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生平
06-01
楊貴妃生平簡介(楊玉環)楊貴妃生平簡介(楊玉環) 2008-09-21生平簡介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唐代蒲州永樂人(山西永濟人)。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她真叫玉環嗎?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昵稱。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裡,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后級別。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鬱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霓裳羽衣曲》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知。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宛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註》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今陝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迹,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迹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係,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編輯本段相關故事詩辭楊玉環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髮上。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複製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后,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後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後,這隻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面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花娘」,這隻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以亂其行列,或啄嬪御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明皇雜錄》)後來這隻可愛的「雪花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於御苑中,稱為「鸚鵡冢」。元朝詩人楊維楨《無題效商隱體詩》云:「金埒近收青海駿,錦籠初放雪衣娘。」(《鐵崖集》)就是詠及玄宗與楊貴妃的寵物白鸚鵡的。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由於楊貴妃得到重寵,她的兄弟均贈高官,甚至遠房兄弟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因善計籌,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餘職,操縱朝政。玄宗游幸華清池,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復加。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玄宗還親為楊氏御撰和徹書家廟碑。有一次,楊貴妃恃寵驕縱,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譴歸娘家。可是,貴妃出宮後,玄宗飲食不進,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來。750年,貴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獨吹自娛。事發,以忤旨又被送出宮外。貴妃出宮後,剪下一綹青絲,托中使張韜光帶給玄宗,玄宗大駭,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張祜《分王小管》詩云:「金輿還幸無人見,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詩叩彈集》卷五)就是詠此事的。楊貴妃知道玄宗沒有她,便寢食不安,更為驕縱,楊家「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時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之謠。