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性經濟」的概念
中國城市「單女」越來越多
(2011-07-23)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體";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曾實 廣州報道
流行了若干年的「剩女」一詞,一直令中國單身女性們頗覺得刺耳。最近,「單女」這一辭彙逐漸取而代之,越來越多出現在公眾視野。
「我是單女,不是剩女。」廣州單身女性蔡冬冬受訪時,就強調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她選擇單身,是因為沒有遇上覺得合適的人,她反問說:「那何必要去為難自己?」
蔡冬冬今年34歲,正值適婚年齡。一直單身的她,在朋友眼裡是一名出色女性。她在廣州一家外資企業任職銷售經理,日常生活講究素質,過得相當有滋有味,她每年至少出國旅遊一次,在樂於娛樂消費的同時,她也將大比例收入用於購房之類的投資——除在廣州擁有一套商品房以外,她在自己的老家廣西南寧也正在貸款供房。
她不認為自己是在挑戰主流婚戀觀,甚至認為,自己的這種觀念,在當下社會裡有越來越主流的趨勢。
對於目前的婚戀市場,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力曾指出當中有兩個明顯現象,一是年齡介於28至45歲的農村男性,他們未婚屬於被迫型,而另一個未婚城市女性群體,則屬於主觀選擇型的未婚。
像蔡冬冬這樣的未婚城市男女逐漸增多。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是,他們並非婚戀市場里的「困難戶」,而是出於各種原因主動「奔單」。根據統計,北京、上海、廣州的單身男女都已超過100萬人,乃至近期有學者宣稱,中國已迎來第四次單身浪潮。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陳亞亞在其論文《都市單身女性生存狀態考察》中表示,中國的第四次單身浪潮已經來臨,而與前幾次不同的是,這次單身潮的特徵是主動選擇單身者明顯增多。
單女更愛攢錢買房
她在論文里指出,中國第一次單身潮是在1950年代,因受首部《婚姻法》影響引發;在1970年代末,知識青年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第二次單身潮;1990年代以來,受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出現第三次單身潮。
在中國單身人群日漸龐大的背景下,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單身經濟」這一概念,也開始為中國學者所關注。陳亞亞指出,在社會上明顯增多、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當中,不少人都是獨自居住,有自己的工作,多數人經濟狀況尚可,消費能力也較強,而且還帶動了「單身經濟」。她援引調查數據說,30.35%的單女在攢錢買房,比例超過了買衣服和美容,「因為房子比男人更能帶來安全感」。
也有人並不認同中國出現「單身潮」的說法,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數據。
關於「單身問題」,中共中央書記處在1984年曾專門召開過一次會議,討論30歲以上未婚青年問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指示說,各級黨組織要對此給予應有的關心和重視,各級工會、婦聯和共青團要認真抓好這項重要工作。
今時今日的單身男女們,其思想與生活狀況都已不能和當年同日而語。這一人群的增加,折射出婚姻成本增加、青年婚戀觀改變等社會現實,另外,相較過去而言,新一代「單男」與「單女」們更強調自我實現與人格獨立,講究生活素質,是不爭的事實。
西方經濟學家麥卡錫(F.T. McCarthy)在2001年提出「單身女性經濟」的概念,他認為,單女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她們會為合心意的物品一擲千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長春稅務學院信息經濟學院教師秦喜亮在接受《深圳商報》採訪時指出,單身白領的收入高,他們來自家庭、社會的負擔相對較少,更沒有來自婚姻的經濟壓力,另外,他們也有超前的思想觀念和消費觀念,這些都是單身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他也指出,隨著中國單身人群逐年壯大,市場逐漸形成了一部分相對固定的、有相同特徵的消費群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目前單身經濟已經在消費、投資、理財、文化等領域全面開花。
在中國,受惠於單身人士的行業逐漸增多,除單身公寓、單身交友網站、單身俱樂部等行業近年持續走俏以外,商業保險、娛樂、家電與旅遊等也被認為是從中受益的行業,另外,一些餐館也適時推出「單身貴族套餐」,還有家居裝修業專為單身一族提供設計方案等。
推薦閱讀:
※中年男人的一夜。
※UC頭條:全國十大單身聚集地出爐 丹東人找對象難度幾級?
※單身的日子
※用大數據方法給LikeU小夥伴畫像
※婚戀調查:上海為單身「重災區」,北京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