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徽州古道歷史遺存情況調查

2016-04-06 來自網路 丹楓居

http://www.08kan.com/gwk/MjM5NjEyODY0OA/204406235/2/4f09be9b1f49518439988a69e6b71daa.html

黃山市境內山巒起伏,古代交通除了譽為「黃金水道」的新安江以及青弋江、閶江等河道外,還有著許多翻越崇山峻岭,由徽州府治(歙縣)通往轄境屬縣及相鄰的杭州、池州、寧國、浮梁、淳安等地的古道,這些四通八達的古道是古代徽州與外界聯通的生命線,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徽州人民勤勞智慧、開拓創新、謀求發展的歷史見證。針對古道日趨減少的情況,近些年,黃山市地方志辦公室開展了古道文化研究, 2011年10月專門召開了徽州古道研討會,組織人員探尋市境內古道遺存狀況,記錄古道沿途石碑、石刻、路亭、古橋等情況。近期,受市發改委的委託,我們又專門開展了徽州古道調研工作,先後到三區四縣座談研討徽州古道情況,實地考察部分現存的重要古道,耙梳史料,走訪當地知情人士採集口碑資料,對黃山市境內的徽州古道現狀有了初步了解。

一、歷史上的徽州古道

徽州地處萬山之中,古時道路,或翻山越嶺,或依山傍水,多為羊腸小道。弘治《徽州府志》記載:自睦州青溪縣界至歙州路皆鳥道縈紆。三國賀齊出守新都,鑿連嶺,以通江浙。隋末汪華,起兵保州,鑿箬嶺,以通太平。自彼時起,以歙縣為中心,逐步形成九條出境古驛道,俗稱「九龍出海」。即徽浮、徽安、徽池、徽開、徽婺、徽涇、徽寧、徽青、徽昌古道。明清時期,徽商鼎盛,商運發達,出境陸路有東至蘇杭,西抵四川,南到閩廣,北達安慶、南京的商運線路。陸路經商賈捐資,陸續鋪砌石板,路況日臻改善,區縣鄉村間交通也逐步便利。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境內許多石板古道被改建成公路,剩餘的一些石板古道,有的成為小段的村間通道,有的則少有行人,成為荒山野嶺的歷史遺存。

根據歷代府縣誌等史籍記載,歷史上的徽州古道情況主要為:

(一)出境官道。徽州府通往鄰省鄰縣的九條主要通道為:

1、徽浮古道——歙縣至江西浮梁古道:自歙縣城西行60華里,經冷水鋪、岩寺、茆田鋪、長充鋪、張山鋪、萬安街至休寧城。出休寧城西行55華里,過夾溪橋,經川湖街、藍渡、岩腳、界首至黟縣漁亭。漁亭西行60華里,經楠木嶺、橫路頭、金字牌、洪村至祁門縣城。自祁門城沿閶江南行85華里,經路公橋、候潭、塔坊、平里、程村碣、店鋪灘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華里至江西浮梁縣城。歙縣至江西浮梁古驛道,橫貫徽州西南部,連接江西「饒州大道」,是古代江南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此道境內大部分路段用石板鋪築,現路段大部為修建公路所用。

2、徽安古道——祁門至安慶古道:由祁門縣城北上,經胥嶺、大坦、大洪嶺至雷湖,轉向西北,經琅田、古樓墩、金釵培入石埭縣境,經橫船渡、七里(今石台縣政府駐地)、礬灘至唐家渡,分兩路:一路過唐家渡、經塔坑、尤里沖入貴池縣境,再經十字路、牌樓、吳田、黃湓至安慶(祁門至安慶,全程270華里)。此道以祁門境內大洪嶺段最難行。明萬曆年間(1573-1620),祁門孀婦鄭氏捐銀修辟。後年久失修,洪水沖刷,山崩道塞,石磴剝蝕。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修,鑿山平路,加鋪石階,路況改善。嶺頭立有石碑兩塊,一刻修路經過,一刻養護規定。這條古道是徽州西南地區通安慶、貴池的捷徑。該古道除大洪嶺外,其餘大部分路段被公路所利用。

