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觀導師馬明芳:二十四節氣與古代天文曆法

「四觀大講堂」大型公益講座

第二十六期

四觀導師馬明芳:二十四節氣與古代天文曆法

2017年1月12日下午,「四觀大講堂」大型公益講座第二十六期開講。本次講座由中國文化書院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馬明芳老師為大家講授「二十四節氣與古代天文曆法」。

 

講座開始前,由四觀書院副院長王一先生代表廖彬宇院長為馬明芳老師頒發四觀書院導師聘書並致辭:

今天這個日子很特殊,1月12號,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先生誕辰日,而今天來大講堂賜教的馬明芳老師,就是章黃學派的第五代傳人。對章黃學派的思想體系我沒有很深的研究,但我要提示大家一點:章黃學派是民國興起的一個旨在保護和保留文言文的學派,以章太炎和黃季剛兩位大學者為代表人物,所以稱為章黃學派,這個學派極力主張中國人應當堅持使用文言文進行寫作和閱讀,認為這是保留和暢通與祖先精神溝通的渠道。章黃學派與以胡適為代表的主張白話文的陣營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章黃學派。

很巧的是,剛才提到的1904年1月12日,是清朝政府興修落成京師觀象台的日子。看來1月12日這個日子也與觀天有緣。今天馬明芳老師為大家帶來的講座主題,就是「二十四節氣和天文曆法」,這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神奇的呼應。

應該說二十四節氣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小時候背過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曆法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經常說今天陽曆幾號、陰曆幾號。我比較喜歡琢磨事,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從小對很多問題要打個問號,為什麼叫陽曆?為什麼叫陰曆?為什麼又叫農曆?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以太陽的運動規律為依據制定的曆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以太陰、也就是以月亮的運動規律為依據制定的曆法,叫太陰曆,簡稱陰曆。而農曆呢?因為傳統文化知識的斷層,民間現在大多把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我就一直思考如果兩者是一個東西,為什麼換種叫法,難道是指農民用的曆法?肯定不是。我接觸到節氣和干支知識之後,個人認為,農曆應該叫農事歷,也就是以天地日月運行規律為依據、以指導農事耕作為目的制定的曆法,所以農曆應該是陰陽曆的結合。後來查閱資料得知,中國古歷採用陰陽合曆,即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在古代,什麼節氣要進行什麼樣的農事勞動是很清楚了,不然就會誤了農時。而節氣和干支紀年密不可分,從干支上說,立春才是真正新一年的開始,所以換生肖是看立春,而不是大年初一,很多人在這個時段附近出生的,都對自己的屬相認知有誤。當然,這是我個人粗淺的理解,更深入準確的,要聽馬明芳老師等會為大家講述。

我第一次看到馬老師的照片,覺得馬老師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氣質。我就跟同事開玩笑說:馬老師一看就是身負特殊才能的人,所以她和天書有緣,是研究天書、闡釋天書、傳播天書的學者和老師。更有意思的是,她還嫁給了「天舒」。馬老師的愛人,就是曾經蒞臨大講堂講授管子智慧的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苑天舒老師。在此,要特別感謝馬明芳老師和苑天舒老師夫婦對四觀書院和四觀大講堂的大力支持!

「天書」是一種俗稱,其實就是指老祖宗的那些古奧幽玄、精深奇妙的學問,這樣的學問特別需要研究和傳承,這是中華文明的珍貴記憶和生命基因。當下,中華文化正處於走向復興的路途中,像苑天舒馬明芳老師夫婦這樣專註致力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師,是特別值得尊敬的。而且,昨晚馬老師還發著高燒,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待,她今天是帶病堅持為大家做講座的,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表達對馬老師的衷心感謝!下面有請馬老師賜教。

 

接下來,馬明芳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三個小時的精彩講座(講座實錄附於文後)。

本期「四觀大講堂」大型公益講座圓滿結束,通過馬老師的講解,讓大家意識到原來遙不可及的天文學知識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聽眾一致表示十分受益、意猶未盡,期待著馬老師再次來書院授課。

 

以下為馬明芳老師講座的大致內容(文稿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刊發時有刪節):

 感謝王一老師,感謝你們提前做的功課,講得非常好。剛才王一老師講了對日曆、對傳統古代計時方法的興趣,我也是從小就有興趣,它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當看到四季的寒來暑往,太陽的東升西落,這些東西預示著什麼。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很多內容,最後會發現,我們有一項東西是繞不過去的,就是天文。因為我們和古人看著同樣的天象,我們和古人踩著同一片大地,但是真正不變的可能就是天象了,所以今天還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2017年1月12日,今天是金星的東大聚,面向南方45 角會有一個特別明亮的星是金星,今天是非常明顯的一個星象。

今天是這樣的一個日期,2017年1月12日,現在是下午兩點十分,我還可以說出幾秒,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公元紀年給我們的方式,它是直線型的,今年是2017年,到了3017年可以無限數下去,這就是公元紀年的方法。

第二個我列出來,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己亥日辛未時,今天或者此時出生人的八字就應該是這個。我們再往下問一個,除了八字以外我們是不是可以列出十字,十二字呢?是可以的,去細分會走向十字、十二字,這是中國六十花甲紀年的方式。農曆臘月十五是另一套系統,是中國的農曆,還有一套系統今天是三九的第五天,是處在小寒和立春之間,這個系統是二十四節氣系統。

一個日曆,我們只要仔細去看就會有特別多的信息,今天的日曆我們隨便翻一個黃曆就能看到的信息會給我們提供曆法信息,全世界所使用的曆法,不考慮瑪雅人的金星曆,那個不算,現在還在使用的就是太陰曆、太陽曆、陰陽合曆,在這裡我們幾乎都用到了,在這個信息裡面用到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

今天我主要講這三部分,一個是歷的種類,講完歷的種類也許大家就能夠知道曆法是怎麼制定的,還有二十四節氣,如果時間能夠來得及,我們多講一些中國古代的天文觀象,了解古人在觀天象當中到底能解決哪些問題。

 

一、歷的種類

首先,我們講一下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這是三大種類曆法。每一種曆法實際上它都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置閏的演算法,一個是曆法的起點。

