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第四節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上回書說道,我們要拜訪一下西毒歐陽峰老前輩,那麼經濟學中的歐陽峰是何許人也?提起此人也是大大地有名!是一個與李嘉圖同時代的人,比李嘉圖還大5歲,法國人讓·巴蒂斯特·薩伊。其實第一篇已經提到過此人,他創立了所謂的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主要代表作《政治經濟學概論》。
一、「存在即合理」的價值理論
薩伊的理論傳承自英國的老前輩,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因此他被認為是亞當·斯密學說在歐洲大陸的繼承者和普及者。當然他不僅研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研究李嘉圖、馬爾薩斯等人的學說。他所推崇的當然是亞當·斯密,而對李嘉圖印象則不太好,薩伊認為李嘉圖的思維方式過於抽象,往往是根據某些原理進行直線式的推論,缺乏對客觀事實的觀察,因而對李嘉圖的結論也不太認可。薩伊自己則身體力行,把政治經濟學歸入實驗科學,認為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以觀察到的事實作為出發點,所有的結論都必須在這些事實上推論並得出。
至於薩伊的理論為何被加上庸俗兩個字,我沒有來得及詳細考察,但總覺得這個詞不算褒義詞,其本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願意採用的,不知道是誰給他戴的帽子,反正還挺貼切的。
前面已經說過,斯密只是向大家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但對這種方式的合理性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是有點想當然地認為這是「自然」的、「文明」的發展結果。這也許是因為在斯密的時代,社會矛盾還不是非常尖銳,勞動者的質疑還不是很激烈。但是幾十年以後,資產階級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斯密那種「勞動產品被扣除兩次」的分配方式,顯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於是薩伊的價值理論在適當的時間登場了,我在第一篇簡單介紹過,薩伊認為生產物品只是在生產效用,而物品的效用決定其價值,也就是說薩伊似乎是一個效用價值論者,但我認為這只是他的虛晃一槍,他似乎並沒有在如何評價和比較效用上下多少功夫,而是通過先把價值歸於效用,再把效用等同於產品,把產品和交換價值完全混淆在一起了!接下來,薩伊把斯密的三要素先參與分配再決定價值的理論,改造成了三要素先創造價值、再參與分配的理論,於是地主和資本家所獲得的產品,就不再是勞動產品,而是他們手裡的土地和資本創造的產品了,地主和資本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佔有產品了,資本主義制度也就天經地義了。
在我看來,馬歇爾雖然「罪大惡極」,但薩伊恐怕算得上是貽害無窮!完全無愧於西毒的稱號。首先,他的三要素共同創造產品的說法,是對人類生產實質的嚴重歪曲!而三要素共同參加分配的說法,更是對人權的嚴重踐踏!人類本來是生產過程的唯一主宰、生產的唯一服務對象,其他所謂要素不過是人類勞動的對象而已,可是經過薩伊這兩個說法的歪曲,在生產環節,人類就變成了和土地、牛馬、金銀具有同樣地位的奴隸和工具了;而在分配環節,土地、牛馬和金銀,又反過來成了和人類分享勞動果實的享受者了!人類的勞動對象居然和人類平起平坐,這豈不是看似頭頭是道,實則大大的荒謬?
我這邊是人在辛辛苦苦地勞動,你派一頭牛來一起幹活,就想和我一樣分配產品,甚至要分大部分的產品?對不起!我能讓牛吃足了草料再給你送回去就不錯了!無論誰的牛參加人類的生產過程,都是這個待遇!
可惜,人們不但沒有看透薩伊的這個反人類理論的實質,反而被他所矇騙,薩伊的理論,也就成了資本主義的最佳辯護工具。
其實,薩伊好歹還算費盡心思給出了辯護的理論,而有些人則更加簡單明了!
地主得到了地租、資本家得到了利息,這些都是不是事實?既然都是事實,那我們就不要再討論它們是不是應該存在了!而只能尋找它們存在的理由,如果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唯一的可能在於你還沒找到。因為「反正存在即合理」!
