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真相:是一見鍾情還是門當戶對?

來源:人民網科技 發布時間:2013-03-13 11:25:42 編輯:PSYCOFE-Liz

關鍵字: 婚姻擇偶門當戶對一見鍾情
 

心理引言:讓我們記住美國臨床心理學家H·Ginott的告戒:「成熟的愛,無論男孩或女孩都不是想利用、剝削或佔有對方……而是要增加愛者和被愛者的生活內容」。   ——心靈咖啡網

 

記得文革前有一個關於在校大學生戀愛的資料說,只有1%(對)的戀人最後終成眷屬並沒有離婚。前些年在大學同學的集會上得知,我們那個年級的同學夫妻,已有約2/3的離婚了。今年在一個初中老同學集會上,有個已經40年沒有見過面的同學說,他人生的最大失敗就是當初選擇了他的前妻。有一位學者說,有的戀人從見面那一刻起就預示著他們最終會以分手告終。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但婚姻的不確定性卻是那樣的普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不確定性起始於擇偶理念和擇偶行為;而社會的發展變化更加重了這種不確定性,也使擇偶變得更難駕馭了。

人類社會是個兩性社會,每個人,至少絕大多數人,都渴望擁有自己的另一半,而且最好是適合於自己也適合於對方的、所謂「愛我與我愛」的另一半。然而,你所遇到的或找到的「另一半」是不是適合你,你是不是適合他(她),事前或婚姻初期誰也說不準,誰也不能說自己是否看走了眼,恐怕只能到實際生活中去檢驗了。

怎樣尋找理想中的另一半是個值得認真學習的大學問。

因為一,進入青春期兩性相吸是不可抗拒的,很難理智地處理「兩情相悅」的生理-心理衝動,在那個年齡段,理性思維尚不發育,自己很難駕馭青春的衝動,又沒有走出「逆反心理」期,很難接受或理會別人(包括長輩)的經驗教訓及提醒。

因為二,「墮入情網」的人往往會表現出智力下降,對未來沒有什麼準備;加之處於缺乏生活經歷和經驗、缺少戀愛和婚姻閱歷的階段,又容易片面地解讀自己的所見所聞。

因為三,婚姻是完全隨機的,無法去「設計」自己的另一半,誰也不能按自己的「設計」去尋找另一半和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因為四,婚姻是最個別化的事物,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找異性朋友不能照抄照搬,不能攀比。

因為五,婚姻關係是兩個人的最完全最持久的關係,找另一半不是去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人,而首先是自己先做一個適當的人,相信不少人在找另一半時往往還沒有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不論做沒有做這樣的準備,不管這門「學問」有多難,都擋不住人們談婚論嫁,擋不住適齡的男女去尋覓自己的另一半。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問話:「你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是什麼樣的?」這說明人們對擇偶是有想法的,或者說是有了某種「設計」,或已有了某種參照系統。幾乎所有婚姻破裂的人都會後悔自己選錯了人(很少檢討自己沒有做一個適當的人)。由此反思,擇偶可能是一個塑造人生的啟動過程。幾乎所有談婚論嫁的人都希望自己今後的婚姻是穩定的,家庭是幸福的,婚姻生活是美滿的。可見,穩定的婚姻家庭、高質量的婚姻生活、能白頭偕老是談婚論嫁者追求的終極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始於擇偶理念和擇偶行動。

擇偶和戀愛是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最好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包括:心理準備,理念準備,參照指標,調整期望,行為學習等。

所謂心理準備,首先自己要量體裁衣,要求自己先做一個適當的人。要思考你希望什麼,你想得到什麼,你能得到什麼,你能付出什麼,你能承受什麼。擇偶是檢驗一個人愛與被愛的能力的實踐活動,如果你選定的太狹窄,例如,有的女孩徵婚,要求男孩必須是一米八的個頭,碩士以上學歷,未婚,等等,即便遇到了符合這樣條件的應徵者,將來未必能過得好。因為你的心靈寬度太窄,遇事伸縮的餘地太小,限制住了自己也限制住了別人。心路狹窄,遲早會陷入苦惱,因為只用窄成一條線的標準去套,無論高或低,早晚不是對方受不了,就是自己容不下。

所謂理念準備,是應該熟悉或了解高質量的婚姻與哪些因素有關聯,借鑒其中適合於自己的東西,對自己的婚姻有個基本的「設計」。還應對「一見鍾情」,「門當戶對」之類有一些基本了解。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試著與異性深入交往的時候,一個鮮明的、心中期待的理想愛人的形象總會浮現在潛意識裡,他早就隨著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社會地位,在我們意識深處逐漸形成了某種「理想愛人的形象」,甚至可以說可能在10歲以前就已經在我們腦海里生根,左右著我們尋偶的方向和取捨,也因為人們常常在生活中先有所失,當有朝一日恰好遇到了可以填補空缺的感情,這時的感覺是最強烈的,這就促成了「一見鍾情」!其實這樣地陷入愛河歸根結底是一種自我發現。世界知名大作家拉辛說:我從這愛情裡面,可以找到我自己,可以發現我自己。一見鍾情更容易淡化夫妻生活里乏味苦澀的一面。但是一見鍾情產生的婚姻同樣需要精心養護。

社會的發展使「門當戶對」有了更符合時代特點的含義。有學者認為:相似社會文化環境中生長的男女具有類似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較易建立共識、能相互適應,容易有愉快的婚姻生活,要麼為何要「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呢?有文章說,法國社會學家發現45%的夫妻是同行。所有法國家庭里,69%的夫妻從事相近的職業。或者「一見鍾情遵循的法則是:職業越接近,結婚的可能性越大」。有的研究發現婚前雙方一致性或夫妻同質性越高,婚姻質量就越高。一項研究發現,74.5%的夫妻婚前注重雙方是否般配。所謂般配是指婚前除考慮雙方的主觀條件外,還應考慮家庭背景、種族籍貫、宗教信仰、經濟條件等。否則,適應可能有較多的困難,雙方都必須付出更多的容忍、犧牲與代價。另外,凡當事人的家長與朋友所贊同的婚事,較易有良好的適應。