太陽曆

我們先講太陽曆,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太陽曆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公元紀年,這個曆法的置閏是,四年有一個2月29號,遇到百年的時候就沒有2月29號了,年份四百年又有了,公元2000年有2月29號了,公元1800年就沒有2月29號,通常用這個置閏的方法,為什麼會有置閏這個曆法?根本原因哪兒呢?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有一個時間概念,太陽的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晚上,這是人類最基礎的認識時間的概念,是一日。接下來問題就出來了,我們希望一年的時間也能表達出多少日,但這個數就不太好說,它不是個整數,甚至是無理數。比如說我們現在說一年是365.24219,這個數還沒有完,後邊還有很多的小數。當我們把日作為一個基本單位的時候,年和月都不再是整數。所以,它為了調整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曆法就是在做這件事的。

憑什麼說今年是2017年呢?怎麼就算過了一年呢?這個就是曆法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一年是365.24219日,我算365日就是平年太陽曆2月28日的一些年份,就是365日,每逢四年增加一個2月29號就補回來了,逢四年補回一日,相當於補多了,怎麼辦?逢百年的時候不補,這又少了,逢四百年的時候再補。

現在的公元曆法,這個公元紀年是從1582年開始的,才真正進入到今天置閏的演算法,實際上專業術語叫做400年置97閏,有2月29號的就叫閏年了,這就是太陽曆的演算法。很有意思,為什麼1582年才有?大家都說公元紀年是從公元一年就開始有了,事實上公元紀年再早是從凱撒大帝的時候制定的,但是它的置閏是四年一閏,我們現在是四百年有97閏,他不知道太陽轉一圈是365.24219日,1582年的春分本應為3月21號,但發現它不是春分點,春分點在3月11日,差了10天,這就是西方人的模式,革命性的、手術性的,直接就把它拿掉了,這個調歷的方法是在1582年。

中國曆法的精度遠遠高於這個,我們發現四分術不準的時候,一年不是365.25日的時候,那個時候是在漢代末年就已經發現了。所以,太陽曆就是這樣的,它的方式很簡單,但是它也有一個好處,在應用當中的好處,它是直線向前走的,很方便。比如說公元前的多少年或者我們說歷史上的事件,說公元300年,我們大概有一個概念,這就比我們其它的計時方法有一個優點,可以比較方便的應用。

太陰曆

我們剛才講的是太陽曆,現在再講一下太陰曆。太陰曆,顧名思義,是以月象為主要調整的曆法,什麼是太陰曆呢?它跟陰曆是完全不同的,現在整個全球範圍內在用的就是太陰曆,它的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把時間一天作為一日的話,那麼一個月,就是月亮的一個月,不是公元紀年的一個月。一個月到底是多少天呢?是29天半多一點,所以太陰曆如果以日為一個基本單位,從8月15到9月15這是一個月,從9月15看到10月15日又是一個月,29天半多一點,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一個大月一個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那麼它還多一點怎麼辦?當多一點攢夠一日的時候設置連大月,把連大月作為閏年,真正的太陰曆現在就是這樣規定的,一年12個月就是月亮從圓月到圓月這算一個月,一年12個月。

那麼,一年12個月里,經過30個月左右會多一個連大月,這就是閏年,把閏的那一天放在12月末。我們知道月亮,一個朔望月就叫做朔策,每月多出0.03日,經過30個月,是不是就快多出一日了,33個月就快過出一日了,這個日就設置成連大月,它的月份安排一大一小,30日、29日、30日,然後30個月之後就開始出現了大月、連大月、30日,再來一個30日,後邊又接著一大一小,這就是太陰曆置閏的方法,起算點是在公元622年。太陰曆跟公元紀年陽曆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太陰曆的特點是這樣的,它一年12個月,平均乘以29.53,大概等於354日多一點,太陽曆,我們剛才說了一年365.25日,這裡邊差出11日,三年就差出一個月了。所以,在太陰曆的系統下,比如說1月1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就像我們的大年初一,寒暑不定,有時候在夏天,有時候在冬天。它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加一個閏日,置閏。

陰陽合曆

那麼現在我們看,我們再仔細回顧一下剛才的太陽曆,是不是解決了日和年的關係?太陰曆解決了日和月的關係,這就是最傳統的兩種曆法。那麼中國古人用的是什麼呢?是陰陽合曆,是什麼概念呢?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考慮到月象,又能照顧到回歸年,比如說正月初一,是不是能總保持在冬季,我們做到了,確實是這樣的。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得出這樣的陰陽合曆呢?相比較而言,陰陽合曆是一個系統,在歷史上除了中國以外,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用的都是用陰陽合曆,只是他們歷的演算法都失傳了,到今天唯一留下來的只有中國陰陽合曆還在,從未丟失過。

接著剛才說,中國的陰陽合曆是什麼呢?需要一種方法既考慮它在置閏的時候,一個是置閏的演算法,一說這一天,我就知道月象是多少,我能照顧到月象,就證明我這個曆法是跟月亮是有關係的,我說年的時候確實又能和我們的太陽曆相關,這個就是陰陽合曆了。

中國古代的曆法講起來稍微複雜一點,首先是這樣來定義的,我們中國古代的曆法首先要知道冬至,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今天的冬至日到下一個冬至日稱為一歲。那麼一年稱為什麼呢?從哪兒算起?一年是從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我們看中國的陰陽合曆是怎麼把這個調和在一起的呢?從冬至到冬至是不是一個太陽曆回歸年?就是太陽曆,就是365.25日,從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是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曆,有時候俗稱叫陰曆,初一月象是沒有的,說十五就知道滿月了。這個是怎麼做到正月初一月份在立春前後15天呢?曆法上是怎麼做到的呢?如果仔細觀察,2017年的正月初一是多少?1月28號,2016年呢?2月8號。所以,你仔細觀察,實際上我們的大年初一是每年都在往前走11日,走到一個地方走不了了,就往後退18日到19日,就是這樣一個規律。

仔細觀察,2017年1月28號是大年初一,2016年2月8號是大年初一,2015年呢?實際上是把它往後推了11天,2015年2月19日。往後推就可以了,總在立春前後15天是怎麼做到的?這個就是中國曆法最特殊的地方。我們也有一個置閏的方法,我們閏的不是日,是閏月,中國古代曆法很特殊的地方,閏的時候閏的根本不是日,閏的是月。如果這一年沒有閏月,這一年的天數會是354日或者355日,如果有閏月它會是384日,是靠閏月調整過來的,閏月我們都知道在《易傳》上有一句話:「五歲再閏」,就是置閏方法,一年365天,12個月354日,自然差11日,三年必須閏一個月,那句話就是:「三年一閏,五歲再閏」,「三年一閏」大家都知道,就把它省略了,在《易傳》里就沒有寫這個。「五歲再閏」說明當時的閏法知道了,五年置兩閏,實際上相當於20年置了八潤。但是,這是一個很粗略的的置閏方法,也就是說這樣的置閏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都改了,改成什麼了呢?19年閏7,這是我們的曆法,所以我們的閏指的是閏月,中國沒有講閏日,太陰曆、太陽曆都講究閏日,把閏的日當成閏年。所以它調整的時候陰陽之間總是不能拿在一起的,拿月去閏月的時候陰陽就調配了,所以我們的春節永遠是在冬季,我們的夏至在陽曆上基本是符合的,這就是我們講的三種曆法。

