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號在處,即彌陀在! 慈法法師開示

在人間按:凈土法門不是修來的,是佛給你的。你接受了,拿來就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是圓滿的,若有第二念,是為作意,是多餘的,已經不是在念佛啦!了解到這一點,當下,融入彌陀願海,南無阿彌陀佛!

 

 

  慈法法師:佛號在處,即彌陀在

居士問:請開示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的相同和不同。

 

師答:三昧是相同的,方式不同。好比一相三昧是常坐;常行三昧是常行;法華三昧是交織在一起的,供養、懺悔、禮敬,很豐富的內容;隨意三昧一切時處一念所至,心心相續,無所染著。名稱有異,功德無異。舉個簡單例子,好比我打坐修一相三昧念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就想睡覺,就想休息,四五個小時過去了,讓人看著這個人很修行,實際在睡覺。因為業力所致,無始來的無記業太頑固了,因為沒有悲心策勵,沒有恭敬心所致,坐那就睡覺了,起來了,造一堆無記業,一點身心改變都沒有。走著就不一樣了,走著說我睡一會,那一頭就栽那裡了,所以常行三昧對人有激勵的東西。……人睡的意識特彆強。我們這個時代生命短促,作業甚多,所以維繫攀緣的東西多,特別容易困。

 

問:凈土求往生的是否都適合念佛三昧呢?

 

答:今天這段《安樂集》文字上寫的一相三昧就是存念阿彌陀佛如對目前,讓你繫念於佛,繫念於法會,如實專註持續不斷。今天講這個方法特別清晰。……一定用法去實踐,特別恰當的教法對我們特別適合。恭敬尊重,如對目前,如對佛前,特別特別重要。

 

問:請師父再開示,如我年齡最大,我們兩個想斷除外緣,除去雜想,好好用功,想得個什麼樣的三昧,或是念佛三昧,或是一行三昧。

 

答:過去道友輔助,想證三昧,一人護持一人護關尚有方便,二人共行十分困難,協調心智十分困難,因心智不一,心智完全達到契合你就不用修了。所以一人輔助一人閉關修持還有機會。兩人共修不要求三昧不求三昧了,大家念念佛修行修行很好的。三昧也可以放作一個目標,但念佛人往生是目標,其他的都不要。不需要過分去在意它但往生的心念一定要細細地錘鍊,清晰了知,無疑無慮。這個地方馬虎不得,比三昧更重要。因為善導大師有經驗教訓,要不然善導大師就不立「一切往生皆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他就不把這句話帖在那個教法的根本上了,他應該提出我們人人都該修念佛三昧。他是把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我們往生的根本依止,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日修、月修、時時修的。佛對目前,時時觀想,時時感激,時時恭敬,時時存念,這可能是特別重要的,尤其這個時代,自信勸人心,大悲傳普化,共同報佛恩。

 

問:這麼說我們又偏了?

 

答:自私。

 

問:不是我這麼想,護持道場我們是不放棄的。

 

答:這樣來真誠的勸導更多的有情,依佛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自信,讓人信,如實念佛,這不可思議,這個修持自他二利都是具足的,無虧無欠,我們不會因一個凡夫人在自他二利上產生虧欠。三個清凈心——無染、安、樂清凈心,三個清凈心的運用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真正修持這種清凈心,真誠報佛恩。不單單的求自利了。實際我們修所謂的三昧,是對隨順佛願的不徹底,還有點私心雜念,還有點不放心,還有點對佛不放心,不是對自己不放心。有時候會繁衍出這種東西,暗示,有意無意不經意地會有這樣的東西。那善導大師的三昧出入是很自如的,他為什麼不提倡(三昧),而提倡隨順佛願念佛呢?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他是親證三昧者《觀經四帖疏》講,觀佛本願,意在令眾生稱名念佛。他說的是徹骨徹髓的一個心裡的真實的奉獻,你知道嗎?他不是一個推託之辭或者一個應酬的話,是他真正通過三昧修持與眾緣所觀,和佛的教誨,這幾個結合的地方。所以觀佛願以導引眾生持名念佛。

 

念佛看似沒有什麼,但其背後力量不可思議,實質的功德普利十方九界,以凡夫口而饒益有情,凡夫的嘴巴可以饒益十方九界眾生。這能是小功德嗎?多大的菩薩能做得到呢?唯佛與佛親證,唯佛與佛能知啊!所以「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一個究竟的教誨啊!佛眼所見,佛力所成,真實功德所在!誠言,真實言,究竟語,非方便設立。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簡單的佛號,九界眾生同得大利。怎麼能比呢?此音遍傳法界,普利眾生,尤如大雨普降於天下,滋潤於眾生,滋潤於有情,無所偏頗。這個佛名怎麼不念呢?怕是狹隘自心多有自我蒙蔽。所以以廣大悲心普利九界有情,無所障礙,同生安樂國,以稱名故!就以稱名來宣化這樣的利益。這個地方由於我們平時的習慣、感知習慣、取相習慣不斷告訴我們這句名號能利益十方九界眾生,不斷告訴自己此萬德宏名真具萬德,是佛親證,假我之口傳達十方,利益有情。所以佛號在處,即彌陀在!