(《楊太真外傳)))李肇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唐國史補》卷上)杜牧《過華清宮》詩云:長安回望綉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晚唐詩叩彈集》卷六)就是詠嶺南貢荔之事,後世嶺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據說得名於此。天寶中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立過邊功,深得玄宗寵信,令楊氏姐妹與祿山結為兄妹,楊貴妃則認祿山為乾兒子。祿山以入宮謁見乾娘為名,竟明目張胆地調戲起楊貴妃來。楊貴妃在長安慶祝最後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於華清宮,玄宗令梨園置樂,於長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適廣東南海進荔枝到,遂以《荔枝香》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祿山反,玄宗倉皇入川,次年途經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軍隊嘩變,逼玄宗誅楊國忠,賜楊貴妃自盡,時年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玄宗與貴妃的悲劇故事。楊貴妃能詩,《全唐詩》收有其《贈張雲容舞》一首云: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里。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這是以女人寫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煙芙容,若隱若現;複比之嶺上風雲,飄忽無定,更比之柳絲拂水,婀娜輕柔,襯以羅袖動香,可謂出神入化。在詩詞中反映楊貴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云: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中晚唐詩叩彈集》卷六)就是詠貴妃放事。至於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為千古絕唱。貴妃死後,玄宗人蜀,「行至扶風道,……又至斜谷口,屬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聲,隔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楊太真外傳》)這就是後來宋詞《雨霖鈴》詞牌的由來。在戲劇中演楊貴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樸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記》傳奇、吳世美《驚鴻記》傳奇、無名氏《磨塵鑒》傳奇,清朝有洪升《長生殿》傳奇,京劇有《百花亭》、《貴妃醉酒》、《太真外傳》、《馬嵬坡》等,其它地方劇種也有許多演楊貴妃的故事,真是不勝枚舉。尤以梅蘭芳主演的京劇《貴妃醉酒》,以其獨創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飲譽海內外。小說則有《楊太真外傳》、陳鴻《長恨歌傳》、《隋唐演義》等。楊貴妃與含羞草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複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談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樸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傳說楊玉環初人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編輯本段楊貴妃下落之謎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殺死民憤極大的楊國忠,又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奈,便命高力士賜她自盡,最後她被勒死在驛館佛堂前的梨樹下,死時38歲。傳說運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被一老婦人拾去,過客要借玩,須付百錢,老婦人藉此發了財。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於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六軍」將士們以「禍本尚在」的理由,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那麼,楊貴妃就會被當作褒姒或者妲己一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讚揚。