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月27日是農曆臘月臘八,這天是我的生日,可接到給人拍婚禮片的邀請。本來我對生日也很淡漠,權當是一次生日聚會,和新人們一起熱熱鬧鬧一番,也算是特別。
早晨新郎將我接到三口鎮的白果樹村,9時迎親車隊出發,經過黃山區城區,直奔龍門鄉入翠村戴家村民小組。
車隊沿322省道駛往新娘家。322省道全程為30.16公里,是新建的旅遊公路。途經燕崖、瑤瓏洞等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景點,經長382米的第三座橫跨太平湖大橋,直達涇縣桃花潭,沿途山水風光秀麗多姿。25日龍門嶺隧道剛剛正式通車,算是走運,開通的第三天我們就經過這裡,避開了翻越龍門嶺的盤山公路。
龍門嶺隧道全長1119米,是單洞雙向行車隧道,是環太平湖旅遊公路網的重要節點。隧道通車後,黃山區至龍門鄉車程縮短為7公里,到涇縣桃花潭風景區僅為25公里。車行隧道,流光溢彩,車輛來去穿梭,如同置身時光隧道。
這段路程有兩座隧道,還有一座與「龍門嶺隧道」一字之差的「龍門隧道」。但那要短的多,只有275米長,新修的路面寬敞平整。這是我第二次到這裡拍婚禮片,2011年11月曾到這裡為同事婚禮拍片,當時公路還在籌建中,記憶中老龍門碼頭在小龍坑。
新娘家在太平湖彼岸,要換乘船。我們一路尋找碼頭。司機沒有去過戴家,同車的迎親的親戚曾去過,但記憶模糊。我對通車後的道路也不太熟悉。看見「龍門驛站」字牌,我猜想就是新龍門碼頭。
新龍門碼頭建在俞家新村,這裡是太平湖延伸到龍門的湖灣,青山環繞,水波凌凌,粉黛民居點綴其間,風景怡人。同行的禁不住大嚷:「西湖也不過如此。」我糾正說:「這裡山水自然、空氣清新、水質純凈,杭州西湖哪能相比。」
新娘家準備的渡輪停泊碼頭等候,迎親隊伍登船駛往彼岸。
說是船在水中行,也可以說舟在群山中穿梭。實景與倒影上下對稱,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美的令人驚嘆。 船兒劃破水鏡,尾部的螺旋槳攪得水波漣漪。畫出一波又一波弧線,在山水之間延伸。
雨水像是給湖面蒙上面紗,浮雲在山間漂浮,放眼彷彿是置身一幅動態的風景畫,我們倒成了「畫中人」。
一灣湖水靜躺在山水之中,冬季是枯水季節,水位最高時留下的痕迹給眾島嶼勾勒出數個圈圈。船在山中繞行,一會兒山窮水盡,一會兒豁然開闊。
湖畔散落一些人家,組合獨特的山水風情,山依水而秀水傍山而麗。而村落兼有山水之靈氣,帶給人不一樣的印象。這裡群山環抱、碧水藍天、鳥鳴花香,遠離浮華,是塊凈土。穿行在山水畫廊間,如詩如畫,如痴如醉。
船行40分鐘,停靠在戴家碼頭,碼頭距村裡還有約1公里山路。下船後,迎親隊伍沿著山邊小路步行入村。
行間看見山上茶園有一坐古墓,墓前佇立有一塊青石主碑,。碑文是:「唐代宣州都督戴國公左匡政將軍之墓,唐貞觀年間立,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人民政府修建。」同行的當地年長的村名告訴我,這是左將軍墓地。是2003年政府撥款在原墓上重新修建的。他指著對面告訴我:「那山叫將軍山」。
村口佇立有「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將軍故里」碑文,表明這裡歷史悠久,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村落。
