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推動民族融合的帝國——鮮卑帝國
草原上推動
民族融合的
帝國——
鮮卑帝國
文:辛學飛
鮮卑族
從河套平原的戈壁以南到接近北極的西伯利亞高原,從大興安嶺山脈到喀爾巴阡山脈之間的茫茫草原之上,在幾千年以前,這裡就是游牧民族的棲息生存之地。他們僅擁有一群牲畜,居住一頂氈房,平日里,他們在馬背上策馬揚鞭,追逐馬群,生活悠閑鬆散,安逸快樂;他們喜愛這廣袤無邊的草原,更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們躺在綠綠的草地上,安靜的仰望著天空;他們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屋,與牛羊馬群為伴,一壺馬奶酒,一把弓箭和彎刀,忙時放羊牧馬,閑時狩獵和豪飲狂歌,從而形成草原民族放浪不羈,自由隨性的一種民族性格。
鮮卑金牌飾
草原人的心胸是寬廣的,也是熱情的;草原人同樣是寂寞孤獨的,還是豪放的。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性格,而這種性格的產生都與草原這種生存環境是有關係的。他們對遠方來訪的客人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以肥嫩的全羊把肉、用酒香四溢的馬奶酒招待客人。但是當氣候或者環境惡化時,他們便會突顯出骨子裡那種狂野的秉性,在短期之內便能組織一支龐大的騎兵,如狂風餓狼一般頃刻之間便對中原邊境洗劫一空。他們來無影去無蹤,讓中原的部隊和農耕民族防不勝防,從中亞到中歐這段數萬里漫長的路程內,都曾是他們征服的目標,房舍留下他們焚燒後的斷壁殘垣,耕地上留下他們戰馬的無情蹄痕,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的大漢農耕民族只能勉強與之抗衡。
鮮卑人面金牌飾
草原民族是一個崇拜馬的民族,所以他們做事也像烈馬一樣,崛起時如風如電,一個強大的帝國突然出現,消失時也是不留痕迹無影無蹤。而鮮卑帝國正是繼匈奴帝國之後在草原上又興起的一個草原帝國。在匈奴帝國強盛之時,鮮卑依附於匈奴,成為匈奴中的一支部落,匈奴被漢朝軍隊擊敗以後,鮮卑趁此機會,立即佔領了匈奴的屬地,此時,又有十萬匈奴部眾歸於他的部落下,這樣,當時的鮮卑族實力大增。而在這些部落中,被稱為拓跋鮮卑是整個部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他們經過多年的征戰和拼殺,最後建立了穩定的北魏王朝,就是鮮卑帝國。它的疆土東起遼西,西到新疆,南達淮南,北至蒙古高原,從它當時所控的區域可見,其勢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拓跋鮮卑建立帝國以後,他們吸收了中原很多漢族人的傳統和習俗,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優秀文化,對隨後興起的隋唐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鮮卑金牌飾
關於鮮卑帝國的起源問題,拓跋鮮卑人後來在自己建立的北魏帝國的官方史料中記載,他們說自己是黃帝部族的後裔。他們在秦朝末年時被匈奴人驅逐至大興安嶺一帶的鮮卑山上的深山之中,所以,後來的鮮卑族也是由此山而得名。鮮卑族人稱土地為「拓」,稱君主和王為「跋」。他們這樣稱謂自己,並且稱自己是黃帝的後裔,無非就是為了與中原漢族文化的接洽,就是為了突出自己血統的純正和身份的合法性,從而使自己能名正言順的入主中原,君臨天下,從而達到一統中原大地的目的。而事實上,他們比誰都清楚,他就是匈奴帝國時期匈奴胡人的一支東胡部族而已。
北魏孝文帝
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晉語》中也有註解:「鮮卑,東夷國。」這樣,有很多學者就以此為據而論證了鮮卑起源於東夷。學者黃烈認為,鮮卑應該是九夷之中的白夷部族。在1960年的夏天,考古工作者在今天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扎蘭諾爾礦區北部,一個叫做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的地方發現了鮮卑早期的墓葬群。經過對古墓群的科學考證後,判定為大約是在2900年前至東漢初期的鮮卑人的墓地。墓葬群共出土遺物300餘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馬、羊牲畜的骨骼,還有貝殼、銅、骨、陶及木器一類的隨葬物品,其中袋形三足陶和頭北單塋墓葬特點都說明了墓群的主人與黃河流域文明是有關聯的,貝殼和木器等隨葬品的出土,更讓人猜測到他們很有可能與東夷文化是有著一定的淵源的。