3、徽池古道——祁門至貴池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城。沿徽州至安慶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轉向正北,經溝汀、鷦鷯入貴池縣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順流直下,經高坦、殷家匯轉。向東北行至貴池城。全程200公里(祁門至貴池,全程250華里)。

4、徽開古道——歙縣至浙江開化古道:自歙縣城西行,過太平橋,沿豐東河直上24華里至岩寺,向南行32華里經篁墩、草市至屯溪。由屯溪再南行經陽湖、稽靈山、五里亭、臨溪、汊口至璜源,越馬金嶺至浙江開化縣城。此段路是屯溪以南山區的經濟通道,亦是軍事要道。宋代,馬金嶺築有關塞,抗禦金兵入侵。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沿此道追殲國民黨潰軍。1966年,沿古道修建屯開公路。

5、徽婺古道——屯溪至江西婺源古道:從屯溪西南行,經黎陽、閔口、鬲山鋪至小溪橋入休寧界,前行經瑤溪、新村、霞阜、龍灣、五城、茅坦鋪,越新嶺、塔嶺、對鏡嶺、羊斗嶺、譚公嶺,至婺源之江灣,沿溪行,經江口、蛟溪、樟木至婺源縣城,全程190華里,多為石板路面,寬3~4.5尺。婺源縣原為徽州屬縣,此古道系徽州府通縣驛道。該縣盛產的茶葉多沿此道挑運至休寧龍灣,再由水路或陸路運屯溪。休寧縣西南山區的茶葉及其它土特產也多由此道運至屯溪集散。

 

6、徽涇古道——歙縣至涇縣古道:自歙縣城東北行,經吳三鋪、牌頭、新管、入績溪縣境,前行經臨溪、雄路至績溪縣城。出績溪縣城西北行,經高村、翚嶺、鎮頭、浩寨至分界山(績溪、旌德縣界),再經版書、七里鋪至旌德縣城。出旌德縣城西北行,經新橋、柳山鋪、三溪鋪至浙溪入涇縣境,再北上經柳橋至涇縣城。歙縣城至績溪縣城60華里,道路平坦,石板路面,路寬6~9尺。績溪縣城至旌德縣城80華里,其間翚嶺路段,嶺峻路陡,宋代曾在嶺頭設關,名「翚嶺關」。旌德縣城至涇縣界47華里,其間三溪石壁段,原路狹窄難行,明嘉靖十三年(1534),寧國府通判李默倡修,成為通衢。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洪水沖毀石壁山道,嘉慶十年(1805),朱旺村朱文煥後裔重修,費銀5100兩。這條古道自唐宋至清代為官員來往徽州、宣州的官道之一。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由江西經徽州赴寧國府經過此道,賦有「夜過翬嶺月明中」詩句。該古道除翚嶺段外,已改建成公路。

7、徽寧古道——歙縣至寧國古道:自歙縣經臨溪、雄路至績溪縣城,向東北行,經十里岩、楊溪至叢山關(古時績溪、寧國縣界),出關向東北行,經金沙、關英橋至寧國縣城。歙縣至叢山關90華里,路寬6~9尺,石板路面。叢山關,為徽州、寧國兩府交界隘口,古為軍事要衝,依山築有關塞。明末,徽州人金聲、江天一率兵守叢山關御清兵。民國時期,北伐軍與北洋軍曾交戰於此。此道貫通績溪縣境南北,連接徽州、寧國兩府,通往蕪湖、南京,是江南的一條主要通道。明成化十四年(1478),程敏政自京城回故鄉休寧經此道,過叢山關賦有《龍叢山》詩:「江南江北路迢迢,馬上朱顏覺漸凋,今日故鄉初入眼,叢山關下巧溪橋」。1930年代該古道改建為蕪屯公路的一段。

