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白

集評補

  古來文章有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多不拘常律,振擺超騰,既俊且逸。(〔唐〕任華《雜言寄李白》)

  國朝能為歌詩者不少,獨李太白為稱首。蓋氣骨高舉,不失頌詠風刺之道。(〔唐〕吳融《禪月集序》)

  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數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劉棗強碑文》)

  子之文章,傑立人上。……大巧自然,人力何施。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猶壯。(〔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

  李白歌詩,度越六代,與漢魏樂府爭衡。(〔宋〕黃庭堅《黃山谷詩話》)

  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調高雅,格力遒壯。其言直致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綺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一變而為晉宋,再變而為齊梁。唐諸詩人,高者學陶、謝,下者學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韓退之早年皆學建安,晚乃各自變成一家耳……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雜以鮑明遠體。(〔宋〕范溫《潛溪詩眼》)

  余評李白詩,如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吾友黃介讀《李杜優劣論》曰:「論文正不當如此。」余以為知言。(〔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李太白全集》謂出自《黃山谷文集》。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李白如《遠別離》云:「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鳴皋歌》云:「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如此等語,與《騷》無異。(〔宋〕曾季《艇齋詩話》)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蓋聖於詩者也。《古風》兩卷,多效陳子昂,亦有全用其句處。太白去子昂不遠,其尊慕之如此。(〔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論文》下)

  太白以峭訐矯時之狀,不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麴櫱,耳一淫樂,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視聽銳發,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於月露風雲,使之涓潔飛動;移於草木禽魚,使之妍茂褰擲;移於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於幽岩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魂;移於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如睨幽並,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四引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天才絕出,真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今所傳石刻「處世若大夢」一詩,序稱:「大醉中作,賀生為我讀之。」此等詩皆信手縱筆而就,他可知已。前代傳子美「桃花細逐楊花落」手稿有改定字,而二公齊名並價,莫可軒輊。稍有異議者,退之輒有「世間群兒愚,安用故謗傷」之句,然則詩豈必以遲速論哉?(〔明〕李東陽《麓堂詩話》)

  太白詩宗風騷,薄聲律,開口成文,揮翰霧散,似天仙之詞。而樂府詩連類引義,尤多諷興,為近古所未有。迄今稱詩者推白與少陵為兩大家,曰李杜,莫能軒輊雲。(〔明〕胡震亨《李詩通》)

  太白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涌,白雲卷舒,從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力也。(〔清〕沈德潛《說詩語》卷上)

  李青蓮自是仙靈降生。司馬子微一見,即謂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賀知章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陳留採訪使李彥允為請於北海高天師授道籙。其神采必有回異乎常人者。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

  太白詩以《庄》、《騷》為大源,而於嗣宗之淵放,景純之俊上,明遠之驅邁,玄暉之奇秀,亦各有所取,無遺美焉。(〔清〕劉熙載《詩概》)

  太白詩舉止極其高貴,不下商山采芝人語。(同上)

  海上三山,方以為近,忽又是遠。太白詩言在口頭,想出天外,殆亦如是。(同上)

  李詩鑿空而道,歸趣難窮,由《風》多於《雅》,興多於賦也。(同上)

  太白時作仙語,意亦超曠,亦時造快語。東坡品境似之。(〔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一)

  讀太白者,先詳其訓詁,次曉其典故,次尋其命意脈絡及歸宿處,而其妙全在文法高妙。太白當希其發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而行,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威風九苞,祥麟獨角,日五彩,月重華,瑤台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同上,卷十二)

  

關山月

匯評補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天山亦若雲海,皆虛境。若以某處山名實之,謂與玉門關不遠,即曲為解,亦相去萬里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極慘極曠。「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似近體,入古不礙,真仙才也。(〔宋〕嚴羽評《李太白詩集》卷三)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偶然玉門關一語,以白登青海,跋涉甚長。(〔宋〕劉辰翁語《唐詩品彙》卷四引)

  無承接照應,自耐人思想,真樂府之神。(〔清〕丁谷雲《李杜詩緯》《李集》卷一)

  此憫征戍者之苦情,而嘆其不得歸也。言月出於天山,而蒼蒼茫茫於雲海之間;長風幾萬里,而吹月以度玉門之關。蓋天山與玉門關不甚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試以戰地言之,漢下白登,而與冒頓為難,得窺青海,而有吐蕃之變,從來征戰之地,士皆喪於沙塵,而不見有人還也。今我戍卒望邊邑之杳杳,致勞心之忉忉,而顏因歸思以憔悴矣。因念室家在高樓之中,而當此良夜迢迢征夫未還,念心唯應嘆息未應閑也。彼此相思,兩情脈脈,何日得平胡虜而罷遠征乎。(〔清〕佚名《李詩直解》卷一)

  徐孝穆《關山月》二首,其一曰:「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李太白五言佳境俱從此出。不止似陰鏗也。(〔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十三)

  朗如行玉山,可作白自道語。格高氣渾,雙關作收,彌有逸致。(〔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卷三)