曆法的事情就是置閏,起點和演算法就是這樣。再來說一下中國時間的計時方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回到看八字的頁上,丙申年辛丑月己亥日辛未時,今天是己亥日,這樣的一個紀日方法,用六十花甲的循環計時方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歷史資料記載的,我們是從公元前720年開始一直到今天,紀日歷史從未間斷過,在歷史史料上明確顯示,日用的六十花甲的紀日方法。我們的年用六十花甲的計年方法要晚一些,月、日更晚一些,至於月和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都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在民間的命理上更能說清楚月跟年的搭配,月是固定的子丑寅卯。中國古代應該在甲骨文里,甲骨文的卜辭當中就有。中國古代的方式就是循環的,跟西方是不同的,始終在循環,大大小小的循環套在一起。它跟西方人直線型的思維的確是不一樣的,下半節講天文時會再提到。

 

二、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應該說在古代天文曆法當中不屬於很大的一個項目,但是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的應用當中,在曆法的應用當中確實很重要。作為一個農耕國家特別早就很關注,到底這個天文地理跟物候是怎麼聯繫的。它有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就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意味著什麼呢?二十四節氣就和太陽有關,說白了,二十四節氣跟農曆、陰曆完全無關,完完全全是一套太陽曆系統。但是後邊有一句話,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這個確實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冬至這一天有什麼特點呢?如果我們立一個杆子豎在地上,我們觀察冬至這一天會是什麼?太陽會怎麼樣?是最長的那一天,這是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冬至的那一天,我們夜晚黃昏之後看北斗星,北斗星的勺子柄正在子位。

在冬至的這一天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在地上、物候上看,我們有七十二候,冬至之後的十五天有什麼呢?一個是蚯蚓節,這是初候,二候糜角解,麋鹿的角開始有變化了,第三個是水泉洞,山上的水泉開始流動了。

為什麼西方人特別把二十四節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事我想了一下,一個原因是西方人從來沒有這個概念,西方人只有二分二至的概念,就是節氣,他的節氣概念不是為人來服務的,它的節氣只有天文學的概念,我們把四個節氣畫一下。

地球,太陽,地球的公轉軌道,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著太陽做一個橢圓形的運行,這是公轉。這是地球,地球的近日點就是冬至點,它的遠日點是夏至,這是天文學的概念。冬至這一天,實際上是我們距離太陽最近的那一天近日點。我們國家歷來都是以冬至為主的,一年一歲的開始都是以冬至為開始的,但是西方國家特別重視的是春分,所以總是把春分定在3月21號。如果我們比較善於觀察會看到,冬至在我們陽曆的日期上是不是12月21或者22號,夏至永遠在6月的21或者22號,立春總是在2月4號或者5號,清明節這些基本上都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二十四節氣的體系明確的講就是一套太陽曆法,就是太陽曆的一種,只是我們國家配有另外紀時的方法,把它合在一起,我們國家的曆法是什麼呢?二十四節氣加農曆,它有閏月的那套技術,使得農曆的大年初一有季節的搭配。

再看我們國家古人怎麼看節氣,這個我抄錄了一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除了以冬至為起點,夏至也是一個觀測比較簡單的點,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看冬至這一點,剛才說了日照時間最短,而且北斗柄指向,在古代經常提到一個太陽的位置,叫做牽牛初度,是從二十八星宿來說的,這是從天象的角度來說的。從物候的角度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地上的這些,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剛才看這個是西方的方式,我們國家是這樣來做的,從冬至日開始我們國家一直到明末都是這樣做的,從冬至日開始一歲365.25日,怎麼來算其它的節氣呢?365.25日,如果除以24份是不是就可以呢?每一份15日多一點,這就是節氣的平均演算法,就是我們國家一直在用的平氣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一直堅持到什麼時候呢?堅持到了明末,我們的曆法都是平氣的演算法。

現在天文學上講,比如說今年的冬至12月21號幾點幾分,細到這個程度,現在我們叫什麼呢?定氣的演算法,15度 一個,把90 分成六個15度 ,冬至之後比如說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蜇到春分。現在天文學的演算法就是按照太陽和地球直接的軌道之間,按這個角度算,非常準確定到時刻。我們以前是平氣的演算法直接平均了,把一年平均成這樣。我跟一些練功的人說過,天文學說的冬至那個時間對不對?他們說確實是跟身體反應有差異,有時差一天。這個事情表示什麼呢?我們古代的演算法一直是用平氣的演算法,堅持了很多年,這個平氣演算法也會有一些誤差的,但是用現代的演算法呢,按照地日之間的角度來算,這樣的演算法是不是更加和人相合呢?搞不清楚,因為現在的天文學來源於整個西方的體系,它跟人沒什麼關係。

那麼,我們中國古代的東西呢?曆法都是為人服務的,和人息息相關,當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些說法也未必客觀,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它整個的演算法是這樣的,但是西方人還是不太能明白的一點,中國看二十四節氣從沒有看成這樣一個東西,從來沒有從單一角度看這個問題,都是多角度看的,都是為人服務的,甚至我們的中醫都非常講二十四節氣,你服藥的時間都跟它有關係,甚至你生病了,什麼樣的節氣會得什麼樣的病等等,都和它有關係。

所以,在我們國家來看二十四節氣是一整套體系,講的時間知識體系,這樣的一個說法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

二十四節氣在我們國家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形成過程,它從最初形成的時候,我們古人沒有地球和太陽距離的概念。古人最早把一年四季和二十八星宿的星象位置對應起來,最直觀的是直接看天,然後看地,一定要把它聯繫起來。一直到《左傳》當中多次提到分、至、啟、閉,「分」和「至」指的就是二分,「啟」和「閉」指的是四立。《左傳》當中記載的全部是以鳥獸的顏色、鳥鳴叫的時間來劃分的。玄鳥氏,司分者也。燕子從春分的時候來了,秋分的時候又走了,伯趙氏,司至者也,《左傳》當中二十四節氣提到了八個,古人看天象的時候有一年四季的概念,把四季進行了細分,分成了八份,最後由八份再變成二十四份的時候就比較容易了,因為八份太大了,都超過一個月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物候就變化很多了。所以,在後來要為農事服務的時候逐漸細化成為了二十四節氣,在《淮南子》當中系統記載了二十四節氣,跟今天說的順序完全一樣,包括《禮記》當中也都是一樣的,在《史記曆數甲子篇》當中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