8、徽青古道——歙縣至青陽古道:自歙縣城西北行,過萬年橋,經富堨至許村,轉向北行,經五昌廟、茅舍、茶坦至箬嶺,過箬嶺關入太平縣境,經文雅、譚家橋、感梓里、迄溪橋、梅蘭地、三口至仙源(太平縣舊治),西行至甘棠,轉向西北,經浮丘坦至廣陽(石埭縣治),廣陽北上,經陵陽至青陽縣城,全程約280華里。此道為徽州府往池州府的捷徑,路寬3~6尺,石板路面。其間的箬嶺,居歙縣、太平、旌德、績溪四縣交界處,海拔998米。清道光《徽州府志》載:「唐汪華鑿為二道,一通旌德,一通太平,亘六十里,皆險窄。」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設箬嶺巡檢司。清順治四年(1647),於嶺頭建關,關門刻「天險重開」四字。因關居四縣要衝,出入四縣,有險可憑,迴旋裕如,歷為軍事要道。該古道譚家橋至青陽段,於1934年改建成省屯公路。歙縣至許村段,1957年建成公路。箬嶺段古道尚存。

9、徽昌古道——歙縣至浙江昌化古道:自歙縣城東北行100華里,經漁梁、鮑豪庄、呈村降、北岸、霞坑、蘇村、杞梓里、三陽、竹鋪至昱嶺關(皖、浙省界),出關前行至浙江昌化縣城,通杭州。竹鋪至昱嶺關段為山嶽地帶,嶺峻路險,路寬1. 5尺左右。其餘路段為丘陵地帶,路寬3尺左右,多為石板鋪築。這條古驛道是古代徽州通杭州的主要陸上道路,素稱「杭徽大道」。1933年改建成杭徽公路。

(二)境內主要通道。除上述徽州府通往鄰府鄰省的九條主要道路外,境內其它重要古道還有:

1、羊棧嶺古道:徽州西南部地區通往池州、安慶、大通、蕪湖等水陸碼頭的主要通道,有「七省通衢」之稱。由休寧縣東亭進入黟縣界首,經漁亭、棧閣嶺、西遞鋪、石山、石溪(古城)、江村、北庄、際村、盧村,過羊棧嶺,經榧樹下、扁擔鋪進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境。從扁擔鋪經太平縣岩前司、石埭縣大松居、青陽縣朱備店至大通和悅州(池州府管轄)120公里;從扁擔鋪經涇縣、南陵、繁昌至蕪湖(寧國府管轄)150公里。羊棧嶺,海拔774米,嶺道向有「上七下八」之說。嶺階一塊一級,整齊劃一,每隔若干級置一寬階,便於行人歇腳、錯道,其規整為黟縣諸嶺道之首。羊棧嶺是寧池古道要塞,北控宣池,南通歙休。清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曾於此發生多次戰鬥。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十萬大軍經郭村,越羊棧嶺進入黟縣。抗日戰爭時期,黟縣、祁門、休寧等地商販,多取此道進入蕪湖等地淪陷區販運貨物,其時行人甚多。今省道218線穿嶺而過,古道多為公路取代。

2、黟縣經西武嶺至祁門古道:出黟縣城南門經五里牌、閭山、古築至西武嶺(黟縣、祁門分界),越嶺西行至柏溪,轉向南至金字牌,西南行,經洪村、華橋至祁門縣城,全程60華里。黟縣城至西武嶺23華里,路寬6.5~9尺,沿途有廟宇5座,路亭9座。西武嶺頭跨路築石砌路亭1座,東向方門,屬黟縣;西向圓門,屬祁門縣。嶺兩側路面用不同石料鋪築,黟縣界段用花崗岩石板,祁門界段用紅砂岩石板。石板路兩側均鑲嵌小石子,與石板平。此道古時是黟縣至祁門的驛道。清末民初,為黟縣旅居江西浮梁、九江等地商旅往來的主要通道。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賀耀祖、毛炳文部,由祁門經西武嶺至黟縣到南京。

