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人文情懷儒家文化

  儒家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中國儒家文化是一種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基本共識。作為承繼夏、商、周三代文化為己任的儒家來說,道德人文主義精神氣質自然是它最鮮明的特徵。儒家傳統重視「人文」,儒家文化傾心於人的問題,具有極濃的人文關懷意蘊。

  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人」為中心,這是儒家的特點,因為儒學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居於主導地位,所以也成為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這樣說,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義,卻有非常深厚的人道關懷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義,卻有非常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的人文氣質或人文情懷。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懷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肯定人的地位,彰顯人的價值

  。儒家認為,人是萬物中的一員,但又不是與萬物平起平坐的一員,而是高於和優於萬物的特殊存在。《孝經》引述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荀子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董仲舒說:「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貴於人」。這些論述表達的一個共同的意思是人「為萬物之靈」,集天地之精華,五行之秀氣。人這個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價值,那麼他的生命就應該被尊重。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中國傳統哲學是「人學」,具有濃郁的人文氣質。

  二、重視人倫關係,倡導人倫義務。

  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人的社會關係網路——人倫關係。儒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張已經織好的人倫網路當中。沒有人倫網路,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所以,儒家講「五倫」,說的就是五種人倫關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不但有這五種關係,對應每種人倫關係,規定了相應的人倫義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儒家認為這些關係是基本的社會關係,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與生俱來的、無可選擇的——「天倫」。

  三、推崇人的主體性,強調獨立人格。

  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意志、獨立人格。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從中國哲學傳統上看,儒家文化特彆強調主體內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踐行上的主體性。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出自內心的自然要求,強調個人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乃至殺身成仁。孔子提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提出「捨生取義」,都是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儒家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是緣於這種道德精神的主體性和人格的獨立性。

  四、飽含憂患意識,擔當歷史責任。

  儒家從憂患意識出發,探討的是個人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強調的是個人之與整體的義務和責任、入世與擔當,「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左傳·昭公四年)「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千古文人家國夢,修齊治平濟世心。中國傳統哲學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於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

  五、探索社會理想,追求人生大道。

  儒家倡導「德治」,孔子強調仁愛(「仁者愛人」),孟子說要施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是儒家社會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仁人志士為之奮鬥。這是儒家思想中最進步的內容,最有利於和諧社會建設的觀念。儒家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建設大同社會。這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地,表現出對社會理想的人性渴求。

  儒家文化重視並倡導人際、人與社會、人的身心、人與自然諸方面的協調發展,在歷代中國典籍的思想脈絡里,不斷地闡述和豐富「以人為本」的儒家價值理念。對於我們今天來說,這是我們新的傳統、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念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寶貴的思想資源。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www.zgnongli.com)

推薦閱讀:

同樣的家國情懷
我把家裡的塑料臉盆扔了

TAG:文化 | 人文 | 儒家 | 情懷 | 人文情懷 | 儒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