  伯言云:  是何等襟情,是何等氣象。(〔清〕陳廣溥《霞綺集·詩評》)

賞析

  《關山月》為樂府詩題,屬橫吹曲辭。《樂府古題要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從《樂府詩集》中可以看出,古人多以此題寫征戍離別之情。此詩即寫這一傳統主題。全詩十二句,可分三層。首四句寫邊色,為第一層,以雄渾之筆寫出邊關的遼闊蒼涼。「明月出天山」兩句是說一輪明月從祁連山的峰巒之間升起,高掛在窮塞大漠的夜空,隱現在茫茫的雲海里,使月光籠罩下的天山和雲海,倍增凄愴。下面的「長風幾萬里」兩句則是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邊關的空曠、荒涼。是說長風吹徹萬里朔漠,一直吹過那「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四句中以天山、玉關點明邊塞,以清冷的月光、蒼茫的雲海、雄勁的朔風描寫邊塞風光,氣象雄渾,情調蒼涼。這是李白運用自己豐富想像力,對於《關山月》這一樂府古題的發揮。詩的第二層由寫邊塞景象轉到寫征戰。漢朝建立不久,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抵禦匈奴的南侵,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達七日之久。「漢下白登道」即是指這段歷史,是說當初漢朝曾出兵白登山。青海一帶是唐朝與吐蕃作戰的戰場。「胡窺青海灣」的胡是包括了吐蕃在內的。這句是說現在的吐蕃兵要伺機向青海灣進犯了。以上兩句以古今戰場寫起,點明自古以來那裡的戰火從未停熄。接著「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兩句,是由戍邊將士之口發出的感嘆。反對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悲嘆「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李頎《古從軍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這是當時一個習見的主題,李白這裡是寓憤慨於哀怨中。詩的最後一層,又由遼闊悲涼的古戰場轉到寫邊愁——戍客思歸之苦。既然古來這征戰之地生還者甚少,故遠戍邊塞的將士們望著蕭條蒼茫的邊庭絕域,不能不「思歸多苦顏」。這裡以「多苦顏」即「將軍白髮征夫淚」的外貌來刻畫他們日夜望歸的痛苦心情。結尾兩句又由戍客的思歸想像到思婦懷念徵人的嘆息,是說這照著邊關的明月會將戍客的思念帶給家鄉的親人;戍邊將士這樣的日日苦顏思歸,高樓中思婦們的嘆息又怎能停止呢!將戍客的苦顏與思婦的嘆息互相對照,更托出遠戍邊關將士思歸之苦。

  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前一部分寫邊色用月光敷上了一層凄涼的情調。中間以深沉的筆調寫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哀怨。最後以戍客的「思歸多苦顏」和思婦的「嘆息未應閑」相映作結。全詩以怨情貫穿,色調統一,渾然一體。自宋代以來,人們往往截取關山明月四句將它作為一首獨立的五言絕句來欣賞。呂祖謙極為讚賞其氣象的雄渾,稱其「氣蓋一世」(《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又因這種雄渾氣象是以清逸之筆出之,風格自然明快,故明人胡應麟將此四句與柳宗元「千山鳥飛絕」一詩相比之後,讚歎地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渾雄之中,多少閑雅!」這種割裂全詩的作法固然不足取,但是我們卻可以由此見到前人對於這首《關山月》的評價。

  (劉崇德文,見《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88)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本事

  廬山在城北十五里。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於此山中,仙去廬在,故曰廬山。太史公亦嘗登廬山。白樂天《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李白《廬山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帳,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疊嶂凌蒼蒼。翠影紅霞隱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王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廬敖游太清。」(〔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七南康軍·山川)

  廬山在德化縣。詳見南康。廬山有十大禪剎,而山南居其六,鍾梵相聞於青嵐白雲中。白樂天《草堂記》云:「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上有漢陽峰、蓮花峰、獅子峰,在五老峰之東。又有三石樑,長數尺,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廬山記》云:「錦繡谷奇花異卉,三四月間紅紫匝地,宛如錦繡。」李太白詩云:「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同上卷二十二江州·山川)

  廬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古名南障。世傳周武王時,匡俗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故名。其山疊嶂九層,崇岩萬仞,周五百餘里,實南方巨鎮也。道書為第八洞天。山有凌霄、獅子諸峰,雲覆之,其狀尤顯。唐李白《廬山謠》: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隱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明〕李賢等《大明一統志》卷五十二南康府)

  廬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古南嶂山也。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於此,故名。山之南為南康,山之陰為九江,其東南有五老峰。唐李白詩:「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同上卷五十二九江府)

  【廬山】何年李謫仙,讀書石林下。雲巢雙青松,秋色正瀟洒。時登五老峰,獨酌壺中春。舉杯問淵明,誰是羲皇人?鸞鳳望赤霄,蛟龍卧空谷。蒼崖漱飛泉,唾成珠玉。顛倒雲錦袍,酣歌漫揮毫。文光一萬丈,更比廬山高。一落五湖上,秋風怨華髮。千古不歸來,長庚夜如月。(〔明〕藍智《藍澗詩集》卷四)