對於「存在即合理」這句話,我認為應該這樣說:「任何客觀事物的存在,一定是因為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但這個必然存在的理由,不一定符合公正、善良、仁道的要求,更不代表這個理由能永遠存在下去。」而合理這兩個字,一般情況下是含有一定量的「公正、公平、善良、仁道」內涵的,因此「存在即合理」這句話有誤導之嫌疑,也經常被用來作為替即將消亡的事物做辯護的工具。
對於使得某些事物必然存在的理由,我們一旦發現這個理由並不是那麼容易讓人接受,或者說不太公平、不太善良甚至有點殘忍,我們也應該泰然處之,因為公平這東西,只存在於勢均力敵的多個矛盾方之間,有力量差別,就會有不公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公平?公平和善良也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力量,大概只能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會越來越多吧。
綜上所述,不能因為看到不公平的理由就不願意接受它,而去找或者寧願相信一些似是而非而又好聽的理由。這就是很多所謂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在做的事情,於是「勤儉、節慾、等待、延後消費、靈活偏好」等一系列的「積極向上、合情合理、優美動聽」的理由接踵而來。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些庸俗學者所做工作的意義,至少是緩和了階級矛盾,讓社會生產力得以繼續發展。
雖然我對「存在即合理」的說法堅決反對,但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流通過程的時候,還是必須按照事實來分析,不能因為某一項你認為不合理、不人道、不應該存在(僅僅從道義上分析)就把它扔一邊去不考慮了,這也是我這本書從頭到尾堅持的一點。該罵咱就罵,我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好惡,但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不去面對現實,除非真的下定決心去深山老林隱居去。因此我把「存在即合理」這句話,改成了「存在咱就得研究」,「存在咱就得承認」,我在做模型來模擬和分析現實的時候,恰恰就是用了薩伊的框架,因為這個框架太直接,太簡單易行了。
二、薩伊關於宏觀經濟的主要觀點
有的讀者大概要說了,你以上討論的主要還是關於價值的東西,應該放在上一篇才對,怎麼放這裡了?說的好!到目前為止的確如此,而我把上述內容放在第二篇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為第一篇關於價值的那一節太長了,而薩伊的說法也沒有太新鮮的地方,怕大家看起來太煩躁,放在這裡調劑一下大家的心情。另一方面,我這裡介紹薩伊的主要目的是想說說他關於宏觀經濟的一些看法,以便和我後面宏觀分析的結論做對照。而介紹一個人的經濟理論,不指明他的價值理論,就不能對他的結論有本質上的理解,所以就都放一起了。
薩伊的主要觀點如下:
(一)關於貨幣和產品的關係以及交換的本質
薩伊認為貨幣只是在交換的瞬間發揮作用,而人們能使用或長期保存的財富則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因而商品交換的本質是以一種產品換取另一種產品。
正是由於貨幣的存在,使得收入和資本的價值的流通變得十分容易,但貨幣本身並不是年收入的一個項目,因為它不是產品,國家收入是實際產品及其價值,貨幣只是它的表現形式而已。
我認為薩伊的上述觀點是非常正確的,然而他下面更多地結論則越來越跑偏了。
(二)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
薩伊從交換的本質得出「產品是用產品來購買的」這一推論,因而繼續推論下去:要想社會繁榮,必須使勁地生產,大大地生產,自己所生產的東西越多,擁有的財富就越多,也就會越有能力購買其它東西,因此需求自然加大,價格也隨之增加,生產者得到的利潤也就越大。
而鼓勵消費對一國的經濟不會產生太大好處,因為消費的慾望是很容易被刺激的,生產者難以滿足這些需要。
薩伊的這種理論被西方學者稱為「薩伊定律」,簡而言之就是「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社會上的一切產品都會被賣掉,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由於每個生產者都想享用品種最多和數量最大的各種物品,而同時每個生產者都在盡量製造出最大數量的產品和別人交換,因此,生產不但不會過剩,還會不斷擴大規模,使所有人都被調動起來生產,因此不會有失業情況發生!從而把失業的人歸為或者是嫌工資太低的人、或者是正在準備轉行跳槽的人,相對應的失業分別被稱為自願失業和摩擦失業。
我認為,這些觀點是完全的本末倒置,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客觀存在,也沒有給薩伊留一點兒面子,事實已經證明所謂的薩伊定律不可能是正確的!看看那些因為失業而遊行示威的大隊人馬就知道了。
沒有需求的話,供給就成了無本之木,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生產本身自然也難以為繼了。也就是說,你生產的東西越多,只能滿足能交換其他東西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另一個必要條件是,你的東西也得別人需要和買得起才行,交換是雙方的事情,不是你有東西就一定能換得出去。