 

彌陀以甚深功德、不可思議之觀察力,把他的功德匯入一句名號之中,令眾生傳達,普利於十方。所以名號在,彌陀即在!這是真實利益。

 

這樣我們是個什麼信心呢?我們以前的許多的世間的認知遮蓋了我們的廣大心源,此心源如佛啊,沒問題的。這個名號就是佛啊,沒問題的。所以念名即覺,不離當下,沒問題。主要是我們設計的東西太多。

 

諸佛甚深功德就在我們事相中,在我們持名之中,時時圓滿清凈,真實不虛。所以令其清凈真實相續在我們生命中,時時得往生大利,普利於十方。未往生已經往生利益現前,未成佛已經度眾生。只有佛能度眾生,我們能不能度眾生呢?名號在,佛即在,不是在度眾生嗎?假佛名號,普利十方,功德如是,實行如是,念佛如是,我們的心亦如是,念念如是。

 

作意心中常有圓滿,常有清凈,常有真實。作意嘛,有為法中,名號宣化本是有為,但這裡面具足圓滿清凈真實,以法性故!看!我們沒有見佛,佛與我們同在。見無見見,如來法身。不離本座,即利十方。方便在於此,我們用於此,感恩於此。

 

念佛法門這個易行真是一個徹骨徹髓的說法,真實易行,究竟了達,不設諸緣,就是不搞那麼多陰謀詭計,不搞那麼多花招,不搞那麼多繁瑣,直截了當,啥花架子都沒有,拿來就用,廣利一切。張嘴即用,不是拿來即用是什麼呢?很多修法太多設置,末世有情心力不及啊!心力不及強而為之,人必落難。心裡難受,不痛快。這個時代的眾生啊,迫在眉睫、生死攸關、煩惱重重的時代,拿來就用還真是利人,真是安樂。阿彌陀佛!拿來即用!

 

有時候我們在無始的業力糾纏中感到很蒼白很無力,但是細細地把彌陀的慈悲周遍的教化、圓滿的回施、真實功德的加持脫口而出,南無阿彌陀佛!心即安樂,無虧無欠,前後際一時散壞。人能安樂於此,認識於此,皈命於此,怎麼不安心呢?……

 

想想人的執著取相、業習熏染是很實際的東西。那咋辦呢?我們就在業習的承受力可許的情況下,不苦自己的情況下,念佛念法念僧,贊佛贊法贊僧。這個沒問題的。要在不可許的情況下強做,難免有時候會有點悲壯的東西。悲壯若信心不退——大益現前,要是信心一退——那危害就大了,有的人甚至會謗佛謗法。信心特別重要,所以忍受力往往是信心的推動者與挫傷者。在造作分中,往往會挫傷。……

 

沒事就好,沒事天下大安。一人不安,泰山不安。

 

對,念佛法門就是至簡至明,了達真切,無有遮蓋,徹暢諸佛普度眾生本懷,無有遺漏教化眾生,就是沒有任何遺漏,不遺漏任何有情,願聽聞者鹹得大利,同趣入彌陀願海。實際說我們是周遍傳播者,也是利益者。傳播之時即得其利,利人之時就是自利。自利利他,菩薩以利他為自利。我們現在念佛說是在利他,實是在自利,說是在自利,實是在利他,自利利他同時現前。以佛圓滿名號回施故,同得大利,無有遺憾。很多修法中自利看著在修持,但是利他分沒有。凈土中自他二利一時具足。……

 

習氣太厲害了,人的責任感、良好的願望、自己的作為、善法的住世……人耿耿於懷,特別傷人。但是一念著阿彌陀佛,算了,不管它了,隨它去。人的習氣有時候真是很好的借口,善良、正確、恰當……都是借口,會遮蔽自己。

 

專念於佛,普利世間,唯佛是念,普利世間,自他二利,一時圓成,不假方便,究竟解脫,真實安住。……若不念佛,真是善念難生。念佛了,還有點善念相續的東西。不念佛,人心叵測啊。

 

面對佛才說佛語,面對眾生才說眾生話。

 

問:師父以前講過往生論吧?

 

答:講過。講是講過,但要用的上才好。心念維繫,心智皈依,心智所顯。千說萬說總是不同。時不同,人不同,因緣總是不同。

 

贊佛贊於未來際,沒有重複的感覺,彌陀功德真實周遍不可思議,所以讚辭總有不足,你再讚美也有不足的地方。諸佛菩薩贊佛究竟了義真實,我們學舌之中利益少分,有相似少分的鼓勵與感知。

 

心常存佛德,常生恭敬,常生尊重,常生愛樂,常生感激,念茲在茲,人真是多有觸動,身心變化,不經意間多產生事實。

 

……

 

古人把好話都說完了,我們用就是了;佛也把好話說完了,我們實踐就行了;但是後人……實際我們只能說越學越對佛的教誨越親切,越沒有距離,如此而已,最後完全聽佛的話了,完全照佛說的教導做了,好了,就沒啥可講的了,搬個經典就去做了,多方便。現代人就是離經典、離祖師語有距離吧。我們費口舌就想把大家拉近距離,我想把大家都拉到阿彌陀佛這兒來,我在介紹阿彌陀佛的時候自己也認識阿彌陀佛了。以前我對阿彌陀佛距離也很大,介紹久了就沒有距離了。

 

真實安心,說甚易,行甚易!說甚難,行甚難啊!說它易也很容易的,說它難也真是很難。一念之間能安心,人真是很容易的。「累劫修持總不成,放光即菩提」。因為以前我們往往會用自己的識業、心業、所系業作為緣起,所以多劫修持沒關係的,諸佛如來以凈光明中分化一言、一詞、一行、一相令我等心開意解,就成了。凈土教言有它的特定設置。

 

推薦閱讀:

《溈山警策文》講記 第十四講 凈戒法師
生財之道 -- 淨空法師
海濤法師:借假修真--學佛網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實修引導》第四講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