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虛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2)

 

大虛法師《洞見和真相》

 

凈土三經的關係

 

我們現在手裡拿的這部經典,全名叫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般我們都把它簡稱為《觀經》或《觀無量壽佛經》,少了「佛說」兩個字。那麼顧名思義,這部經典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當年親口宣說、親口開講的,主講人是佛陀。不像有些經典,有時候是菩薩說的,有時候是阿羅漢說的,有時候甚至是什麼天仙鬼神說的,像我們之前講的《維摩詰經》,那部經典的主人公就不是佛陀,而是維摩居士。

 

在這部《觀無量壽佛經》里,佛陀很慈悲,他告訴了我們很多觀照、觀想極樂凈土和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方法,實際上,佛陀教給我們的,是一個善用心靈力量,善用心靈創造力的方法。所謂「心心相印」、「心佛不二」,佛陀其實是很直接的,他已經替我們把如來果地的境界,把那扇大門給打開了。老人家很巧妙地,運用形而下最淺顯的文字,層層推進,為我們彰顯了形而上道最深奧的至理。佛陀在這部經典里用很大的篇幅,為韋提希夫人很詳細地闡釋了十六種觀念法門,比如說對凈土的境界,寶樹、蓮華、八功德水,你該如何觀想,對如來和兩位大士的報身聖相,你又該如何觀想,乃至九品境界如何劃分,念佛功德如何殊勝,惡業眾生如何往生等等,事無巨細,幾乎所有的修法、所有的關鍵佛陀都談到了。

 

這部經典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緣起,它的緣起比較特殊。本經緣起於古印度的一場逆倫慘劇,一場宮廷政變,裡面的人物,裡面的故事情節非常經典,堪稱是這部經典中的「經典」。它的故事內容充滿了戲劇性,有看過這部經典的居士就應該知道,我們大概可以這樣形容,借用一個專業術語,那就是該故事充滿了「張力」,它的故事性、可看性很強,很有說頭,如果能把它拍成電影的話,我相信這部電影一定會很好看,不見得比《阿育王》差。這場宮廷政變的最終結局,有點像我們唐朝時候的「玄武門事變」,最後都是兒子奪了老子的皇位,並把老子給軟禁起來了。不過我們的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有點兒不同,他沒有本經的阿闍世王那麼絕情,他只殺兄弟,倒沒有想過要殺父親,這點差別很大。

 

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我們等晚些時候再講,總而言之,這部《觀經》是我們求生凈土的凈宗學人不可不看、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雖然才短短几千字,前後幾頁紙,比很多大乘經典都短,但就是這幾千字、幾頁紙,已經道盡了世出世間的因果至理,囊括了橫超生死的無上義趣!如果我們想要深入凈土,深入凈土法門的話,那麼這部經典就是必學的,必須要研究。

 

有點奇怪,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只要提到這個《觀經》,我都會想起廬山的慧遠大師,按道理我應該想起善導大師才對,很奇怪!慧遠大師是我們凈土宗的第一代祖師,大家應該聽說過他吧?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他是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人,中年以後的他一直居住在廬山的東林寺,三十多年來,慧遠大師一直呆在山裡邊,從來沒有出去過。他每次送客,最多只送到那個虎溪,東林寺門前有條虎溪,他每次只送到那個虎溪就停止了。慧遠大師的心思基本上全撲在了凈土法門的修行上,他專心一志地觀想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那個時候這部《觀經》還沒有翻譯過來,所以慧遠大師那時修持的念佛三昧,主要是出自於另外一部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這部經典是支讖大師翻譯的。這部經典裡面講的念佛三昧和《觀經》裡面講的念佛三昧,義理完全一樣,依此修行,然後有所成就的慧遠大師,曾經在一生之中,三次親眼看見西方三聖顯現不可思議的微妙境界,但是大師的為人非常穩重,他從來沒有向旁人多嘴說過哪怕一句半句,一直到往生前,要走了,他才對身邊的親隨弟子稍微提了那麼一下。

