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社交是人生成功必要條件
06-01
社交方面的成功,不能藉助於虛偽和欺騙;而認定憑著自己的心直口快、樸實無華,就能在人際交往中頻頻得分,同樣也是一種歧見。這些做法,得逞於一時一事是有可能的,但是絕對不可能在社交中暢行無阻,永遠成功。假定我們承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離不開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的社會交際,那麼就必須同時承認:成功的社交也是有規可循的。在這裡,我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社交,探討一下社交禮儀。君不見:同樣是表達一個意思,有的人說得簡潔明了,親切可人;有的人卻說得冗長煩瑣,讓人難以接受。同樣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人人見人愛,口碑甚好;有的人卻出口傷人,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上述情況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關係不大,而主要是與他們對社交規則和慣例的了解、應用聯繫在一起的。張韻就是一位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懂分寸的小姐,在人際交往中,她總能恰到好處地不使他人處於窘境。一天工作之餘,張小姐的客戶問她:「你覺得我穿的這身西裝怎麼樣?」張小姐發現,該客戶的西裝在款式、剪裁、做工、面料、色彩方面幾乎無可挑剔,但卻人為地「留下」了一個致命傷:西裝上衣的左袖上醒目的商標仍赫然在目。製造廠商將西裝的商標縫在上衣的左袖上,這種做法「問世」的時間並不長。其主要用意,在於方便顧客在購置西裝時易於識別品牌。然而與此配套的還有一個規矩,那就是一旦顧客付款購買了一身西裝,售貨小姐必須首先替顧客拆下袖子上的這個「識別標誌」。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規矩知之者甚少,即使是許多高檔的名牌西裝專賣店也沒有相關的配套服務。久而久之,竟然以訛傳訛,使不少男士錯誤地以為:西裝上衣左袖上的那個小玩意兒正是名牌西裝特有的標誌,不但對它戀戀不捨,而且還刻意將它展示與人,唯恐別人看不到。張小姐雖然早就知道這個規矩,然而客戶的認真詢問卻依舊使她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嘴尖牙利、直言不諱地告知客戶:「您真犯傻,不把袖子上的商標拆下來,是不是怕別人不知道您穿著名牌呢?」這樣說,可謂是直率、痛快,可是卻可能給出醜的客戶以被奚落之感。要是明哲保身,對此一言不發,再多恭維客戶兩句,大家暫時都可以皆大歡喜,但日後客戶因此被人非議,不是「損失」更大嗎?所以也不能對此「不聞不問」。接下來兩人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您這身西裝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而且肯定是名牌。它穿起來高貴、大方,非常適合您。」「你這位有品味的小姐能這麼講,我就放心了。它可花了我兩千多塊呢。」「您這身西裝是手縫的,活兒真不錯。只是袖子上的那個商標怎麼有點皺呀?」「這活兒沒的說。可就是商標縫得不用心,只用兩根線『連』著,才穿了兩天線就斷了。這是我自個兒縫的。」「其實不縫它也行,那玩意兒可有可無,外國人一般買來西裝後都會把它拆掉的。」「是嗎?那我也把它拆了吧。」聽完了張小姐與她的客戶的這段對話,再仔細回味一下,你就不能不佩服她確有高明之處。對待客戶,她盡職盡責地給予了忠告,但卻表達得委婉自然,既沒有尖刻地嘲諷,也不見得激烈過火。她的這種得體做法,就是得益於對社交規則的靈活運用。人們在社交中應當加以遵循的社交規則和慣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禮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會面、問候、迎來、送往、約會、赴宴、饋贈、祝福,以及婚喪嫁娶等儀式,都離不開社交禮儀的規範。在人際交往的各個側面,社交禮儀是通過一系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的規則和慣例體現出來的。這些規則和慣例,通常是人們在其長期的人際交往中所逐步形成的一些習慣做法和先例,並且在社交實踐中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被反覆地、廣泛地使用。作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慣例,社交禮儀具有以下四大特徵:其一,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們一旦形成,並為人們所接受,就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更不會因為政局變動和經濟問題而直接受到影響,相對而言,它是穩定不變的。其二,它具有一定範圍內的普適性。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交中所要遵循的規則和慣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由於交通、傳媒的發達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密切,它們中間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已普適於天下。其三,它具有明顯的效益性。早在15世紀,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就說過:遵循社交規則和慣例,「就好比持有一封永久的推薦信」,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地走向成功。大概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它們才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四,它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准強制性。它雖不具備法律方面的強制約束力,但是道德和輿論的力量卻使絕大多數人都不敢公然與之背道而馳。做一名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修養好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是許多人所追求的做人目標。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們把它和是否遵守社交規則、慣例聯繫在一起評估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准強制性。了解了它們的這些特徵,將有助於加深我們對社交禮儀具體作用的認識。