即使她是人間什麼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於: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終於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編錄者堅信隨著考古新發現,從科技發展觀點看問題,楊貴妃下落謎底,離開史實一定會愈來愈近。根據具有正史參考價值的唐朝時許子真編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一文所記載,楊玉環最少應有三個籍貫是不足為奇的。第一籍貫是生父楊 維祖籍的容縣十里鄉楊外村;第二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後軍都督署任職的義父楊 康的祖籍;第三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任長吏的義父楊 琰,楊 琰祖籍陝西弘農華陰,後遷居山西蒲州永樂。2004年,隨著坐落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完成,考證了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是當年容州府所轄14個州中的潘州(今廣東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宮中,賜姓高。專家在研讀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與楊玉環家鄉的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高力士與楊玉環同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鄉與楊玉環的容州普寧縣家鄉相距僅100公里,這一考古新發現,考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來自何處的長期爭議。這一考古新發現,還從另一側面,支持了日本山口縣油谷町的二尊院內藏有兩本古文書記載著當地關於楊貴妃的傳說: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於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到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由於高力士與楊玉環是老鄉,加之在宮中接觸較密切,深知楊玉環身世,因此高力士曾斷言「貴妃誠無罪」,陳玄禮與高力士協助楊玉環出逃的唯一安全可靠的線路就是,南逃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至海外。編輯本段馬嵬坡的楊貴妃墓楊貴妃墓的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佔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樂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編輯本段《詩海沉帆》楊貴妃馬嵬後歷史的研究成果《詩海沉帆》——內容提要: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素以難解多偽作而著稱,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困惑。本書從研究李白兩首最著名的詞──《菩薩蠻》和《憶秦娥》入手,逐步揭開了籠罩在李白作品上的層層迷霧,並由此解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疑案:一.在李太白的詩詞中,隱藏了一大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是他們馬嵬坡事變之後的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是指:1.李白的大部分詞作;2.《宮中行樂詞》、《寄遠》、《長相思》等。二.揭開了白居易、陳鴻的《長恨歌、傳》,李商隱的《馬嵬·海上徒聞更九州》的本事之謎。他們並不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添枝加葉,而是確有所據的。三.揭開了李商隱《無題》詩的本事之謎,其相當一部份是以李、楊馬嵬後的愛情悲劇為「本事」的。初步證明與此有關的有《錦瑟》、《碧城》、《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等作品。四.揭開了楊貴妃馬嵬後的生死之謎,其要點是:1.楊貴妃確實未死於馬嵬事變,她被宮人救起後,帶領著她們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帶流亡,並於乾元元年與唐玄宗接通了聯繫。2.唐玄宗和楊貴妃於乾元二年七月在襄陽城外的漢江島上有過一次秘密會見,並在那裡發出了「在天願為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海誓山盟。3.漢江島相會引發了當年八月的襄陽康楚元叛亂,為此太真決意流亡日本。唐玄宗委派日本客卿晁衡(阿倍仲麻呂)以出任安南都護為由掩護太真出亡。