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痤痔瘡(痱子)

痤痔瘡(痱子)

    痤痹瘡是主要發生於夏天炎熱之時的一種常見的物理性皮膚病,又稱痹癌、熱痱、痱

等。兒童發病為多,肥胖、長期卧床、體質虛弱者也易患本病。多發於頭面、頸、胸、背

及皺襞等部位,明《外科正宗》曰:「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渾身草

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

黃散軟絹蘸葯撲之。」記載了本病的臨床特點、病機及內外治法。痤癘瘡相當於現代醫學

的痱子。

    [病因病機]

    痱癘瘡為夏日炎熱之時,熱體蘊濕,復感暑邪,暑濕交阻,汗泄不暢,熏蒸肌膚,閉

阻毛竅而成。故《醫學入門》曰:「痱痹瘡,因汗出多濕而成。」《石室秘錄>>稱:「徘痤,以

暑氣傷熱而生也。」

    [辨病]

    直  臨床表現  本病以兒童發病為多,在臨床上有白痱、紅痱、黃痱三種.

    1.1  白痱又名晶狀粟丘疹,常見於體弱、高熱、大量出汗者,頸、軀幹等部位出現

多數的非炎症性針頭大半透明的壁薄、淺在性水皰,內容清透,周圍無紅暈,皰壁易破,

或自行吸收而出現輕度脫屑,一般無自覺癥狀。

    1.2  紅痱又稱紅色粟丘疹,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多發於小兒或體胖者的胸、背、

頸、腋窩、胭窩、臀部、頭面及婦女乳房下皺褶處等,表現為如針頭大的丘疹或丘皰疹,

周圍繞有紅暈,密集分布,自覺輕度灼熱或刺癢。皮疹因天氣轉涼可自行消退,退後有

輕度脫屑.

    1.3  黃痱又稱膿痱,多見於小兒皮膚皺褶處和頭部,於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

膿皰。

    小兒患者因瘙癢抓破皮膚後,常可繼發暑癤和膿窩瘡。肥胖的患者,往往同時發生

濕瘡及擦爛.

    2  診斷要點

    2。l  多見於夏天炎熱之時,常見於小兒.

    2。2  好發於前額、頸部、胸、背、及皮膚皺襞等處。

    2。3  皮損發生迅速,在皮膚見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很快變成小水皰或膿皰,其周

常有紅暈。疹退後常有輕度脫屑。

    2.4  自覺灼熱或輕度瘙癢刺痛。

    3  鑒別診斷

    3.1  夏季皮炎  以成人多見,常自覺瘙癢劇烈,皮疹好發於四肢伸側、軀幹、常伴

有抓痕、血痂。

    3.2  濕疹  皮疹多形性,易滲出,瘙癢劇烈,易反覆發作,無明顯季節性。

    (辨證)

    根據本病臨床特點結合其癥狀可分為暑濕證和熱毒證。

    1  暑濕證  額、頸、胸、背及四彎等處出現較密集的丘疹、丘皰疹,如針頭或粟粒

大小,周圍繞有紅暈,自覺刺癢或灼熱感,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

    2  熱毒證  多見於黃痱,除可有白痱或紅痱的表現外,同時伴有膿皰或癤腫,疼痛,

附近核腫大,口苦咽干,口渴引飲,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治療]

    l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I  暑濕證  治宜清暑利濕。選用荷葉青蒿湯(荷葉9g,青蒿9g,生薏苡仁30g,

桑葉9g,滑石15g,木棉花15g,淡竹葉9g,燈心花4扎,杭菊花12g,扁豆花6g,蟬

衣6g,佩蘭6g,甘草3g)或清暑湯加減。

    1.1.2  熱毒證  治宜清熱解毒、祛暑除濕。選用五味消毒飲酌加滑石、淡竹葉、生

地、生大黃、丹皮等。

    1。2  成藥、驗方

    I。2.1  綠豆湯  綠豆50g,薄荷lOg。煎湯加糖適量,代茶喝。

    l。2。2  金銀花或地骨皮適量煎湯加糖適量,代茶喝。

    1。2.3  取馬齒莧60g,煎水外洗。

    1.2.4  取明礬15g加入溫水中溶化,洗澡,每日2--.3次.