這裡是「太平湖左匡政歷史文化景區」。歷史上人文薈萃,曾出過多位進士。尤其是唐代兼管徽州軍事的宣州第一任都督左匡政將軍就出生在這裡。 左匡政號稱左難當,是隋末唐初人,史記中記載為涇縣人。源於歷史上太平縣是由唐天寶四年(745)由涇縣劃分14個鄉而設的縣,而左匡政在世時間是公元596-644年,至設太平縣時,他已去世一百餘年了。
在隋末的社會動亂中,他因魁梧勇猛而被推舉為首領,組織起一支地方武裝,自保皖南一方百姓,且築城於陵陽山下,號為「猷州」。李唐王朝時,他歸順了朝廷,因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朝廷封為一品大將軍,封為「戴國公」,並世襲給了長子左紹齊。弟弟「左難定」追隨左右、借其力而官至工部散騎。左難當48歲隨薛仁貴徵東高麗國不幸陣亡,後遺體運回故里安葬。鄉人為他立廟祭祀,尊稱左匡政為左王。
明洪武《涇縣誌》記載:「唐,左匡政,史名難當,漢尚書令左雄之後。隋末盜起,難當率眾保障鄉里,因推為總管。武德三年入朝,授猷州刺史,封戴國公。卒葬今太平縣龍門鄉,鄉人廟祀之。永安中難當墓有紫氣衝天,遣欽天監范仲藹,旨斷墓之山崗地脈,併除子襲封」。
左匡政不愧為亂世梟雄,他不畏強暴,保障鄉里,使一方百姓倖免於塗炭的功德永世受人景仰。
左匡政故里當年的涇縣龍門裡入翠坑左家就是今天的黃山區龍門鄉戴家村民組,和涇縣的桃花潭僅一山之隔,當地居民講的方言與涇縣一樣。下船沿依湖而建的「村村通」水泥路,路盡處就到了「戴家」。
「戴家」村坐落在太平湖湖灣里,是一個乖巧而安靜的小山村。整潔、秀美,用世外桃源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可居住在這裡的人可不這麼想,特別是年青的一代,儘管是生他養他的故土,可絕不安心生活在這閉塞的山村。接親的新郎家人告訴我,新娘一直在城裡工作。說在家待一天都著急。這次因為婚事,才在家待了十多天。
既然是左匡政故里,那這裡應該是以左姓集中居住的村落,為什麼都姓戴?而稱為戴家呢?
隋初雲南大理廷尉左少卿和都統御史左建成從婺源遷往龍門時,這裡叫「左家宕」、「左家」,因左匡政被賜封為「戴國公」後,將「左家」改名「戴家」。因左匡政聲名鶴起,唐宰相戴至德後裔又遷入戴家落戶。所以這裡戴姓為兩支,新老戴姓共同繁衍生息,成為望族。
經常有左姓的後人來這裡尋根問祖,戴家遷出去都還姓左,反倒是戴家這個源頭,一個姓左的都沒有。當地老人說:「戴、左本一家!」。
後陸續有陳姓遷入,成戴、陳兩姓共同居住的村子。人口曾經高達2000多人,明清年間又出多位進士,官紳倍出。當時大興土木,造建居宅,營造出規模頗大的古村落。
由於清末太平天國軍燒毀大部分民居,陳村水庫蓄水後又淹沒半個村莊,上個世紀70年代後僅存戴家上半個村莊。現在的村子眼見之處是90年後期重建的,很難找尋千年古村落的痕迹。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春,李白在游過涇縣桃花潭後,從龍門越龍門嶺去太平上黃山。傳說李白經舒家來到左家村(現戴家村)參拜了左匡政墓。
這裡還留下唐末詩人羅隱的痕迹,他慕仰左匡政,專程來尋訪他的故地,並留下了「根盤蛟蜃路藤蘿,四面無塵輟掉過,得以吾師始惆悵,眼前終日有風波」的詩句。但不幸病逝於此,村民將他葬於呤詩處的村口山上,讓他永遠留駐在這裡。
時過境遷,目前「戴家」只有50餘戶人家、約170口人。溪流穿村而過,民居倚岸而聚。
村子鑲嵌在山坳里,民居藏身於茂林中。竹林隨風搖曳,樹木枝葉婆娑,流水潺潺不息......透射出別樣的魅力。
大部分民居建在進村方向的左側,是村子裡的主幹道,而隔溪相望的右側民居為方便出入只得架設橋樑。儘管所見之處橋都很簡陋,但並列在溪流上的一溜子倒蠻有氣勢。
木材是當地最方便、最廉價的建材,所見之處絕大部分是木橋,並且很是簡易,用原木橫搭兩岸,上面釘上木板,就方便通行了。