晁衡與日本遣唐使合作,使太真於上元元年三月東渡日本。4.太真的出亡行動引發了上元元年四月的襄陽張維謹叛亂,唐玄宗等人的秘密活動終於敗露,於是導致了上元元年七月的西苑宮變,肅宗把玄宗關入西宮,高力士、陳玄禮、韋倫等人受到了相應的懲罰。5.唐肅宗查明事情的真相之後十分後悔,他向父親認了錯,並派人去日本接楊妃回國。但楊妃不願回國,終於鑄成了千古長恨。此項發現將使中國文學史和唐代歷史面臨重大改寫。【唐玄宗後宮之爭:楊貴妃VS梅妃】今天的人們大多知道楊貴妃,而知道江采蘋的人恐怕不多。其實,楊貴妃和江采蘋是唐玄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對勢均力敵的情敵。江采蘋,即梅妃,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適逢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家興盛,四海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蕭淑妃不幸離開了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蕭淑妃情有獨鍾。蕭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唐玄宗在萬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託。有個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傷的樣子,自然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他力勸玄宗徵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來改變悲傷心境,重新振作起來,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高力士奉旨挑選秀女,親自出使閩粵,發現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他疑其為天人,如獲至寶。隨即把她帶進了宮中,侍候玄宗皇帝。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楊貴妃與梅妃成了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了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這樣,楊貴妃與梅妃自然展開了明爭暗鬥。一個要死守「陣地」,一個要佔領「陣地」,戰鬥異常激烈。而她們的戰鬥,開始表現出來的是一篇篇有感而發的詩文。我們先看梅妃寫的一首詩: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這首詩中,表面上讚歎楊貴妃的美貌,其實際上是在諷刺她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不顧人倫,從壽王府中轉入皇宮,竟然鑽進了公公的被窩,還迷惑皇帝,耽誤朝政,並譏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實,當時梅妃說的都是事實。楊貴妃讀罷,立即反擊:美艷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裡減清真;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斗色新。詩中的含義是說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寵得過頭了,哪能與新春的鮮花爭奇鬥豔呢!唐玄宗沒有為梅妃的詩鼓掌,卻為楊貴妃的詩叫好。楊貴妃的美,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了楊貴妃身上,漸漸冷落了梅妃。梅妃的愛情也從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時,還要承受楊貴妃時時在玄宗面前的數落和誣告。後來,梅妃終於被迫遷入上陽東宮,過著和冷宮一樣的凄清生活。這時的楊貴妃,把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以及八姐秦國夫人全都招來了。她們四個就像四株香花,團團環繞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綠,奇幻萬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煥發;她們又像四隻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採花粉一樣,吸取唐玄宗的「精華」。唐玄宗終日與她們周旋嬉鬧,無暇顧及朝政,更把上陽東宮的梅妃忘到了九霄雲外。然而,畢竟梅妃和楊貴妃風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樣,一個「葷」,一個「素」。唐玄宗過度香艷之後,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時間後,唐玄宗不曾與梅妃見面,心裡就時不時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樣子。