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 毀掉蜀漢帝國的關鍵一步:大業未成、放棄社群
文丨李源
轉自啟蒙與中產
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蜀漢帝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奇蹟,多年之後還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它從一個那麼弱小的開始——「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幾無容身之地」,卻在幾年之間實現了空前的強大,跨有荊益,奪得漢中,佔了天下將近三分之二。
它是歷史上第一個偏安一隅,卻自稱是代表全國正統的國家。即使到今天,中國也還有某個地區在模仿這個做法。
它最神奇的地方在於,那是一張圖紙上畫出來,然後按部就班建設出來的帝國,這張圖紙叫「隆中對」。
今天的學者一般都認為「隆中對」的主要內容大體是真的,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不止一次提過這個「隆中對」。這段神奇的對話也成了《三國演義》的文眼,諸葛亮也成了全書的主角,三顧之前的故事成了準備他出場的鋪墊。
「偉大」的蜀漢帝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後達到了鼎盛,不僅實現了諸葛亮在8年前的規劃藍圖,跨有荊州和益州,還一舉奪下了漢中,在同曹操的決戰中射掉了曹操兩顆門牙,北方政權從此徹底喪失了統一中國的能力。
然而好景不長,2年之後,關羽出兵宛、洛,樊城久攻不下,又被呂蒙襲取了荊州。為了繼續跨有荊、益,劉備出師討伐吳國,兵敗猇亭,病死秭歸。從此蜀漢政權偏安一隅,雖然歷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多次北伐中原,最終無果而終,困死在了蜀中之地。
走麥城,白帝託孤,五丈原,這後來也都成了戲劇的經典情節,讓無數才子達人嘆息時也命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我們細讀蜀漢帝國的歷史,尤其是那些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就會發現,其實蜀漢帝國的最終結局,從劉備見到諸葛亮,然後「如魚得水」的那天就已經註定好了。
「隆中對」的根本性缺陷是什麼?
「隆中對」被無數人批判,有的說跨有荊益因為地理原因不可能實現,有的說「隆中對」忽視了孫權的利益,孫吳地緣狹窄,東臨大海,最應該向西擴張,荊州必然出現爭奪,等等。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從劉備後來發起夷陵之戰的局限就能看出來。他之所以聯營百里,就是因為水路難行,陸路險塞。跨有荊、益從根本上依賴於荊州大本營的穩定,一旦荊州出現問題,從益州出兵不可能迅速挽回荊州敗局。