匯評補

  辭有純駁,強弱不一,為可疑也,故闕之。(〔明〕朱諫《李詩辨疑》卷上)

  賦也。按此詩詞語清麗,出於天成,怨而不怒,得風人之體,猶有憂國戀君之意。後以祿山反,轉側匡廬間,遂遭永王之禍,非遇子儀,已為伏之鬼矣。白之志亦可哀也夫!(〔明〕朱諫《李詩選注》卷十二)

  《唐書·文藝傳》:  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此因登台覽古而起逐臣之思也。言鳳台本鳳凰所游,金陵乃吳晉之故國,非古之佳麗地耶。今空台之下,長江自流,文物衣冠,總成黃土,而三山之逼天,二水之環洲,徒令人悵望而已。然我非止弔古而興懷,特以浮雲蔽日,不見長安為可悲耳。以比讒邪蔽君而賢路塞,是以使逐臣懷望而生愁也。方感《黍離》而忽思魏闕,蓋亦有深意雲。(〔明〕唐汝詢《唐詩解》卷四十)

  此詠廬山之勝而相約遊仙也。言我本狂士,好游名山,今廬阜峭峻,多奇峰巒,非一憑凌星河,掩映雲日登之,則天地之大,江流之分,靡不在目;非登高之壯觀乎。故我好為此謠,而興不淺,然昔人所游已成陳跡矣,其惟長生以度世耳。今我真丹已就,親見玉京之仙,先與汗漫有期,而約盧敖以俱往,彼侍御果能從我乎。稱盧敖者,因其姓也。(〔明〕唐汝詢《唐詩解》卷十三)

  崔顥題黃鶴樓,太白過之不更作,時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譏。及登鳳凰台作詩,可謂十倍曹丕矣。蓋顥結句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結句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愛君憂國之意,遠過鄉關之念,善佔地步矣。然太白別有「搥碎黃鶴樓」之句,其於顥未嘗不耿耿也。(〔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上)

賞析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後,於上元元年(760)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游廬山時作了這首詩。盧虛舟,字幼真,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相傳「操持有清廉之譽」(見清王琦注引李華《三賢論》),曾與李白同游廬山。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 我本來就象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遊說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於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樣游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內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著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 拿著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於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麼到廬山來呢?是因為「好入名山游。」後兩句詩,既可說是李白一生遊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謂序曲。然後轉入第二段,詩人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光。先寫山景鳥瞰:「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認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北的九疊雲屏。三句意謂: 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雲;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雲屏象錦繡雲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綺麗。以上是粗繪,寫出廬山的雄奇瑰麗;下面,則是細描:「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金闕、三石樑、香爐、瀑布,都是廬山絕景。這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來描寫: 金闕岩前矗立著兩座高峰,三石樑瀑布有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和香爐峰瀑布遙遙相對,那裡峻崖環繞,峰巒重疊,上凌蒼天。接著,筆姿忽又宕起,總攝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旭日初升,滿天紅霞與蒼翠山色相輝映;山勢峻高,連鳥也飛不到;站在峰頂東望吳天,真是寥廓無際。詩人用筆錯綜變化,迂迴別緻,層層寫來,把山的瑰瑋和秀麗,寫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然後,詩人登高遠眺,以如椽大筆,彩繪長江雄偉氣勢:「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謂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條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洶湧,堆疊如山。這幾句意謂: 登臨廬山高峰,放眼縱觀,只見長江浩浩蕩蕩,直瀉東海,一去不返;萬里黃雲飄浮,天色瞬息變幻;茫茫九派,白波洶湧奔流,浪高如雪山。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將長江景色寫得境界高遠,氣象萬千。何等雄偉,何等壯美!大自然之美激發了大詩人的無限詩情:「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石鏡,傳說在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岩,明凈能照人形。謝公,南朝宋謝靈運,嘗入彭蠡湖口,登廬山,有「攀崖照石鏡」詩句(《謝康樂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經過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後,重登廬山,不禁感慨萬千。這四句意思是: 愛作廬山歌謠,詩興因廬山而激發。從容自得地照照石鏡,心情為之清爽,謝靈運走過的地方,如今已為青苔所覆蓋。人生無常,盛事難再。李白不禁油然產生尋仙訪道思想,希望超脫現實,以求解決內心的矛盾。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家所謂服後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鍊的功夫很深,達到心和神悅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像著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鍊升仙,以擺脫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謂元始天尊居處。詩人彷彿遠遠望見神仙在彩雲里,手拿著蓮花飛向玉京。詩人多麼嚮往這樣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淮南子·道應訓》載,盧敖游北海,遇見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遂入雲中。」汗漫,意謂不可知,這裡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這詩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共作神仙之游。兩句意謂: 我李白已預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約會,並願接待盧敖共遊仙境。詩人浮想聯翩,彷彿隨仙人飄飄然凌空而去。全詩戛然而止,餘韻悠然。

