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5.凍瘡

75.凍瘡

凍瘡是發生於冬季由寒冷和潮濕刺激引起的皮膚疾病。兒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動、周圍血液循環不良者易患此病。手指、手背、腳趾、足跟、鼻尖、面頰、耳輪、耳垂等均為好發部位。臨床癥狀初起為局限性紫紅色水腫性斑塊,邊界不清,觸之較冷,壓之褪色,皮損多對稱分布,自覺有癢、脹和燒灼感,於受熱後尤為明顯。病重時,上述癥狀加劇,表面可發生水皰,內含淡黃色或血性漿液,皰破後形成糜爛或潰瘍,有疼痛感,合併感染可出現全身癥狀。本病未經治療至春季氣候轉暖時可自愈,遺留色素沉著或疤痕,當冬季來臨病又易再發。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皮損,即在手足背面出現數目不等的綠豆至黃豆大小的紫紅色斑,圓形或卵圓形,中心部色澤更深或微凸起形成水皰,類似多形紅斑樣損害,稱為多形紅斑性凍瘡,常與一般性凍瘡同時發生。

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氣候寒冷和潮濕,引起人體局部血管痊孿,麻痹鬱血。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肢端血液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不良、貧血及一些慢性病又為凍瘡發病的誘因。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及發病季節。

現代醫學對凍瘡的治療大都採取外治方法。對未破潰者可用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如10%樟腦或辣椒酊等局部揉搽,對已潰者則可用5%硼酸軟膏及抗生素軟膏等塗抹並包紮。還可用氦氖激光照射的治療方法。內服藥常使用煙酸等末稍血管擴張劑。值得注意的是做好預防工作非常重要,在寒冷季節主要保暖,保持手足等部位的滋潤,鞋襪不宜過緊,受凍處不宜用火烤或熱水浸泡,要堅持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並經常在易受凍的部位塗抹防凍護膚用品,防止發病。

祖國醫學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凍瘡的記載,並有「涿」(瘃)、「凍爛瘡」、「凍瘡」等不同名稱。中醫認為,寒性收引,易傷陽氣。冬令之時,或因疲勞,或因飢餓,或靜止不動,逾時過長,或創傷出血,或素體氣血不足,寒冷侵襲,耗傷陽氣,外露肌膚失於溫煦,內有血脈不暢,氣血凝聚,而生凍瘡;若暴冷著熱,冷氣與火氣相搏結,亦可致氣血瘀滯,而壞爛成瘡。

1.[處方名稱]新當歸方

[功能主治]功能溫陽活血通絡。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當歸10克、芍藥10克、桂枝6-10克、細辛3-8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大棗15克,水煎服。7日為1療程,可連服1至4個療程。

[辨證加減]伴畏寒、手足冰冷和青紫明顯者加吳茱萸6-10克、乾薑6-10克、附子6-10克;伴凍瘡斑塊、結節或冷性脂膜炎者加雞血藤10-15克、丹參10-15克、首烏10-15克;有紅腫、水皰、潰爛者加野菊花10-15克、馬勃10-15克、生苡仁10-15克、白朮10-15克;癢劇者加白蘚皮12克、刺蒺藜12克;病變部位於下肢者加牛膝22克、防己22克。

[療程療效]54例患者服藥4個療程後,總治癒率85.2%,l療程後見效46例,2療程後痊癒32例,3療程後痊癒43例,大多數病人服藥5-7日見效。服藥期間未發現副作用。

[處方來源]西安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譚升順。

[處方備註]本方內服後,可將每劑藥渣加水2000毫升煎後熱敷或洗滌患處,每日2次,每次15-20分鐘。一般不再內服和外用其它藥物。對伴有潰瘍、感染或脂膜炎的患者,需治療3-4個療程,方能見效,因為這些屬於本病的合併症或繼發損害,故應排除其對該方療效的影響。對凍瘡潰爛者可適當塗搽抗生素軟膏。對複發者可在來年冬季之前服用本方,能預防本病的複發和減輕發病癥狀。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2.[處方名稱]紫紅歸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瘀,解毒,止痛。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紫草、紅花、當歸,等份的粗提物按常規方法製成軟膏,濃度均為10%。每日外搽3次,用藥後作輕度按摩。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00例凍瘡患者,總有效率達97%,其中78例獲痊癒,17例顯效,2例有效,3例無效。採用隨機雙盲法對照觀察,本組與對照組的痊癒病例數有顯著差異(P<0.05),痊癒時間則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大多數病人用藥2天後癢和疼痛明顯減輕,紅腫消退變軟,1周內皮損基本結痂變平。整個治療過程中,未見任何副作用,也未用其它內服和外用藥物。

