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美國理論(三) Theorizing Chinese Life in America 3

上接

我的美國理論(一)

我的美國理論(二)

Read on Facebook (排版更好看點)

 

這個系列很久沒有更新,一方面是因為學業緊張,另一方面之前兩篇文章得到了很多表揚和鼓勵,而大家的期望越高,失望的可能性也就更高。當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踴躍批評,主要針對作者濫用專業術語和中英文夾雜的academic pretensionism。然而,這種寫作方式已經成為了作者風格的要素,很難根治,本文將有所改變,力求貼近生活,但大家口味不同,很難讓所有人滿意。另外,作者寫的不是學術,了不起算個科普,其實更多的是personal therapy和自怨自艾,美國很美好,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感謝大家對這個系列的關注和支持,也希望和大家分享身邊的故事。

 

                                                  

                                                      三. 個人偏好與後種族主義

 

今晚和一個德國「納粹」哥們哈根一起從學校recreation center走到hillcrest去吃飯,被他的回頭率所驚訝。幾乎路上每隔十米就有至少一個美國美眉偷看他,當然這些美眉的視線在作者面前以光速掃過,毫不停留,就好像作者如空氣般,毫不存在。

 

哈根長著一副典型的希特勒所標榜的優等人種的樣子——北歐雅利安人的臉,金髮碧眼,一米九幾的個子。雖然本人一直沒有要把自己強加在「帥哥」這個行列裡面,但6英尺1英寸的身高在國內擠地鐵和公交的時候偶爾還是會招來一點點的餘光。然而,作者從小到大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今天這樣和一個「帥哥」走在一起回頭率差異如此懸殊的情況,而且竟然還是在多元文化主義盛行,種族關係日益和諧的美利堅合眾國!誰說美國人就沒有white-philia?

 

這個德國哥們,不僅是麻桿身材,性格也比本人要內向的多,總的來說,把他放在德國人堆里也就是和大家一樣,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不過自從他到了美國,就艷遇不斷,頓時成了「金色戰鬥機」。每次去美國人的party,都有各路美女主動跟他make out。據說,一次他在rec center健身的時候,旁邊有個美國美眉一邊做運動,一邊盯著他看,最後還一路跟著他走回了宿舍,再後來據說他就和這個美眉make out了……

 

而且,有趣的是這個哥們還老愛跟我鼓吹和抱怨說美國女孩很easy,讓我聽著覺得很好笑(當然,在peer pressure 的作用下也難免有點嫉妒和「自卑」)。最近他又打算暑假出去road trip,因為沒有車,他就去了一個party跟幾個美國美眉pitch,再然後就有兩個美眉主動答應放暑假開車帶他去road trip……當然,這兩個美眉的目的路人皆知。

 

不過,最讓作者詫異的就是,同樣是國際學生,而且對於大多數中西部農村的美國白人來說,很明顯作者本人的亞洲面孔應該比他的樣子更像是美國人眼中的「外國人」。可是,兩人在美國的交友經歷卻如此不同:這個德國哥們每個禮拜都很苦惱,不知道應該去哪個party,而作者上周在美國同學的建議和敦促下,好不容易辦了個home party,結果到頭來,竟然沒有人show up……

 

如果,作者要把這樣的個人經歷上的差異說成是racism,或者是discrimination的話,好像太過分,而且以偏概全,不合邏輯。但事實上,身邊很多的少數族裔(或者說是有色人種)的朋友在交友和約會時都有類似的經歷。按照作者另外一個美國朋友艾瑞克的話說,這個叫做preference。這個美國哥們說他從來不date black,只date white, latino 和 asian。另外我還認識幾個美國女孩(包括一個亞裔),她們公開承認,只date black and white,不覺得Asian male性感,而且她們也認為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大家有自己的preference,合情合理。所以,很多中國學生都會覺得,和美國朋友(包括亞裔美國人)的友誼往往到了一個瓶頸,就很難深入,而歐洲的同學卻似乎很容易渡過這個瓶頸,甚至不存在這一障礙。那麼,這僅僅是因為文化的不同么?或者說,這就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當然,還有很多的美國人在選擇交友和約會對象的時候也有如此的偏好,只是沒有公開罷了。更有甚者(我在某舞蹈課上遇到的幾個美國本科小美眉),在討論帥哥的時候用的是黑白二分法,好像男人不是白的,就是黑的,剩下的就不是男人一樣,於是坐在旁邊的我就又一次充當了Invisible Asian的角色(這也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文化里經常充當的形象,比如以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代表的Asexual Kung Fu Monkey King,以及美國主流媒體對亞裔群體的mis- and under-representation)。

 

同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論這些偏見或者成見的持有者是哪一族裔,這一偏見的受害者(對象)里很少會出現白人的身影。而且作為白人自身,他們往往感受不到,也拒絕承認這種差異,而是想當然的把這種有利於自身的preference take for granted。甚至有人把作為白人得到的這種「社會福利」當做是個人魅力和能力的結果,或者就像我的德國哥們一樣,認為American girls are easy。當然,很多去過中國,並且受到各種禮遇的白人還會有一種幻覺,認為Chinese girls are easier……

 

那麼,這種群體性,系統性的偏見和成見,到底是否足以構成種族歧視呢?根據美國自相矛盾的各種法律和修正案,這個是不成立的。但是這種「軟歧視」的現象,卻又實際存在,並且對社會不同的族群的生活經歷有著極大的影響。

 

歐洲對於亞非拉美的奴役早已和殖民主義一起沉睡在了歷史書圈的記憶中,而美國大陸上白人奴役黑人,屠殺土著人,欺凌黃種人的血淚史,也成為了歷史車輪下逐漸風化的印跡。

 

