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受曇華林(3)涵三宮 雙柏前街 十四中

   涵三宮,是一條小巷,位於花園山東段南沿,是東西走向的古老街巷,東抵雲架橋,西接雙柏前街,長390米,寬4米。因早年這裡有一座名為「涵三宮」的道教宮觀,香火盛於一時,而得街名「涵三宮」。

   此街西端第一家(涵三宮1號),曾是中共早期領導人惲代英的故居(武昌區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拆除。這條街早年的「日新預備學堂」(系私立學校)是新四軍將領項英的母校。

   這條小巷內有名的是私立武漢中學的老大門,私立武漢中學是董必武早年在此創建的,學校培養了許多革命人才。1921年11月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校內成立。

   1920年3月,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在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同時,在這裡創辦了私立武漢中學。培養了一大批立志獻身中華民族、報效祖國和人民的仁人志士,他們為湖北地區乃至全國黨的早期建設和大革命時期的武裝鬥爭,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中有許多人為國捐軀,名垂青史。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從這裡出發,參加了中共一大;陳萌林(陳潭秋弟)等人從這裡出發,參加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潘忠汝等人從這裡出發,領導了黃麻起義、鄂南暴動……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在武漢中學求過學的熱血青年投身革命,革命的足跡幾乎遍及全中國。

清靜的涵三宮,一條幹凈整潔的小巷。

    涵三宮的西頭連著雙柏前街,雙柏前街因有雙柏廟得名,位於花園山東段南麓,南起糧道街,東至湖北中醫學院原門診部,西達胭脂路,長約150米。相傳,清代這裡原是通往花園山「羅祖殿」的一條通道,道旁有一座廟,被千姿百態的綠色松柏林覆蓋著,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廟後有一株古柏,因長有兩條枝杈,筆直高聳,鬱鬱蔥蔥、清香撲鼻,這樣一來就給人以樹中套樹,樹中有樹,廟內鐘聲,廟外樹影的清新爽快之感。樹有靈性,廟依樹影鐘聲而聞名,於是人們就稱之為雙柏廟。廟前的這條通道也就稱為雙柏廟街了。清末《湖北省城街道總圖》將此處標誌為「雙柏廟巷」。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雙柏廟街。1972年更名雙柏前街至今。

   雙柏前街20號,方家老宅(後面方形高牆內),有資料說:宅主方大昌,自述系原湖北省主席方本仁之侄。此房建於民國初年,三合圍屋,二層磚木結構,青磚黑瓦灌土牆,泗水歸堂天井,為典型民居形式。圍牆最高處約8米,牆上拴馬環尚在。

   雙柏后街邊的一段「院牆」,看得出是這一段原來的房屋拆後留下的。1937年9月,陳獨秀多國民黨監獄出來後曾移居武昌雙柏廟后街26號。據說,那原是一個桂系軍人的處所。四周有綠樹,院子里有花壇,花壇旁有高樹,頗有庭園風味。戰亂頻仍之際,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陳獨秀頗感滿意。l938年7月離武昌號赴重慶,不久移居江津。他在貧病交迫中鑽研文字學,1942年病逝於江津。

   位於曇華林東端的十四中曾是湖北省立第一中學。1912年10月16日建校,20世紀30年代湖北省立第一中學規模宏偉。學校山上有圖書館、實驗室,山腰有長廊將各教學點連接起來。學校有周長350公尺的足球場、6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還有室內運動場、大禮堂、音樂室、學生寢室、學生自習室、飯堂等。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從1913年7月至1931年1月止,共有畢業生31屆,計1400餘人。與省立一中有學脈之緣的湖北省立高級中學於1930年在武昌創辦。在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學校幾經遷返,於抗戰勝利後從湖北建始遷回武昌至解放。宋教仁、劉復基、李四光等從這裡走出,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投入武昌起義,成為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董必武、陳潭秋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在這裡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使革命真理逐漸走向全中國。趙紫陽、胡克實、江文、嚴文井、艾知生、金敬邁、黃正夏、沈辛蓀(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羅海銀(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等,這些曾先後從曇華林走出的優秀學人,沒有辜負這片土地賦予他們的才華和靈氣。

    清代豐備倉遺址。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則徐調任湖廣總督駐武昌,在這裡建立豐備倉(當年糧道堆積儲存糧食的倉庫所在地),現在是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操場。

在校內東北角有座二層小樓,這裡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南京失守前夕,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機關大部西遷武漢。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設立政治部,陳誠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翔(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任副部長,下設一、二、三廳、總務廳、秘書處和設計委員會等部門。第一廳主管軍隊政訓,第二廳主管民眾組訓,第三廳主管宣傳。

   第三廳於1938年4月1日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廳長,副廳長范壽康、范楊,主任秘書陽翰笙,秘書傅抱石、錢運鐸等。在武漢成立的全國性的戲劇、電影、文藝、歌詠、戰時教育等協會的部分領導人,同時擔任第三廳下屬機構的領導職務。第三廳下設五、六、七處,每處設三個科。第五處處長鬍愈之主管文學與口頭宣傳;第六處處長田壽昌(即田漢)主管藝術宣傳;第七處處長范壽康,主管對日宣傳和國際宣傳工作。該廳彙集了全國思想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馮乃超、洪深、杜國庠、史東山、光未然、應雲衛、馬彥祥、冼星海、徐悲鴻、張曙等著名文化人分別擔任科員。第三廳人才濟濟,從廳長到科員幾乎都是當時中國文化界的名流巨子,時人盛稱第三廳是「名流內閣」。

舊址前石頭上刻有「舊址記」


推薦閱讀:

重視你的感受,是件生死攸關的大事!
在國外想家是種怎樣的體驗?
愛與被愛的區別對嗎?
《建黨偉業》看完有什麼感受?
身邊的朋友突然去世了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