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大」在哪兒?
初識佛法的人,一定經常聽到大乘佛教、大乘佛法的說法。什麼叫「大乘」呢?
「大乘」是相對於「小乘」而言的。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
原始印度佛教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認為不是人人都能成佛,只有極少數人、並且需嚴格按照佛陀教導的人,才可能能到彼岸世界。
隨著佛教的發展,印度佛教產生了以「普渡眾生」為目的的派別,他們認為佛教應該是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
作為佛教的兩個派別,「大乘」和「小乘」並沒有優劣之分,但是他們的區別也很明顯。
【佛陀觀】
小乘佛教雖然已有將佛陀神化的傾向,但基本仍保留著對佛陀的歷史看法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而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
小乘一般認為佛只有一位,即釋迦牟尼;大乘佛教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數無量的佛,釋迦牟尼只是佛陀的無量化身之一,並開始雕塑供奉各種各樣的佛像。
【修行目標】
小乘偏重於個人解脫,大乘則致力於普度眾生。小乘以證得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大乘則以究竟成佛,建立佛國凈土為最終目的。在普度眾生的過程中,可以先做菩薩,自利利他。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
【修行內容】
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修行方法】
小乘強調出世,一般要求出家過禁慾生活;大乘怎主張行菩薩道,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
【生活習慣】
部派佛教延續原始佛教托缽乞食的生活習慣,施捨什麼就吃什麼,不禁肉食。大乘佛教的許多經典都反對肉食,認為食肉就是鼓勵殺生。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
——聖嚴法師
推薦閱讀:
※從方方面面看大乘「大」的意思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学佛网
※攝大乘論釋略疏 (5卷)(大正藏2269部)
※正法:【不退轉】 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