3、湯嶺關古道:湯嶺位於黃山雲門峰與雲際峰之間。嶺上設有湯嶺關,關隘建於明代。關東道路條石橫砌,經溫泉、湯口至歙縣縣城;關西道路條石豎鋪,經釣橋庵、焦村至太平縣城。現保存完好。

4、休龍古道:出休寧縣城東門,由竹林入境,經梅林、新潭、資口亭、嶺下、華山嶺、朱塘鋪,過長干塝渡至洽陽,經百鳥亭、騰子圩、小姑潭、紫阜,由上長湖頭出境,經榆村、橫關、桃溪、呈田、石門,越嘯天龍(白際山脈第二高峰,古為歙縣、遂安縣界)至浙江省遂安縣龍山街,全程145公里,石板路面。此道為古代軍事要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於白際嶺北設汰廈巡檢司。華山嶺(今華山賓館一帶)為屯溪古時軍事要塞,現尚存部分遺迹。資口亭至休寧縣城、嶺下路段分別於建國前後修建公路。

(三)景區登山古道。徽州境內的著名風景區,如黃山、齊雲山等,舊時皆遊人香客眾多,為登山遊覽和參加宗教活動而開闢了多條古道。如黃山的東西南北數條登山古道,齊雲山的前後山登山步道等。

二、徽州古道的遺存情況

經過初步探尋和調查,目前黃山市境內遺存的古道大多地理位置偏僻,處於群山幽谷地帶,因翻建公路難度較大,且遠離村落而得以保留。這些古驛道(官道)因通行重要,建設標準較高,一般寬1.5至2米左右,麻石鑿刻或青石拼砌而成,路面平整,台階清晰,路段因山形而辟,簡捷便利,歷經多年風雨侵蝕,野苔遍布,部分地方沖刷坍塌,或人為損毀。古道上歷史遺存豐富,有石碑石刻、石橋路亭,門樓護牆,有的路段穿山越嶺,景色優美,是攝影採風絕佳之處。據初步普查,現存的古道約為116條(段),其中保存較完整的主要有:

(一)官道

1、大洪古道:為徽安古道的重要路段,從祁門縣大坦村燕窩組至安凌鎮鴉坑組,該處原為徽州與池州的分界線,也是閶江與秋浦河的分水嶺。有「上七下八」之說,上下綿延數十里,沿途依山臨河,百步九折,懸崖絕壁,十分險峻,但石階不高,適合行走,寬處可達3米,保存基本完好,路段上路亭、碑亭、庵堂等遺址猶在,尤其是路邊一塊立於道光五年的修路碑,記載了當時修建石板道的長度與造價,對於徽州古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另其嶺頭碑亭遺址仍存有一組古碑,一些已經破損,亟待保護。

2、箬嶺古道:屬於徽青古道重要段落,是過去徽州府北上通安慶池州蕪湖重要通道。從歙縣許村鎮箬嶺村茅舍組至黃山區譚家橋鎮東黃山村嶺腳村民組。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寬3至6尺,全長約20公里,也是目前保存最長、最完整的古道之一。

3、右龍古道:屬於徽饒古道的一段,是休寧通往江西的重要西線通道。該段由休寧縣鶴城鄉右龍村東入口開始,西連與江西交界的虎頭降,可通往江西浮梁縣瑤里鎮,全長約3公里,由青石和白麻石沿山勢鋪就,該路段修建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是古徽州連接江西饒州的一條重要通道,保持良好。

4、迴婺古道:屬於休婺古道中線道路的一段,位於休寧縣陳霞鄉迴嶺村與江西婺源葉村境內,全長7.5公里,路寬2.5米,清一色石板路,是古時江西通往休寧的官道,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路段上有著名的迴嶺洞,現為兩地村民生產的主要通道。

5、茶婺古道:也屬於古代休婺古道一段,自五城鎮茶口亭至婺源江灣鎮溪頭村,全長9公里,路寬約2米,石板路,有路亭。是古時婺源通往休寧的官道,休寧縣境內路段保持較好。