孫劉聯盟抗曹的主導者是周瑜、魯肅,而且基本上是實現孫吳的戰略需要。這點諸葛兄弟久處荊州,肯定是知道的。周瑜很早就和孫策確立過奪取荊州,然後西進益州的思路。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孫吳很可能先於劉備奪得益州,這些都是在周瑜給孫權的霸業藍圖裡面謀划過的。
赤壁之後,荊州被三家分掉。南郡、南陽被曹操分割,劉備奪得長沙四郡,孫權佔有江夏。後來周瑜成功奪了南郡,控制了長江下游。周瑜生前,孫權也試過向北擴張,走淮泗、打合肥的戰略,但是被張遼打得一敗塗地,後來他們也就基本放棄了向北擴張。周瑜去世之後,孫權懼怕劉備壯大之後孫劉聯盟破裂,主動把荊州借給了劉備,這才有了蜀漢帝國崛起的根本之地。
這兩點顯然不算上「隆中對」的根本缺陷。「隆中對」最根本的缺陷是它忽視了劉備最重要的政治資本:扶漢除賊,信大義於天下。
劉備的政治資本
諸葛亮出現之前,三國的歷史基本就是「曹劉斗」。先是曹操一打徐州為父報仇,劉備和孔融援救陶謙,後來因為呂布襲取兗州而作罷。這一次算是劉勝曹敗。之後劉備收留呂布,曹、劉聯合打袁術,勝利之後,曹操離間呂布、劉備,奪得徐州,除去呂布,擄走劉備到許都看管起來。這是第二次徐州會戰。
再後來劉備打著滅袁術的旗號,逃出許都,滅袁之後,回師徐州,賺城斬車胄。曹劉再戰徐州,劉備失敗後逃竄投奔袁紹,關羽投降曹操。官渡之前,關羽反叛曹操,與劉備逃離河北,投奔劉表。等到曹操滅袁氏一族之後,南下荊州,又把劉備攆得倉皇逃竄。
劉備敗得那麼慘,但他一直是曹操之外,北方最重要的一支勢力,根本原因就是他幫助陶謙打退曹操,贏得了徐州集團的支持,而且他熟讀經典,禮賢下士,得到了士人(甚至一些士人軍閥張邈、臧洪)的支持。後來劉備成功做上豫州牧,也是士大夫集團聯合推舉的。
劉備抗曹反覆提到衣帶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至少在天下人心目中,劉備作為對抗篡逆之臣,扶漢討賊的形象是不可動搖的。這也是他後來在荊州獲得許多士人支持的關鍵。有了徐州和荊州集團的支持,劉備的政治身份也就確立無疑了,他必須不斷抗曹,聯合一切抗曹勢力,成為抗曹的盟主。
「隆中對」作為一個霸術之謀,肯定是天衣無縫的,但作為一份成就帝業的藍圖,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在政治合法性上做足文章。首先,在實現步驟上,荊州和益州都在劉氏皇族後代控制之下,想要跨有荊州、益州,關鍵在於怎麼合理地接收,避免暴力奪取。第二,在B端,如何維護住一切抗曹的勢力,團結在他自己周圍。第三,在C端,如何保持士人歸心,自己抗曹的形象不滅。
可是就在歷史按照「隆中對」的藍圖一步步發展的過程中,這三樣先後出了問題,為蜀漢的最終解決埋下了一個又一個滅亡的種子。
隆中對
暴力奪益州:多米諾骨牌的開始
公元211年,在奪得長沙四郡、站穩腳跟之後,劉備終於迎來了霸業的曙光。曹操打敗涼州集團,馬超投奔張魯。劉璋恐懼張魯攻打自己,派法正迎接劉備前來蜀中對抗張魯集團。
劉備這時候其實左右為難,不僅準備不夠充分,而且孫劉聯盟內部矛盾重重,也還沒有解決。就在這萬難之際,他被龐統和法正說服,帶兵來到益州。
但是接下來,他就一步臭棋接著一步臭棋,毀掉了大好前途。
他先是在葭萌關逗留不進,既不打張魯,也不回荊州。緊接著,張松和法正「廢璋迎備」的陰謀敗露,張松被劉璋所殺。劉備轉而回師攻打益州,在龐統戰死之後,終於迎來益州的投降。
緊接著,他廢掉了劉璋,把劉璋送去了公安。
