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文】曠世才女的百轉愁腸

  出處:紅袖添香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秋夜,獨自徘徊在北京月壇附近的馬路上,路邊有人在一遍遍播放李清照一剪梅所譜寫的曲子。低沉、哀怨的女聲如泣如訴的吟唱,撥動著我的心弦,獨立寒秋,我單薄的衣衫已難以抵擋瑟瑟秋風吹來的寒意,但油然而生的強烈思鄉情懷讓我久久不忍離去。能把思念寫的如此百轉愁腸,縈懷不散,該是怎樣一個心地玲瓏的奇女子啊,何況這首詞就誕生於我現在的家園—開封。

  千年前,一個八歲的女孩隨父親李格非來到了富麗甲天下的汴京城,開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她就是李清照。李格非在開封城的居所起名為有竹堂,由於喜歡讀書著說,經常有文學大家造訪,李格非曾任禮部員外郎,與蘇軾、黃庭堅、晁補之等當時的文壇名家交往甚密。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偉大女性,就是李清照的母親,史書記載她工詞翰、善文章,李清照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開封咸平(即通許縣),19歲即得中進士第一名,是宋代最年輕的狀元,曾在翰林院15年。也正是開封這樣濃厚的文學氛圍熏陶和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才成就了曠世才女李清照。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在汴京城她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15歲寫下的「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當時的汴京文壇引起極大的震動,得到士大夫們的推崇。在當時汴京城柳永、宋祁、晏殊、歐陽修、蘇軾、周邦彥、晏幾道、秦觀、黃庭堅等群星閃耀,華章迭起,佳作紛呈,一闕詞成,滿城傳寫。而少女詞人李清照的崛起無疑給男性一統天下的大宋文壇增添了一抹亮色。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中的純情少女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中活潑開朗的可愛少女李清照。新婚後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在汴京城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記載: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節衣縮食,典當質押,搜羅金石,志趣相投,雖無大富大貴的豪奢,但才子佳人的充實日子多麼美滿幸福。

  夫妻兩個以文為樂,填詞寫詩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項目,李清照的醉花陰寫道:「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看到後,嘆賞不已,自愧弗如,決心杜門謝客,閉關數日得詞50首,頗感自負,就將易安詞雜入其中,讓友人賞析,友人翻來覆去看了一遍,均感覺平淡無奇,只對其中一首,擊節嘆服,堪稱傳世絕佳之作,明誠詰之,正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實,才情不如的豈只是趙明誠,縱觀五千年,有幾個女子有她的才情,又有幾個鬚眉男兒有超越李清照的才華。眉頭一蹙,就是一個輝煌大宋的愁緒,長長一嘆,就是一個末代王朝的哀怨。

  李清照婚後在汴京度過了七年時光,在汴京的最後幾年,李清照是在不安和動蕩中度過的,先是父親李格非受蘇軾一案牽連,被貶廣西,後是由於明誠之父趙挺之因新舊黨爭罷相,明誠兄弟也被逮捕,後放歸鄉里。清照和明誠一起離開汴京,回到明誠的老家山東青州。

  靖康之恥,她在兵荒馬亂中獨自由山東青州載書南下之江寧,不久明誠在建康病死,李清照失去了依靠。《金石錄後序》記載「靖康丙午歲,侯(即其夫趙明誠)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已有矣。」很難想像1000年前,一介書生,一介弱女的這對夫婦,將上千件的金石、書籍、畫圖等物,為了不落入金人的手中,如何由山東青州的老家啟程,一路餐風飲露,舟載車運,輾轉千里,運往江南。儘管意識到最後必是一無所有的結果,然而,面對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寶,不到萬不得已,不敢輕言丟棄,不忍使其失散湮沒。他們的全部積累,不但成為他們夫婦的負擔,甚至成為她不幸一生的災難。

  時值金人南侵,她在病中,又遭「玉壼頒金」之誣,為了洗雪自己,躲避金軍,她孤零零地追隨高宗逃跑路線,向南逃奔。她在江浙一帶流徙,又在海上漂泊,最後才回到臨安(今杭州市)。其間她與明誠收集的金石書畫喪失殆盡,國破家亡,歷經磨難重重。「子孫南渡今幾年,漂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以前與相親相愛的丈夫「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的高潔而平靜的學者生活,如今被戰火燒得灰飛煙滅,李清照這個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加上對封建禮教的叛逆,陷入空前的孤獨無靠與寂寞悲涼之中。青少年時代寫閨愁的閑適、散淡的日子早已不復再有,「歸來堂」,「易安室」,只能在依稀的夢中去尋它們的去處。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末路英雄在李清照的筆下寫的驚天地,動鬼神,其氣概令無數鬚眉折腰,歷經磨難的李清照有怎樣的英雄情結,可嘆面對兇殘的金兵,朝廷腐敗無能,只會倉皇逃命,李清照徒嘆世無英雄,亂世女子命如紙。流浪苦,伶仃淚,化作無邊愁緒。「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只恐雙溪昨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在國家危亡、民族苦難的社會大動亂時期,李清照的這種種愁緒,不僅僅是個人的身世之悲,而是寄寓了極為深沉、刻骨銘心的故國之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難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晚年的詞作充滿了國破家亡之痛。南宋人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說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李清照把在汴京城度過的美好日子的懷念深深地寄寓詞中。「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永遇樂》一詞,更是把對汴京的思念寫到極致:「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汴京元宵節的歡樂情景描畫得刻骨銘心,少年時的歡樂成了過眼煙雲,而今孤獨無依,想起往事,怎不痛斷肝腸。易安居士,卒於何年何地已無人得知,在晚景凄涼,窮困潦倒中走完了她百折愁腸的一生。

  「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曠世才女的曠世哀愁已屬於哪個年代,留給後世的是不朽的文化遺產和無盡的追思。在青州、濟南等李清照留下足跡的地方已建成了「歸來堂」,「易安室,」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故鄉開封,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紀念。「有竹堂、」「易安室」這些李清照曾經生活的地方難以找到蹤影,僅有一尊塑像提醒人們這裡曾是李清照的故鄉,不能不令人遺憾。 

推薦閱讀:

楊絳先生,最後一位民國才女
才女教你做賢妻
她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可惜生逢亂世灑血淚
張憬:民國才女的世紀傳奇【文/朱梁峰 陳慧】

TAG:雜文 | 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