所謂參照指標,是學會借鑒和參考哪些與高質量婚姻有關聯的因素。例如,年齡,大多數夫妻的年齡接近或男大於女,有一項大樣本的研究發現,夫妻年齡相同或丈夫>1~3歲佔56.8%,丈夫>4歲以上的佔29.2%,就是說接近90%的夫妻年齡相同或男大女小,接近30%的男比女大4歲以上。這是一種社會慣性。也有人認為,長妻幼夫的家庭似乎更穩定。當然,媒體經常有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事例的報導,可見年齡並不能阻礙愛情的選擇和婚姻的結合。再例如,夫妻受教育程度和職業階層的高低,夫妻受教育差不多(上下差2年)的佔59.8%,丈夫比妻子高3年以上的佔31.7%,>6年7.1%;夫妻職業階層,雙方相同或上下相差一級71.6%,丈夫高於妻子20.2%。這兩方面也是一種社會慣性,有些三高(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的女性,找對象難,恐怕與這種社會慣性有關係。在家庭總收入方面,丈夫與妻子收入相等或低於妻子的佔29.1%。丈夫高於妻子的佔70%以上。「柴米夫妻」仍然在起作用,低收入(例如月均<200元)因經濟發生衝突是中等收入(>800元)的1.8倍。

台灣有一個在校大學生異性交友的研究,被調查者多數重視「個性相投」與「品德學業」;男希望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女希望對方比自己大;男希望對方學歷與自己同或低,女希望與對方相等或對方高;男喜歡讀文法科系的女生,女喜歡讀理工科系的男生;男重視女的氣質風度,女重視對方的品德學業。上海第一醫學院曾調查過170位18~20歲在校學生的擇偶條件:注重外表(美貌英俊、同等學歷、溫文爾雅)的佔41.6%;注重內在(思想進步、愛好相同、才華橫溢)的53.3%;看重家庭(門當戶對、住房舒適、家庭富有)的5.1%。男女都重視「愛好相同」,男更注重對方容貌、儀態;女更考慮「思想進步」,「才華橫溢」等內在因素。武漢師範學院曾分析305名大齡青年擇偶類型:事業型(把事業做第一條件),女39.1%,男13.6%;性格型,女24.6%,男45.6%;文憑型,女21.7%,男10%;外貌型,女12.6%,男26.6%。看來,男女在擇偶的期望方面有很多是重疊的,大方向有一致的方面。但同時要看到男女的期望還是存在許多差別,所以無論方向一致與否,隨時調整自己的期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種極端的、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差別是,有的男性或女性將愛與婚姻理解為私有財產,「我不能擁有她(他),別人也休想!」對有這種傾向的人要有警覺,避免受到暴力侵害。

擇偶是從交異性朋友相互了解並與之建立友誼開始的,健全的友誼關係有四個特徵:真誠;溫暖;同理心(細心傾聽對方說些什麼與感受什麼,能關心對方)和自我袒露。友誼也要追求「報酬」,所謂「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了解和友誼正是在這樣反覆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中實現的。但進入相互吸引期,特別是熱戀期,有可能出現錯誤判斷,因為某人對你越有吸引力,你越會對他(她)作正面評價,所以墮入情網的人會表現得「智力下降」。但最初的「瘋狂」過去之後,許多人發現「他(她)不是我最理想的,我搞錯了」,「我看走眼了」。對他人錯誤判斷除了情緒因素,還可能是由於信息不足,或信息假象、潛意識的間接暗示,刻板印象,暈輪效應,忽視了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另外還可能是「挑花了眼」。有一項研究建議,最好只選隨機遇到的前9名候選人,少於這個人數,信息量不足,無法做出最好判斷;多於這個人數,可能錯過最佳伴侶,耗盡你的時間。當你剛剛設定好標準就遇上一個心儀的人時,或正處於體內激素周期的某個特定階段遇上某個特定的人時,你要選的人可能就在那兒。

婚姻不能湊合,更應該避免出現出於無奈、勉強結合(如未婚先孕)的情況。有人認為同居超過兩年結婚願望就會下降,理由是長期的同居看到更多的是對方的缺點,如果雙方或一方認為不合適,那就不必勉強了。

男強女弱是家庭的普遍模式,由於女性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經濟更加獨立,提高了對婚姻的預期,這會給男性帶來一定壓力;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化以及都市化的發展,男女的自利性性格上升;市場競爭原則被引入戀愛婚姻領域,有的婚戀關係演變為金錢交換關係,一些人的擇偶條件出現功利化和物化取向;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不安定、情緒緊張,人們普遍缺少安全感而容易浮躁;等等,這需要現代擇偶者認真對待,但不管怎麼說,通往愛情的路總是暢通的,通往愛情的路有很多條。

讓我們記住美國臨床心理學家H·Ginott的告戒:「成熟的愛,無論男孩或女孩都不是想利用、剝削或佔有對方……而是要增加愛者和被愛者的生活內容」。

推薦閱讀:

原創: 門當戶對(如有雷同十分高興)
上海姑娘陪男友回老家,看到年夜飯馬上翻臉,門當戶對真的重要嗎
老話里的「門當戶對」是打哪來的?
那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最後怎樣了?

TAG:真相 | 擇偶 | 門當戶對 | 一見鍾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