6、穰嶺古道:為徽青古道的一段,由黃山區焦村鎮湯家莊至烏石,長3.5公里,路寬1.5米,基本保存完好,經常有驢友行走。

(二)鄉村古道

徽州鄉村古道是連接鄉與鄉,村與村的主要道路,遍布全境有人居住的鄉村組,大多由青石塊鋪砌,同時鄉村道也與官道相連,使鄉村能夠通往外界。如陳霞泮路至溪口祖源的思賢嶺古道,亦屬於休婺古道的一段,由休寧縣陳霞鄉泮路至溪口鎮祖源村。古時是泮路等通往溪口的主要通道,傳說當年朱元璋訪賢朱升曾走過這條古道。現青石板保存基本完好,但部分被沖毀。還有西遞至宏村間的古道等等,這類古道數量更為眾多,有些村道為當地鄉紳富賈捐資建設,標準也較高。

(三)景區古道

主要為黃山景區和齊雲山景區內的登山道以及景區外圍道路,如黃山的湯嶺關古道,準備迎接乾隆皇帝游黃山的乾隆御道和徐霞客登山道等,齊雲山「九里十三亭」登山步道。還有位於牯牛降景區內的龍脊嶺古道,從牯牛降南大門湘東村高梘村組通往歷溪古村落,全長6華里,均為青石板鋪就,沿途遺存有石屋、石亭、石橋、石壘關隘等,路況基本完好。

(四)鎮街古道

市境內被列為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街、名村的很多,在這些鎮村街里,也保留了不少較為完整的古道。著名的如休寧縣的萬安街、海陽西街,歙縣的漁梁街、斗山街,徽州區的岩寺街、唐模水街,屯溪區的隆阜街等等。

三、徽州古道的價值

隨著時代變遷,大多的古道作為現代陸路交通的基礎,在進行公路交通建設,尤其是近年的「村村通」工程中,被瀝青油路、水泥路所取代,原有的古道風貌已經永遠消失。但是留存下來的古道依然具有獨特、珍貴的價值:

(一)徽州古道是社會變遷的歷史見證。因處群山腹地,古道對於徽州人有特殊的意義和情感,古道見證了徽州人遷徙(徽州宗族繁衍)、商業貿易發展(徽商外出經營)、社會鬥爭(賀齊征山越、汪華保徽州、太平軍攻徽州、徽州解放等)等方面的歷史。不同時期石板道路和沿途的橋樑、關隘、嶺台、茶亭、廟宇等等,是當時建築學、社會學、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成果的具體表現,是地處深山的徽州不斷發展、走向輝煌的歷史見證。

(二)徽州古道是徽州文化的特色內容。每條古道上都有豐富的故事傳說、人文典故。其沿途的亭台楹聯、碑記、石刻、詩詞文賦、習俗、謠諺傳說、名人活動遺迹等等,具有歷史學、文獻學、民俗學和文學研究價值。這是徽州文化底蘊的真切體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道上散落了許多歷史遺存實物,史考價值較大。如徽杭古道(徽昌)是徽州歷史上的最為重要的驛道之一,辟於南宋。《重修橫山路記》載:「宋岳宗武於紹興元年(1131)提兵討楊么過此,適逢溪水大漲、軍不可前。王命大眾伐山開道,由山嶺出。」其間的昱嶺關位於歙縣竹鋪昱嶺頂的皖、浙交界處,始建於五代,用大小不等的花岡岩壘砌而成,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籍多次記載昱嶺關戰事。北宋末,方臘義軍曾在此關與宋軍大戰,《水滸全傳》第118回「盧俊義大戰昱嶺關」,稱此處關隘為「歙州第一處緊要牆壁」,關隘多次維修,1933年,國民政府將古道翻建杭屯公路,對關門進行了維修,內外兩側刻有楹聯,外為「光復豐功雄關氣壯,堂皇偉跡古郡山高」。內為「坦道貫通熙攘來往,巍名矗立震爍古今」。雖關隘還在,遺憾的是徽杭古道大部分路段被開闢公路,目前績溪縣境內一段尚存完好。