所以,應該說二十四節氣歷史上最終完整的成為文字是在西漢,但是在歷史上發展了很久,包括在西周、春秋時期應該是完全具備了,只是沒有那麼系統的記錄下來。所以,在我們國家的二十四節氣當中,特別重要強調兩條主線,一條是地面上物候的狀態,一條是天象,從來沒有把這兩者拆開看,到了戰國之後兩者終於合併。如果沒有二十四節氣的成型,四分曆法也是沒有的,四分術,行用了七百年的時間,這個過程對我們國家是非常漫長的四分術的時間,那個時候已經比西方早很多了。

從冬至,就是二十四節氣你只要仔細理解冬至一點,就理解了其它的節氣,其它的節氣都是一樣的。冬至的天象北斗柄指向子位,夏至的天象北斗柄就朝上了。《齊民要術》當中有一句話。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加一定的修正,天象是一致的物候肯定是不一樣的,跟地利有關係,我們當時遠古時期都是在黃河流域為主,黃河跟長江之間是最適合的。

二十四節氣是一套純陽曆系統,它只跟太陽的運行有關係,跟月象沒有關係,中國的農曆是一套陰陽合曆,靠置閏月的方法調和陰曆正月的位置,使得一年四季能相合,這就是農曆的基本概念。實際上陰陽合曆指的是農曆系統,二十四節氣本身是獨立的純陽曆系統,所以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陽曆嗎?不是的,它只是紀日紀時的方式沒有用到公元紀年的方式而已,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純陽曆系統。

 

三、中國古代天文——觀象授時

接下來講中國古代的觀象授時,什麼叫曆法?歷是我們公開出來的,日曆,法是背後的演算法,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歷,就像一個計算機,你那個應用界面多少版本還是那樣,實際上後台已經變動了一次又一次,我們是看不到的,外行人是不會關心的,用就行了,所以我們真正用的是歷。曾經成吉思汗打到中國大陸,佔領中國大陸的時候,他就想把回回曆變成中國的國曆,他知道誰掌握了這個歷他就會權威更大。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由中國老百姓接受,所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明末的時候核心轉為西方經典的天文學,清代的授時歷核心演算法都是西方的,對外公布的歷卻是中國的,直到今天依然是。說今天就沒有黃曆了,沒有農曆了,好多人就受不了,他就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尤其是農民,他覺得沒有農曆的指導根本就沒有辦法過日子。

所以我們在講曆法的時候,我們每天看到的就是歷了,已經公布出來了。在曆法產生之前經歷了一個什麼過程呢?產生之前,就是大家還不知道這個事情是怎麼算的時候,我們古代就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觀象授時。

觀天象,看日月星辰,這叫觀象,觀象不是說我認識一下太陽、認識一下金星就是觀天象了,觀天象的目的是為了準確的把這個時間告訴你。所以在西周,整個西周一代怎麼來進行皇權的宣誓呢?他頒布的這個歷的來源完全取決於天象。所以在古籍記載上,就有一年出現十三月、十四月,觀象授時不太准,應該是子月,發現天象北斗星的勺子柄並沒有指向子位,這個時候怎麼辦?增加一個閏月。古人有可能錯了不止一次,前邊應該置閏的時候沒有置。很早的文獻當中就出現了十四月,在同一年置了兩個閏月。

所以在西周時期還沒有四分曆法的過程裡面,完全是憑觀象授時。我們古人的觀象可能要比現代人厲害得多,比如說七月流火,一般的農夫都知道,「三星在戶」是指的什麼?就是很多天象,天象和我們地上的事情都是連在一起的。古人聊天真的就是聊天象,跟現代人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他有很多事情要看天象,比如說在西周的末年就到了東周,東周列國已經開始出現春秋時期了,那時候王權不是那麼權威了,尤其到了戰國時期大家都亂了,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王,有各個國家的時間,魯國說王三年那就是魯王的三年,到齊國可能就對應著齊王的六年,所有的國家全是亂的。這個時候古人就得想個辦法,有沒有一個方法能讓大家都接受,只有天象,那個時候有了太歲紀年法,這個紀年法的時間應用都非常短。這個概念講的就是說,古人的觀天象是非常精密的,他觀象授時是非常準確的一套系統,而且就跟上半段講的置閏一樣是非常複雜的,置閏的概念全部都在觀天象之後發展出來的。

所以,今天下半段時間教會大家觀天象的方法。剛才我們已經說了,《日知錄》裡邊講了很多句子,「月離於畢」是什麼意思?當月亮離開畢宿的時候。《史記》當中的一段話,講了一個故事,熒惑守心是一個天象,講的是宋景公的時候出現的一個天象,熒惑指的是火星,星宿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熒惑守心不動了,這個是最大的災難。這個時候宋景公就問他的司歷官子韋,子韋說可以移給相國,宋景公說不行,然後子韋又說可以移給老百姓,宋景公說不行,如果沒有老百姓了我算什麼國君。然後子韋又說可以移於歲,宋景公說也不行,這樣會致使有災荒。子韋就說了上天會感動的,宋景公說這個災禍是我的,我就自己扛著,子韋說你這樣做熒惑守心會動,過了三天真的就動了。

這不是一個傳說,是一個星象的記載,五星運行裡邊的規律。在我們講到觀天象的時候,在公元前2500年前西方人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首先他認為所有的星球,地球就是在轉的,這個很奇怪,他當時並不像我們國家的人認為地球是平的,天圓地方,西方人不是這樣的概念,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轉,而且一個星球圍繞著另一個星球在做圓周運動,這是西方人的概念。那麼,由此就發展出一整套絕對的空間概念,在公元前五世紀有些理論不是很准,就能算出月亮距地球,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要差20倍,現在天文學上講差了不止20倍,那時候就有這個概念。所以他用了一個很絕對的空間概念來說的時候,導致他的時間紀時也是絕對的,線性的,一直往前走,過了一天是第二天。公元紀年確實是從西方的體系里來的。