 

大家這裡要注意,古德的行持,真正的大德就是這樣的,這是他們的示範,給我們做的一個示範,他們就算證到再高的境界也不會到處亂說。不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才有一點點小功能、小神通,才看到一點點光影幻相,不過是在石頭上留了一個什麼手印、腳印、大腿印的,還不知道真假呢,就開始自欺欺人,自吹自擂了。把這些東西當成有道、當成有修行的標誌來宣傳是很危險的,因為搞不好就會誤導眾生、誤人子弟,所以從佛陀到菩薩到歷代祖師,對這種事情的態度向來都是很批斥的,這點希望大家了解。

 

我們講回慧遠大師。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慧遠大師在廬山已經不知不覺住了很多年了,這位老人家創立了一個白蓮社,總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加入。據歷史記載,裡面有很多都是當時的大名人,大多是當時才華橫溢的俊傑人物,一時俊傑。他們志同道合,在慧遠大師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同發願,立誓求生西方極樂,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盛事,這可能也是我們凈土宗最早的一個念佛團體。這樣過了很久,在東晉某年的某一天,七月底的一個夜晚,正在般若台——東林寺旁邊有一個般若台——正在般若台旁邊精進修行的慧遠大師,當他從禪定中出定、出來的時候,無意中一抬頭,他突然就看見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神奇瑞相。他看見阿彌陀佛現無邊身,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那種清凈無比的圓光中,有無數的化佛,充滿了無數的化佛,而站在佛陀的身邊,左右兩邊相對而立的,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大師還見到了相伴而來的極樂世界的水流啊、光明啊,共有十四道,它們在虛空中上下迴旋,發出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清凈法音,很好聽。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前來安慰你,你在七日之後,當生我國。」哦,很不得了!

 

同一時間,大師還看到了原來白蓮社中,在他之前比較早往生的幾個道友,像什麼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等,這些老朋友,一個兩個都站在阿彌陀佛的身旁,他們紛紛向慧遠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你為什麼卻來得最晚呢?」慧遠大師一看,就知道自己的因緣到了,娑婆世界的因緣到了,於是他就告訴弟子法凈、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到今天,幾十年中,我曾經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相,今天又再次見到,那麼,看來我往生凈土是決定無疑的了!」這就叫做預知時至。就這樣,在交代了一些事情後,到八月六日,這個歷史記載得很清楚,整整七天之後,佛陀不是說七天之後來接他嗎?慧遠大師就這麼端坐著,自在往生了。

 

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一點,慧遠大師當年親眼看見的那些不可思議境界,並不是什麼幻覺,大家不要錯解了,不能這樣簡單草率地去理解,因為這些境界,在我們這部《觀經》裡面都有很明確的記載,佛陀曾經對這個極樂凈土的境界進行了非常詳細地描述。看過《金剛經》的都知道,雖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妙有和妄有畢竟是不同的,妙有和妄有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一個是天,一個是地;一個是無漏功德福慧所聚,那就是凈土;一個是有漏無常生滅幻法,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兩者不存在什麼可比性。在歷史上,凡是依照《觀經》如法修持、老實修持的人,我們看《凈土聖賢錄》就知道了,他們在成就以後,也都同樣看到過類似的凈土瑞相,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凈土的存在,凈土的莊嚴和殊勝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你願意相信,願意去做,那麼你就可以自己實證到它!不是空想,不是幻想。

 

如果說師父沒有理解錯的話,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們手頭這部《觀經》,整部《觀經》,從頭到尾,實際上就是一部指導我們了解心靈奧秘,並開啟心靈創造力的教科書,這是一部非凡而嚴謹的教科書!在這本薄薄的經典里,蘊涵了佛陀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無上解脫智!大智慧!所以修學凈土的諸位菩薩,如果說你們到今天——可能有很多人——如果說你們到今天都還沒有看過這部經典的話,那麼從現在開始,希望大家就不要再錯過了。

 