(三)徽州古道是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徽州地處山區,山高坡陡,險象環生。在中國革命漫漫征途中,歷經艱難險阻,在徽州這塊土地上播下了紅色的種子,留下了許多在共和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英勇事迹和戰鬥故事。1934年,方誌敏率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輾轉於皖浙贛邊區,在徽州特別是汪村鶴城一帶鄉間古道上,留下了許多艱難的足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烈故事。再如徽青古道,是徽州府往池州府的捷徑,其間箬嶺關,居歙縣、太平、旌德、績溪四縣交界處,海拔998米。明代天啟年間(1620-1627),設箬嶺巡檢司。清順治四年(1647),於嶺頭建關,關門刻「天險重開」四字。因關居四縣要衝,出入四縣,有險可憑,迴旋裕如,歷為軍事要道。1934年,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過此道。解放戰爭時期,譚震林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也由此道經過。1938年,新四軍在徽州岩寺駐紮,在徽州的土地上集結訓練積蓄革命力量,1939年,周恩來奉黨中央指示,到岩寺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央指示,穿行在徽州的古道上。並與葉挺將軍一起,攀登黃山登山古道,徒步考察了黃山,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沿徽池古道進入祁門,解放祁門縣。4月29日,又由祁門經西武嶺古道解放黟縣。解放軍還沿休龍古道追擊國民黨軍隊等。

(四)徽州古道是旅遊休閑的嶄新平台。徽州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文化色彩的地方,黃山、齊雲山、牯牛降等風景名勝區的自然品味很高,遍布鄉村的地方文化更是韻味十足。而一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古道,將這些文化與自然的旅遊資源貫串起來,吸引了很多戶外愛好者訪古探幽。在這些古道上行走,猶如穿越時空,讓人沉浸其中,恍如隔世。網路上驢友們發布的黃山戶外體驗貼,都對徽州古道交口稱讚。通過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口口相傳和網路宣傳,徽州古道的戶外品牌價值越來越高。目前不少古道也已經被保護開發利用,如黃山九龍瀑景區內的乾隆御道、齊雲山景區的登山步道等。祁門縣大洪古道兩旁皆為杜鵑花叢,當地政府在今年春季舉辦以「登大洪古道、探閶江正源、賞杜鵑花海」為主題的「徽州大洪古道閶江正源杜鵑花會」,使古道旅遊人氣激增,知名度迅速提升,大坦鄉也由此成為祁門縣鄉村旅遊的新亮點。牯牛降風景區也有意將龍脊嶺古道整理開發,成為新的景區觀光項目。

(五)徽州古道是淳樸民風的展現窗口。徽州古道有官道,有鄉村道,有登山觀景道。有的是官府投資興建,但大多是當地百姓和致富不忘家鄉的徽商捐資興建。徽州歷代捐資修橋鋪路者大有人在,許多道路橋亭旁都立有此類碑記,有的地方還建有路會,專門從事道路修建和維護和沿途施茶等事務。如祁門大洪嶺古道是過去通往安慶池州的要道,明萬曆年間(1573-1620)湘源鄭寡婦捐資首辟,後仁人君子發起過多次大小不等的修築,清道光二年至道光七年(1822-1827),黟縣舒朝瑜等八君子發起最後一次大修,並建碑亭於嶺頭,砌歷代修路碑、禁種苞蘆碑,以期教化山民、流芳百世,殘留的碑刻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留下了真實的資料。

四、徽州古道保護利用建議

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現代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徒步旅遊愛好者的首選地,這種既與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遊覽,邊鍛煉,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在調研中,特別是在實地勘察中感到,長期的歲月變遷,特別是近年來日趨發達的經濟活動,對原本未引起重視保護的古道造成了巨大損害,古道古橋消亡迅速,甚至出現一些古道的碑刻、橋亭重要構件被盜的現象,令人痛心!因此,徽州古道亟需得到搶救性保護。為此,市地方志辦公室計劃將「徽州古道研究」作為2014年重要課題,組織地方志工作者和地方志學會古道研究專家,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徽州古道的文獻整理、遺存調查和開發研究工作,記載徽州古道資料,條件成熟時擬編輯出版《徽州古道》書籍。