社交禮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善待他人。孔子說:「禮者,敬人。」孟子曰:「尊敬之心,禮也。」他們的高度概括,是對社交禮儀重要作用的最好闡述。我們經常說要以禮待人,其用意不是為了虛偽、矯情,存心要搞形式主義,而是為了藉助禮儀規範更好地向交往對象表達我們的敬重。譬如說,路遇友人,應主動以適當的方式向對方打招呼,或是問候致意。不要自命清高,一心認死理:「幹嘛我要先討好他,他有什麼了不起的,憑什麼不先跟我打招呼?」結果用鼻孔「看」人,或是低頭疾走而過,失去了聯絡友人的一個機會。這種「目中無人」的做法,當屬對友人的失敬。再如,與人談話,最重要的是要「會聽」,以此使講話者感覺到自己對他的尊敬。有的人偏偏不懂這一點,在他人講話時,不是閉目養神,就是做一些挖耳屎、修指甲、看報紙之類的小動作,這是對講話者明顯的大不敬。社交禮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融洽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種種標準的評判。既然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有著得到他人尊敬的需要,而以禮待人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他人的尊敬之心,那麼受到我們尊敬的人自然會對我們投桃報李,與我們以誠相見、將心比心。這將對我們雙方關係的和睦、融洽大有幫助。國人所鄙視至極的「過河拆橋」、「無事不登三寶殿」、「嫌窮愛富」等行為,如果站在社交禮儀的角度上來講,都因為對人失敬而導致了人際關係的不融洽、不和睦。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分親疏遠近,有什麼話想說就說,有什麼事想做便做,得罪了別人還不自知。例如,某人把相戀已久的男朋友介紹給好朋友認識,本指望對方說幾句中聽的話,可是她卻「跟著感覺走」,對對方橫挑鼻子,豎挑眼,把人家的「偶像」貶得一無是處。再如,有人特別喜歡通信,更準確地來說是特別喜歡收閱親朋好友的來信。萬一親友的來信「斷檔」,他便會行不安、卧不寧、食無味,甚至「打上門去」,指責親友慢待了自己。但是他自己給別人的回信呢?不是能拖就拖,長期賴賬,就是實在「賴」不下去之時以謊言來搪塞。要麼無中生有地詢問:「上月曾去一信,收到了吧?」要麼「惡人先告狀」:「給你的信發出好久了,仍不見迴音,你把我忘了嗎?」這類謊言總有「露餡」的時候。可以想見,發覺自己被愚弄的親友,那時將會對他是怎樣的態度。由此可見,遵守社交禮儀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能夠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得心應手,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良好教養,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每一位有知識、有文化、有追求的現代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別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麼什麼樣的印象才算得上美好而深刻呢?人們對此的回答便多有不同了。有人說是漂亮,有人說是活潑,有人說是文雅,有人說是會來事……可是說來說去,許多觀點相左的人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有教養的人往往口碑最好。你或許聽說過這樣一個玩笑:欲令一位自命不凡的小姐對你另眼相看,不必對她曲意奉迎,也不必在她的面前標新立異,你只要輕描淡寫地對那位小姐說一聲「你真沒有教養」,就足夠她難過一陣了。因為人家小姐看中的只有這個。教養,一般指的是人們所具備的文化、品德等方面的修養。它有賴於知識的積累,也是人們閱歷的集合。在日常生活之中,它能夠通過人們的待人接物體現出來。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養才能文明。一般而言,每一位有教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自覺自愿地遵守社交規範和慣例,時時處處克己敬人;沒有教養的人,則恰好與此相反,他們往往由於自己的自以為是和為所欲為而四處碰壁,別人的非議與反感總是像影子一樣時時與他們相伴。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禮儀即教養。也就是說,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只要能夠按照社交禮儀辦事情,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教養的人。為什麼說按照社交禮儀辦事情的人,就是一位有教養的人呢?禮儀與教養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這說起來並不複雜,其實道理簡單得很: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是有知識、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不單懂得維護自己的形象,還懂得理解別人、尊重別人。要在人際交往中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光說不練不成,以交際對象難以接受的方式去做也不行,只有依照公眾認可的、在社交中用於克己和敬人的規範與慣例,即社交禮儀去辦事,才會「產生共鳴」。……來源:金正昆《社交禮儀》單眼老表點評:禮儀規範告訴人們如何在公共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熟悉掌握併合理運用社交禮儀是每一個管理人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人際交往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而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修養有禮貌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喜愛、贊同和認可,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用自己的言行最終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關係,贏得人生的成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妻子取悅老公會不會讓男人走向成功
※你人生的最壞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心理學家能預測一個人的未來嗎?
※是不是現在這個時代「裝逼」才是主流?
※成功,不足以成為你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