這部經典是這樣的重要,而和它一樣重要、不可不提的經典還有兩部,那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典里,可能大家最不熟悉的就是這部《觀經》了。我個人認為,這三部經典是講一就必須講二的,你講《觀經》,其它兩部經典你也得講到了,你講《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時候也一樣。這三部經典是一個很完整的、有機的整體,它們互相補充,彼此發揚,自然構成了一個很完備的體系。因此,這三部經典歷來又被稱為「凈土三經」,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佛教凈土宗的理論根基和修持源頭,千百年來,一直被尊為凈土宗的正依經典。民國的時候,一代高僧印光大師在三經的基礎之上,又添加了《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有《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以及印度天親菩薩著作的《往生論》,這幾部經論就合稱為「五經一論」。這是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一些知識,跟這部經典相關的一些知識。

 

按照印光老和尚的意思,凡是修學凈土、求生凈土的人,除非你不識字,否則這五經一論你是必看的。不看的話,搞不好你就會盲修瞎練,修著修著就有可能修歪了。所以聞思的功夫、聽經聞法很重要就是這樣,尤其是凈土法門,尤其是這個念佛易行之道,它的義理實在是太深邃了,太博大了,難信難解,不可思議,那完全是如來、是佛陀果地的境界,一般人不研究經論、不聽講的話,怎麼可能搞得懂?自己的行持、修行又不到,叫你老實念佛你又做不到,所以十個念佛人裡面,搞不好誤解誤行、繞彎子走錯路的可能就有七八個。

 

在五經一論中,至少至少,這凈土三經是必看的,原典是必看的!我很強調這點,古德其實也一樣的強調。在清代,有一個叫做彭紹升的大居士,這是一位現居士身的大菩薩,他曾經評論凈土三經說:「此三經者,如鼎三足,不讀小本,不入信門;不讀大本,不入願門;不讀《觀經》,不能成就三昧門。三經合,而凈土資糧備矣。」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說,這個凈土三經就像寶鼎的三足,三經是缺一不可的。你不看小本《阿彌陀經》的話,你不會知道信心念佛的重要;你不看大本《無量壽經》的話,你不會知道彌陀願力的偉大;而你不看《觀經》的話呢,你就不會知道念佛三昧的諸多行門是怎樣成就的、它的境界又是怎樣殊勝不可思議的。要三經相合,三經同參,那往生凈土的「信願行」三資糧才能完全具足,再也沒有什麼缺憾。所以這三部經典是必看的,現在至少是必聽的。

 

嗯,是不是信息量太大了,一下子?大家要靜下心來慢慢聽,先把這一些必要的、理論的東西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還只是簡單的介紹哦,師父還沒有太羅嗦,介紹完這個再講故事。

 

那麼,在三經之中,據說,《無量壽經》是佛陀講得最早的一部,《觀經》排第二,《阿彌陀經》講得最晚。在這個先後次第的順序裡面,似乎也包含了佛陀的某種良苦用心。有研究三經的居士,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在三部經典之間,有一種很明顯的關係,一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有一種脈絡,這三部經典宣講的側重點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的核心思想卻是完全一致的。

 