根據目前調研情況,現就黃山市古道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把保護利用徽州古道作為重要發展機遇。黃山市以旅遊立市,加快旅遊經濟轉型,拓寬旅遊經濟廣度,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由於徽州古道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內涵、戶外健身的休閑特質,可以為旅遊經濟轉型開拓新路,開發古道健身走、古道觀光攝影等項目,結合古道上的古村落旅遊、農家樂建設,帶動人氣,提高活力,為旅遊貢獻經濟價值。特別是古道是尋古探幽的原生態場所,深得青年人的青睞、文化學者的喜愛和都市人的鐘愛。因此,一定要提高對古道保護和開發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將古道保護和開發利用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重點項目計劃,設立專項資金扶持,逐步有序開發,打造旅遊、文化產業的新業態,以期發揮其經濟效益。

(二)要把徽州古道作為稀缺資源保護。徽州古道也是徽州先人勤勞智慧的成果,是徽州放眼世界崇尚開發,拼搏發展的奮鬥歷史見證。經過歲月磨礪、歷史變遷,曾經遍及城鄉的徽州古道,如今保持完整、環境良好的已屬不多。我們曾先後到祁門大洪古道、休寧縣休婺古道、萬安老街和海陽西街等處考察,真切感受到了古道古街的原生態古樸風貌,從內心深處覺得保護古道古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鑒於古道不斷被蠶食,日益減少的現狀,我們一定要把古道古街作為稀缺資源加以保護,讓古道原生態的風貌永續存留。

(三)要把徽州古道列入非遺項目和文保單位。古道及橋、亭、碑等遺物,特別是古道串聯起來的徽州村落,都是徽州文化活生生的集中體現,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文物)的載體。近幾年,鄰近的石台縣和績溪縣等地已經將徽州古道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啟動古道兩邊文物古迹修復,開展沿途古村落保護規劃制定、相關歷史傳說整理等工作。黃山市作為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和徽州文化旅遊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應把徽州古道申報非遺和文物保護單位工作迅速啟動起來,從縣、市、省到國家級,逐級申報,使徽州古道納入法制化保護軌道。

(四)要把徽州古道作為特色項目來規劃。徽州古道的開發利用既要有超前的認識,又要切實加強規劃工作。著力打造「徽州古道」品牌。要把徽州古道納入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來統籌考慮,可以以「百條徽州古道」立項,像「百村千幢」保護工程和「百家攝影點」工程一樣,作為黃山市的特色項目來進行重點建設,明確古道的保護手段、保護內容和保護建設責任單位。邀請專家學者,尤其是地方上對古道有深度研究的專家,進行研究謀劃,從歷史、文化、旅遊、生態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制訂具體方案。

(五)要把徽州古道作為生態工程來建設。在保護規劃的前提下,徽州古道的開發利用一定要尊重歷史,與鄉村、與生態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大興土木,要與周邊的自然與文化風貌保持一致。對待原來的亭、庵等建築遺址,盡量保持原貌,遺址其實也是一種文化遺存。確需維修加固的,也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敗了原味,丟了韻味。重修古道要堅決避免廢棄原來石板材採用現代建築材料的情況,實行就地取材,使古道有古色,存古味,讓人們能充分享受古道、古村、古樹等構成的古樸的視覺快感,使古道開發利用成為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的典範。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金華酥餅和黃山燒餅到底是誰抄襲誰?
徽州四雕
[分享]徽州女人
讓我們擁抱徽州(七)
婺源只有油菜花?不,它的文化更令人著迷!

TAG:歷史 | 黃山 | 調查 | 徽州 | 黃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