那個白人追著黑人罵他黑鬼,坐著小汽車拿小石子砸亞洲勞工的種族主義時代也已過去,而如今是一個黑人自稱為黑鬼,唱著rap,穿著喇叭褲,fuck全世界;墨西哥人冒死翻越邊界線在美國領土生孩子;而亞裔美國人鄙視亞洲新移民的年代。而以上提到的美國社會的這種系統性的對有色人種和新移民的「軟歧視」以及對於刻板印象背後Mokita(Truth that we all know, but agree not to talk about)的矯枉過正(包括affirmative action),我姑且稱之為後殖民主義時代的後種族主義。

 

而這種後種族主義在全球化語境下的表徵則是世界性的「由淺入深」的人種等級制度(白人至上,黃種人次之,而黑人則在等級階層的最底端),以及近期西方媒體和學界泛濫的新中國威脅論(大概就是說,預計在2025年,當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經濟後,隨之而來的中國政治和文化影響將會顛覆西方几個世紀以來創造的文明秩序,而建立一個由中國為中心的新秩序)。

 

對於這種全球性的人種制度,和中國崛起的討論,大家可以去看Martin Jacques的新作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這本書主要是針對西方讀者,強調不能用西方的思維來解讀中國,but paradoxically,書中也偶見Jacques本人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誤讀,以及用西方式的邏輯推理來預測中國未來的論述。而關於人種差異的生物學基礎,大家可以去看The Bell Curve。

 

儘管作者本人對於這種普世道理也小有興趣,然而本文更加關注的還是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生活經歷,以及這些經歷背後的社會原因。如果說上面提到的偏見現象是作者本人的無病呻吟,那麼下面則是關於作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的一些更深切的「不爽經歷」以及作者認為這些經歷背後可能存在的vicious circle。

 

與作者本人居住的Iowa City毗鄰的小城Coralville有一家中餐館叫做「川園」,這家餐館的川菜幾乎是Iowa City一帶口味最好的。和許多美國餐館一樣,這家餐館的菜單也是分成兩種,一份for here,一份to go。這種菜單體系是和美國的國情相符的,對於美國人來說,在餐館裡坐下吃飯是比較正式的一件事情,而且受到了服務就應該支付一定數量的小費,所以很多美國人喜歡打電話點菜,然後打包帶走吃,這樣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費用。因此,很多餐館考慮到這些「打包族」的需要,都會制定一份打包菜單,並且菜價往往比for here菜單要便宜一些,薄利多銷,以吸引更多顧客。然而,這家川園餐廳卻對外賣服務搞起了「雙重標準」,對於點外賣的中國學生「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只要是中國人點外賣to go,一律按照for here的菜單價格進行收費,也就是說,點同樣的菜,作者本人每個菜要比美國朋友多支付大約一美元(Iowa City的同學可以找個美國同學一起做實驗,考證一下)。更有趣的是,作者曾拿著收據去店裡詢問老闆,老闆按照外賣菜單的價格退還了「青椒土豆絲」的50美分,但卻以「最近物價上漲」為由,不肯退還「川鄉烤牛肉」多收的一美元。

 

其實作者並不在乎那一美元錢,只要中國顧客能和美國顧客一樣得到平等待遇,即便to go菜單上的價格和for here的完全一樣也所謂,但作者不大願意接受的事實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被曾經是中國人的美國人歧視。當然,作者的抱怨聽起來似乎有點沙文主義,但seriously speaking,這種小小的discrimination如果被公佈於地方媒體,或是呈上法庭,都會給這家餐館帶來這「一美元利益」所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同時,這又一次應證了中國人在美國的naturalized inferiority,這就好像,即便作者自己沒有第三世界自卑情結,還硬被強加上了一個低等民族份子的烙印。

 

然而,作者在美國餐館裡的「不爽體驗」,這並不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歧視」經歷是作者在riverside casino的自助餐廳里和兩個中國朋友吃螃蟹沒有被服務。周圍客人的桌子從頭到位一直乾乾淨淨,不停的有服務員更換盤子,而我們的桌子上螃蟹殼堆成了小山,那些服務員都視而不見。還有一次是在iowa city的pizza店Airliner。一次是和中國朋友同去,等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周圍晚來的客人都快吃完了,我們桌子的pizza才上來。還有等等等等。當然不排除一種可能,那就是這些不到位的服務,都是偶然性小概率事件。同時,一些在餐館打工當過服務員的美國朋友也有一種理論,就是很多人不願意服務那些潛在的不給或少給消費的顧客,而這些顧客往往是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少數族裔和新移民。

 

對於中國人來說,和朋友出去吃頓飯簡直是比美國朋友之間互相hook-up還要隨便得多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很多剛來美國的中國學生(美國人稱之為Fresh Off Boaters)不習慣美國餐廳相對高昂的菜價和小費文化,所以很多中國學生支付的小費往往相對較少。然而,一旦某個群體的成員普遍underpay,那麼這個群體便會生成don"t tip的刻板印象,而這一stereotype最直接影響就是這一群體得不到與主流群體平等的服務,而受到「歧視」的成員又會帶有懲罰性的拒付小費,從而加深刻板印象,造成惡性循環。

 

於是,我每次去餐廳時都會注視著服務員的眼睛,因為從中我往往能夠讀出她那職業的甜蜜微笑下隱藏的潛台詞:shit, another Fober... 而當我付完20%的小費走出餐廳時,我能夠察覺到她那同樣甜蜜的微笑下眼神的不同,不是喜悅,而是驚訝。


推薦閱讀:

大六壬金口訣科學理論價值論述
中醫基礎——實用中醫學基礎理論1(獻給喜歡中醫並且剛剛入門)
八宅派風水理論與操作──王慶豐、趙玄的風水
金鎖玉關理論基礎先後天卦圖解

TAG:美國 | 理論 |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