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

現代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訓練的特點:是訓練量大,訓練強度高,一天進行兩次訓練,總時間有時長達6個小時以上。

    現代馬拉松訓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重點突出大里程訓練,澳洲、日本運動員被廣泛接受,他們每周訓練量為210-25。公里,如克萊頓準備期達280-35。公里。另一種是重點抓質量訓練,如歐美運動員,他們是在越野跑的基礎上增加場地訓練。.總之,堅持長期的科學訓練,是他們取得勝利的基礎. 在我國馬拉松運動員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內蒙為代表的耐力型運動員,一種是以雲南為代表的速度型運動員,兩種訓練都有很好成績表現,從長遠角度出發,後者有較廣闊的發展前途.速度對馬拉松成績的影響.

    業餘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究竟如何起步呢?我們採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訓練的同時,重視無氧耐力的速度訓練的方法。

    實踐證明,對於具備一定速度基礎的長跑運動員,應在不影響學習、工作、健康與訓練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不間斷的有氧耐力訓練,三個半月後,即可見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長(30,35km)和一次稍長( 20,25km)訓練;每周另外幾天為短距離訓練(10,12km)。賽前兩周可跑30km(比賽的平均速度);賽前一周可跑20km,採用此計劃的運動員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

    現在跑馬拉松的人們有常年堅持公路耐力跑的習慣,一般耐力發展較好,自練能力較差,生活無規律,但是,對全面身體訓練不夠:尤以速度、力量素質發展更差,訓練缺乏科學性.

    參加馬拉松競賽,就其性質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競技性;一種是健身性.後者居多數.根據我國職工餘暇時間及結構特點,我認為對我國業餘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就近期來說,其指導思想,應以健身作為其出發點,在訓練量的安排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訓練條件、對象和該項運動特點,制定一套業餘馬拉松運動負的訓練方法。

    在訓練中,我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相應發展速度、力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身體素質訓練.

    (1)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 -"-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覆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 --8組,時間為50" ".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速度訓練:現在業餘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考慮到隊員的年齡較大和基礎不牢,我們則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在努力提高馬拉松耐力跑的同時,使速度得到相應的提高,以適應比賽的需要(表21),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 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節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長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覆跑,組間休息6"^-8".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鬆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覆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態,投入比賽. (3)柔韌性練習:跑者平時訓練,由於時間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視,經常不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性體操.多數人,柔韌性很差,體前屈只能手指觸地.柔韌性對途中跑動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開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準備活動中做一些正壓腿、正踢腿、前後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韌性練習,時間約15"。.途中跑時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開的現象,也可避免肌肉拉傷. (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耐力係數平均值高於我國,他們有繼續提高馬拉松成績的速度基礎.市隊馬拉松運功員,襯力係數雖高,但也只能達到一般水平。國內外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由於有良好的500。術和1000。米速度,當他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取得了較好成績.)

推薦閱讀:

黑池業餘新星組冠軍楊超 譚軼凌

TAG:運動 | 馬拉松 | 運動員 | 動員 | 業餘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