學中,增加與課文內容有聯繫的課外閱讀,就可以鞏固課內的一些知識要點。

課文閱讀後,提挈一知識主線,引導學生對正在學的課文進行串聯,使其有關知識形成整體印象,板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如:


               


(二)、從學生方面著手

學生作為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應該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首先,養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初中學生已經有自己的社會體驗、情感體驗,在閱讀過程中,不妨試著與之結合,產生情感的共鳴,擴充理解的空間。初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如歷史知識、語言知識、修辭知識及鑒賞知識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妨相互結合。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學習者個性化體驗的過程。每個人對閱讀文本都有著獨特的體驗,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應該從體驗入手,使他們從讀中體會作者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從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讀中感受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情趣,使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所運用的語言逐漸內化,從而在語言實際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養。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講解,學生參與,師生對話,學生交流,整個過程始終充滿著情感的愉悅。.

其次,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不拘泥於老師所給的唯一答案,而是充分地調動思維,認真思考,仔細推導,在無疑處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的大進。」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在閱讀文本時,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才能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讀通讀懂文本。如丁玲的《曼哈頓街頭夜景》

根據以往上課的思路,結束時以下圖板書:


當時有許多同學提出異議,歸納如下:

1、  現今社會隨處可見的乞丐,又該如何去看待?

2、  經濟的發展是否一定會出現貧富差距的懸殊?

3、  中心的定位,老人的孤苦一定與制度有關嗎?

4、  如何理解「他只在一幅俗氣的風景畫里留下一筆不顯眼的灰色,和令人思索的一縷冷漠和凄涼。」

5、  如何理解「他們走在通衢大道上,卻似在險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濘。」

   為解決爭議,就開展以「一個人應該如何面對逆境」開展辯論。課堂內正反方唇槍舌箭,氣氛熱烈,全班參與,最終達成共識:人受環境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人只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食其力,自尊自強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競爭的時代里,只能迎難而上,排除萬難,而不能意志消沉,等待別人的同情或施捨,如果這樣那麼他最終會被社會所拋棄。

     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隨時能發現問題,學生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教師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做好引導工作,結合實際來解決課堂內的問題,使學生能接受,並能更好地來學會分析和理解問題。

推薦閱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實踐
圖書推薦:高子陽的《我的課勝過你的》
潘新和教授主要著作(按出版時間)
[轉載]放飛思路,快樂語文教學
大語文教改 刻不容緩

TAG:閱讀 | 語文 | 教學 | 反思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