這兩步下來,表面上看他得到了益州,但實際上,悲劇也就開始了。
首先,孫權覺得孫劉聯盟出現了重大危機,劉備勢力第一次超過了自己。而且劉璋的下場也讓孫權看透了劉備這個人的本質,表面是說的都是理想,背地裡是在為自己奪權,而且不顧盟友死活。
第二,益州集團覺得劉備背信棄義,大部分人表面上附和,背地裡拆台。這時候,張裕、譙周等一幫益州人士開始各種造謠,說大漢江山最終會屬曹。法正本來不算益州重臣,但因為他迎來了劉備,為了鞏固地位,開始大肆打壓政治異己。
第三,為了奪取益州,他帶走了幾乎全部荊州和徐州集團的政治力量,還在荊州橫徵暴斂了一把,損傷了當地的民眾基礎。更可怕的是,他還留下一個脾氣暴躁,對士人和戰友頤指氣使的關羽看守後院。
自立漢中王的惡果:逼走了盟友
曹操滅掉張魯,馬超投奔劉備,劉備率部北上奪得漢中。在這個時候,劉備為了穩固益州集團和新歸附的馬超,竟然宣布稱漢中王,給新歸附的益州集團和原來的徐州、荊州集團加官進爵。
這一步,在劉備看來依然是合理的,因為不這麼做,不可能迅速穩定巴蜀,但是這一步,也徹底讓他這個抗曹盟主變成了野心家。
曹操篡漢是有精密設計的,滅二袁恢復丞相制度,滅涼州集團稱魏公,平漢中稱魏王。每一次都有軍功做基礎。可是劉備這次稱漢中王,是馬超等人推舉的,武力基礎一般。更關鍵的是,他得不到孫權的支持,也沒有利用好處在自己控制下的劉璋。這兩個諸侯不支持,劉備的漢中王就算是自封的。
尤其是站在孫權的角度看,劉備稱王,自己作為討虜將軍,就比劉備矮了一截,與其屈居劉備之下,不如表面上歸附漢朝,實則與曹操結盟,自己好歹也不隸屬於哪個王之下。(當然這中間孫權也試探了一下關羽的態度,想和關羽聯姻,被關羽罵走了)
就這樣,曹操和孫權暗中成了盟友。曹操面對著水淹七軍不可一世的關羽就是見死不救,看著龐德、于禁慘敗,就是為了拖住關羽,對孫權示好,等待他襲取荊州。孫權自然也心領神會,撤回了還在合肥的北伐大軍,轉而派呂蒙秘密奪了荊州。
關羽這些年積累的宿怨,讓一支乘勝歸來的大軍,一路上人越跑越少,最後剩下幾人幾騎敗走麥城。這裡顯然還有荊州土著沿路襲擊。劉封不是劉備親生,做不了太子,但是也不至於就因此投降了曹操,除了受夠了關羽,加上荊州內亂,看大勢已去,先求自保,還能有什麼解釋?
逼不得已的稱帝:社群從此坍塌
關羽死後一年,劉備這邊毫無動靜,好像時間靜止了一樣。這一年中間,曹操等不及先死了,曹丕廢漢稱帝。焦急無比的孫權和曹丕,在苦苦等了一年之後終於看到了一個大跌眼鏡的消息:劉備也稱帝了。
劉備到底怎麼想的?
在劉備看來,曹氏是權臣和外戚,曹丕篡漢就是王莽第二。劉備作為劉姓氏族,他就該學劉秀稱帝。可是這裡有個很大的不同,甚至就是畫虎類犬:
劉秀稱帝的時候,漢平帝已經死了,而且劉秀是有各地諸侯聯合推舉的。劉備呢?除了馬超算是諸侯,孫權、劉璋全都不支持他,他這一步是自編自導自演。
這顯然是一步臭棋,因為劉備的社群支持他是因為他是抗曹盟主,現在漢獻帝還活著,他自己稱帝了,在本質上他和曹丕已經沒什麼兩樣。
稱帝的決定對劉備集團來說肯定無比艱難,否則不可能在關羽死後整整一年時間毫無動作,急得孫權如坐針氈。
劉備稱帝的代價,就是從此之後,北方的士人不可能再支持他,荊州士人原來只是仇恨關羽,現在對劉備也沒有了感情。劉備打著討逆(討伐附逆曹魏的孫權)的旗號進攻孫權,聯營七百多里,最後一把火燒光了,這除了是荊州土著沿路放火,還能是因為什麼?