   此詩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風物。詩的感情豪邁開朗,磅礴著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想像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詩的韻律隨詩情變化而顯得跌宕多姿。開頭一段抒懷述志,用尤侯韻,自由舒展,音調平穩徐緩。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轉唐陽韻,音韻較前提高,昂揚而圓潤。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刪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聲月沒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閒情逸緻,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庚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裊裊,令人神往。前人對這首詩的藝術性評價頗高:「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咸善。……今觀其……《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並高可也。」(見《唐詩品彙》七言古詩敘目第三卷《正宗》)(何國治)

登金陵鳳凰台

本事

  鳳凰台在保寧寺後。寶祐元年倪總領重建。【考證】宋元嘉十六年,秣陵王見三異鳥數集於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附翼而群集,時謂之鳳。乃置鳳凰里,起台于山,因以為名。又案《宮苑記》: 鳳凰樓在鳳台山上,元嘉中築,有鳳凰集以為名。李白、宋齊丘皆有詩。李白詩:「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台。長波寫萬古,心與雲俱開。昔時有鳳凰,鳳凰為誰來?鳳凰去已久,正當今日回。明君越羲軒,天老坐三台。豪士無所用,彈琴醉金罍。東風吹山花,安可不盡杯。六帝沒幽草,深宮冥綠苔。置酒勿復道,歌鐘但相催。」又詩:「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時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宋〕馬光祖《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

  鳳台山宋元嘉中,鳳凰集於是山,乃築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寧寺是也。唐李白詩曰:「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台。長波瀉萬古,心與雲俱開。昔時有鳳凰,鳳凰為誰來?鳳凰去已久,正當今日回。明君越羲軒,天老坐三台。豪士無所用,彈琴醉金罍。東風吹山花,安可不盡杯?六帝沒幽草,深宮冥綠苔。置酒勿復道,歌鐘但相催。」又詩曰:「鳳凰台上……。」宋齊丘有詩云:「嵯峨壓洪泉,岞容撐碧落。宜哉秦始皇,不驅亦不鑿。上有布政台,八顧皆城郭。山蹙龍虎健,水黑螭蜃作。白虹欲吞人,赤驥相爍。畫棟泥金碧,石路盤埆。倒掛哭月猿,危立思天鶴。鑿池養蛟龍,栽桐棲。梁間燕教雛,石罅蛇懸殼。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日晚嚴城鼓,風來蕭寺鐸。掃地驅塵埃,剪蒿除鳥雀。金桃帶葉摘,綠李和衣嚼。貞竹無盛衰,媚柳先搖落。塵飛景陽井,草合臨春閣。芙蓉如佳人,回首似調謔。當軒有直道,無人肯腳。夜半鼠勃,天陰鬼敲。松孤不易立,石丑難安著。自憐啄木鳥,去蠹終不錯。晚風吹梧桐,樹頭鳴。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不話興亡事,舉首思眇邈。吁哉未到此,劣同尺蠖。籠鶴羨鳧毛,猛虎愛蝸角。一日賢太守,與我觀橐龠。往往獨自語,天帝相唯諾。風雲偶不來,寰宇銷一略。我欲烹長鯨,四海為鼎鑊。我欲取大鵬,天地為音勺,絲縷也。安得生羽翰,雉飛上寥廓。」其詩刻今在保寧寺。(〔宋〕張敦頤《宋朝事迹編類》卷下)

  鳳凰台故基在保寧寺後。元嘉十六年,秣陵王見三異鳥集於山,眾鳥翼而附集,時人謂之鳳凰,乃起台於上。又按《宮苑記》,有鳳凰樓。唐李白、宋齊邱有詩。(同上)

  鳳凰山,在江寧府西南聚寶門內。宋元嘉中王見異鳥集於山,時謂鳳凰,遂起台焉。陸遊《入蜀記》云:  保寧寺有鳳凰台、攬輝亭,台有李太白詩。(〔清〕黃之雋《江南通志》卷十一)

  鳳凰台在江寧縣南。《宋書·符瑞志》:  元嘉十四年,大鳥集秣陵永昌里,改名鳳凰里。唐李白有《鳳凰台》詩。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高宗純皇帝南巡,御制《金陵鳳凰台用李白韻並效其體詩》。(〔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統志》上卷七十三江寧府一)

  和作

  【追和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二首】采鳳何年此地游,高台千古自風流。寒煙淡淡籠城郭,寶器時時出冢丘。舴艋競歸芳草渡,鷺鷥群舞碧蘆洲。重華不返簫韶斷,落日秦淮添客愁。

  高台不見鳳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舞罷翠娥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風搖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換故洲。結綺臨春無覓處,年年芳草向人愁。(〔宋〕郭祥正《青山集》卷二十四)