中國人觀星象的概念完全不一樣,中國人是坐在地上,他認為所有的星球包括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包括北極、北斗,都是在一個球面當中運行的,不考慮空間概念,不管它距離我們有多遠,沒有這個概念,只考慮它緩慢運行,每天周而復始地運行。所以中國古人在觀星的時候完全沒有那樣的概念,在產生沒有絕對的空間概念的時候也就沒有絕對的時間概念,古人很早就做了一件事,把天上星宿變化的距離換算成時間,所以中國古人時間和空間都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時間產生了六十花甲的循環紀年、紀月、紀時,這些都是中國中醫的東西。

為什麼一個人的手指就能代表他的全身,沒有絕對的空間概念,都不是絕對的。為什麼老年人經常說,你早晨要堅持鍛煉,不管鍛煉什麼,只要堅持就會有效果,我相信這個是對的,中國人發明了特別多的法門,所有的法門都管用,比如說針灸,有的就擅長針灸某一個部位,就能夠治好所有的病。所以,堅持鍛煉總有一天能達到全身,那種東西的概念是什麼?就是空間不絕對,時間也不絕對,這是中西方方法上的不同,不管優劣,只是不同而已。

現代人接受的學校教育全部都是西方的,所以現在你觀星,我們頭腦想像當中的觀星全是西方的東西,地球繞太陽轉,月亮繞地球轉,太陽繞著一個更大的星團在轉,星團還要圍繞著銀河系在轉。一到觀星就蒙了,我們看到的天幕是不一樣的,是坐在地上才可以看到的。在現代的人當中,應該說我們比較幸運,可能我們會學會東西方兩種思維自由轉換,我們既懂得西方的東西,首先不能排斥,它有它很好的優點,很便利,我們也能夠接受或者找回中國古代很優秀的內容。在天文上應該說是非常多的,而這些東西有的時候我們現代人為什麼說有一個斷層,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哪兒斷的?要我說確實從明末開始,就是從曆法,整個曆法被變成了西方的曆法。

朱元璋做了一件事情,朱元璋非常相信天象,他很相信幫他打天下的劉伯溫,每一戰都要算。正因為他非常相信這套東西,所以在他登基之後一定要殺掉劉伯溫,同時遍殺跟他八字相同的人,朱元璋幹了一件事,民間不允許研究曆法。設置司歷官,世襲之後,要交給兒子,兒子交給孫子,他是朝廷的重臣,兒子可能不想學這個東西,慢慢明代的曆法越來越不準,到明末的時候西方帶進來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測日食比我們測的准,這個時候我們受重創,所以在明末的時候,本身崇禎皇帝就已經決定採用西洋曆法,後來沒有來得及做,到了康熙的時候內核全部是西洋曆法,那時候還不是現在的物理學,還是經典的西方天文學,取代了中國的曆法,從那個時候起預示著後面的兩三百年之後會有鴉片戰爭,這些事情就都來了。

類似於我們說的冬至,冬至開始數九,冬至不是最冷的那一天,還有一個持續的時間,所以真正中國古代如果看天文曆法,基本上預示著我們會被西方現代科技打,一定要挨一頓打。

我在網上找到一個現代的九顆星圖,實際上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八大行星,太陽的金木水火土,現代的物理學給出了真實的答案,站在外太空看太陽就是這樣在轉,所有的行星圍繞著它在轉,這個模型很簡單,但是和我們觀天象的時候就對不上了,這就是現代的天文學給我們的概念。

 

觀星四步曲之一——觀太陽

一步一步來講,學會觀天象四步就可以了,第一步必須要學會觀太陽,觀太陽到底能觀看到什麼?我們知道每一天太陽都是東升西落的,如果說早晨鍛煉的人是不是會發現太陽的東升,這個位置夏季跟冬季是不一樣的,而且還差很多。《山海經》里就講日出日落各有六座山,這是觀太陽。現在如果說不去看天象,去觀草木,一歲一枯榮,這是太陽帶給我們的兩件事,一件事是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一件事情是每年的一個規律。

那麼觀太陽實際上是我們最早要做的一件事,觀太陽能確定幾件事情呢?首先有一個時間概念,觀太陽是東升西落的,形成了一個日的概念;第二個寒來暑往是年的概念,觀太陽絕不像我們想像的日和年的時間概念,古人用觀太陽、觀日影發現了特別多的東西。我問你哪個是東方?那邊是東。但是我真的想問問大家你們真的知道東方在哪兒嗎?東方是怎麼確定的?最早的那個定義是什麼?東方到底是什麼?是觀太陽確定的。

一個早晨,太陽升起了,是不是在太陽微光顯現的時候對應著一個點,晚上太陽落山了這個方向有一個點,把這個線連起來就是東西方,垂直就是南北,這是最早東方的定義,就是觀太陽定的,沒有其它的。比如說像金字塔特別準確的四個方位,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就是觀太陽,常年的觀很明確,這就是判別方向。

我們古人有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四向,很容易加上四維就變成八個方向,後來我們又有了十二地支,所有羅盤上都有這個東西,二十四向,很簡單,這個東西就來源於太陽。第一件事情就是辨別方向,那麼第二件事情呢?就測定時間,我們有沒有見過日晷儀?這個日晷儀寫著子丑寅卯,上邊是十二地支,打到了未跟申之間,下午三點。這個位置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觀太陽來的,太陽就把這一套東西給你確定了。中國古代人異常聰明,在觀太陽的時候大家就有個問題,晚上的時間怎麼辦呢?沒有太陽,月亮就沒有太陽這麼好使,因為月亮不總是黃昏時從東方升起,後來就有人為的工具,就用了沙漏。

西方人有日的概念,確定一個時間段就有一個起算點,這一日從哪兒算起,是不是可以從太陽升起算起,或者是日落算起,西方人很多年一直選擇日中,十二點之前算今天,十二點之後算第二天,很不方便。中國人怎麼做的呢?在戰國時期是一整套的,是以夜半,子時為一天的界限,怎麼測子時呢?特別簡單,沙漏,從今天的正午,這個日影最短的那一點開始漏沙,漏到明天的正午就是明天。漏了這麼多沙子,把它取掉一半就是夜半的時間。測太陽把這些東西全定了,測一半就是夜半,定下來夜半的時間。

所以中國古人在觀太陽的過程當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它把我們的時間概念基本形成了,日跟年的概念都形成了。像我們看這個圖,有8、9、10的數字,這個日晷出現的很晚了,小時的概念是在宋代才有的,再有阿拉伯數字就很晚了。這個日晷儀不是一個平的也不是垂直的,日晷儀總有一個夾角,可以通過這個夾角來判斷它當時應用的緯度是在哪個地區。