而通到對岸菜地的木橋是最簡易的了,真擔心擔肥時怎的行走? 拐彎處的橋具有現代特徵,是村裡所見的2座石橋之一。這裡是通向村頭的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平坦寬敞。
對岸翠竹青青,竹林中佇立有兩座簡易的茅房。家家戶戶的改廁工作已經完成,留駐祖祖輩輩生活實施,擱置這裡見證歷史。
拱橋感覺造型有些怪怪的,說不清是石橋還是水泥橋,特別是橋欄,道不明是橋欄還是橋柱。好奇心驅使我上橋去看看。
橋的那頭是口古井,井旁豎立有「龍泉井記」黟青石碑,儘管字跡不甚清楚,但了解到此井建於唐代,並附會有民間傳說。
「有水人家才能活」,與許多古村落一樣,民居依水而建,水給人生活便利,增添山村活力。同時源源不斷的流水象徵人丁興旺,財源滾滾。
村子很小,藏身於湖邊山坳,連個日雜店也沒有,但獨有的恬靜、清新讓我感到驚喜,趁送親宴席的間隙,我走進村裡。攝下新娘的家鄉,為婚禮片潤色。
伸出屋脊的紅彤彤的柿果,好似張燈結綵的燈籠。彰顯山村的喜慶。
送親是農家自辦的宴席,比較起飯店來說經濟實惠,並且貨真價實。席間大家並不太難為新郎新娘,而對接親的卻毫不客氣,似乎不灌醉絕不收兵。好在接親的早有準備,裝醉裝的那麼逼真,弄的連我也真假難辨。
婚宴結束,送親的準備嫁妝。沒有準備新娘的花轎?而將嫁妝綁成花轎?倒感覺特別新奇。
震耳的炮竹聲中,發親的的時辰到了。新娘的哥哥背新娘出門交給新郎抱著出村口。接親的、送親的隊伍開始啟程。
抱了一會新郎就氣虛了,好在新娘家據村口不遠,出村新郎就放下新娘,送親隊伍步行走向碼頭。
行徑間下起了小雨,穿行在山水間,沉浸在煙雨中的迎親場景有特別的魅力。
新娘家的伴娘手持兩盞紅色宮燈引路,新郎家的伴娘就為新娘撐開紅傘,按婚嫁習俗從出門直到進入新浪家才能收傘。一來紅表示喜慶,鴻運罩頭;二來表示紅傘開枝散葉,寓意新人早添貴子,兒孫滿堂。
娘家人準備了兩隻船,稍大的船是迎親、送親的乘坐的,大家喜慶洋洋的將嫁妝和新娘、新郎接送上船。而稍小的船專門為我攝像準備的。安排我上船艙頂棚?儘管開船的村民一直強調行船時很平穩,但有些恐高的我還是戰戰兢兢。
鞭炮聲中,船徐徐離開碼頭。
隆隆的馬達打破湖面的平靜,沿曲折航道行駛,湖面划出一道新人憧憬明天的風景線。
太平湖形成前,「青弋江」是皖南的重要大河,既是聯繫皖南山區與外界經濟生活的重要紐帶,也是一條重要的文化傳輸的長廊。千百年來承擔著山區的竹子、木材、茶葉、木炭等土產品的運出,生活用品油、鹽、醬、醋、米、布等產品的運進。現在作為黃山情侶,成為遊人青睞的福地。
由於淹沒後靠搬遷,大多數的建築都保持有上個世紀70年代的傳統,沿湖兩岸一排排一幢幢白牆黑瓦的徽式民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近年新建的322省道改寫了龍門對外聯繫堵塞的歷史,湖邊公路兩旁的村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這條彩帶的兩側。
下雨天涼,新人在船艙避寒,經我提醒,他們走出艙門,迎親的也將嫁妝的喜字擺放在明顯位置。
前幾天氣溫還高,由於昨夜的降雨,氣溫陡降,新人們為擺姿,樂呵呵甘當了一次「冰凍美人」。
到達來處新龍門碼頭,離開時俞家新村時,男女老少幾乎全體出動,「攔親」糾纏很久。儘管花費許多糖煙,大家還是樂意。臨到新郎家時,迎親的司機、伴郎們還起「內訌」,不依不饒的「敲詐」了一條喜煙方才罷休。呵呵!「不鬧不發」,增添了喜慶。
原路返回到三口,結束了接親的行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