  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惟謫仙為絕唱。其詩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時花草埋幽徑,晉國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予遊覽,壁間刻宋齊丘詩與梁棟間懸今人詩,而乃無此篇。予作絕句曰:「騎鯨仙伯已凌波,奈爾三山二水何。地老天荒成脈脈,鳳凰台上獨來過。」(〔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郭功甫嘗與王荊公登金陵鳳凰台,追次李太白韻,援筆立成,一座盡傾。白句人能誦之,郭詩罕有記者,今俱紀之。太白云:「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時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功甫云:  高台不見鳳凰游,浩浩長江入海流。舞罷青娥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風搖落日催行棹,潮擁新沙換故洲。結綺臨春無覓處,年年荒草向人愁。(〔宋〕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

  鳳凰台草沒高台鳳不游,大江日夜自東流。齊梁地廢鴉千樹,王謝家空蟻一丘。騎馬僧爭淮口渡,捕魚人據石頭洲。玉簫聲斷悲風起,不見長安李白愁。(〔宋〕汪元量《湖山類稿》卷四)

  【秋日鳳凰台即事】鳳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詩也。餘思翰林題詩時,台必不爾。白鷺洲問之故老,指點固無定所。而三山則於此台望已不見,乃遠落於前江之尾。若當時果爾,則詩辭不應如此模寫也。謾刊正之,以俟好古者:「三山遠落窮江尾,一水橫過接石頭。蘭棹幾雙船細細,蘆場無數屋浮浮。斷雲歸去商量雨,黃葉飛來問訊秋。總為登臨能作興,若為陳跡替人愁。」(〔宋〕林希逸《竹溪齋十一稿》卷七)

  【鳳凰台】萬里長江東入海,千年高台今尚在。當時誰道鳳凰來,覽德何人足相待。鳳聲悠悠梧葉空,謫仙文采流長虹。跨鯨一去不復返,後人慾語羞雷同。海上三山渺何許,群仙騎鳳隔風雨。登臨空詠謫仙詩,白鷺斜飛過秋浦。(《元詩選》初集己集岑安卿《栲栳山人集》)

  【鳳凰台】生長當盛世,無家足遨遊。行登鳳凰台,縱目萬景收。山川尚形勝,故跡殊可求。環滁起西南,三峰翠相繆。落日淡天闕,紅塵障層樓。盈盈佳麗地,每每風雨愁。我老無所為,懷古心悠悠。俯仰四十帝,磅礴三百秋。於今竟何如,草樹迷荒丘。惟有大江水,不改今古流。徘徊髮長謠,感慨追前修。謫仙既已矣,少陵安可留?粲粲石上詩,凜凜霜氣浮。書生往來頻,底用多唱酬。且沽數斗酒,醉倒歸來休。(〔元〕王冕《竹齋詩集》卷一)

  【題李太白鳳凰台採石遺迹】鳳凰台上醉題詩,採石江邊釣月磯。鳳去台空人已遠,繞闌仍舊白雲飛。(〔元〕葉《樵雲獨唱詩集》卷五)

  【鳳凰台】江繞空台山四圍,大書深刻謫仙詩。海隅均被文明化,只恐鳳來人不知。(〔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十七)

  【鳳凰台】太白題詩鳳游處,古台蕭索換流年。風流偶出齊梁後,文藻猶含晉宋前。淮水夜明滄海月,石城春暗秣陵煙。古來宮殿俱無跡,風流憑高獨黯然。(〔元〕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卷五)

  【鳳凰台】鳳凰一舉周八極,金陵猶有鳳凰台。萬年龍虎自蟠踞,此日鳳凰須復來。隴西太白已無跡,江左夷吾真有才。登高送客多古意,長歌慷慨共持杯。(〔明〕貝瓊《清江貝先生詩集》卷六)

  【鳳凰台】蕭蕭蔓草鎖空台,鳳鳥千年去不來。李白題詩舊遊處,斷雲斜日謾徘徊。(〔明〕錢子義《三華集》卷八)

  【鳳台三益圖】元集賢院待制馮海粟公,自號瀛洲客。嘗被斥,游金陵鳳凰台,作詩吊李謫仙,好事者為作《鳳凰台游圖》。近有詩示求題,賦此塞之。

  謫仙昔作供奉臣,詩語不合妃子嗔。鑾坡無地容侍直,錦袍來醉金陵春。金陵台高鳳凰去,西望長安竟何處。江聲空打石城潮,山色猶橫歷陽樹。騎鯨一去五百秋,花草滿徑埋春愁。瀛洲老客綠玉杖,笑領賓客還來游。才氣風流頗同調,曾入金門待明詔。當年流落不自悲,卻問前人慾相吊。可憐二子遭清時,放逐江海空題詩。賴有高名足難朽,何用粉墨他年垂。夕陽欄檻登臨後,誰復來游酹杯酒。屐痕寂寞隱蒼苔,棲烏啼滿台前柳。(〔明〕高啟《高太史大全集》卷十)

  【讀李白鳳凰台吟】黃鶴樓頭崔顥詩,鳳凰台上再揚眉。名姬細馬金陵道,明月清風玉樹枝。氣轉江河涵渾沌,文承漢魏起陵遲。我欲吊君何處所,謝安兩眺草橫碑。(〔明〕宗正《小野先生全集》)