一個梅花綻放的季節,唐玄宗漫步梅園,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與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絲悲涼,一種愧疚,一種和梅妃相見的慾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楊貴妃知道,借口身體不適,沒去楊貴妃宮中,獨宿在翠華西閣,密遣一貼身小太監,用馬把梅妃馱來敘舊.「既然是陛下寵召,為何要深夜暗中而來?」「堂堂一國之君,為何如此怕那個肥婆?」梅妃雖然心中覺得窩囊,卻不忍讓玄宗久等,還是乘馬來到了翠華西閣。一雙舊日鴛鴦又相擁在一處,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悱惻。這事還是被楊貴妃知道了。楊貴妃不待宣召,到翠華西閣推門而入,劈頭問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處?」玄宗假裝若無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陽東宮嗎?」楊貴妃見唐玄宗賴賬,話題一轉,說:「何不宣來,我們一同到驪山溫泉享樂一番!」說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楊貴妃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說:「這裡亂七八糟,床下有婦人金釵,枕邊留有餘香,這夜是何人為陛下侍寢。為何歡睡到日出還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見群臣?」她竟然說,妾要留在這裡,等唐玄宗上朝回來。唐玄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臉色已經鐵青,但他卻不大嚷大叫,就以蒙頭大睡的方式反抗。楊貴妃畢竟聰明,也怕事情鬧僵,無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領,裝痴賣嬌,哭鬧了一番,然後憤憤而去,回娘家去了。楊貴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宮中,據說接了三次才接回來。當然,唐玄宗有時舊情難忘,常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嘗荔枝時,又憶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見珍珠,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即寫了一首詩,夾在珍珠里退還給玄宗。詩云:「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人稱《一斛珠》。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陽東宮已經度過了10年寂寞歲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還有她梅妃的一絲影跡。她想,如果皇帝舊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線希望。於是,她寫成一篇《樓東賦》,來陳述心中的許多感慨。據說,這首詩寫了她在上陽東宮的凄慘心情,抒發了她對玄宗,對貴妃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嚮往。然而,不但於事無補,還差點被殺。如果不是觸動了玄宗的愛憐之心,恐怕她當時就在楊貴妃的挑唆下,命歸黃泉。在這場愛情的爭奪戰中,楊貴妃那一方是人多勢眾,風頭正盛;而梅妃這邊則人單勢薄,已經徹底敗下陣來。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攜楊貴妃逃往西南,後來,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被留在宮內的梅妃為了不讓叛賊污辱,也為負心於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將自己層層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殞。1000多年過去了,家鄉的人們仍然懷念她,稱為「祖姑皇妃」,並修宮造像以供祭,宮名就叫「浦口宮」。該宮雄偉壯觀,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構,神龕護欄鏤空木雕,極為精美,吸引了不少遊人前往瞻仰。舊時興化府衙門口的對聯寫道:「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編輯本段TVB電視劇片名:楊貴妃 The Legend Of Lady Yang地區:中國香港(TVB)類型:歷史人物集數:20集首播:2000年監製:庄偉建編審:陳靜儀演員:向海嵐 江華 郭少芸 吳美珩 曾偉權 袁彩雲劇情介紹唐代玄宗﹝江華飾﹞迷倒於她的風華絕色﹑出色舞姿﹗一次機緣,令孤女楊玉環﹝向海嵐飾﹞從此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玄宗的寵妃﹗開始她的傳奇一生……萬千寵愛在一身,開始她與玄宗的浪漫愛情故事……宮廷之內,是非之地﹗更是人心叵測﹗宮廷妃嬪﹑王后﹑太后妒忌她的智慧,武惠妃﹝郭少芸﹞假言相好,卻暗中對環加以陷害,使其意外流產及被打入冷宮,後又派兵追殺令環遭毀容﹗更挑撥環與梅妃﹝吳美珩﹞之間恩怨,造成兩妃爭寵局面﹗一切只為趕環出宮……一切卻令環更得寵,更可以干預政事把弄權力……玄宗知人善任,環的堂兄楊國忠﹝曾偉權飾﹞在朝中穩步高升,卻惹來李林甫﹝郭峰飾﹞的抗衡,更促成安祿山﹝阮兆祥飾﹞叛變,揭開歷史「安史之亂」﹗太后乘機提出要求,要玄宗賜死環,否則六軍不發﹗一代美人從此香消玉殞……分集介紹第一集楊玉環天生麗質,不幸父母雙亡,落難投靠叔父楊玄珪,途中遇上唐玄宗,並得熱湯解寒因而對他生好感。