順便說一句,三經中的《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指的是曹魏康僧鎧大師翻譯的那個版本,不是什麼會集本,這點大家要注意。老和尚一生弘法,嗯,名字我們就不提了,老和尚一生弘法,這個利益眾生的功德很大,這點是不容抹煞的,但老和尚在法本的選擇上的確有不太嚴謹的地方,這一點就不足以為萬世法了。真正的修行者,以真理為師,錯了就錯了,沒有什麼好爭辯的,如果修行者連這樣的心胸都不具備,那還怎麼解脫、還怎麼求證大道啊?所以我們看到前輩的過失,要懂得回過頭來反觀自省,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在這個法本的選擇上,我們應該「依佛依法不依人」,明白嗎?千百年來無數祖師大德依止修行的法本,我們後人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去改變它,這樣做至少能保證一點——不出偏,不容易出岔子!這個很重要,在法上多慎重一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在三經中,《無量壽經》可以說是一部本源性的經典。佛陀在這部經典裡面,很詳細地介紹了阿彌陀佛和西方凈土的來歷,比如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法藏比丘又是如何依願修行的,最後經過無央數劫的勤苦努力,法藏比丘終於大悲成就無上佛果,大用成就極樂莊嚴,四十八願,願願成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最終圓成了無上佛道!他不但自己成為了法界本尊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是,他還為十方一切眾生,為我們,開顯出了一個常樂我凈、無礙無染的終極境界,那就是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無量光壽的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從阿彌陀佛的清凈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它是不生不滅的實相世界,這個世界是真實的無漏果報所成就的實報莊嚴土——一大串專業術語。由於它是從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凈土——「常寂光凈土」中自然彰顯、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它呈現出來的生命境界是一種超越時空、無量光壽的不可思議狀態,難以形容,難以想像,難信難解,這麼多個「難」——遠離一切計度分別。

 

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和極樂凈土所彰顯的這個無量光壽境界,它實際上代表的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來」、「本然」,了解嗎?它實際上就是我們眾生的生命實相,禪宗祖師經常提及的「本來面目」,講的其實也是它。這個生命境界所指向的,它所指向的,我個人認為,並不僅僅是「圓滿報身」的層面,而是無上佛果——「清凈法身」的層面!「無量光壽」真正指的,其實是這個!所以凈土法門是很了不起的,它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果地的修法,佛陀依此不知道攝受了多少有情,接引了多少眾生。根據這部經典的開示,凡是至心信樂凈土,願意去,願意念佛的眾生,十念乃至一念,最後統統都能往生,統統都能回家。是故,這部《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在三經中是居於首位的,如果沒有它的話,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凈土宗,甚至也不會有往生這件事情,所以這部經典可以說是凈土宗千年法脈的源頭,它是源頭,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觀經》呢,《觀經》就稍微有點兒不同了,《觀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展開性的經典,它有時候又被稱為「十六觀經」。因為佛陀在本經中,由於眾生的根器不同,信解不同,所以他老人家很有針對性的,特別為我們詳細開演了十六種觀想、觀像和念佛的實修方法,後世眾生如果依此修行的話,那往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些實修方法的次第差別,境界深淺,佛陀在經文里都交代得很清楚。而本經最精彩、也最重要的,看過這部經典的都知道,就是那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及往生之後「蓮分九品」的開示,這些開示里隱含了一個「萬法唯心造」、「心凈則佛土凈」的究竟至理,隱隱和《維摩詰經》、和《華嚴經》遙相呼應,所以我以前經常說,大乘了義經典都是相通的。在這部經典里,由於它詳細介紹了那麼多回歸凈土的方法,幾乎可以說是無機不攝、萬法兼收,它差不多把所有根器的眾生都「一網打盡」了,所以《觀經》一直被定性為一部比較全面的、展開性的、實修派的經典。

 

這裡面最難得、最可貴的,是《觀經》裡面很明確地開顯了凈土法門,尤其是念佛法門圓頓橫超、全仗佛力的無上理趣——我說得這麼慢,應該能聽清楚吧?——因此,這部經典的內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一部能救拔地獄罪苦眾生的經典。而且,這部經典是屬於大乘頓教的,它講的不是什麼漸修漸悟的法門,它講的當生、即生成就的圓頓大法,不是漸法。所以,我覺得這樣一部經典,它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再怎麼強調都不會過份!