這個是我剛才講到的,由方位是不是能確定,大家看一下這個羅盤,東南西北,最裡面還有一個八卦,東南西北四向,把四向加上四緯,四緯用後天八卦的四個卦代表了四緯,加上甲乙丙丁,十天乾的八干,加上十二地支,得出了所有羅盤的方向,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夠不夠?實際上在我們實際應用當中已經非常夠用了,二十四向已經說得很准了,二十四節氣剛才算了360 ,一個分了15 ,二十四向也是這樣的,相對來說已經比較准了,當然還可以細化。

觀太陽是可以分清一年四季的,你可以通過太陽升起的那個位置觀察一年四季,我們觀察到在春天的時候太陽基本上是從正東方升起,夏天的時候是從東北方向升起。我們所說的陰陽的理論,陽就是太陽,太陽光照在了大地上,所有的動植物都是隨著太陽的節律在走。所有的星象在觀測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幾個功能,還有一個觀太陽是怎麼來測定的,一年四季,一年的歲時365.25日是從觀太陽來測的。我們在觀日影的時候發現今年的冬至那天有一個日影,最長在一個位置,第二年冬至的時候日影沒有回到這個位置,差了一點,也是當年日影最長的那一點,第三年還沒有回來,第四年回來了,就用這個方法發現的一年是365.25日,一年一輪迴,靠觀太陽全部都得出來了。我們今天想得很複雜,現在把你放到一個荒島上,能不能存活下來就看你有沒有古人的辨方向的本事了,這個是觀太陽。實際上觀象辨吉凶都在這裡,跟太陽也有關係,但這個不是重點。

 

觀星四步曲之二——觀月相

現在說一下觀月相,月亮是東升西落的,我們看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亮,太陽落了月亮就升起來了,這是最好觀月亮的時候。月亮本身的東升西落是由地球的自轉決定的,我們都是要受地球自轉的影響,月相也東升西落的。那麼我們看到陰晴圓缺,我們有看不到月相的時候,比如說今天告訴你農曆的多少,你大概可以想像月相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你能知道它在哪兒嗎?比如說我們今天晚上一出門看見月亮了,你能不能根據月亮的狀態、時間來判斷今天是初幾?實際上我們掌握這幾個規律就可以完全判斷。

它有幾個規律呢?還是藉助西方人的觀念來畫這個圖,這是地球,月亮圍繞地球轉,遠處是太陽,相對於地球來講它每天轉,月亮是一直東升西落的。比如說月亮在這兒,這就叫朔日,這個時候它是不是跟太陽在一起?我們從地面上看,不考慮它們的空間距離,月亮和太陽是不是在一個方向?它也東升西落,所以這個時候是新月,也就是朔日,初一。初一、初二的月亮我們是看不到的,當我們看到天邊有一個小月芽的時候應該是初三,就是月出之日,它會出現在哪兒呢?它是隨著太陽東升西落的,我們認為這個位置的太陽是跟著月亮走的,慢慢它就要走到這邊來,那麼月亮跟太陽同時東升西落,因為太陽過度明亮看不到月亮,到初三的時候太陽落下去了,月亮就在太陽落下去不遠的地方看到一個新月,基本上就初三,在太陽剛落時候的西方方向。太陽落下去了,月亮隨著它在轉,所以它的月相肯定是這樣的,凸面是朝西的。月亮在沿著這個軌道轉,這是月亮對地球的公轉軌道,逐漸月亮就往這邊走了,所以太陽是不動的,只看月相,到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成為了一半?太陽的光打到一半,這是一個上弦月,大概在初七、初八。它什麼時候升起呢?這個時候離太陽就遠一點了,太陽落山之後在哪兒?基本上在東南方向。這是望,望日是十五或者十六。在望日的時候它是不是相對地球來講?月亮距離太陽最遠,當太陽落山的時候月亮從東方升起來,東升西落。所以月亮的難處是在這兒,我們不熟悉月相就是因為月亮起落的時間是有變化的,它比太陽要複雜一些。

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朔月指的就是初一那一天,日出月出,日沒月沒,說得非常清楚了;上弦月是中午月出,子夜月沒;中午出在哪兒?是出在東面,等到黃昏的時候看到它基本上就在南邊或者是偏東一點;望月是日沒月出,日出月沒,一個在地球的這邊一個在地球的那邊;下弦月,子夜月出,中午月沒,不熬夜的人很難看到下弦月,到後半夜起來了,所以殘月我們經常會看到黎明早晨的殘月出來了,早晨在東邊出來的月亮是殘月。

古人給了一個口訣,如果你想觀月相,學會觀月相,用兩個月的功夫看一下月亮,看一下時間,很快就搞清楚了。時間、方向有一個因素是確定的就能知道另一個,我們在觀月相的時候基本上能判斷日期,判斷出大概的方向。

說到月亮的方向,我們知道太陽是不是從這邊(東邊)升起到那邊(西邊)落下,從來不在北邊,月亮也是。為什麼古人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北邊什麼都沒有,太陽月亮都在南半部,所以房子一定是這個方向的,只有這樣才能觀天象,還有星星,所有二十八星宿就在這邊(南邊),北邊很少,北斗七星在那邊(北邊)。所以看太陽和月亮就已經非常清楚了,星星不都是這樣嗎?古人做的事情不完全這麼簡單,不像我現在說的這麼簡單,他還有一個定量,它到底在哪兒?月亮到底在哪兒?那麼太陽到底在哪兒?拿什麼東西來做參考標誌呢?拿什麼做天空中的尺子呢?用二十八星宿!好多人都說三垣二十八星宿,三垣比二十八星宿出現得要晚,但是最早大家重視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作為與太陽、與月亮的參照坐標,二十八星宿一直是作為坐標來定義的。

 

觀星四步曲之三——觀恆星

有沒有人能明確知道北極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有沒有人從來沒見過北極星,不知道哪顆的?我們想觀北極、觀北斗,觀恆星的第一步就是找北極點。我們用地球儀的模型來想像一下:我們見過地球儀,它有一個自轉軸,斜著指向天空,我們把自轉軸無限延伸到天空當中,對應的天空中的那個點就是北極點,那是北極,北極是一個幾何點,它不是某一顆星。歷史上幾顆星做過北極星,誰靠近那個地方(北極點)誰就是北極星。我們國家四五千年的歷史上,起碼有五顆星做過北極星。北極點有一個特徵,它不動,基本上是恆定不動的,所以這給古人無限的遐想,既然天空中有一個位置是不動的,是個中心,所有星繞著它轉,那麼人類中也應該有一個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那就是皇帝。所以你看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等的名字,太微垣就是王公大臣,公侯管理事務的官。天市垣就是市場,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會有交易。