珪有妻李氏及三女兒 – 玉琇、玉玲及玉瑤,環飽受李氏虐待,幸得堂兄楊釗和瑤開解。玄宗和環再次相遇,雙方留下深刻印象。洛陽上下大肆慶祝迎接皇上,楊氏三姊妹負責表演歌舞,但演出前瑤受傷,遂由環代替,環經打扮後艷壓群芳,太守尉被她美色迷惑,盛事當夜樓牌倒塌,環得將軍皇甫惟明相救,尉利用樓牌倒塌威脅環下嫁。第二集環不甘下嫁尉,寧死不屈,幸得玄宗招為才人,而明雖對她有意,但環卻鍾情玄宗。楊家上下對環入宮非常雀躍,環初到貴境不懂宮廷禮節,太監高力士幫忙從中指導。玄宗寵愛梅妃,令各才人非常羨慕。環和才人冬兒誤入默林又破壞梅花,令梅妃非常生氣。選妃當日,冬施用橫手,利用花蜜引蝶被發覺,連累環亦一同被貶為侍女,並分派服侍梅妃,慘被虐待。環以母親的遺物手鐲賄賂高力士,而玄宗亦對環念念不忘。第三集環受皇后處處刁難,禁止她與玄宗相見,令玄宗非常無奈。冬因偷看皇帝奏摺,被重打三十大板。玄宗因忙於祭祖事宜,遂贈金步搖給環可免受欺負。環無意中在御花園救了太子瑛而受傷,令麗妃非常感激,並派御醫伍太醫為她療傷,環乘機請求太醫拯救冬,冬才可死裡逃生。眾妃對玄宗寵幸環都非常妒忌,均冷嘲熱諷,但環卻默默忍受。一日,宮中空地發現一玉石寫著「楊花開、李花落」幾個大字,驚動宮中各人,人心惶惶。第四集環因石碑之事,被太后趕出宮外的三華宮修道。洛陽的楊家還不知道環遭遇,一家大小歡天喜地,而釗更計划到京城探望環。環在三華宮慘受道姑欺負仍忍氣吞聲。瑤得知環被貶消息後,不惜下嫁尉為妾。環目睹道姑殺人,道姑發現後為免除後患,向玄宗假稱環已逃走,好讓殺人滅口一事能瞞天過海,環得釗及時救回才幸免於難。釗為替環洗脫罪名,努力追查文字來源;而玄宗亦命人追查,終替環翻案,恢復才女的身份,而太后亦加不反對。第五集玄宗對環寵幸有加,形影不離,環厚待冬兒到宮中侍候她,反令冬兒不滿,才華出眾的李白教太子瑛吟詩作句,令環非常佩服。釗兄憑妹貴,剛巧傳來洛陽發生疫症,釗毛遂自薦,於是玄宗便委任他為御吏。當釗回鄉時,發覺洛陽瘟疫漫延,災情緊急,回京復命時,釗染上疫症且危在旦夕,幸得梅妃的家傳秘方救回一命,而洛陽城老百姓亦因此得救。玄宗為了獎賞梅妃,在她生日當天令梅花林開花,梅妃非常高興,此時卻傳來環身體不適的消息。第六集環貴為王妃,受到各方的尊重,而高力士乘機攏絡環,贈回手鐲令環非常高興,玄宗得知環身懷龍胎,對她愛護有加。尉因疫死亡,而瑤亦染上疫病,危在旦夕幸得釗再次回洛陽解除瘟疫,而他乘機向瑤表白愛意。楊家因環的關係,受到玄宗的器重,玄宗寵幸環而忽視了梅妃,令到梅妃非常心痛。冬兒妒忌環,不惜在安胎藥中加上毒藥,令環小產。環道聽途說,以為麗妃加害自己,酒後無意中透露麗妃和伍太醫的姦情。第七集環因一時大意,令到麗妃、伍太醫及王子瑛被玄宗下令處死,環因內疚去拜祭他們,反被太后以環知情不報,罰其閉門思過,安祿山平定內亂有功,由於山口甜舌滑深得環歡心,願收他為誼子。梅妃在御花園跳舞,吵醒環,令環不滿,兩人因此而交惡。山和釗惺惺相識,定下日後鴻圖大計。環有意學吹奏笛子,拜寧王為師,玄宗誤會二人有曖昧關係,環一怒之下,離宮出走。第八集玄宗因環私自離宮,除受太后質問外,還被丞相李林甫以危害國策罪名,逼玄宗降罪環,玄宗一怒之下竟貶甫為御吏。環知玄宗為己不惜開罪朝中大臣,在釗獻計下,使環可順利回宮,甫亦回復丞相職位。明平定吐番有功,凱旋迴歸,並得玄宗器重。琇、玲結婚當日,有人設計陷害環和明有姦情,玄宗要處死他們之際,明有證據證明和環之間的清白。環無意中發現皇后迷惑皇上,而皇后害怕被環揭穿,決先下手為強,反告環散播謠言,要將她毒打至死。第九集環慘被皇后毒打,令玄宗非常心痛,玄宗更查出皇后除利用霹靂木迷惑自己外,還用毒藥害死環的龍胎,玄宗即貶她為庶民,環終明白在宮中必須弱肉強食之道理。楊家三姊妹被玄宗封為夫人,而釗則獲賜名楊國忠。玄宗為削弱甫的權力,布下天羅地網令甫就範,環為了祈求國泰民安,不惜連夜等待流星雨出現,玄宗非常感動。冬乘環入睡後放火欲把她燒死,幸得侍婢奴相救。一日,環在冬房中發現陷害自己的證據,追問時冬竟咬舌自盡。第十集環知一切是惠妃所為,梅妃勸環不要打草驚蛇,一方面在惠妃面前做到互相不和,另一方面利用惠妃侍婢影害怕鬼神之說,令惠妃對影產生懷疑。忠漸受玄宗重用,除納他為郡馬爺外,還派他為南詔節度使,此舉引起甫不滿。惠妃吩咐影拿她的珠寶到如寶齋,影一去不返,終在河邊發現影遺物,懷疑影遭人謀財害命。瑤千方百計尋找影,當找到時影已變成痴呆,只好帶她回家療傷。一日環和惠妃在御花園中漫步,環激動地將惠妃推落池中。第十一集惠妃大難不死且對環有了介心。瑤見影病情毫無進展,以威逼利誘方法令影在玄宗面前指控惠妃,但惠妃機警逃過大難,反指梅妃對影施用酷刑。忠出師不利,被南詔兵團圍困險些喪命,幸得祿山、惟明及時相救,幸免於難,三人且結拜為兄弟。惠妃佯裝可憐,處處受梅妃及環所欺負,引起玄宗對他們兩人不滿,惠妃和甫決剷除環,不惜自殘身體,吞下砒霜嫁禍環,環百辭莫辯,太后下令處斬環。第十二集梅妃以生命擔保環,環雖暫免一死,卻被打入冷宮,惠妃為求剷除環,不惜再設計陷害環私自逃出宮,途中環因受傷得不到治療,面上留下疤痕,加上惠妃從中作梗,玄宗因此疏遠環。