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比魯行星最新消息 外星人乘坐Nibiru到來?
來歷不明的史前外星文明,乘坐尼比魯行星來的外星人?
根據考古學家分析發現,在大約6000年前,一個文明迅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崛起,文化科技水平達到了我們近代的文明程度,考古學家把它叫做「蘇美爾文明」。蘇美爾文明是目前所知的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文明。但直到今天都讓學者們困惑的是,沒有任何線索可以告訴我們蘇美爾人到底是誰?他們來自哪裡?他們的文明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據歷史記載,法國考古團隊曾對一座蘇美爾城市進行發掘,其文物之多,讓考古團隊挖掘了50多年還沒有完成。這個文明遺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留有刻有楔形文字的大量粘土板。考古學家發現,蘇美爾人竟然會活字印刷技術,用石頭雕刻出不同形象符號的模子,然後把模子裝到旋轉式印刷機上,印刷機在濕泥上滾過,就可以在濕粘土板上硌下信息,之後再晒乾或烤乾粘土板。
正是因為有了粘土板的貢獻,我們今天的人得以了解古代蘇美爾文明的冰山一角。蘇美爾人創立了世界上太多的第一:第一門宇宙學,第一本藥典,第一部農曆,第一所圖書館,第一部法典等等。蘇美爾人的數學水平令今人震驚:他們採用60進位記數,被發現的一塊泥板上列出的一道兩數相乘的計算題,其最終結果如果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竟是一個15位的數字。而大約2500年前的希臘人能夠想到的數字都不會超過5位數。
蘇美爾人在建築、冶金、運輸、醫學、農業、紡織業等方面的造詣,再加上他們高超的廚藝和優美的音樂,足以讓蘇美爾人充分享受高檔的生活,活脫脫一個工業革命前的文明社會。例如建築方面有宏偉的階梯金字塔、高聳的樓閣和漂亮的拱門,能源方面會使用瀝青等石油產品,交通方面有運河和船隻等水運系統,音樂方面有大量音律優美的樂器等等。
蘇美爾人的天文星圖
尤其讓今人震驚的是蘇美爾人通過神話和星圖的方式描述的有關天文方面的知識。他們不僅早就認識到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而且對於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位置描述與我們今天的認識基本吻合。
其中一塊泥板星圖上標有太陽系12個天體,除了古代人類能觀測到的太陽、地球、月亮,水、金、火、木、土之外,還有古代人類不可能通過肉眼看到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這些行星相互之間的位置與今天人類對於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位置認識基本一致。但有趣的是,還有一顆星球是現代人類沒有發現的,這顆星球以長橢圓軌道圍繞太陽旋轉,近日點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遠日點則超過了冥王星的軌道。
這顆行星被蘇美爾人稱為「尼比魯」(Nibiru),有關它,蘇美爾人曾這樣記載:「就像命運的安排,在一次軌道交會中,尼比魯走得如此近,以至於它的一顆衛星撞上了泰邁特星,泰邁特分裂後,較大的一塊及它的主要衛星在撞擊後跑到了金星與火星之間,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地球和月亮,而另一塊則被撞成無數塊,成為蘇美爾人記錄中的『錘打成的手鐲』(小行星帶)……」根據這個記載,蘇美爾人認為現在的地球是另一顆較大的行星在被遊盪的尼比魯星撞飛後形成的,小行星帶也是那個時候形成的,而冥王星當時是土星的衛星,在那次撞擊的影響下,脫離土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蘇美爾人認為尼比魯星的體積類似木星,圍繞太陽轉一圈需要3600年,也就是每3600年接近一次地球。
如果太陽系裡真有尼比魯行星存在,文明高度發達的我們為什麼現在還沒有發現它,它到底在哪裡?
尼比魯行星
太陽系發生過行星撞擊事故?