  【襲美登鳳凰台有賦八韻】仲也登鳳台,想像鳳凰見。飄飄李仙人,英詞尚光絢。名園萬樹花,盡日春風扇。微雨籠江來,新淥滿畿甸。笑瀉橐中金,白門酒漿賤。據石發酣歌,韓陵此一片。歸來笑向兄,佳士堪吾戀。落落懷賢心,千秋一扳援。(〔明〕李《李子田詩集》上卷)

  【鳳凰台懷李白】吾愛李太白,置酒鳳凰台。空青蓋綺席,浩素搖金罍。三山與二水,竦峙而瀠洄。抽毫寫心胸,盪逸不可裁。李白難再得,鳳凰還復來。(〔明〕杜《變雅堂遺集·詩集》卷一)

  【鳳凰台】我聞鳳凰不世出,通體文章絢五色。眾鳥從之千仞翔,非梧不棲竹不食。白也才名動天地,出入承明不得意。往往一飲累百觴,長安市上時酣睡。龜年奉詔促新詩,立草三章寓諷刺。開元天子昵玉環,漁陽鼙鼓宮中沸。始知李杜兩詩人,一時忠愛固無二。孤鳳原非鷙鳥儔,放歸田裡恣傲遊。升州山水甲天下,登高賦詩常勾留。我來建業訪逸跡,鳳去台存景蕭索。而今世路少風波,荊榛盡鏟綱罟絕。鳳兮鳳兮盍來歸,與爾徘徊醉江月。(〔清〕趙士麟《讀書堂綵衣全集》詩卷三十二)

  《題鳳凰台》:  斜陽黃葉襯荒台,曾有仙人騁賦才。懷古客騎疲蹇到,須知不為鳳凰來。

  三山二水眼中看,天寶年間景未闌。留得一詩千古重,鳳凰容易謫仙難。

  斷煙衰草暮離離,想見狂吟痛飲時。著句須令台不朽,人非太白莫題詩。(〔清〕李瑞《後圃編年稿》卷二)

  【鳳凰台】游入鳳游寺,荒荒見土丘。雲此土丘上,鳳凰曾來游。廣只可容席,高還不及樓。聞昔阮步兵,其下埋骷髏。又聞李太白,登之發狂謳。古鳳與古人,今日兩悠悠。(〔清〕龍震《玉紅草堂詩文》卷六)

  【鳳台】元嘉招得鳳皇來,此地青蓮醉幾回。近我生平讀書處,瓦官遺寺古城隈。予庚子年讀書瓦官寺。(〔清〕孫星衍《孫淵明詩文集·冶城養集》卷上)

匯評補

  篇中雲、鳥、大江三句開豁,余俱尋常仙語,更屬厭。(〔宋〕嚴羽批《李太白詩集》卷十一)

  【登金陵鳳凰台】《鶴樓》祖《龍池》而脫卸,《鳳台》復倚黃鶴而翩毿。《龍池》渾然不鑿,《鶴樓》寬然有餘。《鳳台》構造亦新豐凌雲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學之,欲似之,終落圈。蓋翻異者易美,宗同者難超。太白尚爾,況余才乎!(〔宋〕嚴羽評《李太白詩集》卷十六)

  【黃鶴樓詩】唐崔顥題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日暮家山何處在,煙波江上使人愁。」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鳳凰台》詩。(〔宋〕李畋《該聞錄》)

  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此詩以鳳凰台為名,而詠鳳凰台不過起語兩句已盡之矣。六句乃登台而觀望之景也。三、四懷古人之不見也;五、六、七、八詠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見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吳始。三山、二水、白鷺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登金陵鳳凰台】登臨詩。首尾好,結更悲。七言律之可法者。(〔元〕范槨評《李翰林詩》卷四)

  「……」此崔顥詠黃鶴樓之詩也。舊有云:  李太白讀此不敢再題,故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說。遂過鳳凰台而成詩云:「……」人謂格律氣勢未易甲乙,誠哉斯言!予又以李題鸚鵡洲之詩,其格律摹擬,殆尤過之,惜第二聯氣少弱耳。詩云:「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草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予又嘗論諸詩,古人不以為工,如鸚鵡洲對漢陽樹、白鷺洲對青天外,超然不為律縛,此氣昌而有餘意也。(〔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一)

  李太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樓》詩,嘆服之,遂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禪僧用此事,作一偈曰:「一拳搥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傍一游僧亦舉前二句而綴之曰:「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藝壓當行。」原是藉此事設辭,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宋初有人偽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詩云「黃鶴高樓已搥碎」一首,樂史編太白遺詩,遂收入之。近日解學士縉作吊太白詩云:「也曾搥碎黃鶴樓,也曾踢翻鸚鵡洲。」殆類優伶副凈滑稽之語。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