劉備這幾番折騰,也徹底斷送了孫權的政治前途。孫權本來是孫劉聯盟的盟主,但是他中間投降了曹魏,後來又叛變曹魏和蜀漢結盟,來來往往幾輪之後,北方士人也看透了孫權那副投機嘴臉,孫吳政權也註定離不開江左了。這才勉強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重建的孫劉聯盟難復舊日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不能算是孤注一擲。因為在當時情況下,曹魏他打不過,只能打曹魏的盟友孫權。就算滅不了孫權,至少能逼著他恢復孫劉聯盟。
但他萬沒想到自己在荊州的基礎已經那麼差,夷陵之戰喪失了他最大一部分主力。在秭歸的時候,劉備痛定思痛,和諸葛亮實際上重新確立了蜀漢未來的生存之道:不論是否可能,也要北伐,否則也是困死蜀中。如果劉禪能力不行,諸葛亮也得堅持北伐,甚至萬不得已時可以取而代之。
很多人說,劉備這是在試探諸葛亮。其實仔細揣摩其中辛酸,劉備說的可能都是真心話。
當時劉備已經顧不得什麼天下大業了,自己的班底能活下來就已經不錯了。在劉備託孤的時候,益州已經烽煙四起,各地叛亂不斷。劉備死後,華歆、王朗都給諸葛亮寫信,勸他不要再負隅頑抗,裡面句句在理,《出師表》里說「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不是虛言。
在益州內部,還流傳出一段政治謠言:劉備兩個兒子,劉封、劉禪,暗含封禪稱帝之意。現在劉封因為見關羽死而不救,被處斬,封禪只剩下「禪」了。譙周等一批益州士人開始編故事,爹叫備,兒子叫禪,這不就是「準備好了禪讓」(具而授)么?大漢江山完了。
北伐是蜀漢集團活下來唯一的可能,不管這北伐能夠成功多少,但是每一次高舉義旗,至少能讓中原人士別忘了漢朝。蜀漢政權本來就離中原很遠,如果再被遺忘,那就和少數民族差不多了。
諸葛亮萬不得已,先恢復了孫劉聯盟,而且以極慘重的代價。放棄荊州就不用說了,更關鍵的是,恢復孫劉聯盟,孫權就必須宣布曹魏是偽政權,而對於他來說,強敵環飼,自己除了稱帝也別無選擇。結果孫權也不久之後稱帝了。
白帝城託孤
孫權稱帝,蜀漢在合法性上遇到了很大問題,因為蜀漢的政權合法性決定了,誰稱帝就是篡逆,就該討伐誰。後來孫劉聯盟對孫權稱帝這件事一直存在爭論,蜀國一般睜一眼閉一眼,才有了張溫、秦宓論天道那些事。因為在蜀中沒有強調孫權的帝位,張溫後來還被孫權罷官嚴懲。
近乎絕望的北伐
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萬不得已之舉,只有政治意義,沒有戰略意義。這和過去10年只有戰略意義,沒有政治意義的「跨有荊益」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反差。終於得到教訓的蜀漢集團,這個時候努力亡羊補牢,但卻為時已晚。
沒有「跨有荊益」的根本之地做基礎,「隆中對」的最後兩步是不可能實現的。「隆中對」說得很清楚:「待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軍出宛、洛,將軍自帶義軍出秦川」。現在等不得天下有變了,只能倉促上馬。而且宛、洛大軍肯定是沒有了,只能偏師出秦川。
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一直和魏延有爭論,魏延希望從子午谷出奇兵打長安,諸葛亮卻只敢走大路,緩緩而行出祁山。很多人譴責諸葛亮過於求穩。但當時的政治格局,北伐勝利的希望微乎其微,益州集團又貌恭心不服,後來李嚴不斷給諸葛亮惹事,也證明了這一點。諸葛亮必須給自己留足退路,才能在益州有變的時候,能儘快回師平叛。
諸葛亮心胸並不狹窄,《出師表》里提到的很多人,例如董允等都是益州集團的新秀,甚至姜維這樣的降臣也得到他的重用。但是隨著徐州集團的老去,諸葛亮也不敢把政權交給益州集團,只能依靠他從荊州發展來的蔣琬、費禕,做自己的接班人,不敢讓益州集團獨大。
蜀漢北伐,就像今天很多始終找不到盈利模式的互聯網公司一樣,只能打著上市的旗號,一輪一輪融資,否則就只能眼看著公司萎縮下去。只可惜諸葛亮那個時代沒有新三板和納斯達克,也沒有那麼多投資人願意陪他玩下去,最後只能活活累死在了北伐途中。
劉禪為什麼不抵抗?