我們怎麼來學習三垣呢?想像一下,你在北京天安門前一坐,你的頭頂就是北邊,就是紫禁城,那地方說的就是紫薇垣。我們的南邊偏東南一點,耍把式賣藝的是天市垣,還有一部分是住著貴族的,在紫禁城的東北方向,這就是三垣。紫禁城怎麼修?北京城怎麼修?當年確實按照這個來的,在唐代全都定型了。修北京城的時候他們是照著那個來修的,永恆不動的就是皇帝,就是北極,大家都要圍繞著它轉。

剛才講觀恆星的時候,講到圍繞著北極有一個圈,這個圈有一個術語叫恆顯圈,恆顯圈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知道北極星,你們回去找一找,北京在非常晴朗的天空看北極星還是可以的,按照北京的緯度它在40度多一點。你手上有手機或者羅盤就可以確定它的位置。具體的方法是:用手平指著,順著40 多一點兒的方向,對應的天空中的那個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周圍一部分是恆顯圈,恆顯圈的星星都是這樣的,這個就是紫微垣,它們大概處於這個位置。這個恆顯圈跟什麼有關係呢?緯度。比如說在印度和埃及,他們的緯度很低,北極星就低。想像一下,如果站在地球的北極上,北極星正好在頭頂,即90 的位置,找到北極星再按照北斗星的勺子柄找北斗,認好了北極和北斗才可能再說其它的星。

還有一些人,曾說中國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印度來的,包括二十八星宿的概念等等。印度緯度低,他們觀察到的北極星是很低的,因而恆顯圈就特別小了,所以他們面前看到的星跟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中國處在一個得天獨厚的緯度,看到的星才是今天這樣的,才是這個效果,它的恆顯圈很完美。在這樣一個天象下的土地上恰好生長著一批人,他們把天象和人的生活連在一起。我們理解了這個,就能理解中國古人是怎麼做的。

北極也好、北斗也好,所有的日月星辰依然東升西落。傳說中有一個造反的神仙共工,他氣急了就把西北方向的柱子撞倒了,後來才有女媧補天。就是因為大家觀察到星星是往西邊去的,中國古人就是這樣想像這個事情的。

這是一個模擬天文館的軟體,這個軟體是外國人做的,可以回到全球任何一個位置看當時的天象,這是大熊星座,大熊座尾巴那個部分就是北斗,把星星標出來。屏幕的最上方就是北極星,有很多亮的星,小熊星座的尾巴尖就是北極的位置。大熊星座整個的柄是我們說的北斗星。這個是非常好的,可以選擇時間、地點,我用這個也搜過一些古代日食的記錄,完全可以搜到,也可以看到日食。

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西方的十二星座我們比較熟悉,西方的十二星座裡面大部分選取的都是很亮的星,只是非常明亮的星作為星座的主要標識,都是亮星互相相連,像什麼就是什麼,西方人都是很直接的。中國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它的位置類似於西方十二星座的位置,可是它選二十八星宿度量它距離的時候,經常用的不是亮星,為什麼呢?在天文上真的可以看到中國古人想得很多,為什麼二十八星宿講距離的時候,有時候用六等星?還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古人二十八星宿是觀測金木水火土運行的,如果都選亮星,閃光的角度就很大,再來一個土星路過這就很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寧可選一個稍微暗一點的星。為了測星,古人在二十八星宿的選取上,大概可以理解成二十八星宿跟十二星座的範圍是差不多的,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對比,都是一一對應的。

我們講二十八星宿還有一個因素,它盡量選取180 的,相距180 的,比如說杜甫的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中國古人在選擇這二十八星宿的時候動了很多腦筋,這個思維模式我認為在古印度會有一些,但是都沒有留下來。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的確和現在西方人有很大的差異。

你要想觀星,跟學習其它的知識是一樣的,你要親近它,它很快就是你的了,你要是能夠多去看一看就比較容易了。古代觀北斗星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個是北斗星比較明亮,最早在遠古的時候北斗不光是七星,後面還有兩顆星,所以是九星,我們國家為什麼好多東西都用九這個數字呢?也跟這個有關係。後來天象變化了,那兩個星就慢慢不在恆顯圈之內了,它就變成七星了,實際上最早的時候是有九星的。

在北斗七星裡邊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是把季節和星聯繫起來的。二十八星宿每天都是要轉圈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時刻。因為斗柄東指,這麼看它是東指的,過兩個小時就不是了,所以總得有一個標準,古書上很少提到,隱含著一個道理,就是初昏,太陽落山之後的兩刻半,古代的人是一天一百刻。所以他們觀星的時間很簡單,有幾個觀星點,一個是太陽一落,落下去之後兩刻半,跟現在的時間對比呢,也基本上是半個小時了,這個時候開始看斗柄東指,北斗星的斗丙指向東邊是春季,如果斗柄是南指,那就是夏季。所有這些東西都和上一段講的二十四節氣有關係,古人把所有的星象全部都聯繫起來。

二十八星宿的名字大家熟悉嗎?剛才提到的畢,畢宿,東方蒼龍星宿裡邊的,那也叫商宿,是殷商人主要祭祀的一顆星,它也叫商星。所以你就有了這樣的概念,再去看古書上的星宿的名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先看這個圖,在網上有一些圖跟它相反,它轉的方向青龍,上邊是朱雀,下邊是玄武,這個是根據你站的位置,我們國家的地圖或是太極八卦圖等等,面向的都是南邊,這是我們國家看法的習慣,但是到了西方剛好和我們相反。實際上這一種是對的,是可以把二十八星宿說清楚的。如何認識二十八星宿,我們國家的古人就給出了很多口訣,比較流傳的是隋代丹元子《步天歌》,比如說東方蒼龍之星宿,「三星中央色最深,下有積卒共十二,三三相聚心下是。」尤其中間那顆最亮,是東方蒼龍的心宿。在青龍旁邊那個青字,星宿畫了三顆星,就是天象當中的星宿。西方白虎之畢宿,「恰似丫叉八星出,附耳畢股一星光,天街兩星畢背旁,天節耳下八烏幢」,第一句就說明了它的外觀,「恰似丫叉八星出」,西方七宿裡邊的畢宿,就像一個叉,這麼一個柄,看白虎旁邊的畢宿,畢是什麼?在古漢語當中的畢就是打動物用的網子,它有一個長柄,和畢宿長得非常像,所以就以畢宿命名。我們再看南方朱雀之翼宿,「二十二星太難識,上五下五橫著行,中心六個恰似張,更有六星在何許?」最複雜的就是翼宿,有二十二顆星,很難識別,中間有一個類似於菱形,一邊還各有一顆星的,類似於張宿,按照《步天歌》的方式基本上把二十八星宿都認全了。