不過,科學家確實早就發表過關於太陽系行星爆炸的言論。科學家根據太陽系行星分布的規律和對火星附近小行星帶的分析推測,火星附近在遠古時期應該是發生過行星爆炸事件。
18世紀,德國天文學家波得發現,太陽系的行星分布好像遵守一定的規律,就是:行星們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半徑R與它們的序號n(從內到外依次排開,例如水星的序號是1,地球的序號是3)之間滿足一定的關係R=0.4+0.3×2(n-2)(R的單位是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日地距離)。這就是太陽系行星分布的波得定則,目前的八大行星基本上都遵守這個規矩,但是根據計算,應該在第5條軌道上還有一顆行星,而天文觀測表明,那裡只是成千上萬的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
從火星附近小行星們的成分可以看出,小行星們的成分分為兩類,有80%的小行星是C型(碳質的)的,其他20%是S型的(硅質的)。前者大部分位於行星帶的中部和外圈,而後者則主要位於里圈,距離火星較近。另外,來自同一行星天體的岩石,其氧同位素比率應該是相似的,例如所有的地球或月球岩石具有極其相似的氧同位素比率。而小行星們的氧同位素比率卻是明顯分兩類。這充分證明,這兩種類型的小行星應該不是同樣的來源,而是兩顆成分不同的行星的碎片。
再根據小行星們的分布,軌道半徑為2.8天文單位處幾乎沒有隕石碎片,而以2.8天文單位處為中心,向兩邊(火星方向和木星方向)各種偏心率的小行星分布較多。這種小行星分布表明,如果小行星們是兩個大行星碰撞或爆炸之後形成的碎片的話,那麼事故應該發生在軌道半徑為2.8天文單位處,小行星是向兩邊崩出的,由於自身質量和速度的不同,軌道的偏心率不同。
再看看小行星帶附近的鄰居們吧,附近的火星面貌有截然不同的兩面,一面好像被行星碎片雨覆蓋撞擊得厚而粗糙,另一面則比較低洼而光滑;還有土星的第八顆衛星也是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一面是灰頭土臉,一面是較乾淨的冰雪世界。這些都說明附近可能發生了撞擊或爆炸事故,形成的塵埃碎片落向了附近的岩石質的行星或衛星。
根據以上分析,以前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第5條軌道處發生過行星爆炸事件,有兩顆行星先後發生了爆炸,但科學家對爆炸的能量來源,以及爆炸後的碎片去向解釋得很勉強,現在分析,第5軌道處更可能發生了兩顆行星相撞的事件。
科學界尋找的太陽系邊緣的X行星
如果是兩顆行星相撞,那麼其中一顆應該是第5軌道處的行星,但另一顆行星來自哪裡?難道真的從外太陽系飛來過一顆行星?根據天文學家估計,外太陽系還真的可能會有一顆較大的行星。
科學家很長時間以來都認為冥王星之外應該還有一顆較大的X行星,因為海王星的軌道遠遠偏離天文學家計算的軌道,海王星之外應該有一顆較大的行星引起了這種偏離,但是幾經努力之後,找到的只是一顆質量比月球的質量還小的冥王星,冥王星顯然沒有能力讓質量是它幾萬倍的海王星的軌道有多大的偏離。因此,冥王星發現之後,科學家還是在找那顆更大的X行星。但根據後來旅行者11號探測器的探測,天文學家知道太陽系外圍是柯伊柏小行星帶,並沒有大質量的X行星。於是現在天文學家普遍比較失望,認為這顆X行星可能並不存在。
但是又有一些現象無法解釋,除了上述海王星軌道偏離問題無法解釋外,天文學家分析,根據太陽系形成理論推測,如果這外圍的柯伊柏帶是太陽系行星形成時殘留的塵埃碎片,那麼,柯伊柏帶的小行星分布應該比較均勻,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距離太陽50天文單位之外,小行星數量突然急劇下降,就像平坦的地面突然出現了懸崖一般,因此天文學家形象地描述這種現象為「柯伊柏懸崖」。柯伊柏懸崖形成的原因,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只是推測,可能是柯伊柏帶外圍還有較大的行星把柯伊柏帶外圍的小行星吸引凝聚了過去。根據目前的天文觀測能力,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在60天文單位處可以被觀測到,若在100天文單位之外就很難被觀測到了。因此,天文學家感覺不能排除太陽系外圍有較大行星的可能性。
還有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的所有小行星加起來,質量也只有地球質量的0.1%。如果這條小行星帶是兩顆大行星爆炸形成的,那麼那絕大部分的物質跑到哪裡去了?或者柯伊柏帶並不是太陽系初始的行星塵埃盤,而是後來行星撞擊後的零星碎片形成的?也或者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帶也是兩顆行星相撞後的零星碎片?
如果尼比魯星真的存在……
如果尼比魯行星真的存在,這一切謎團都可以迎刃而解。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帶和柯伊柏小行星帶都可以認為是尼比魯星與太陽系的行星相撞後剝離的少量碎片,海王星的偏離和冥王星的軌道異常可以認為是被尼比魯星撞擊或擦肩而過造成的。
如果尼比魯星真的存在,那麼它臨近地球的時候將會因為引力的影響給地球帶來一定的災難,引發強烈的地震、火山、海嘯等,這顆星對於人類來說可不是福星。
你或許並不否認尼比魯星存在,那麼接下來,蘇美爾人在其文獻中留下的另一個令人震驚的說法,讓你又不禁瞪圓了眼睛:蘇美爾人認為他們的來源和他們的文明都與來自尼比魯星的安納吉人有關,他們把安納吉人當作神。根據蘇美爾人的描述,遠古時期,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安納吉人乘著尼比魯星來到地球上,之後,安納吉人用自己的基因改造地球上現有的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從而創造出了智慧的人類。這就是蘇美爾人關於人類起源的故事,既不同於進化論的說法,也不完全符合上帝造人的說法。你願意相信這種說法嗎?恐怕你的感受比較複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