  崔顥《黃鶴樓》,李白《鳳凰》,但略點題,未嘗題黃鶴、鳳凰也。(〔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宋王見異鳥集於山,時謂鳳凰,遂起台其上。李白登黃鶴樓,嘆服崔顥詩,至金陵賦《鳳凰台》擬之,起句:「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田子藝曰: 人但知太白《鳳凰台》出於《黃鶴樓》,不知《黃鶴樓》出於《龍池篇》也;若《鸚鵡》,又《鳳凰台》余意耳。今按崔顥《黃鶴樓》起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沈佺期《龍池篇》起句:「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李白《鸚鵡洲》起句:「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是知崔、李二家淵源或有所自。要之,太白七言律實無全盛者,不必以此見太白也。鸚鵡洲,禰衡被殺所葬處也。以衡嘗賦《鸚鵡》,故名。紳讀正平《鸚鵡賦》,如云:「豈言語以階亂,將不密以致危。」是有志於防患者而竟不免,抑太白所謂「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者耶。太白又云:「黃祖斗筲人,殺之被惡名。」要之,非祖殺衡,操殺衡也。禰,音你;讀迷,誤。(〔明〕張存紳《雅俗稽言》卷六)

  今人但知李太白《鳳凰台》出於《黃鶴樓》,而不知崔顥又出於《龍池篇》也。若夫《鸚鵡洲》,則又《鳳凰台》之餘意耳。沈佺期《龍池篇》云:「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邸第樓台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崔司勛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白《登金陵鳳凰台》云:「(略)」《鸚鵡洲》云:「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起,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沈詩凡五龍字,二池字,四天字。崔詩凡二白雲,二黃鶴,二去字,二空字,二人字,二悠悠、歷歷、萋萋字:  嚴滄浪以此篇為七言律第一。李詩三鳳字,二凰字,二台字;六鸚鵡字,二江字,三洲字。四篇機杼一軸,天錦粲然,各用疊字成章,尤為奇也。特拈出之,以表當場敵手。(〔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五)

  太白不以七律見長,如此種俱非佳處。

  原是登鳳凰台,不是詠鳳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虛谷此評,以鳳凰台為正文,謬矣。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一)

  緣起。「廬山」以下正賦。「早服」數句應起處,而提筆另起,是以不平。章法一線乃為通,非亂雜無章不通之比。(〔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八)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前解人傳此是擬《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今先生豈欲避其形蹤,乃將「去」、「空」縮入一句。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別添閑句,因而起雲「鳳凰台上鳳凰游」,此於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唐人一解四句,四七二十八字,分明便是二十八座星宿,座座自有緣故,中間斷無無緣故之一座者也。今我於此詩一解三句之上,求其所以必寫鳳游之緣故而不得也。然則先生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胡為亦如後世細瑣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出於此哉。「江自流」,亦只換雲悠悠一筆也。妙則妙於「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惟有花草埋徑,此豈不欲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台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子興之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經》中最尊勝偈。固非止如杜樊川、許丹陽之僅僅一聲嘆息而已。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後解前解寫鳳凰台,此解寫台上人也。「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為言,竭盡目力,勞勞遠望,然而終亦只見金陵,不見長安也。看先生前後二解文,直各自頓挫,並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清〕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二)

  按:「前解」、「後解」為金聖嘆首創唐人律詩分解法。解各四句。

  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台乃題此詩。傳者以為擬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論者不舉其高情遠意,而沾沾吹索於字句之間,固已蔽矣,至謂白實擬之以較勝負,並謬為「搥碎鶴樓」等詩,鄙陋之談,不值一噱也。(〔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卷七)

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洒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北京大學袁行霈)

