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醫】神奇的傳統技法—艾灸 (一)

中醫之聲第32

願您每每聆聽,屢屢獲益!

Listen more, gain more!

微信號Wechat:voiceofcm

新浪微博:中醫之聲


神奇的傳統技法—艾灸

(一)科普認識篇

原創:天津王新宇醫生

(中醫之聲團隊成員)

艾灸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久遠於針法及其他醫術的醫術。在《孟子·離婁篇》中就有記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艾灸是中醫學中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保健意識越來越強,艾灸的應用也逐漸的普遍起來。

中醫認為艾葉性味苦、辛、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適用於虛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帶下病及皮膚濕疹瘙癢等病。以艾絨為主要原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熏熨或溫灼體表穴位或患病部位可使熱氣內達而溫通氣血,透達經絡,治療各種寒痛症。

艾灸有以下幾種作用:

1. 溫經散寒: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停」,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各種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2. 扶陽固脫:中醫理論認為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就有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其意思為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可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所以臨床上艾灸還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症的急吐瀉、痢疾等急救。

3. 行氣通絡:「不通則痛」眾所周知。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濕等外因的侵襲,或情緒抑鬱,氣失正常的運行,使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由於婦女氣滯寒凝胞宮引起的痛經,不孕症等。男同志由於寒凝少陰腎,厥陰肝脈所致寒疝、精濁、精癃等疾病。

4. 防病保健: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我國古代醫家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其中灸法就是防病強身的主要方法之一。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因為艾灸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後天氣血生化充足。灸關元、氣海、命門可使人陽氣足,精血充。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防病保健目的。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溫灸的調理、治療和保健,也不是任何部位都可以進行灸法。艾灸雖可益陽亦能傷陰,平時凡屬陰虛火旺體質的人群、或身體正處於火毒熱盛階段的人應慎用灸法。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

推薦閱讀: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漢民族傳統禮儀「祭禮」|
孫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圖解
風水魯班尺-傳統吉祥物 吉祥文化網
太陽升落到中國傳統曆法(陰曆)
傳統古相法:《公篤相法》詳解「眉型眉相」

TAG:家庭 | 中醫 | 傳統 | 神奇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