[處方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韓國柱。

[處方備註]本方取紅花、當歸活血祛瘀,止疼痛;以紫草涼血清熱,治凍瘡潰瘍。因此,無論是未潰或已潰之凍瘡皆可使用本方。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3.[處方名稱]復歸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散瘀,潤膚消腫。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1)當歸浸膏20克、乾薑粉20克、薄荷腦0.5克、甘油10克、凡土林29.5克、羊毛脂20克,取當歸浸膏、凡士林、羊毛脂置容器中,水溶加熱溶化,冷凝前加姜粉、薄荷腦(研細末)攪勻即成。(2)當歸浸膏10克、血竭10克、硼酸2克、魚肝油15克、桉油3克、凡士林30克、羊毛脂20克,取當歸浸膏、魚肝油、桉油、凡士林、羊毛脂置容器中,水溶加熱溶化,冷凝前加血竭、硼酸(共研細末)攪勻即成。兩方均每日外搽2-3次。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66例凍瘡患者,均獲療效,紅斑痊癒最快2天,最慢7天,大多為3-5天;水皰、糜爛痊癒最快5天,最慢14天,一般為7-10天。本組療效與病程成正比。耳、面部較手、足部療效好。76例連年複發者,入冬前在好發部位塗(1)方,隨訪2-3年未複發。

[處方來源]河南地質局職工醫院王天祥。

[處方備註]當歸浸膏製法,將當歸切碎水浸漬48小時後,煎熬30分鐘過濾,反覆3-4次,收集濾液,60℃以下蒸發至稠膏狀。(1)方主要用於紅斑水腫期,(2)方則用於水皰糜爛期。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4.[處方名稱]五味香精方

[功能主治]功能消腫止癢,通經活絡。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穿牆風、過江龍、薄荷腦、桂枝、細辛,等份加香精製成藥液,每日外搽2-3次,7天為1療程,不愈者停葯2-3天,再進行第2療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應用70例,均為反覆發生凍瘡者,經治療後治癒率為31.4%,好轉率為58.6%,總有效率為90%,與對照組比較,總有效率的差別非常顯著(P<0.01)。

[處方來源]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韋賜明。

[處方備註]患者使用本方後,患處有明顯的舒適感,可見皮膚由白逐漸轉紅,證實這類藥物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5.處方名稱]桔皮生薑方

[功能主治]功能散寒消腫止痛。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鮮桔皮3-4個、生薑30克。將上藥加水約2000毫升煎煮30分鐘後連渣取出待水溫與皮膚接觸能耐受為止,浸泡並用藥渣覆蓋患處,每晚1次,每次30分鐘,一般用藥2-4次即可,如果凍瘡發生在耳輪或鼻尖時,可用毛巾浸葯熱敷患處。如有破潰者應塗消炎膏以保護瘡面,促進癒合。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應用30例患者,均獲療效,且無副作用。

[處方來源]福建省龍岩地區第二醫院盧齊德。

[處方備註]本方採用辛溫散寒之桔皮、生薑,加水煎煮浸泡患處,以達活血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桔皮含揮髮油,有增速血流,並有抗毛細血管脆性的作用,生薑能使血液循環加快。

6.[處方名稱]薄蓋靈芝方

[功能主治]功能扶正固本,解毒收斂。主治凍瘡。

[處方組成]取薄蓋靈芝,按常規方法製成軟膏,濃度約為10%。每日外搽2-3次,每次塗藥後輕揉1-2分鐘,若有潰瘍者應先用消毒藥水清洗後塗藥膏,再用紗布包紮,連續治療。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應用420例患者,痊癒221例,佔52.6%;有效155例,佔36.9%,總有效率為89.5%,平均見效天數為3-4天。病輕者療效較重者好。有1例用藥後引起局部輕度接觸性皮炎。除對破潰創面外塗時有輕微刺痛感外,無其他明顯的不良反應。

[處方來源]江蘇省南京市鼓樓醫院李鳳岐。

[處方備註]薄蓋靈芝含有煙酸、五羥甲醛等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和某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份,對動物凍瘡試驗證明,該葯能促進凍瘡皮損癒合,防止感傳。本方治療凍瘡的作用可能與以上成份有關。


推薦閱讀:

冬季預防凍瘡 這治凍瘡偏方請收下

TAG:凍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