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 「中國福爾摩斯」的誕生 (圖)
電影劇照
狄仁傑像唐代名臣狄仁傑近年來很忙,被電視劇、電影等緊盯著不放。9月28日,古裝懸疑奇幻巨制《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登陸國慶檔,首日票房就達到了6400萬,這再一次驗證了狄仁傑的「不菲身價」。正史上的狄仁傑以治理國家留名,之所以被塑造成中國古代的「福爾摩斯」,完全得益於《狄公案》這樣的小說。可以確定,電視電影中的狄仁傑絕非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故事情節系虛構或重構。人物資料中文名:狄仁傑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山西太原出生日期:公元630年逝世日期:公元700年職業:宰相所處朝代:唐/周(武則天當政)「打雜人」基層實幹被提拔涉案17000人無人喊冤狄仁傑,字懷英,唐貞觀四年(630年)生於并州(今山西太原,與武則天是老鄉)的一個官宦之家。顯慶元年(656年),26歲的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畢業後順利通過國家公務員資格考試,成為了一名司法系統的官員,出任汴州的判官。《舊唐書》里說,狄仁傑這個時候出任的官職是「判佐」,而《新唐書》當中則說他當的是「參軍」,這兩個官職都是從八品,連個七品芝麻官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給上級領導打個雜。即便如此,滿腔熱血的狄仁傑仍開始了他的工作,作為基層低級官員工他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有同事稱讚他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意思是狄仁傑這樣的賢能之士,北斗星以南,就此一人而已。因為政績出色,沒過多久,在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還不滿40歲的狄仁傑升任大理丞,大理寺,是唐代的高級人民法院,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並不高,只是從六品,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上任之後,狄仁傑表現出了良好的斷案才能,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竟然處理了以前多年堆積的案件近萬件,涉案人員多達一萬七千人,最令人驚嘆的是,這一萬七千人當中,竟沒有一個喊冤的。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一時間,狄仁傑名聲大振。犯顏直諫顯露頭角彈劾寵臣為朝廷整風相對於斷案,狄仁傑的直諫更負盛名。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左監門衛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樹,唐高宗大怒,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皇帝盛怒,狄仁傑卻神色不變,仍然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後來,高宗冷靜下來,覺得狄仁傑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特別下令讓史官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以便能流傳後世。不久,高宗就提拔他當了「侍御史」。於是,狄仁傑結束了他長達三年的法官生涯,開始在皇帝身邊工作,並且開始學著參政議政。狄仁傑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他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侍御史,也是負責審訊案件的,只不過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職期間,狄仁傑很不客氣地彈劾了高宗的兩個寵臣、權臣。一是司農卿韋弘機,此人為高宗修了很多宮殿,都特別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因此被免職。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為受寵,恃恩用事,也被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彈劾,而且狄仁傑對皇帝的說情一點也不買賬,最終將他拉下了馬,「一時朝廷肅然」。從六品的狄仁傑,硬是為朝廷整了一迴風。此後,狄仁傑一直從政,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朝,最終當上了丞相。舉薦賢能被賞識武氏大周之良相雖然在小說和電視劇里,當上了丞相的狄仁傑還是每天忙著到處「微服私訪」,沒事就找案子來查,發揮他超強的推理能力。但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雖然也是忙得到處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協助武則天處理政事。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到任之後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 人。狄仁傑上疏武則天:「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狄仁傑的才能與名望,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開始了他的宰相生涯。狄仁傑當丞相期間,武則天經常尊稱狄仁傑為「國老」,在朝中也很尊重他的意見,更不接受他告老還鄉的請求。狄仁傑70歲時還在武周政權中身居高位,武則天還特許狄仁傑入朝覲見可以不跪。武則天經常跟大臣們說,不是軍國大事,一律不要去麻煩狄仁傑。公元700年9月,就在他上疏力阻武則天大造佛像不久後,狄仁傑去世。武則天親自為他主持喪禮,廢朝三日,這是當時人臣的最高待遇。武則天追封他為「文昌右丞」,而狄仁傑「梁國公」這個封號,是唐睿宗即位之後,追封給他的。一生最重要活動興復李唐皇室歷史上的狄仁傑被「分割」成了兩半,唐高宗時他是辦事認真的能臣,武則天時是中樞決策的宰相。狄仁傑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是興復李唐皇室,要實現這一願望,就必須設法對武則天施加影響,改變她對兩個兒子的看法,使李顯(唐中宗)與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夠擺脫被囚禁的地位。一次,武則天和近臣們談起了她夢見一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可是兩個翅膀全折斷了。狄仁傑便說:「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為武則天常將鸚鵡來擬比自己。「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狄仁傑指的是李顯與李旦。「現在,他們都處於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王子,鸚鵡就能飛翔了。」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復立廬陵王李顯。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皇土?何者不為陛下家事!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一個荷蘭人讓狄仁傑的故事世界聞名清初的時候,已經有一本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風行於世,這一類的「偵探小說」,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這類「偵探小說」裡面,包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不過走出國門,名滿全球的,還是狄仁傑。這得歸功於一個荷蘭人,他叫高羅佩。在萊頓大學學習期間,高羅佩選擇漢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這註定他一輩子和中國文化結緣。高羅佩大學畢業後進入荷蘭外交界,在長達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曾經在中國的重慶、南京等地擔任外交秘書、參事等職。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時,高羅佩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開始著手翻譯。高羅佩先是將之譯為英文,又以狄仁傑為主角用英語創作了《銅鐘案》。他原本準備在中國出版《銅鐘案》的中文本,但由於中國出版商尚未意識到該作品的巨大價值,表現並不積極,高羅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沒想到《銅鐘案》在西方大獲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氏只能繼續收集和組織當時中國民間流傳著的狄仁傑斷案故事。但寫著寫著,他感覺故事性太差,於是乾脆自己來編,這下一發不可收,一口氣寫了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所以有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羅佩將這些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們在西方引起了轟動,狄仁傑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上世紀80年代翻譯成中文回到中國,成為「出口轉內銷」的經典產品。綜合《文史參考》等
推薦閱讀:
※老照片系列 中國歷代帝王像
※美媒稱中國要求引渡令完成 稱其尚未得到美國庇護
※《國中國文第三冊》(1990版)
※這片天山深處的草原里,藏有中國最曼妙的曲線美!
※印度的敵人是中國嗎?印高官稱真正敵人是腐敗和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