 

大概在三十年前,台灣有一位道源老法師、道源長老,老人家曾經說過那麼一段話,他說,在這個凈土三經中,十六觀經是重要之中最重要的。如果凈土宗沒有這個十六觀經的話,不用外道搗蛋,僅僅憑禪宗,就可以將凈土宗打倒了。呵呵,老法師的觀點很有意思,他還說,禪宗自六祖以後,風行全國,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幸好,我們凈土宗這個十六觀經裡面,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不是心外求佛,不是心外求凈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是凈土。十六觀經有這兩句話,有這兩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也超不過這兩句去。所以老和尚說,凈土宗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消滅,即在此也——老和尚以前還半文半白的說話,他說原因就在這裡。老法師的這段話,說實話我很深以為然,我認為老人家說的一點沒錯,非常正確,所以這部《觀經》怎麼可能不給大家講呢?這樣一部經典必須要講!但是我希望大家也要用心來聽才對。

 

至於三經的最後一部經典《阿彌陀經》,那就不用說了,這是一部結論性的經典——你們現在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我從《無量壽經》、《觀經》,然後講到《阿彌陀經》,這是給你們把三經的理路,把這個次第給理清楚,這個很有用的,你們不要以為這個對修行沒用。那麼,這部《阿彌陀經》,結論性的經典,學佛的人,尤其是老居士,大家對它肯定是非常熟悉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這部經典的譯文雖然比較簡短,但它的內涵卻很豐富,才幾句話就把凈土的殊勝和修持的關鍵給點出來了。在凈土三經中,《阿彌陀經》應該是最晚宣講的,講得最晚,這是佛陀不問自說的唯一一部經典,好像是唯一一部。別的經典都是有人問,有人啟請,有各種各樣的因緣,然後佛陀才說,但是好像只有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沒人問,佛陀自己說出來的,好像是唯一的一部。那麼在《無量壽經》以及《觀經》裡面,佛陀開示了那麼多的修法,像什麼三輩往生、凈業三福、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持齋戒、供養三寶、觀佛像、觀蓮花,等等等等,這麼多修法,在《阿彌陀經》裡面卻一概不談,這就是所謂的「正直舍方便,唯說無上道」了——無量法門,統統擱舍,萬千方便,唯論「持名」,這是祖師的一個結論。一切回歸彌陀本願,單提一句聖號,普攝法界有情,這就是《阿彌陀經》的特色。因為《阿彌陀經》是這樣強調的,也因為這個持名念佛,它本身的不可思議和簡單易行,所以後來慢慢的,這個持名念佛就變成了我們凈土宗最主要、也是最多人修持的一個法門,其它法門的光芒都被掩蓋掉了。這也是大勢所趨,勢所必然,很正常的一件事。

 

可能有人會問,有居士會問,在凈土三經中,師父為什麼非要選擇《觀經》,而不選擇《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來給大家開講呢?說實話,這裡面倒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典講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大德都講過,很多法師都講得很好、很到位,比如說台灣的法藏法師、香港的法宣法師、東林寺的大安法師,這幾位大德講得都非常之好,正知正見,所以我認為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錦上添花了。相比之下,講這部《觀經》的人就少得出奇了,可謂是寥寥無幾,這似乎反映出了大家的一種態度,反映出了大家對這部《觀經》的一種有意無意的、忽視的態度。凈土三經裡面,其它兩部經典你們可個能都看過,甚至反覆看過,但看過《觀經》的有幾個?請舉手,你看,百分之十不到,這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視的態度,我覺得很不應該。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是有道理的,可能這跟《觀經》一直給人一種比較難講、也比較難修的感覺有關,它裡面談到的那些實修法門,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其它觀想、觀像的法門,好像很早以前就沒有幾個人去實修了,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面對一座寶山,面對凈土三經中承上啟下的這麼一部經典、寶典、寶山,卻不能深入,平白放過,這是不是很笨啊,諸位大德?這實在是太笨了!這不是修行者該有的風格,不是修行者該做的事。所以,我想嘗試著,把這部經典用比較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方式給大家重新演繹一遍,如果能讓大家重新認識《觀經》,如果能引起大家對《觀經》的真正重視,那這次講經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這是我的一個希望。

 

 


推薦閱讀:

佛經故事六
佛說:如何讓一滴水永不幹涸?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四集)
學佛的真相(十一)佛法中關於不同意見的看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六集)

TAG:佛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