在中國古代觀相的時候二十八星宿用了多少顆呢,一共用了182顆,我們這個緯度能看到多少顆恆星呢?3000多顆。要想熟悉二十八星宿還得從很多星裡邊把它摘出來,現在很少有人再去觀星。玄武有一個斗宿,很像北斗星,特別像,這是斗宿,二十八星宿里的,它只有六顆星,這個是非常像的。看東方蒼龍里的最後一個箕,像簸箕,就是這樣取的名字,很簡單,根據日常的東西取的名字。

 

觀星四步曲之四——觀五星

最後講一下觀五星,五星是最難說的,我們剛才看我們講的三垣二十八星宿都是恆星,太陽系當中有八大行星,肉眼可識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星,很難考證五行的顏色來自於五星。比如說熒惑,閃閃的多變化,木星就是青色的,土星就是黃色的,水星有些資料說灰色,有些說淡黃,水星離太陽非常近,以至於我們觀水星的時候很少能觀察到,我們看到的時候叫水星凌日,拿玻璃看太陽,偶爾可以看到一個黑點。

先說水星和金星,在地球上看水星、金星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稱之為內行星,有一個特點,距離太陽最遠的那一點有一個確切的角度,水星是28 ,金星大概將近48 ,這意味著什麼呢?天空中360 ,把30 作為一辰,分成12辰。內行星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如果到太陽後面去了我們是看不到的,它就產生了最大的可觀測的角度,水星只有28 度接近一辰。網上說哥白尼一生沒有見過水星非常遺憾,實際上他見沒見過水星呢?我認為他是見過的,但是哥白尼生活的緯度特別高,所以相對來講他見水星的次數很少,所以水星不會是他研究的對象,他在這個地方花的工夫少,水星的數據他就會藉助別的科學家的數據,的確水星比較難觀測。

那麼水星的周期是這樣的,它在太陽的附近,這邊一個那邊一個,它能觀測的地方太陽早晨沒有升起的時候水星先出來了,在地平線上有那麼一顆星,呈灰色過程是淡黃色的光,只有兩周的時候水星就看不見了。等到一段時間落山之後你會發現有一顆星模模糊糊的,城市的觀象條件一定看不到。金星非常好觀測,今天晚上會非常明亮,金星在太陽的東大距這一刻,太陽落山之後我們看到東南方有一顆非常亮的星,太陽第一,月亮第二,金星第三,恆星當中最亮的天體就是天狼星,天狼星亮到什麼程度呢?沒有月色的夜晚天狼星是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的。金星非常明亮,尤其是在東大距和西大距的時候,中國古人在《詩經》裡面就說了,「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講的就是金星,在那個年代是不是同一顆星現在無法考證,但是他講的就是金星。

這樣的一些時間就使得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代占星術的最主要的觀星象的對象,我們現在提到熒惑守心,它的運行有什麼特點呢?首先也是東升西落,這是地球自轉決定的,沒有別的辦法。這些行星因為和地球之間的關係,它反映出這些行星在二十八星宿的坐標體系下,這些行星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時候順行、有隻有逆行,有時候還停留一段,這是行星運行的規律。那麼,在我們看行星的時候,可見的都有這樣的規律。五顆行星非常好找,在天象上它們都比較明亮,其中有三顆星都超過了天狼星,其它遠一點的也比較明亮。

再看一下外行星,外行星在哪兒呢?外行星因為處於地球跟太陽之外,所以叫外行星,外行星運動到哪兒我們都能看見它,它沒有東大距西大距的現象。外行星有三顆,一個是熒惑,一個是歲星,一個是鎮星。熒惑是我們所說的火星,是緊挨著地球的一顆外行星。古人對它的觀測非常上心,有一個「三星伴月」這個天象也是很有名的,在月亮的附近出現三顆星星,有一顆是熒惑,有一顆是鎮星,還有一顆大火。

觀五星要找到五星。太陽落下火星升起,再往後780天又回來了,又是一次火星的最好觀測點,有一些地方你要經常看就能發現這些天象。《皇帝陰符經》里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中國古人就是陰陽學說,是不是有了現代的天文學的概念,日月都是一種星體,陰陽學說就不復成立了呢?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對太陽的感知,我們每個人、每一個植物對太陽的感知都非常強烈,冷了或者是熱了都是太陽帶來的,陽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就太陽帶來的。所以陰陽的東西,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是經過了幾千年古人的摸索,感覺它能用,能解釋通很多東西。

講「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跟恆星不一樣,一兩年的周期就會變動,古人在古代天文曆法當中解決五星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最難推準的,一開始的曆法只解決月相太陽的問題就可以了,後來的曆法全部在解決五星、日月食的交點,所以五星是特別重要的。《淮南子》中講古人在觀象的過程當中,太陽、月亮、恆星和五星,這只是觀象,古人可以把天象全部正確的扣在時間上,它就是把二十八星宿用來衡量太陽、月亮的坐標,只要知道二十八星宿之間的距離,不就把那些全衡量了嗎?這就很簡單。古人做的事情很簡單,有一個坐標。

這個是二十八星宿距度指的就角度,東方蒼龍,四象之一,東方的蒼龍一共佔了75 度,北方的鬥牛等一共佔了98度1/4 ,西方的白虎佔了80 ,南方的井鬼等宿佔了120 度,這就是古代衡量度數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時候的呢?漢代之前的,在宋代的時候重新測過,比這個準確多了,給出了小數點之後的演算法,那個時候天象就有一定的變化了。你知道二十八星宿裡邊「畢、觜、參」,站在地球上距離我們多少億光年,已經在換位置了,從宋代開始到現在的天象又有變化,那個變化就是我們跟古人之間看到的不同的事物。

今天就講到這裡吧,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推薦閱讀:

夏至的深夜食堂︱我有花毛和啤酒,你有故事嗎?
辛卯年裡的二十四節氣對照表
節氣 | 獨有小滿卻無大滿,人生小滿,足矣。
寒露:蕭蕭秋意,暖暖養生

TAG:導師 | 曆法 | 古代 | 節氣 | 古代天文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