  李白研究綜述

  李白是與杜甫齊名的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但歷史上對李白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杜甫,這使當代的學者有了更大的馳騁空間。毛澤東主席酷愛李白詩,客觀上也對「文革」前的李白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發表了李白研究的論文千餘篇,專著近四十部,各種李白詩的選注有二三十種,成立了全國李白研究會,並先後出刊了《李白學刊》、《中國李白研究》(已出七期)。李白研究是建國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成就最突出的領域之一。具體說來,它又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考證方面。其成就又表現於以下五個熱點問題:  一是李白的出生地問題,這一問題主要是繼承了古人的「蜀中說」和「西域說」之爭而發展為「蜀中說」、「條支說」及「碎葉說」,而「碎葉說」又分「中亞碎葉」和「焉耆碎葉」二說。由於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書採用了「中亞碎葉」(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一說為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伊斯闊家附近)說,故此說較多為學者們接受,而李從軍則主焉耆碎葉(今新疆境內,唐代安西四鎮之一)說。二是李白家世問題:  有「胡人說」、「李唐宗室說」、「混血兒說」、「非宗室的中國人說」幾種。李白自稱是「涼武昭王李九世孫」,而李淵正是「涼武昭王李」的後裔,然而造於天寶初年的《宗正譜》不載李白(李白當時正在長安,且非常走紅),而且李白與宗室交往中常稱李的十世、十一世孫為「叔」、「兄」的情況,可見他對自己的準確輩份也不是很清楚。有人甚至言之鑿鑿說李白是後周太子洗馬達摩的後代,更屬妄說。對李白之父李客之名,學者也有懷疑,認為「客」不當是人名,只會是一種稱謂。三是李白入長安問題:  新舊《唐書》李白本傳僅言及他於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曾入長安。「文革」前,稗山采朱金城說,首倡李白此前曾入長安一次,郁賢皓、郭石山等考訂首次入長安的時間為開元十八至二十年間。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亦主此說。目前此說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1982年在四川江油召開的李白討論會上,李從軍首倡「三入長安」說,受到安旗、裴斐及導師郭石山及海外專家的讚許,但郁賢皓等專家指出,若李白天寶三年後有長安之行,此時王維、杜甫、岑參等大詩人均在長安,卻見不出有任何唱和、酬贈之作,這是不正常的。亦有人提出「李白四入長安」說,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此外,關於李白的行蹤方面,蜀中、隴右、溟海、皖南、洛陽等地的行實考訂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詹釒英先生還編製了新的《李太白年譜》,並對其作品詳加系年。第四為李白卒年問題,清人即有爭議,目前仍有六十二歲、六十三歲、六十四歲三說,持六十二歲說略佔上風。第五為李白作品的真偽問題。最有爭議的為《菩薩蠻》、《憶秦娥》兩首詞,明代胡應麟謂《菩薩蠻》始於中唐,沈祖等認為盛唐還不可能有如此成熟之作,而《菩薩蠻》歸於李白始於宋釋文瑩《湘山野錄》,謂於曾布家見過李白集,有此詞。敦煌曲子詞的發現已否定了胡應麟說。近年這一爭議無太大進展。對李白的《白頭吟》二首,宋代黃庭堅以來即有「草稿定稿說」、「記憶不全」說,今人也多持此說,王步高著文考訂此乃樂府相和歌的通例,約相當於今人歌詞之兩段,亦相當《詩經》之連章復沓,從而否定了全部舊說。龔自珍就認為今本李白集中的多數作品皆膺品,可靠的僅一百二十二首,王重民先生又重申此說,但未得到其他專家的普遍認同。此外對李白的婚配問題、交遊問題等,郁賢皓、李從軍等先生也多有新見。

  二是在理論方面。這又集中於三個問題的探討:  首先是李白詩是否反映了盛唐氣象,或認為李白詩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最高潮,或認為李白的詩只是反映了盛世的崩潰。其次是對李白詩中反映的思想傾向問題,或認為他對儒、釋、道及任俠思想兼容並包,也即受多元化影響,也有的僅強調其受單一化影響(如道教)。三是關於李白詩體的專題研究。如李白的樂府詩,具有史詩性質的「古風」及以古入律的七言律詩,被胡應麟稱為「七絕聖手」的五言、七言絕句。此外,對《蜀道難》的主題研究等專題研究,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三方面是關於李白詩的校注和選集的編訂。這方面的成就也是前無古人的。李白集雖有李齊賢、王琦等古人校注本,但較之宋代「千家注杜」(甫詩)的盛況則明顯不如。六十年代初,詹釒英教授、瞿蛻園、朱金城先生、安旗先生都已開始了李白全集的重新校注、考訂、編年工作,先後出版了《李白集校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李白全集校注》等。人民文學出版社《李白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選集》也都頗受學術界的好評和讀者的歡迎。

參考文獻

  詹鍈《李白詩論叢》,作家出版社1957

  詹鍈《李白詩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

  王運熙等《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白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64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日〕松浦友久《李白——詩歌及其內在心象》,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安旗《李白傳》,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黃山書社1986

  朱宗堯《李白在安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劉憶萱、管士光《李白新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88

  李昌志等《李白詩魂系青山》,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

  丁育民《李白游秋浦》,黃山書社1989

  劉開揚等《李白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鄭修平《李白在山東論叢》,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

  陳文華《詩酒李太白》,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

  謝力《李白》,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裴斐、劉善良《李白資料彙編》(金元明清之部),中華書局1994

  王運熙等《謝朓與李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徐文海、李曉峰《李白詩酒人生》,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楊海波《李白思想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

  曾月郁、周實《李白》,嶽麓書社1997

  王輝斌《李白求是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國李白研究會《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集》,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盤石《李白詩詞吟誦曲選》,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

  安旗《李白詩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

  〔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居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中華書局2001

研究綜述

  張忠綱等《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第二章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杜曉勤《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第九章「李白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唐建、孫華娟《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系·中國古代詩歌研究論辯》「李白」章,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思考與練習

  1. 以李白詩歌為例,分析「盛唐氣象」的內涵及其意義。

  2. 分析李白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

  3. 分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徵。

  4. 以李白詩歌為例,分析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特徵。

  5. 課後組織同學朗誦李白的代表作品,體味李白詩歌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推薦閱讀:

陳凱歌《妖貓傳》中,為什麼李白為楊貴妃吟詩,就被皇帝趕出了長安?
尋訪李白的天姥山
李白鳳求凰和千年之狐哪個值得買?
將進酒 李白
為什麼王者榮耀這麼多人喜歡玩韓信李白猴子?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