    2  外治法

    2.1  外洗

    2.1.1  消炎止癢洗劑(苦參、地榆、大黃、大飛楊、地膚子、蛇床子、荊芥、枯礬、

甘草等組成,製成顆粒沖劑備用),每次工一2包,用開水融化,再加冷水適量調至水溫

適度外洗,每日1—2次。

    2。1.2  金銀花30g,野菊花20g,鮮馬齒莧200g。煎水外洗,每日l一2次。

    2。1。3  鮮馬齒莧lOOg,苦參30g,枯礬15g。煎水外洗,每Et 1—2次。

    2。2  外塗

    2.2.1  鮮黃瓜切片外塗,每Et數次。

    2。2。2  復方爐甘石洗劑外塗,每Et 3次。

    2.2。3  1%薄荷三黃洗劑外塗。有膿皰或癤腫者,可用10%氯黴素、三黃洗劑外塗,

每日數次.

    2.3  外撲

    2.3。1  用止癢粉(滑石粉、爐甘石粉各45g,冰片lg,混勻備用)外撲,每日數次。

    2.3.2  用六一散加20%枯礬和勻外撲,每Et數次.

    [預防與護理]

    1  在夏季之時,居室應保持通風,睡眠應在陰涼處。

    2  衣著宜寬大透氣,要勤洗澡和更衣,洗澡後可撲上一些爽身粉或六一散,尤其注

意額、頸、胸、背、腋窩等皮膚皺襞部位。

    3  小兒睡覺時出汗較多,應及時抹乾,並經常給小兒翻身,盛夏悶熱之時,不要經

常把小兒抱在懷裡或背在背上。

    4  適時進服清涼飲料以解暑溫、利濕熱。

    [古籍選粹]

    《黃帝內經》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諸病源候論》  夏日沸爛瘡,盛夏之月,人膚腠開,易傷風熱,風熱毒氣搏於皮膚,

則生痱瘡,其狀如湯之沸,輕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熱汗浸漬成瘡。

    《外科正宗》  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疼痛非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

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黃散軟絹蘸葯撲之。

    《外科大成》  痱者先如水皰作癢,次變膿皰作疼。由肺熱、脾濕所致,宜涼血消風散。

    《外科證治全書》  痱癌,俗稱痱子,夏月汗濕,怫鬱毛竅,發痱如疹。用綠豆一兩,

滑石五錢,輕粉二錢,研和勻,以軟絹沾撲患處。或以東壁土研細搽之。

    《瘍醫大全》  痱子乃暑氣傷熱而生也。

    痱瘡痛癢,綠豆粉微炒,滑石研勻撲之。又方雪水洗之,隨洗隨滅。又方黃瓜切片,

擦之即愈。又方石粉撲之良。痱子磨破成瘡,生肌止痛,赤石脂、黃柏、臘茶、白面、冰

片共研細,棉沾撲之.

    [現代研究]

    發病學研究  痱子是由於外界溫度高、濕度大、汗腺分泌過多或汗液蒸發不暢致汗

    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發病。紫外線照射、汗管遠端的電荷

    變化、汗液的浸漬、角化層過度脫脂及表皮較多的細菌繁殖產生毒素,損傷汗管腔的細

    胞有關。

    [述評]

    痱於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病,嬰兒的汗腺發育不成熟,汗孔更容易閉鎖,更易造成汗

    液瀦留,故嬰兒發病尤多,一般輕微者數日可自愈。但有些d,JL,因護理不當或體質較差,

    可引發毛囊炎、癤、膿腫及膿皰瘡等,需引起注意。痱子應重視預防,民間一些方法確

    實有其廉、便、驗的特點,應予挖掘和推廣。

 
推薦閱讀:

「痔友注意」哪些體育運動不利於痔瘡!如何防護?收藏!轉發!
痔瘡的拔罐療法
痔瘡有什麼注意事項?
得了痔瘡,如何治療痔瘡?
「痔友注意」痔瘡出血的原因和緊急處置方法!有效!收藏!轉發!

TAG:痔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