當然上面說的不是薩伊定律錯誤的根本所在,薩伊最根本的錯誤在於,他認為所有人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和別人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然而實際情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早就變成了對貨幣的貪婪的、莫名其妙的追求,脫離了想要交換東西或創造物質財富的原本目的。某些資本家已經擁有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卻仍然在努力賺錢,實在看不出這些人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哪種物質財富。而且,現代化大生產造就了特殊的交換方式,早就不是物物交換那麼簡單了,這一點等我用價值貨幣流通圖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宏觀分析時,大家將會清晰地看到。
(三)每個人的繁榮,都會促進整個社會的繁榮。
因為一個企業辦的成功,就可以通過外部經濟等方式使別的企業也達到成功。
這個觀點與上一個觀點一樣,看起來非常正確,而且道理怎麼看怎麼對,但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說則偏偏並不成立!現實中壟斷的出現和不斷加劇,足以說明薩伊的這個觀點也是錯的。還是等宏觀分析的結果出來後才能充分論證這個問題,我這裡只是點明一下我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流通方式下,一個企業的成功,必然對其他企業造成傷害,僧多粥少,有吃飽的必有挨餓的,都吃飽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四)生產性消費、非生產性消費和資本的積累
資本的價值,可以通過再生產得到積累,因為當他們被消費之後,價值就會凝結在別的物質上,並在那一物質上累積起來,這種消費就是生產性消費,或者可以說消費生產性產品可以保留並積累原有價值。
個人的節約可以使資本得到積累,為商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的繁榮昌盛。因此國家要提倡人們合理地節約,以促進個人和國家的同步發展。節儉是好事,但要把握一個度,如果過於節儉的話,會適得其反,如果人們把收入全部存入銀行,以積累財富,那麼市場上的商品就會無人購買,生產者就會減少生產規模,經濟也會越來越不景氣。
我非常遺憾地告訴西毒老前輩,生產性消費(其實就是投資)又是一個可怕的錯誤,生產就是生產,消費永遠是消費!涇渭分明、毫不含糊。然而生產性消費的概念硬是把生產說成某種消費,這是一個貽害無窮的錯誤,雖然說法不能改變實質,但卻足以掩蓋實質,並誤導所有人。
節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說法,更是早已深入人心,大家無不認同這個說法,然而不幸的是,大家通常認為節儉的方式就是儲蓄貨幣,其實儲蓄和節儉完全不能劃等號,儲蓄貨幣進而轉化為投資來擴大生產,則更是錯上加錯!
有些人恐怕早已按捺不住了吧:「stop!你簡直到了為嘩眾取寵而胡說八道的地步了吧,你說生產可以過剩,存在失業,這個我們暫時可以承認;你說資本主義社會僧多粥少、飯不夠吃,我暫時忍耐;現在你居然敢說儲蓄不是節儉,儲蓄轉化為投資擴大生產也錯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也覺得我的上述說法越來越不像話了,足夠顛覆、足夠駭人聽聞,然而能夠解釋上百年來經濟上反反覆復、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無計可施的理由,怎麼可能沒有一定的震撼性?突破「常理」是必然的!請稍安勿躁,一切謎底都在宏觀分析之後揭開,再等兩節,你就明白了。
(五)政府行為的後果
政府指導生產的規定有害無益,而政府直接經營生產事業則給國民財富的生產效益和企業公平競爭造成危害。
國家舉債則好壞作用都有,不利的方面是使資本從生產性用途退出,轉而向非生產性消費方面投入,不利於社會財富的增加;當然用在有益的公用事業上,也能帶來好處。
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無不對市場經濟採取越來越強的干預措施,包括財政稅收政策、貨幣政策、普遍發行國債等,甚至於直接救助瀕臨破產的銀行和大企業,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對某些行業進行了國有化(如果企業都變成公有制,那就變成社會主義了),這些事實證明薩伊的這個說法早就被推翻了,而推翻薩伊理論的人就是經濟學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上世紀30年代威震江湖的金錢幫幫主-上官金虹!
推薦閱讀:
※職場金融必修課——風險管理
※全球經濟形勢危機重重 但中國必將一枝獨秀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關於261號文不得不說的幾句話(轉載)
※中國貨幣分析:貨幣層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