忠南下抗敵無功而還,甫落井下石,玄宗大興問罪之師,忠、山及明均表無奈。惠妃在宮中意氣風發,瑤因此受到奚落。忠等人為了攏絡高力士,知道士喜歡玉石,便搜羅了翡翠玉佩送給他,剛巧遇到甫等人,玉佩不但被甫屬下渾打破,士還遭甫諷刺一番。第十三集士被人奚落心有不甘,玄宗得知後便封他為驃騎大將軍。環美貌不如當年,玄宗對她日漸遠離,幸得梅妃從中安慰,而明知環的情況後,決定到宮中拯救她,原來甫早以設下天羅地網欲把他們一網成擒,幸得士擺平。惠妃被封為皇后,決殺死影斬草除根,其實影早已回復記憶,假扮痴呆只為怕惠妃對她不利,影終在玄宗前說明一切,惠妃自知大勢已去,竟然脅持太后,要與環同歸於盡,在千鈞一髮中,太后的婢女香以自己身體拯救太后。第十四集香救太后有功被收為義女,而甫因作反被眨為庶民。環得梅妃相助回復美貌,更添幾分艷色,玄宗對她更加寵愛,當知環愛吃荔枝,不惜勞民傷財派軍驛連日快馬運載荔枝,其中有兩兄弟郭子儀和子曦,儀因曦為此喪命非常憤怒,且得罪玄宗。環知道自己過錯,遂為儀向玄宗求情,玄宗念他喪弟之痛免他死罪外,還升儀的官職。忠和郡主成婚當晚,大鬧宮庭令太后非常反感。山、忠及史被吐蕃偷襲,幸得儀相救。瑤處處向玄宗大拋媚眼,梅妃提醒環要提防,惹來瑤之不滿。第十五集環欣賞詩人李白才華,不過白天生我行我素,故開罪士。白驚嘆環的美色,以清平調相贈,因而引起梅的不快。玄宗夢見仙境,寫成嫦娥和九天玄女故事,由環和梅演繹,演出時梅不慎令環出醜,導致二人不和。玄宗賞識忠欲升他為丞相,但遭太后反對。環因父親的忌辰心情沉重,玄宗為搏環歡心,決追封環父及將他遷葬京城。忠尋找的風水地竟和寧王所找到的,同是馬家村,寧王為得到馬家村,不惜放火燒村,忠為增加自己名望,上書玄宗告發寧王罪行。第十六集太后為保寧王,不惜以死威脅玄宗,相方爭持不下,忠向環獻計給太后,令寧王倖免一死,而忠亦得償所願被封為丞相。瑤得知梅有喜,為了陷害梅,利用奴的單純行事,梅發現後,認為是竷D使,二人誤會加深。環對瑤痛罵一番,引來玄宗對瑤的愛惜,兩人因此發生關係,而環和忠仍懵然不知。玄宗有愧於環,對她更加寵愛。忠想利用職權要白為他寫訃聞,白不憒權貴,令忠不快。南蠻來函,朝中只有白認識蠻文,白乘機奚落忠一番,亦感朝中不宜久留,決定辭官還鄉,環得悉後大感可惜。第十七集環和梅水火不容,玄宗想調停也愛莫能助。環父遷墓回京,因聚集太多人群令瑤不幸受傷,環和瑤和好如初之際,環發現瑤和玄宗的曖昧關係,而再次離宮出走。雖然玄宗多番向環道歉,環還是堅持,太后便乘機要求玄宗下令休了環,但玄宗不從,最後,環受到玄宗的誠意打動原諒他。忠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漸拔扈,勢力亦擴大不少。梅產下怪胎,環為了不想梅知道,秘密下葬胎兒,梅以為環害死自己的龍兒,於是下手想殺死她。第十八集梅因兒子之死而患上失心瘋,群醫束手無策,太后把梅的事情歸究環,但玄宗一意孤行還要納環為貴妃。楊家因環關係,非常神氣,甚至得罪了太后的義女香,環亦感無奈。玄宗沉迷美色,不理國事,大權漸落忠的手中,山要求忠推廌為武丞相,明和儀向忠痛陳山的罪行,但忠不想和山反目,令到明非常反感。玄宗想提攜山,忠害怕山權力超過自己,因而反對,山得知後大怒,於是不惜污辱瑤,和忠反目,而忠找著山罪行的把柄,威脅山道歉和永遠離開中原。第十九集山一面收服吐蕃,另一面招兵買馬,氣勢一時無兩,忠有見及此便向玄宗稟告,玄宗即召山回朝,山狡猾避過玄宗的懷疑,並獲增加軍備令忠非常不滿,梅精神日漸康復,而且看破紅塵。玄宗和環微服出巡,遇上龍婆預言將有大難臨頭,環頓感不安,玄宗加以安慰。忠以黃袍加身嫁禍山作亂,令山不得不鋌而走險,玄宗上泰山祭祖,環相陪在側,山利用此機會行弒皇帝。第二十集 (大結局)環被山活捉後,山仰慕環的美色把她污辱,明趕來發現環已被山凌辱,二人大打出手,明本可殺死山,但因山施詭計反把明殺掉。「安史之亂」後,人心惶惶,玄宗只好逃亡,而太后及梅妃則寧死在宮中,也不跟隨玄宗逃難。郡主發現忠和瑤的姦情,忠反而拋棄郡主和瑤遠走他鄉。大唐國亂,軍民均認為是楊家所造成,誓要楊家上下血債血償。儀認為要穩定軍心,一定要處死環,玄宗不允,相方疆持不下,究竟楊貴妃的下場如何,密切留意楊貴妃大結局。編輯本段楊貴妃的體重1943年11月底,陳寅恪攜家離開桂林到達重慶,旋受流亡到成都的燕京大學之聘出任歷史學教授。據燕大歷史系學生石泉與李涵回憶,陳寅恪所開的課為「魏晉南北朝史」和「元、白詩」兩門。自1944年秋季始,又繼續開設「唐史」和「晉至唐史專題研究」兩門大課。由於陳寅恪講課內容精闢,極富啟發性,前來聽講者不僅是校內學生,整個華西壩其他幾所大學的教授都雲集而來旁聽,因而關於陳寅恪乃「教授之教授」的聲名繼清華之後,又在成都高校廣為流傳開來。另據時在燕大歷史系讀書的雍國泰回憶:「先生講的內容是唐史,他聲音細微,語音不清之處,或者一些中心詞,都由講師板書在黑板上。唐史的主要內容是說唐王朝是中國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風俗,都是經過融合後的『大雜燴』。有天下課後,一位同學好奇地問道:『楊貴妃體形肥胖,究竟體重若干?』先生順口回答:『135磅。』(約合61.5公斤)。先生此說,想來必有所本,只是不知這些資料他又是從哪裡得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楊貴妃魂歸何處至今謎團難解
※楊貴妃生死之謎:縊死馬嵬坡或逃往日本?(5)
※楊貴妃的生死之謎
※山口百惠是楊貴妃後裔?
※影壇傳奇「李麗華」離世,三段婚姻,演過楊貴妃,扮過小鳳仙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