公元263年,鄧艾、鍾會分兵滅蜀。鄧艾一支偏師,偷渡陰平,竟然沒遇到多少抵抗,成都就投降了。姜維離得不遠,都沒救得了。後人一直譴責後主無能,重新黃皓;或是罵姜維把兵力都集中在沓中是亡蜀之舉。可真實情況是這樣么?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有個最根本的區別:諸葛亮北伐是除漢賊,姜維北伐的時候,曹魏已經傳了三代,司馬氏篡魏的大局已成,曹魏方面的叛亂也都是打著除魏賊的旗號。姜維的口號難道能是「興魏除晉」嗎?
說白了,蜀漢這家上市公司的能玩的概念過時了,下場就只能是退市。
姜維北伐缺少最起碼的合法性和政治意義,接替諸葛亮的蔣琬、費禕對此有深刻領會,對姜維北伐的提議從來是半推半就,也不完全反對,但不是諸葛亮時代那種傾舉國之力支持。
姜維後來自己都覺得沒意思,躲在沓中屯田,以備不測。可是他萬沒想到,蜀中原來的那股反漢勢力已經悄然壯大了。
譙周,那個說大漢王朝最終以禪讓終結的謀士,在朝中慢慢形成了一支獨特勢力。在蔣琬、費禕這些荊州集團的舊人相繼去世之後,基本上形成了獨大之勢。等到鄧艾滅蜀的時候,毫不費力,就把國家交了出去,後主想要反抗,其實也沒有辦法。
蜀漢的遺產
漢族,漢人,這個概念其實並不是完全從漢武帝打匈奴那來的。因為後來匈奴人劉淵滅了晉朝的時候,自己建立的政權也叫「漢」。
蜀漢是個神奇的存在,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基本上只靠「概念」創業,然後保持了長期存在的一個政權。雖然這概念在當時已經慢慢過時了,但這個「概念」後來成功地被無數後人埋單。
中國歷史上叫「周」的王朝最多,除了東周和西周,還有武則天的大周,宇文泰的北周,郭威的後周,吳三桂的大周……更神奇的是,每個「周」最後都能孕育出一個統一的大王朝的來:秦、隋唐、宋。
「周」是人們心目中一個美好的概念,代表中國政治最美好的意涵:大一統的版圖,平均主義的制度,人和人以禮相待,秩序井然。可是如果細度歷史,好幾個周朝,後來都是被複古改制搞死的。
「漢」就不一樣了。五胡亂華時期,五代時期,有無數的政權叫「漢」,而且都是偏安的政權,甚至有很多少數民族政權也叫「漢」,這是多麼奇葩的存在?
歸根到底,具備大一統格局的皇朝喜歡叫周,偏安的政權喜歡叫漢。後者正是蜀漢留給他們的政治遺產。
這個政治遺產,就是告訴人們,只要有一個政治明星,加上一個會謀劃的操盤手,外加一個好的概念,就算不能一統天下,至少足以偏安一隅,成就霸業。
劉備集團的故事雖然不算成功,但卻足夠浪漫,好玩,給無數屌絲創業者們信心:白手起家,屢敗屢戰,一樣可以縱橫天下。
推薦閱讀:
※ 當普金的帝國夢遇到霸權
※互聯網會摧毀一切霸權,美國之後將再無帝國
※楊典:小帝國寫照(3)
※SB!這不是罵人,而是一個電影帝國崛起的傳奇故事
※徐明帝國真相:2001年突然飛來40億 財技轉折點