鮮卑雙馬金牌飾
鮮卑雙馬金牌飾
在公元398年時,鮮卑王朝先後滅掉了大夏、北燕和北涼,從而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一種局面。後來,孝文帝拓跋宏還把都城遷到了中原腹地洛陽城,可見他是非常崇尚漢文化的,他是推崇各民族的統一發展的,他們開始對本民族推行漢化改革,這樣,更大大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所以後來學者在探討中原大漢民族血統的純正性問題時,有人開玩笑說,在中華大地之上根本就沒有一種純正的民族,其實都是各民族融合而生的後來民族,各民族之間都應該存在著親屬關係。比如說當時鎮守北魏六鎮的都是些精兵良將,可是,又有誰會猜到,後來建立了大隋朝並一統天下的楊氏家族,開創大唐帝國三百年基業的李氏家族,還有創建大周的武后則天,以及在隋唐兩朝位居高官的宇文家族,竟然都是來自北魏拓跋鮮卑時期的武川名門大族,也就是說他們這些所謂的、大漢的名門望族開國皇帝其實都是有兩種血液的「混血」而已。
鮮卑金腰帶
在鮮卑帝國入主北方以後,佛教藝術是得到高度發展的一個時期,現在最負盛名的就是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就是鮮卑帝國的歷史遺存。鮮卑民族是一個馬背的民族,所以他與生就俱有一種活力十足的朝氣,在南北朝時期《敕勒歌》中記載的,就是一首描寫草原美麗風光的千古絕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可以說,那種富足美好的草原風光,永遠定格在北方草原最美麗的時刻。拓跋鮮卑帝國,她由一個原始的游牧部族迅速壯大並成為一個能支撐中國半壁江山的主體民族,不能不說,這就是草原上的又一個傳奇!
特點明顯的北魏佛像
鮮卑金步搖
慕容鮮卑貴族擁有的金步搖
後來,少數民族中對大王稱謂「可汗」,其實最早就出於鮮卑族語,「可汗」與匈奴中的「單于」意思是一樣的,「可汗」的發音與「單」也一致,所表達的意思也一樣,都是「廣大」的意思。在《木蘭詞》中就有「可汗大點兵」,其實,這裡也說明木蘭就是一個游牧民族的女子,正因為她生長在草原,所以具有能騎善射的本領,所以對於一個草原的女子來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鮮卑金牌飾
而在木蘭時代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是最先進的,已經有了重騎兵的存在,他們都已經是「朔氣傳金甲,寒光照鐵衣」,而這裡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鐵馬鐙就是在這個時期發明出來的。從許多考古資料就可知這點,在4世紀時,純鐵打制的馬鐙已經開始在北方草原上流行了,而在這個時期,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鐵馬鐙的發明,草原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部族就因為引進了鐵馬鐙而迅速的崛起強大起來,從而成為敢與中原帝國一決雌雄的強大部落。
鮮卑武士
鮮卑在當時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的枯竭,當年鮮卑族的漢化政策總體而言並不是特別成功的,還有一些鮮卑族先是漢化了,後來又回歸到胡化了。根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所做的實驗,周慧教授在對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的研究時發現,我們現代的錫伯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拓跋鮮卑族的後裔。後來,隨著鮮卑族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他們逐漸融在了其他各民族之中,成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草原帝國。
鮮卑在歷史上也曾經非常強盛
赤峰辛飛文化感謝有您關注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